一段话概括袁隆平事迹
1、袁隆平目睹了严酷的现实,他辗转反侧不能安睡。(一段话概括袁隆平事迹)。
2、国际水稻研究所所长、印度前农业部长斯瓦米纳森博士高度评价说:“我们把袁隆平先生称为‘杂交水稻之父’,因为他的成就不仅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的骄傲,他的成就给人类带来了福音。”
3、如果不是错失了两次机会,“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人生,也许会被完全改写。
4、2001年2月1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授予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研究员、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2000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袁隆平院士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
5、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学会后他也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6、他来自于人民,为人民而研究,“发展杂交水稻,造福世界人民”是他孜孜以求的奋斗目标.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一段话概括袁隆平事迹)。
7、就这样,袁隆平痛失了两次绝好的改写人生的机会。
8、1970年,与其助手李必湖和冯克珊在海南发现一株花粉败育的雄性不育野生稻,成为突破“三系”配套的关键。
9、袁隆平近年来,先后应邀到菲律宾、美国、日本、法国、英国、意大利、埃及、澳大利亚8个国家讲学、传授技术、参加学术会议或进行技术合作研究等国际性学术活动19次。
10、当时已近七十岁的袁隆平在回应有关他落选中科院院士话题时曾说过一句话:“我没当上院士,还是说明我水平不够,所以我今后还要努力学习、努力工作。但是有一点,我努力并不是为了当院士,当时我的态度是如此,现在依然如此。”
11、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国家命运紧密相连,几十年来他披星戴月,寒来暑往,为我国粮食安全和世界粮食产量增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荣膺“国家科学技术奖”、“共和国勋章”、“影响世界华人终身成就奖”等多项国家顶尖荣誉。
12、采访袁隆平院士的记者,在听了袁老讲述的这两个故事后,连用了两个“幸亏”:幸亏当时你没有被选入国家游泳队,成为一名专业运动员;幸亏当时国家出台了新政策,让你没有成为一名飞行员。
13、袁隆平(1930年9月7日-2021年5月22日),男,汉族,1930年9月7日生于北京,江西省九江市德安县人,中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中国研究与发展杂交水稻的开创者,被誉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
14、从全人类的根本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出发,恰恰成就了个人的梦想。袁隆平说“我的梦想很简单”,而事实证明,这简单的梦想却解决了世界亿万人口的吃饭问题。
15、按理说,袁隆平专注水稻研究已几十年,早已功成名就,荣誉无数,完全可以光荣退休,安享余年,享受天伦之乐。然而,他不但没有这样做,反而为自己的人生设置一个又一个更高的目标。这让我又想起2008年。
16、人们也越来越注重精神的追求和内心的富足。全社会对抗疫英雄的爱戴,对航空专家的敬仰,从国家层面对袁隆平、钟南山一个个国民英雄的崇高礼遇,也在向社会昭示:人生价值的实现,靠的是坚定正确的人生方向和艰苦奋斗的作风精神。
17、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
18、辛勤耕耘。这些年来袁隆平以解决世界的粮食问题为己任,在不断追求的路上,服务了百姓,也成就了自己。可以说,袁隆平用自己不懈的努力。
19、9岁逃难到了重庆,每到夏天,放学回家后自己就要去长江边的“龙门浩”戏水。渐渐地,他掌握了熟练的游泳技术,甚至可以搏击嘉陵江和横渡长江了。因此,他很想在正式比赛的场合去试一试。
20、10年全国累计种植杂交稻面积56亿亩,累计增产稻谷1000亿公斤以上,增加总产值280亿元,取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1、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d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贾庆林评)
