示儿
1、《示儿》是宋代诗人陆游创作的一首绝笔诗,全诗原文如下:
2、当大宋军队收复了中原失地的那一天时,你们举行家祭时不要忘了告诉我!
3、觅句知新律,摊书解满床。试吟青玉案,莫羡紫罗囊。
4、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全诗有悲的成分,但基调是激昂的。诗的语言浑然天成,没有丝毫雕琢,全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但比着意雕琢的诗更美,更感人。
5、 “元”同“原”吗? 文言文中,X字“通”某字与X字“同”某字是不同的。 “通”是指通假字,本字和文中实际使用的字只存在同音关系,临时借用而已。比如惠与慧,与与欤等等。 “同”是指异体字或古今字,表文中所用之字同某个字写法不同,但是意思完全相同,比如同与仝,讹与譌。或者行文中所用的字是古代的写法,后来这个字有了别的写法。比如说与悦、反与返等。 “元”,会意字。从从兀。甲骨文字形,象人形,上面一横指明头的部位。上一短横是后加上去的,依汉字造字规律,顶端是一横的,其上可加一短横。本义:头。 “原”,小篆字形里,象泉水从山崖里涌出来。从厂(hǎn),象山崖石穴形。从泉。本义:水源,源泉。 由上可见,元不同原,而是通原。 乃,“你的”还是“你们的”?
6、最惭吴隐奁钱薄,赠尔春风几笔兰。清代诗人袁枚的小女儿,天资聪慧,不少名门望族前来求亲,他均末允,却将她嫁给姑苏城一个百姓之子,并作了一首《嫁女词》相送:
7、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8、这是苏东坡写给儿子苏过的诗,写完这首诗,两个月后就去世了。这首诗也叫《庐山烟雨》。
9、“死去元知万事空”,“元知”,本来就知道,是一个通假字;“万事空”,是说人死后万事万物都可无牵无挂了。但从诗人的情感流向来看,有着更加重要的一面,“元知万事空”这话看来平常,但就全诗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但表现了诗人生死所恋,死无所畏的生死观,更重要的是为下文的“但悲”起到了有力的反衬作用。“元”、“空”二字更加强劲有力,反衬出诗人那种“不见九州同”则死不瞑目的心情。
10、陆游生逢北宋灭亡之际,少年时即深受家庭爱国思想的熏陶。宋高宗时,参加礼部考试,因受秦桧排斥而仕途不畅。宋孝宗即位后,赐进士出身,历任福州宁德县主簿、敕令所删定官、隆兴府通判等职,因坚持抗金,屡遭主和派排斥。乾道七年(1171年),应四川宣抚使王炎之邀,投身军旅,任职于南郑幕府。次年,幕府解散,陆游奉诏入蜀,与范成大相知。宋光宗继位后,升为礼部郎中兼实录院检讨官,不久即因“嘲咏风月”罢官归居故里。嘉泰二年(1202年),宋宁宗诏陆游入京,主持编修孝宗、光宗《两朝实录》和《三朝史》,官至宝章阁待制。书成后,陆游长期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留绝笔《示儿》。
11、《芙蓉楼送辛渐》SeeingaFriendOffatLotusTower
12、朋友说完,泰戈尔的眼中盈满泪水。朋友说:“你怕死吗?你不是写过一首诗,说死亡是最伟大的朋友吗?”
13、《川江夜航》ANight Cruise on theChuanjiangRiver
14、家祭:祭祀家中先人。无忘:不要忘记。乃翁:你的父亲,指陆游自己。
15、《示儿》是陆游的绝笔诗,是他人生写下的最后一首诗。世界上,所有的诗人、作家都有最后一部作品。上面只列举了李白、杜甫、苏轼三位诗人的最后一首诗,你们也知道了他们分别写的什么。把他们的诗与陆游的《示儿》比,你喜欢谁的?谁的格局更高呢?
16、注释:元知:元,通“原”,原本知道。万事空:什么也没有了。悲:悲伤九州,这里代指宋代的中国。古代中国分为九州,所以常用九州指代中国。同:统一。王师指南宋朝廷的军队。北定,将北方平定。中原,指淮河以北被金人侵占的地区。
17、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18、我本来就知道当我死后,这人间的一切就都和我无关了;唯一使我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19、这首诗用笔曲折,情真意切地表达了诗人临终时复杂的思想情绪和他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既有对抗金大业未就的无穷遗恨,也有对神圣事业必成的坚定信念。
20、此诗是陆游爱国诗中的又一首名篇。陆游一生致力于抗金斗争,一直希望能收复中原。虽然频遇挫折,却仍然未改变初衷。从诗中可以领会到诗人的爱国激情是何等的执着、深沉、热烈、真挚!也凝聚着诗人毕生的心事,诗人始终如一地抱着当时汉民族必然要光复旧物的信念,对抗战事业具有必胜的信心。题目是《示儿》,相当于遗嘱。在短短的篇幅中,诗人披肝沥胆地嘱咐着儿子,无比光明磊落,激动人心!浓浓的爱国之情跃然纸上。
21、WhenRoyalTroopsnorthhavesettledMidPlain,
22、《沙坡头治沙研究所》TheShapuotou SandControlInstitute
23、北宋诗人张耒为人正直,做官清明,他为了教育儿子张(禾巨)、张秸,以卖烧饼的邻居为榜样,专门写了一首七言诗。
24、此诗作于公元1210年(宁宗嘉定三年),八十五岁的陆游一病不起,此诗为陆游的绝笔,既是诗人的遗嘱,也是诗人发出的最后的抗战号召。表达了诗人的无奈以及对收复失地的期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