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庶
1、通读本《三国演义》上说,徐庶化名单福,闻玄德是仁德之主前去投靠,拜为军师,接连打了两次漂亮的胜仗,还袭取了樊城,使刘备声名鹊起,也让刘备集团在逆境中看到了希望。
2、玄德欲留徐庶。庶谢曰:“某若不还,恐惹人笑。今老母已丧,抱恨终天。身虽在彼,誓不为设一谋,公有卧龙辅佐,何愁大业不成?庶请辞。”
3、刘备得到徐庶、诸葛亮、庞统等高级军师之前,没有人生规划,屡战屡败。他遇到水镜先生后,得知有卧龙、凤雏两位“王佐之才”,得一可得天下,然而可遇而不可求。刘备送走刘琦,正准备拨马回城时,偶遇徐庶,只见他“葛巾布袍,皂縧,乌履”,长歌而来。
4、在《三国演义》中,罗贯中增加了徐庶这位谋士的情节,促使其在民间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不过,就《三国志》等正史中的徐庶,实际上则相对简单。在向刘备推荐诸葛亮后,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自此之后,徐庶一度没有什么消息了。那么,问题来了,诸葛亮北伐曹魏时,还在打探徐庶的消息,听闻后为何叹息不已?
5、据史书记载,在诸葛亮北伐曹魏期间,徐庶还是活着的,因此可以推测徐庶大约病死于公元235年左右,而且死后葬于彭城(在今江苏省徐州市)。他的墓碑至北魏时尚存,可惜后来散失了。(徐庶)。
6、徐庶的军事才能无可挑剔,确实可以称得上是一流大才。但是其性格中的其他特点决定了其并不能辅助刘备成大事。首先来看看其对待母亲的态度,可谓“愚孝”。程昱便是利用了其对母亲的唯命是从和孝爱之心,将其母亲抓至许昌,假借其母笔迹诱骗徐庶离开刘备,成为曹操帐下。
7、从历史上的记载来看,曹丕称帝时,徐庶还是劝进表中的人员,这说明徐庶投靠曹操之后,很快就有官职,到了曹睿时代,徐庶最终的官职是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如果靠出身,徐庶是很难在魏国遍地世家中有所成就的。
8、太和二年(228年),诸葛亮率军北伐,听闻徐庶与石韬(郡守、典农校尉)官职都不太高,于是感叹道:“难道是魏国的谋士太多了吗,为什么不重用徐庶与石韬两人呢?”
9、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10、看来,徐庶侍母至孝,为了尽孝连王霸之业都可以抛弃,说明徐庶是个视家庭比事业更重要的理智之人,只是可惜了徐庶的满腹经纶。
11、之后徐庶成为诸葛亮最要好的朋友之其他三个是石韬、崔州平、孟建,四人同是诸葛亮要好的朋友,合称为诸葛四友。
12、另外,魏略曰:庶先名福,本单家子。说明单福也不是化名,而是本名。单也不是姓而是出身寒门的意思,《三国演义》正是采用了《魏略》的记载将其化名单福,显然是以讹传讹。徐庶的原名应该叫徐福,因行侠仗义不得已改名,信史中也无曹操伪造徐母家书的记载。
13、然后就是当阳长坂一战,刘备大败,数十万百姓被曹操抢走,就连刘备的两个女儿也被曹操俘虏,徐庶就在这个时候,向刘备提出自已母亲被曹操抢走,只能离开刘备,投奔曹操。
14、其实徐庶和石广元的官职也不低,但和诸葛亮的丞相比起来确实是差远了。
15、徐庶在刘备处的最大贡献就是向刘备推荐了诸葛亮,并促使刘备的三顾茅庐成行,除此之外,史书并未记载徐庶为刘备出过什么计谋,也许是因为徐庶投靠刘备的那段时间,是刘备一生中最悠闲的时光,曹操忙着北伐消灭袁绍的残余势力,没有功夫来收拾刘表与刘备,因此从202年到208年曹操南下前,刘备在荆州度过了最悠闲的6年时光。
16、如果徐庶真有才能,能干出大事,史书肯定会记载的,比如诸葛亮一投靠刘备,就有隆中对,鲁肃一投靠孙权,就有榻上对。徐庶呢?什么也没有。也许是这六年真没有什么事发生,另一个可能就是徐庶并无大才,就像诸葛亮说的,刺史或郡守之才,当时刘备也不过避居荆州,驻守新野而已。
