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最精辟的一段话
1、当王阳明没有看到那块地时,他的心没有动,是“无善无恶心之体”,看到地之后,生出了“风水宝地”的想法,这是“有善有恶意之动”,当他发现自己有后悔的念头又感到羞愧时,是“知善知恶是良知”,最后克服了私欲,心情复归于平静愉悦是“为善去恶是格物”。
2、儿子对此十分不屑,认为这多无聊啊,有什么好开心的。
3、当生活不那么如意的时候,我们不妨回想一下这五个要点。普普通通的人生,明明白白的过,这样就挺好!
4、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致良知,知行合是阳明文化的核心。先有致良知,而后有知行合一。
5、耍小聪明的人只能风光一时,只有和我们风雨同舟的真诚之人,才能深交一世。
6、“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故事背景:他在一座寺庙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知情人透露,这个和尚已不视不言静坐三年。王阳明笑了笑,就绕着和尚走了几圈,像是道士捉鬼前的作法。最后他在和尚面前站定,看准了和尚,冷不防的大喝一声:“这和尚终日口巴巴说甚么!终日眼睁睁看甚么!”这句话就是传说中禅宗和尚的禅机。所谓禅机,就是用含有机要秘诀的言辞、动作或事物来暗示教义,让接收方触机领悟。不知是王阳明的禅机触动了和尚,还是王阳明的大嗓门惊动了和尚,总之,和尚惊慌的睁开眼,“啊呀”一声。王阳明盯紧他,问:“家里还有何人?”和尚回答:“还有老母。”“想念她吗?”和尚不语。一片寂静,静的能听到和尚头上的汗水流淌的声音。最后,和尚打破了这一死寂,用一种愧疚的语气回答:“怎能不想念啊。”
7、第三次是36岁那年,他在贬谪龙场的路上,两次过往江西。先是下武夷山过铅山经上饶访娄谅故居然后经玉山去南京(注:第一讲《南昌人为什么要纪念王阳明》依《年谱》讲此事。有误。现更正如此);后是从杭州过来,进江西,经上饶、分宜、宜春、仰山、萍乡,进入湖南去贵州龙场。
8、人须在事上磨炼做功夫乃有益。若只好静,遇事便乱,终无长进。那静时功夫亦差似收敛,而实放溺也。
9、婚姻潜规则:老公家务做得越多,家庭越幸福!
10、王守仁是心学的集大成者,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11、大道至简,是宇宙万物发展之规律,是中华文化之精髓,是中华道家哲学,是大道理极其简单,简单到一两句话就能说明白。所谓“真传一句话,假传万卷书”。“万物之始,大道至简,衍化至繁”出自老子的《道德经》。大道至简,不仅被哲学流派道家、儒家等所重视,也是人生在世的生活境界。
12、薛侃这回如堕云里雾里,更不知王老师的话是什么意思了。
13、什么叫假交情,什么叫真朋友(句句见血,太精辟了)
14、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
15、所以,王阳明自己就说了:“某于此‘良知’之说,从百死千难中得来”,这良知是“从百死千难中得来,实千古圣圣相传一点滴骨血也”。
16、这种诗意栖居的好日子的高峰是是嘉靖三年八月了,中秋节,他的守丧期已过,他在越城区的天泉桥的碧霞池上设宴让学生会餐。有百十名学生“侍坐”,就像《论语·侍坐》章所描绘的气象一样,只是王这里有酒肉,规模——学生人数也比孔子当年大多了。酒喝得半酣,歌咏声起。人们都敞开了性子,“自由”活动起来,有的投壶,有的击鼓,有的泛舟。阳明心中很舒坦,找到了天人合一的意境,欣然吟出“道”在言说的《月夜二首》,用月来喻人、用月光喻人的自性:
17、财之为物,生不带来,死不带去;传与子孙,无一不败
18、心学绝非空泛的理论,王阳明最重“事上练”,《传习录》和其他心学著述充满了生动的事例和绝妙的譬喻,但现代人的解读往往支离破碎、难以理解。只要提纲携领地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字句的隔阂将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读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困惑和犹豫,内心宁静而强大。
19、他是心学集大成者,他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20、(3)《语录三》,《王阳明全集》上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第83页。
21、静观其变,是一种智慧;顺其自然,是一种幸福
22、这是中华文化的积累,这是中华民族的幸运,这是中华文明的骄傲。
23、没有善恶就是心的本体,类似于佛教的心形归空,但又不同于佛教的空,也就是心中没有想法,应机而动,如果水一般没有形态,心体本空就像圣人和天地一般无有思虑和欲望。
24、(译文)坚持不懈自己的理想化如同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里有时间说闲话、多管闲事?
25、王阳明在庐山上下游历,还写下了《太平宫白云》:
26、大道至简,大道无形,大道无法,这是一种大道自然、返朴归真的高级功态。在这种清净无为、忘我无私、天人合一的状态中,不求长功,功力自然上长;不求治病,身心自然调整;不求功能,功能自然显现;你不求大小周天,百脉自然畅通,最深刻的真理是最简单最普通的真理。把最复杂的变成最简单的,才是最高明的。最伟大的人仅仅因为简单才显得崇高。
27、我在学生时代,有过这么一位思维活跃的老师。
28、这段话的意思是一个人改变了自己,洗心革面,在平常状态下看不到,只有当利害关头,经历了重大变故,遭到了委屈和侮辱的时候,平时容易发怒的人能不发怒,胆小怕事的人能无所畏惧,才可以说磨练到了一定境界,这些紧要关头也是修心要猛下工夫的时候。
29、人生的繁出于惑,以“仁”抗拒诱惑,以“智”解除困惑。不惑,才是人生由繁入简的标志。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人生百态,须当从一而终。乐以忘忧,简以存真,才是人生的“大道至简”。
30、因为他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说和看的,正是绝思绝欲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绝不是要别处再求一个凌驾于人心万物的道。那也不是道,是妄。
31、然可欲者是我的物,不可放失;不可欲者非是我物,不可留藏。
32、无善无恶心之体:王阳明的格物致知的第一句就是无善无恶心之体。为什么这样说呢?我们都知道王阳明是一位心学的集大成者,这是他对于自己内心的一种认识。他认为一个人的内心如果没有所谓的善恶,那么自己的心就是一个主体。
33、他写信给黄勉之说:“乐是心之本体。仁人之心,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忻合和畅,原无间隔。……时习者,求复此心之本体也。悦则本体渐复矣。……时习之要,只是谨独。谨独即是致良知(刘宗周、黄宗羲一脉正是以此为基本路线的)。良知即是乐之本体。”这样,致良知就变成找大快乐,让生命变成“欣悦的灵魂”的功课。
34、一个家庭最重要的,并不是它在世俗的眼光中是否完美,而是和睦,温馨。
35、他伪造了答复朱宸濠手下重臣李士实和刘养正投诚的书信,再伪造朱宸濠手下指挥官们的投降密状。然后让人去和平时与朱宸濠结交的人相谈,在会谈结束后故意把这些公文遗落。自然,这些伪造的公文统统都到了朱宸濠手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