22、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
23、袁隆平院士是中国杂交水稻事业的开创者,是当代神农。50多年来,始终在农业科研第一线辛勤耕耘、不懈探索,为人类运用科技手段战胜饥饿带来绿色的希望和金色的收获。他的卓越成就,不仅为解决中国人民的温饱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贡献,更为世界和平和社会进步树立了丰碑。(新浪网评)
24、这些年来,袁隆平不仅是这样说,更是这样做的。即使耄耋之年,他依然选择坚守在农业科研一线,每天戴着一顶草帽,卷着两只裤腿,在烈日下、在稻田里不分日夜地忙碌着,继续为实现“禾下乘凉、覆盖全球”的梦想不懈奋斗、
25、87岁高龄,他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依然不知疲倦地亲力亲为,为的是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袁隆平数十年来一直站在水稻育种的最前端,不是偶然的,心无杂念,抛去功利色彩,恰恰达到了梦想的彼岸。
26、这样就需要培育出一个雄花不育的稻株,即雄性不育系,然后才能与其他品种杂交。
27、2016年11月19日,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中国工程院院士罗锡文,以及相关技术专家、测产验收专家来到兴宁,对华南双季稻年亩产三千斤绿色高效模式攻关项目进行测产验收。现场实割测得晚稻平均亩产7068公斤。同样该攻关模式,2016年7月20日在兴宁经过专家组实割测得早稻平均亩产81公斤,加上本次实割产量,实现双季超级稻年亩产1578公斤,创双季稻产量世界纪录。
28、2010年4月,荣登“2010中国心灵富豪榜首富榜”。
29、经过9年努力,两系法获得成功,它保证了我国在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世界领先地位。
30、老师进一步解释说:“这就是说,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袁隆平边听边想,正数乘正数得正数,这好理解;负数乘负数也得正数,这是为什么呢?于是就发问:“老师,负数乘负数,为什么得正数?”
31、今天,人民当家作主,但仍未摆脱饥饿对人们的威胁。
32、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33、因为“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和解除贫困展示了广阔前景”,并“致力于将杂交水稻技术传授并应用到包括美国在内的世界几十个国家”,2004年,袁隆平获得了世界粮食奖。
34、从1971年至今,他任湖南农业科学院研究员,并任湖南省政协副主席、全国政协常委、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
35、今天我们就来讨论一下,袁隆平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有哪些伟大事迹?
36、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从此自己下决心要学会游泳,今后能遇难救人。
37、袁隆平一生扎根在稻田之间,实现了千百年来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愿望,攻克了曾经绊倒半个地球的难题,让上亿人口摆脱饥饿。袁老如同夜空中最闪亮的那颗星,照亮了后来者继续前行的路,他给世人留下的不仅是丰富的食粮,还有无尽的精神财富。
38、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39、随着杂交水稻在世界各国试验试种,杂交稻已引起世界范围的关注。
40、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扩展资料袁隆平曾说到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早日实现。
41、这篇重要论文的发表,被一些同行们认为是“吹响了第二次绿色革命”的进军号角。
42、袁隆平迈开了双腿,走进了水稻的莽莽绿海,去寻找这从未见过、而且中外资料没见过报道的水稻雄性不育株。