17、徐庶投靠曹操后也没有“一言不发”,他改回本名徐福,继续低调踏实工作。曹丕篡汉时,徐庶已经做到了步兵校尉、关内侯,并且劝进曹丕篡汉称帝。223年,徐庶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18、徐庶肯定知道诸葛亮将来要投靠谁,但是他投靠刘备六年后,才推荐诸葛亮给刘备,而且在第二年就因为母亲而离开刘备,为什么徐庶不能早推荐诸葛亮给刘备,而在将要离开的时候才推荐呢?徐庶是否有私心,而且徐庶在刘备手下六年,史书也没有记载过徐庶给刘备出了什么计谋。
19、再来看看徐庶的好友,崔州平、孟建、石韬等人全部投靠了曹操,只有一个诸葛亮例外,诸葛亮的水平不是徐庶等人能看得懂的,好友都投靠曹操,徐庶没有理由不投靠。
20、很可能就是徐庶已经打定主意要离开刘备了,才向刘备推荐诸葛亮的,因为徐庶与诸葛亮是很好的朋友,按道理来说,早应该推荐啊,六年了,何必要到最后一年才推荐呢?可见徐庶是有私心的。
21、不久,曹操为了获得徐庶的辅助,便抓了徐庶的母亲,借出逼迫徐庶离开刘备投靠到自己门下。迫于无奈的徐庶为了救母亲只能归顺曹操。在三国演义的记录是,徐庶加入曹营后,却把自己当成一个傀儡,不愿意贡献任何才能。
22、徐庶还算到曹仁晚上肯定来劫营,结果曹仁真的来了,因为徐庶早有防备,所以曹仁被杀得大败,还被刘备夺了樊城,经此一战,徐庶名声大振。
23、208年,曹操兴兵南征。徐庶带着母亲随刘备南撤,在曹军的追击之下,徐庶和母亲在长坂坡被冲散了,而他的母亲则被曹军俘虏。徐庶得知后焦急万分,便对刘备说,主公我母亲被俘,现心意已乱,我要返回保护母亲。刘备应允。
24、《三国演义》给徐庶塑造两个形象,一是道德高尚,是个大孝子,投降曹操是迫不得已的,离开刘备也是迫不得已的,都是因为母亲的缘故,而不是自已的主意。二是徐庶像诸葛亮一样神机妙算,算无遗策,不仅能破阵,还能算出曹仁晚上要劫营,在整个曹营中,只有徐庶看出了庞统的连环计,连曹操的五大谋士都没有看出,三国演义好像是说徐庶的才能比曹操的五大谋士还要强!
25、曹操曾经派徐庶去和刘备商谈,那个时候刘备就想让徐庶回到自己这边来,但曹操已经看透了徐庶的为人之道,他极爱面子之前被曹操算计了,现在又回到刘备这里,恐怕也不会得到重用。而且即便刘备不计前嫌,徐庶也觉得非常愧对刘备,当年刘备看到徐庶离开的时候,甚至想把整片树林都伐掉,就是因为那些树林阻挡了他的目光,然而即便这样许树依然选择了离开,现在若再投奔刘备,他会觉得羞愧难当。
26、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刘表病死,次子刘琮接领荆州,派遣使者请求投降曹操。时徐庶与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获,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27、徐母被捉后,徐庶急忙辞别刘备说:“本欲与将军共图王霸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
28、对于徐庶来说,看到刘备在长坂坡遭受如此重大的损失,再加上曹操又占据了荆州,你是徐庶的话,会不会继续跟着刘备继续流浪?这个时候刘备看起来是没有前途的。相信大多数人都知道怎么选,曹操当时代表了朝廷,天下十三州独得八州,再加上荆州,就是九州了,曹操那边有着远大光明的前途,投靠曹操是正确的选择。
29、换而言之,徐庶在曹魏的文臣武将中,根本没有什么存在感,所担任的官职也是个虚职,没有什么地位和实际的权力。至于诸葛亮的另一位好友石韬,在曹魏官拜典农校尉、郡守,郡守是刺史之下的官职,仅仅高于较低的县令,因此也不是较高的官职。因此,诸葛亮认为自己的好友徐庶、石韬,都没能在曹魏获得重用。
