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愈简介
1、韩文雄奇奔放,汪洋恣肆,“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苏洵《上欧阳内翰书》)。(韩愈简介)。
2、《答崔立之书》等书启,因人陈词,情真意切。
3、 (1)要成为负重致远之才,自身的功底一定要厚实,不能满足于一得之功,一孔之见。
4、于是,可怜的小韩愈,在嫂嫂的抚养下,磕磕绊绊地长大了。作为“三好学生”的他学习刻苦,成绩突出,写作文是一把好手,不禁做起了科举的白日梦。
5、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只身前往长安。其间韩愈赴河中府(即蒲州,今山西永济)投奔族兄韩弇,以得到河中节度使浑瑊的推荐,却毫无收获。
6、 刘蓟植称:汉司空韩渊德公,讳棱,字伯师者,舞人也……有古君子之风。寻以老疾薨,谥渊德公,子孙显著。后数世,生昌黎公愈,居修武,今支裔仍居邑西卸店西南之荆山(金山),公之藏魄即在焉。世远年凐,寒烟衰草横其间。樵儿牧童,吟啸蹲躅其旁,愚夫或划其墓堧而广其田野。邑乡进士张玉振、高尔宋等,恻然念公之前休余烈而不可泯没,为之爱之惜之,守之护之,益冢土,明封界,且请余为记,以示来者。……古大人君子,蹈道履行,卓荦一世之际,不必其身去而名存,不必其遗形蜕骨与金石争久,使天下后世之人,爱之惜之,守之护之。
7、但是韩愈的做官之路可不是向我们一样大起大落落落落落,经过了三年时间的软磨硬泡,他终于又回到了京城,在他四十七岁时买了套房,过了十年终于达到了人生的巅峰。文学界声誉达到了珠穆朗玛峰,做官也做到了五品中书舍人,一个当时的大领导(宰相也才三品),还因为淮西之战,以军功晋升为刑部侍郎,相当于国家司法部副部长。用现在的一首歌,那绝对是“好嗨呦”。
8、终于,他任上了监察御史,在当时是个八品官,官职是监察百官,巡视郡县。看着他所见的百姓有经历旱灾有经历霜灾,便写下了《御史台上论天旱人饥状》,狂说大实话请求皇帝减免税收,这语气完全不像是在跟个皇帝讲话。
9、德宗贞元十九年(803)被贬为阳山(今广东阳山县)县令。顺宗永贞元年(公元805年),又量移为江陵府法曹参军。
10、韩愈到潮阳后,上奏为自己辩白。宪宗对宰臣说道:“昨日收到韩愈到潮州后的上表,所以想起他谏迎佛骨之事,他很是爱护朕,朕难道不知道?但韩愈身为人臣,不应当说人主奉佛就位促寿短。朕因此讨厌他太轻率了。”宪宗意欲重新起用韩愈,所以先说及此事,观察宰相的态度。但皇甫镈憎恨韩愈为人心直口快,怕他重被起用,便抢先回答说;“韩愈终究太狂放粗疏,暂且可考虑调到别郡。”适逢大赦,宪宗便于同年十月量移韩愈为袁州(今江西宜春)刺史。
11、如著名的《山石》诗,即采用一般山水游记散文的叙述顺序,从行至山寺、周围所见、夜看壁画、铺床吃饭、夜卧所闻、夜卧所见、清晨离寺一直写到下山观感,娓娓道来,让人有如历其境的感觉。在这一夜到晨的所见所闻中,又选用了色彩浓淡明暗变化的若干图景,错落交叠,如“山石荦确行径微,黄昏到寺蝙蝠飞”,写出暮色苍茫中的“暗”;下两句写芭蕉与栀子花,又是暗色中的一“亮”;下写以火把观壁画,是明中有暗;而夜卧无声时“清月出岭光入扉”,又是暗中有明;“天明独去无道路,出入高下穷烟霏”,则是天色蒙蒙亮时的山岚弥漫;而下接“山红涧碧纷烂漫”,则又豁然一明。这样,就在读者脑际留下了视感极强的连续图景。全诗流畅中见奇崛,有精心的雕琢但又显得十分自然。清方东树评曰:“只是一篇游记,而叙写简妙,犹是古文手笔。”
12、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13、 大历十二年(777),韩会因在官场上受到牵连,被贬韶州刺史,韩愈也随韩会南迁。不幸的是,抵达韶州不久,韩会即因病去世。韩愈先随长嫂郑氏送葬于安阳,再一同避居江南,从处理丧事,到往返奔波、抚育子弟等一切重担,都被郑氏一人挑起,而其维持不易,自然可以想见。