43、目前,杂交水稻在中国的年种植面积约有2.3亿亩,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50%,产量占稻谷总产的57%。每年全国因此增产的粮食超过200亿公斤,相当于一个中等省全年的粮食总产。由于杂交水稻获得巨大成功,他先后获得迄今惟一的国家特等发明奖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科学奖"等八项国际奖,在国际上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44、中国有众多的野生稻和栽培稻品种,蕴藏着丰富的种子资源,是水稻的自由王国,“外国没有搞成功的,中国人不一定就不能成功”。
45、但我们每个奋斗的个体,都可以成为自己的英雄。我们可以像袁隆平那样,做一个对自己有要求,坚定目标就能够坚持下去的人。那么我们便是自己的英雄——愿你我既能做那个为英雄鼓掌的人,也能成为那个被鼓掌的人。
46、可是多年的育种实践,却没有产生出符合生产要求的组合。
47、善良的母亲讲出了自己的想法:“隆平,爸爸的意见你还要认真考虑。当然最后还得由你自己作主!”颇具民主思想的父亲,熟悉隆平的个性,既然儿子立志学农,他也不好再提反对意见了。袁隆平就这样义无返顾地报考并考取了四川重庆相辉学院的农学系,高高兴兴地跳进了“农门”。
48、时间一天天过去,袁隆平头顶烈日,脚踩烂泥,驼背弯腰地、一穗一穗地观察寻找。
49、从1964年开始,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1973年实现三系配套,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种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50、1991年受聘联合国粮农组织国际首席顾问。
51、袁隆平的事迹介绍50个字,我们大家都知道很多先进事迹的,事迹材料可分为在一个较长时间内形成的先进事迹的材料和在一时因突发事件而产生的先进事迹的材料。下面看看袁隆平的事迹介绍50个字。袁隆平的事迹介绍50个字袁隆平院士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领域的开创者和带头人,享誉世界的“杂交水稻之父”。50多年来,他不畏艰辛、执著追求、大胆创新、勇攀高峰。
52、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
53、“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第14天发现了一株雄花花药不开裂、性状奇特的植株。
54、现任中国国家杂交水稻工作技术中心主任暨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农业大学教授、中国农业大学客座教授、怀化职业技术学院名誉院长、联合国粮农组织首席顾问、世界华人健康饮食协会荣誉主席、湖南省科协副主席和湖南省政协副主席。
55、1975年又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获大面积制种成功,为次年大面积推广作好了种子准备,使该项研究成果进入大面积推广阶段。
56、第在小学阶段,一次参观园艺场时,他对生气勃勃的花、草、果、木和大自然春华秋实的变化规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想到这些,他直截了当地对父母亲说:“还是让我报考农学院吧!”
57、1985年,袁隆平以强烈的责任感发表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探讨》一文,提出了选育强优势超高产组合的四个途径,其中花力气最大的是培育核质杂种。
58、1997年,他又提出了旨在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超高产杂交水稻形态模式和选育技术路线,开始了“中国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这是一道世界级难题,通过攻关研究,2000年已实现了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的指标,比现有高产杂交稻每亩增产50公斤左右,尤其1999年在云南永胜还创造了亩产高达115公斤的高产新纪录,第一期超级杂交稻的推广面积为3000万亩。
59、从此,他就再也没有离开过田间,过上了苦行僧般的试验生活。
60、耄耋之年,袁隆平又提出研发“海水稻”的宏大构想。袁老说,“海水稻”研发成功以后,在我国内陆和咸水湖周边进行产业化推广潜力巨大,如果可以推广两亿亩,亩产200—300公斤计算,可增产粮食500亿公斤,多养活约两亿人!
61、预赛的那天早晨,由周老师带队,10多个初选上的同学每人骑一辆自行车,奔向比赛的游泳场,袁隆平也偷偷地跳上最后一位同学的自行车后架上同行。待到达预赛场地时,周老师发现了他,便笑着对他说:你既然来了,也就试试看吧!结果。