30、201年刘备依附刘表,驻守新野。徐庶得知刘备前来,便主动前往投奔。此时刘备正需人才,而刘备更是初来乍到,所以对徐庶十分器重。
31、刘备听了这位高人所唱之歌非凡,怀疑这就是水镜先生提到的“卧龙、凤雏”。然而,刘备听到此人不是得一可得天下的两位绝世高手后,他稍微失望。徐庶化名单福,和刘备一见如故,全心全意辅佐刘备,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阵,进而占据樊城。可知,徐庶才华出众,能力非常,不亚于卧龙、凤雏。
32、这之后徐庶就被曹操软禁起来,在赤壁之战时,曹操还带着徐庶参战,徐庶还识别了庞统的连环计,但由于怨恨曹操,没有向曹操说明,得以让庞统的连环计顺利实施,之后徐庶在庞统的引导下,说西凉的马腾、韩遂造反杀向许都,曹操让徐庶领三千兵马平叛,并以臧霸为前锋,之后徐庶便不再记载。
33、公元201年,刘备在汝南被曹操击败,向南投靠刘表,被刘表安排驻守在新野。而徐庶是第一个投靠刘表的名士,徐庶投靠刘备后,没有所谓的大破八门金锁阵败曹仁,也没有程昱借徐庶母亲写信骗徐庶的故事,更没有徐庶识破庞统的连环计,那都是《三国演义》编造的事故,在历史上是不存在的。
34、徐庶,本来是一个仗义执言,争强好胜的侠士,后“改邪归正”,四处求学,和诸葛亮、水镜先生成为了好朋友。他到达荆州,本想投奔刘表,看到刘表志大才疏,不值得自己辅佐后,选择了同样是汉室宗亲出生的刘备。足以说明徐庶是一个“忠义”之人。
35、其徐庶不愿再归顺刘备,因为他“忠臣不事二主”,不能再次背上“不忠不义”的骂名。
36、时徐庶与刘备屯于樊城,听闻此事后,刘备率众南行,徐庶带家眷与诸葛亮一起随刘备逃亡,在当阳长坂坡被曹操大军追上,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
37、常规的说法是:徐庶是个孝子,他的母亲被曹操俘虏了,因为他要尽孝,所以徐庶就投靠曹操了。
38、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除了徐庶之外,诸葛亮还有几个好友,分别是:崔州平、孟建、石韬。四人曾经在一起讨论过将来的理想,诸葛亮说孟建、石韬、徐庶三人的才能可以当个刺史或者郡守,而诸葛亮本人的理想则是出将入相。
39、由此,相对于担任刺史一职的孟建,徐庶、石韬显然没能在曹魏获得重用,这让诸葛亮叹息不已。因为作为曾经的好友,诸葛亮是非常看好他们的才能的。另一方面,除了为徐庶、石韬等好友的境遇而叹息,诸葛亮的感叹,也包含了魏国人才济济的忧虑。在汉末三国时期,曹魏的强大,自然是建立人才丰富的基础上的。
40、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今河南许昌长葛东)人。东汉末年刘备帐下谋士,后归曹操,并仕于曹魏。
41、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诸葛亮评价徐庶的才能是最高可以做到刺史或者郡守,徐庶后来投靠了在荆州避乱的刘备,在201年投靠刘备,直到207年曹操南下离开刘备,共有6年时间,这六年时间,徐庶干了什么?是一片空白。
42、徐庶之所以能在史书上留下名字,有两个原因:一是徐庶是最早在荆州投靠刘备的名士。二是徐庶是诸葛亮的好友,他的名字出现在《隆中对》中。
43、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徐庶的母亲被曹操军所掳,徐庶为了保全母亲,辞别刘备,前往曹营。但是,自公元208年归属曹操后,就一直没有徐庶的消息了。直到延康元年(220年),曹操去世后,徐庶以徐福之名列入曹丕的劝进表。黄初四年(223年),徐庶在魏国被任命为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44、不过徐庶并不是刘备的军师,也没有什么出彩的表现,更没有演义中大破曹仁的八门金锁之阵那回事。徐庶大概就是刘备的宾客,负责处理内政工作,低调踏实这样的人。
