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句 刻苦读书的诗句七言(摘抄好句54句)

刻苦读书的诗句七言(摘抄好句54句)

刻苦读书的诗句七言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能否树立,看读书坚持;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中间辍学,定半途而废。养花养鱼不如养书,养钱养物逊于养德。灯下永久挚友,枕边一生至交。美德容之镜鉴,正品性之规矩。学人羞于一时缺,读者唯恐半日无。开卷有益,童年恋书,人生大幸;情有独钟,老不释卷,壮丽终生。

2、  (1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3、一是表示“衰减、消沉”,如“诗兴渐阑珊”、“意兴阑珊”,意思是说没有什么诗兴了,兴致不高了。二是形容灯光“暗淡、零落”,如辛弃疾《青玉案·元夕》中写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三是表示“残、将尽”,如“春意阑珊”,意思指春天渐去渐远。四是指“凌乱、歪斜”,如“字阑珊,模糊断续”,表达的意思是字迹凌乱。五是指“困窘、艰难”,如“近况阑珊”,意思指现在的情况不好,处境困难。从这些解释来看:“阑珊”没有一种义项可以表示灯火通明、兴致很高。

4、中国有悠久的诗歌传统,从孔子的“不学诗,无以言”开始,诗歌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了一个相当重要的位置。两千多年来,作诗几乎是每一个中国读书人必须具备的修养,就连引车卖浆者也能说几句“床前明月光”、“春眠不觉晓”来。

5、但是,尾联继续用苏秦的典故,劝吴之才好好看看苏秦的榜样,当苏秦身佩六国相印,荣归故里的时候,当初看不起他的人还不是跪得比谁都殷勤吗?

6、  人读等身书,如将兵十万。兵多行虑哗,书多语愁蔓。何以节宣之?一心制众乱。不见陆士衡,才富转为患。 亦有淮阴侯,多多乃益办。要以我用书,勿为书所绊。

7、不管王衍是不是在作秀,但口里不说“钱”,自然是一种态度,一种对钱极端蔑视的态度。对钱持如此态度的,还有东汉的管宁。管宁与华歆一齐在园中锄草,见地中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之去”.

8、寂历弹琴地,幽流读书堂。——刘希夷《蜀城怀古》

9、儿大诗书女丝麻,公但读书煮春茶。——黄庭坚《送王郎》

10、春的日子十分容易逝去,学问却很难获得成功,所以每一寸光阴都要珍惜,不能轻易放过。

11、晴云满户团倾盖,秋水浮阶溜决渠。富贵必从勤苦得,男儿须读五车书。

12、清朝时期最勤奋读书的就是康熙皇帝了。康熙皇帝无论酷暑还是寒冬,每日凌晨3点就雷打不动地开始早读。有一次康熙皇帝感染风寒,但是他不敢跟老师请假,还是忍着病痛继续上课,结果就落下了病根,以后每次冬天清晨读书会吐血不止。康熙大帝不仅早起读书,下午下课后还会主动要求老师为他讲课。夜晚的时候,也会请求老师为他授课。康熙大帝在少年时期,常常读书到半夜。

13、浩繁卷帙,滋养人类;县志国史,书录古今。生物皆有生死,唯斯与世永存。细查无人志其功,为文我辈有其责。不揣浅陋,敢为其赋。说书史、话书事,撷其大略;歌书功、论书德,见微知著。

14、3 比喻事物的起源、发端。这是最常见的一种。例如:郭沫若在《今昔集·论古代文学》中指出:“中国文化大抵滥觞于殷代。”

15、曾经看过一篇文章,提到一句话:“前者自王昌龄等始用,滥觞于晚唐五代。”该文作者认为,将初始、起源之意的“滥觞”,当作了其后的发展、普遍来用是不对的。如果看了“滥觞”的第四种义项,该文作者就会知道是自己只知其不知其二了。

16、译文:专心读书,不知不觉春天过完了,每一寸时间就像一寸黄金珍贵。并不是道人过来嘲笑,周公的精义孔子的思想教导投入钻研中。

17、很显然,“五毒”之名虽然张牙舞爪,面目狰狞,但却有救人性命的效能。说是五毒,但可以毒攻毒,最后却成了五味良药。

18、真正意义上的“五毒”是指五种主治外伤的药性猛烈之药。《周礼·天官》说:“凡疗伤,以五毒攻之。”这里的“五毒”就是石胆、丹砂、雄黄、石、慈石。一般认为,所谓的“五毒”并不是每种药材都有剧毒,譬如丹砂、慈石并无太大毒性,但是五种药材通过加工之后合成,其药性就极其酷烈。具体的做法是:将这五种药材放置在坩埚之中,连续加热三天三夜,之后产生的粉末,即是五毒的成药。此药供涂抹患处,据说有相当的疗效。

19、两个孙儿年少时便初露锋芒,王作霖甚感欣慰,王家几代人努力,终于要到扬眉吐气之时了。于是,他也不顾年事已高,来到衙门执起刀笔,给县太爷当差。私下里,王作霖也问过李先生,他这两个孙子,哪一个日后会有造化,更有出息。李德尚告诉他,要论读书,王永潮更加刻苦用心。但是,他用死力读死书。如果说更有出息,应当是王永江,他私下里读书涉猎很广,而且懂得学以致用。你这位长孙,能够为王家光宗耀祖。