62、在他的梦想里,科学就应该成为社会进步的推动力。正是这份信念的力量,才成为他一直坚持下去的动力。
63、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64、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梦想就跟他一辈子打交道的泥土一样朴实无华。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的梦想里没有花里胡哨的概念,也很少有炫目的理论,也没有围着核心期刊打转的焦虑,有的只是一颗为民分忧的心。
65、袁隆平爷爷出生在大城市,怎么会去学农、研究水稻呢?他选择这个艰苦的专业,是因为两件事激励了他。
66、因为水稻是雌雄同花的作物,自花授粉,难以一朵一朵地去掉雄花搞杂交。
67、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
68、2006年4月当选美国科学院外籍院士,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69、6岁时,他到武汉郊区的一个园艺场郊游。啊,多漂亮的花儿,多诱人的水果,他被深深吸引住了,缠着园丁问这问那,对种植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70、1975年冬,国务院作出了迅速扩大试种和大量推广杂交水稻的决定,国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一年三代地进行繁殖制种,以最快的速度推广。
71、袁隆平知难而进,他认为,雄性不育系的原始亲本,是一株自然突变的雄性不育株,也能天然存在。
72、杂交水稻对我国乃至全世界粮食产量的提高作出了重大贡献。
73、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颠覆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他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中国科技评奖委员会评)
74、2007年率先在湖南20个县启动实施,已取得非常好的效果。计划在全国推广6000万亩,产出8000万亩的粮食,等于增加了2000万亩粮食耕地,可多养活3000多万人。到2012年,“种三产四”丰产工程项目扩大到在50个县市区实施,面积为82万亩,增产稻谷达62亿公斤。截至2012年,累计示范推广面积2000多万亩,增产20多亿公斤,为粮食持续稳定增产做出了新的贡献。
75、袁隆平老爷子最大的成就是把“杂交水稻”从0变成了在他之前,杂交水稻只是一个概念上的东西,有但是完全无法种植生产。而他和他的团队彻底让这种粮食变成了实际的农作物。杂交水稻的伟大之处也不是口感,而是“可控”。比普通水稻更强悍的适应力与产量,让“粮食”变得更加具有抵抗风险的能力。风调雨顺的时候就可以见少杂交水稻的种植面,反之就可以增加。
76、袁隆平和每一个毕业生一样,面临着一场考验,思想上展开了激烈的斗争:他希望自己能留在重庆搞科研工作。但是,祖国急需大批有专业知识的知识分子到基层去,到农村去推广农业技术,急需大批有专业知识的青年奔赴教学岗位,教书育人,把知识传播给一代又一代年轻人……
77、他先后获得“国家特等发明奖”、“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等多项国内奖项和联合国“科学奖”、“沃尔夫奖”、“世界粮食奖”等11项国际大奖,并在2006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
78、1968年,袁隆平700多株不育秧苗被全部毁坏。他坚持不懈寻找了四天,终于在学校的废井里,找到了仅存的5根秧苗。
79、这个励志故事从袁隆平年轻的时候开始讲起。1953年,袁隆平从西南农学院毕业,成为新中国培养的第一批大学生。那时国家实行毕业分配政策,袁隆平被分到穷乡僻壤的安江农业学校当教师,负责教三门课。然而就在这个落后的湖南乡下,袁隆平度过了人生中最难忘的18年岁月——这些日子里,他一边教书育人,一边做农业科研,积累了大量的经验。
80、袁隆平从事杂交水稻研究已经半个世纪了,不畏艰难,甘于奉献,呕心沥血,苦苦追求,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做出了重大贡献。先生的杰出成就不仅属于中国,而且影响世界。(新华网评)
81、1964年开始研究杂交水稻,1966年在IRRI菲律宾国际水稻研究所,培育出奇迹稻(IR8)袁隆平的杂交水稻研究。1974年育成第一个杂交水稻强优组合南优2号。1975年研制成功杂交水稻制种技术,从而为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奠定了基础。1985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的战略设想,为杂交水稻的进一步发展指明了方向。