45、徐母埋怨徐庶中了曹操的奸计,离开明主,回到自己身边,便自缢了。徐母死后,徐庶将其安葬于许昌之南原。他非常伤心,“哭绝于地,良久方苏”。曹操也深感自责,派人送礼品慰问,还亲自祭奠徐母。可是徐庶对曹操失望透顶,凡是曹操送的东西,一概不接受。演义中相关描述如下:
46、之后,徐庶便前往曹操那里。曹操对徐庶十分客气,也没有逼迫徐庶的母亲。这和演义所写就完全不同了。
47、长坂坡之战,是刘备一生中的低谷,本来随行的十万百姓,都被曹操俘虏了,要知道当时的人口可是第一生产力,刘备还指望靠这十万百姓东山再起的,结果全没了,军队战败了都是小事,百姓没了,很难再有。
48、徐庶本名叫徐福,出身寒门,年轻时又喜欢仗义行侠,曾经为朋友报仇杀了人,被官府捉拿,差一点就死了,最后还是被同伙救走,经历此事后,徐庶态度大变,开始弃武从文,并且小有所成。
49、由此,在得知徐庶在曹魏的结局后,诸葛亮忍不住叹息。对此,在笔者看来,诸葛亮的叹息,包含了以下几层意思。
50、刘备初见徐庶时,很是欣赏徐庶,于是便拜徐庶为自己的军师。徐庶也很争气,成为刘备的军师后,很快就为刘备献了计谋,让刘备战胜曹操取得樊城。这一表现也让曹操开始注意到徐庶,并想把徐庶纳入自己门下成为自己的谋士。
51、要曹操南下荆州时,刘表病死,继承人刘琮向曹操投降,刘备还被蒙在鼓里,等到曹操前锋到达宛城时,刘备措手不及,立即率领军民南撤,曹操则派出五千虎豹骑精锐骑兵追赶。
52、一方面,这是为徐庶在曹魏的遭遇而感慨。东汉末年,诸葛亮在荆州结识了四位好友,分别是徐庶、石韬、孟建、崔钧(崔州平),这四个人也被认为称之为“诸葛四友”。其中,就徐庶来说,在曹魏官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东汉时期,中郎将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官职,至于御史中丞,则是一个给皇帝提意见的官职,同样没有什么地位。
53、东汉末年,因为中原的战乱,大量的中原士人百姓南下荆州避难,徐庶也是其中之和同郡的石韬一起南下荆州,因此而结识了诸葛亮。
54、207年时,徐庶向刘备举荐自己的好朋友诸葛亮。刘备说,你可以带他来见我啊。徐庶说,此人不是常人,将军您必须亲自去请见。于是刘备三顾茅庐,请出了诸葛亮。
55、在三国演义中,徐庶是刘备的第一任军师,在诸葛亮还没有出山前,刘备能依靠的军师就是徐庶,刘备听从徐庶安排,首战便派出关羽、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斩杀吕旷、吕翔,大败曹军,接着徐庶破解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杀败曹仁。
56、诸葛亮出陇右,闻元直(徐庶字)、广元(石韬字)仕财如此,叹曰:“魏殊多士邪!何彼二人不见用乎?”徐庶至曹营后的确没有进献任何针对刘备的计谋,诸葛亮之叹恰好为徐庶的“身在曹营心在汉”作了有力注脚。
57、而他的另一个好朋友孟公威官很大,做到了曹魏的凉州刺史、征东将军。北伐时诸葛亮曾写信给司马懿,请他托杜袭向孟公威转达两人的好友之情,以示自己还没忘了自己的老朋友。
58、徐庶出身寒门,除了刻苦学习,没有进入上流社会渠道,因为家乡动乱,与同乡人石韬一起南下荆州避乱,之后两人都成为诸葛亮的好友。
59、据《三国志》记载,当时与徐庶一起投奔曹操的还有一位石韬,诸葛亮北伐时,韬仕历郡守、典农校尉,福至右中郎将、御史中丞。
60、换句话说,是徐庶看到了曹操的实力,得曹操终究要统一天下,因此提前布局要离开刘备,但是离开刘备得有个原因啊,于是徐庶想到以母亲之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