20、枕上从妨一夜睡,灯前读尽十年诗。——白居易

21、人人文学网:http://www.renrenwenxue.com人人论坛:http://bbs.renrenwenxue.com

22、  (8)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23、《劝学》中的“劝”起着统领全篇的作用。“劝”解释为“勉励”的意思。作者在这篇以《劝学》为的诗歌中,勉励人们要不停止地坚持学习,只有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发展才能,培养高尚的品德。

24、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25、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韩愈读书的古诗句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

26、远古绳结为简牍,纸上印字始蔡伦。雕版印刷肇于唐代,宋人发明活字之版。图书装潢,型制有别:卷轴书,自左向右卷成一束;线装本,演变于蝴蝶包背装。书有平装精装之分,亦有加套插图之别。平装便于携带阅读,精装善于插架珍藏。

27、但是,自“五四”以来,尤其是近半个世纪以来,现代中国人与包括古诗词在内的传统文化已经相当隔膜了。不仅如此,就连一些基本概念,人们也很难分得清了:譬如“古体诗”和“近体诗”.很多人认为清朝之前所有的诗都可以称为古体诗,民国以来的诗则应该称为“近体诗”。此乃失之毫厘,谬之千里。

28、4 波及,影响。这是“滥觞”的动词用法。例如:宋代魏庆之在《诗人玉屑·沧浪诗评》中评价盛唐诗时这样写道:“盛唐人诗,亦有一二滥觞晚唐者。”

29、诗非易作须勤读,琴亦难精莫废弹。——刘克庄《赠玉隆刘道士》

30、  (34)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

31、谈大人突然造访,王作善急忙吩咐家人,为这位州官打开大门,并且打开二门。平日,如无大人登门,二门从不打开,外人只能走旁边侧门。

32、安史之乱的战火使柏学士失去了官职,昔日常参议朝政,直言相谏的他,将茅屋搭建在险峻的碧山之中,隐居于此。但他仍象汉代文学家东方朔一样的刻苦读书,虽然他年少,但已学业有成。

33、没办法,薛令之只能辞官走了,默默度过极度清贫的后半生,一天都没能跳脱出“鱼未成龙剑未飞”的状态。

34、这是一首写诗人自己的读书生活的诗,也是一首惜时诗。“白鹿洞”在今江西省境内庐山五老峰南麓的后屏山之南。这里青山环抱,碧树成荫,环境幽静。名为“白鹿洞”,实际并不是洞,而是山谷间的一方坪地。中唐李渤曾在此读书,养有一头白鹿为伴,因名“白鹿洞”。

35、  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读书时。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唐 颜真卿《劝学》)

36、http://www.lzlib.com.cn/

37、 金州海防厅同知谈广庆谈大人,举人出身,在不少地方为官从政,每走到一地为官,都留下了好名声。

38、《沁园春·长沙》是毛泽东主席于1925年晚秋,离开故乡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的途中,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时所作。该词通过对长沙秋景的描绘和对青年时代革命斗争生活的回忆,抒写出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的豪情壮志。“风华正茂,挥斥方遒”已成为现代少年的励志词语。这首词在描写秋景的同时,自有一种拯救天下,舍我其谁的气魄。诗人的经历告诉我们,青年人,想要成就一番事业,要立下远大志向,还要满怀热血激情。要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怀。

39、2 指小水。例如:南朝谢灵运《三月三日侍宴西池》诗:“滥觞逶迤,周流兰殿。”

40、http://webcat.tpml.edu.tw/ 

41、二客东南名胜,万卷诗书事业,尝试与君谋。——辛弃疾《水调歌头舟次扬州和人韵》

42、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王建《寄旧山僧》

43、今天,我们更要通过下苦功夫读书学习,努力吸收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遗产以及人类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既读好有字之书,又读好无字之书,努力增加知识储备,提高文化素养,培养良好作风,善养浩然之气:去躁气,养静气;去俗气,养雅气;去迂气,养才气;去暮气,养朝气;去惰气,养锐气;去小气,养大气;去霸气,养和气;去怯气,养胆气;去邪气,养正气。

44、http://www.hflib.org.cn/

45、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46、http://www.haikoulib.com/

47、读书光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还不够,要怎么把书本内容记起来,是许多人头痛的问题。古人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康熙起居注》记载,康熙皇帝很早就把孩子叫起来读书:“卯时(上午五至七时),皇子进入学堂,师傅行过礼后,皇子开始背诵儒家经典《礼记》。遵照皇父(康熙)‘书必背足一百二十遍’的规定,每背一遍,画一记号,背足遍数,师傅检查一字不错之后,另画一段背诵。”可以想见,古人并非多么天资聪颖,为了能让珍贵的知识印在脑海里,可是下足了苦功,即使贵为皇子也不例外。当然,不是所有的书都值得背诵,所以慎选有价值的书是很必要的,因此才有所谓的“经”书。经书就是“经常要看的书”,既然经常要看,那么不如就背下来吧,尤其是在过去书籍缺乏的年代。好书值得一读再读,读到后来自然熟能生巧,随着年纪和生活经验的增长,对书本内涵也会有新的体会与认识。

48、沙埋古篆折碑文,六国兴亡事系君。今日凄凉无处说,乱山秋尽有寒云。——《经苏秦墓》

49、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50、http://www.gzlib.org.cn/

51、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咀,终不知味也。——朱熹

52、  (4)为政以德,誓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53、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欧阳修《画地学书》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