82、2013年,启动亩产1000公斤的超级杂交稻第四期目标攻关。2013年9月29日,第四期超级稻百亩示范片“Y两优900”中稻在湖南省隆回县羊古坳乡牛形村实现百亩平均亩产达91公斤,创世界纪录。2006年,袁隆平提出“种三产四”丰产工程,即运用超级杂交稻的技术成果,力争用三亩地产出现有四亩地的粮食。
83、袁隆平尽管没有从老师的回答中得到满意的答案,但却使他对这些抽象难懂的概念产生了兴趣,增强了逻辑思维能力。这些留在心中的疑惑,实际上是袁隆平思维发展和心灵成长的标志。他开始对抽象的概念发生兴趣,开动脑筋进行思索,强烈的求知欲,使他学到了不少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
84、中国工程院院士袁隆平爷爷被国际农学界誉为"杂交水稻之父";。他改良的水稻,人称"东方魔稻";,比常规水稻增产20%以上。
85、1973年,在第二次全国杂交水稻科研协作会上,袁隆平正式宣布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水稻杂交优势利用研究取得了重大突破。
86、1972年育成中国第一个大面积应用的水稻雄性不育系“二九南一号A”和相应的保持系“二九南一号B”,次年育成了第一个大面积推广的强优组合“南优二号”,并研究出整套制种技术。
87、集中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集中体现了我国人民强烈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集中体现了我国科技工作者敢于创新、顽强拼搏、为中华民族争气的宏大抱负,集中体现了严谨治学、为人师表、平易近人、淡泊名利的崇高精神。
88、袁隆平热爱祖国、一心为民、造福人类的崇高品德,与中国共产d肝胆相照、同心同德的思想风范,与时俱进、勇攀高峰的创新精神,不畏艰险、执着追求的坚强意志,严以律己、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是当代中国人学习的楷模,更是新世纪呼唤的时代精神。(贾庆林评)
89、从杂种优势水平的利用上分为品种间、亚种间和远缘杂种优势的利用三个战略发展阶段,即优势利用朝着越来越强的方向发展。根据这一设想,杂交水稻每进入一个新阶段都是一次新突破,都将把水稻产量推向一个更高的水平。
90、1987年7月16日,袁隆平学生李必湖、邓华风,在安江农校籼稻三系育种材料中,找到一株光敏不育水稻。历经两年三代异地繁殖和观察,该材料农艺性状整齐一致,不育株率和不育度都达到了100%,并且育性转换明显和同步。这一新成果,为杂交水稻从“三系法”过渡到“两系法”开拓了新局面。
91、成熟时,分别采收了自然授粉的第一代雄性不育材料种子。
92、1947年6月,湖北省举办全省体育运动会。袁隆平非常喜爱游泳,便向体育老师报名,要求参加预选。老师朝他打量一番后,摇摇头说:“你个子太小,体力不够,不行!”他心里不服气,心想:自己从8岁开始,在随父母逃难的途中,就是走水路来重庆的,一天不小心,在船上被四弟隆德推下了水,险些被淹死,幸亏被一位老船工救上船来,才保住了性命。
93、1996年,农业部正式立项超级稻育种计划。4年后,第一期每亩700公斤目标实现。随后便是2004年800公斤、2011年900公斤、2014年1000公斤的“三连跳”。
94、5年后,袁隆平正式提出杂交水稻育种战略:由三系法向两系法,再到一系法,即在程序上朝着由繁到简但效率更高的方向发展。
95、1964年首先提出培育“不育系、保持系、恢复系”三系法利用水稻杂种优势的设想并进行科学实验。
96、某种程度上说,这两个梦想就跟他一辈子打交道的泥土一样朴实无华。这也正是他的伟大之处,他的梦想里没有花里胡哨的概念,也很少有炫目的理论,也没有围着核心期刊打转的焦虑,有的只是一颗为民分忧的心。
97、1964年6月到1965年7月,他和妻子邓则,又找到了6株雄性不育的植株。
98、“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事迹被选入高中语文教材,名字为《喜看稻菽千重浪,记首届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袁隆平》,这是对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人物的铭记,这是在告诫每一代学子,不要忘记今天的锦衣玉食是经过多少人的艰辛换来的。
99、他先后出版中、英文专著6部,发表论文60余篇。
100、袁隆平从小就热爱游泳,不到10岁时,就敢横渡长江;16岁时,在武汉读高中,参加湖北省举行的游泳比赛,他一举获得汉口赛区男子100米自由泳第一名和全省男子自由泳第二名;考上西南农业大学后,他是全校的游泳冠军。一次,西南赛区进行游泳选拔赛,前三名,将被选入国家游泳队,成为专业游泳运动员。很可惜,这一次,袁隆平只获得了第四名,因一名之差而落选。袁隆平错失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改变命运的机会。
101、现在我国杂交水稻的优良品种已占全国水稻种植面积的50%,平均增产20%。从推广种植杂交水稻以来,已累计增产稻谷3500亿公斤,产生了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102、我们纪念袁隆平,是对英雄的呼唤和尊重。国士无双,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国民英雄,在他的心里,国家利益重,科学事业重,名利却最轻。“杂交水稻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特等发明奖、国家科学技术奖、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世人也给了袁隆平的荣誉和礼赞。
103、与大地贴得更近,看天空才会更远。袁隆平曾说:“我会鼓起勇气继续干下去,从‘90后’一直搞到‘百零后’”。隐没于乡间水田的袁老,生命的最后时刻还在为“禾下乘凉梦”和“覆盖全球梦”奔忙,还在努力带给中国和世界惊喜。多一些脚踏实地的科学家,多一些锲而不舍的`追梦者,中国的广袤大地上,就会孕育出更多希望。
104、20世纪80年代初期,面对世界性的饥荒,袁隆平心中再一次萌发了一个惊人的设想,大胆提出了杂交水稻超高产育种的课题,试图解决更大范围内的饥饿问题。
105、87岁高龄,他依然奔波在田间地头,依然不知疲倦地亲力亲为,为的是解决各种具体问题。袁隆平数十年来一直站在水稻育种的最前端,不是偶然的,心无杂念,抛去功利色彩,恰恰达到了梦想的彼岸。
106、1987年两系法杂交水稻技术被列为国家"863"计划的重点课题。近年来,在以他为主的指导下,两系法杂交稻研究基本成功并投入生产应用。不久前,他主持研究的超级杂交稻也获得成功。
107、2018年5月22日,位于三亚水稻国家公园的有机覆膜直播试验示范田进行测产验收,测得亩产103公斤,创下海南省水稻单产历史最高纪录。
108、1986年提出杂交水稻育种分为“三系法品种间杂种优势利用、两系法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到一系法远缘杂种优势利用”的战略设想。被同行们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扩展资料袁隆平曾说到他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我的梦里水稻长得有高粱那么高、子粒有花生米那么大。另外一个梦想就是,我希望我的水稻亩产1000公斤梦早日实现。
109、1942年初秋,袁隆平从重庆市龙门浩小学毕业,进入复兴初级中学。在学习中,袁隆平有个特点,就是喜欢思索,爱提问。一节数学课上,讲“有理数”这一章。老师讲了一条乘法的重要法则:同号相乘的数取“+”号,并把绝对值相乘。
110、群众交口称赞靠两“平”解决了吃饭问题,一靠d中央政策的高水平,二靠袁隆平的杂交稻,人们用朴实的语言,说出了亿万中国农民的心里话。
111、他认为这是自己教学生涯的开端,必须开好这个端。他不因为学校缺乏俄语教师而“滥竽充数”,而把它看成为一次学习的好机会。不备好课,他从不走上讲台。从教俄文字母发音第一堂课起,就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大家反映新来的俄语教师“板书清晰,发音准确,口齿清楚,重点突出,形象生动”。
112、我们纪念袁隆平,是缅怀他脚踏实地的品格。袁隆平一生致力于杂交水稻技术的研究、应用与推广,长期奋战在农业第一线,把自己在一生浸润在稻田里。他坚信:“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他立下收徒“土味门规”——“你下不下田?你不下田我就不带!”
113、袁隆平是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创始人,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当代神农”、“米神”等。他谦逊豁达,不以权威自居。
114、“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在这个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里,每个人都想要仰望星空,灿烂的星河也确实令人向往,但若不脚踏实地,锲而不舍,怎么能到达那些看似不可攀的高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