14、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侍郎,人称“韩吏部”。
15、(据《湖湘文化名人衡阳辞典》,甘建华主编,尔雅文化出品)
16、韩愈的作品非常丰富,现存诗文700余篇,其中散文近400篇。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门人李汉曾编其遗文为《韩愈集》四十卷,今有《韩昌黎集》传世。
17、贞元十八年(802年)春,韩愈被任命为国子监四门博士。曾告假回到洛阳,前往华山游玩。
18、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第四次参加进士考试,终于登进士第。
19、韩愈即将出发时,百官都为他的安全担忧。元稹说:“韩愈可惜。”穆宗也感到后悔,命韩愈到成德军边境后,先观察形势变化,不要急于入境,以防不测,韩愈说:“皇上命我暂停入境,这是出于仁义而关怀我的人身安危;但是,不畏死去执行君命,则是我作为臣下应尽的义务。”于是毅然只身前往。
20、第将散文的谋篇、布局、结构,加之起承转合的气脉,贯彻到诗歌创作中,把散文描绘事件、刻画人物、摹写物状的笔法运用到诗歌创作之中。
21、这时的韩愈,总算是学乖了,写了一篇《潮州刺史谢上表》,总结起来就是在拍皇帝马屁,整篇奏章的核心思想一共是三点:陛下英明神武宇宙最帅,不接受反驳。在下知道错了,在下年老体弱,这破地方实在没法呆啊。你就可怜可怜我放我回去吧,我保证我以后从头到脚都是正能量。
22、韩愈的政治思想和世界观比较复杂。他政治上提倡仁政,反对官吏对人民的搜括,要求朝廷宽免赋税徭役,表现了他关心国家命运和民生疾苦,是他政治思想中的进步的一面。他热烈地提倡儒家正统思想,这是和他的政治思想适应的。但他也宣扬了儒家学说中的封建伦理观念,维护封建制度,这当然也是错误的。当然我们不能苛求古人超越历史,具有我们当今的思想。同时我们也要看到,韩愈的思想还有矛盾的一面,他努力维护道统,但往往又不自觉地破坏了道统。他在《送孟东野序》中,提出了大凡物不得其平则鸣这一具有现实性和战斗性的思想。这一思想对他的散文成就是有杰出的、十分重大的影响的。文学成就
23、登临祝融峰,“韩愈开云”千百年来在南岳衡山传为佳话,历代文人以“开云”为题歌咏不绝。
24、(3分)有人说这篇文章采用了“两宾夹一主,以宾衬主”的写法,请作简要赏析。
25、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26、(3分)对第(3)段中“车服不维,刀锯不加”理解正确的一项( )
27、元和十二年(817),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有功,升任刑部侍郎。
28、但他过于追求新奇,不免流于险怪,强调“以文为诗”,又不免使诗变成“押韵之文”。
29、 李白所描述的韩愈先世的世系为:茂—(?)—钧—晙—泰—睿素—仲卿。这个世系与上述文献记载相同,是记载韩愈父仲卿五世仕唐及远祖韩茂的碑刻石录。至于碑文中虽称韩愈父仲卿为南阳人,当是李白错将韩氏同宗韩氏祖籍误认为是韩仲卿之祖居地。依据朱熹考证,韩王信之子颓当以下分为两支:一支为孽孙韩纯,又分延之、安之两支派,一居南阳,一居昌黎;另一支即颍川韩棱、韩茂传至睿素、仲卿、韩愈一族。北魏时韩耆徙居常山九门(今河北石家庄东北),后随魏南迁,方定居河阳(今河南孟州)。韩愈一族自颍川迁徙常山九门,后辗转落居河阳,于史册未见有定居南阳的记载,故仲卿祖籍实为颍川舞阳而非南阳,孟州也仅是族茔所在地而非祖籍。李白碑文中仲卿祖籍南阳说虽有误,但肯定韩愈为韩棱之后的世系则是不错的。 ①参见修武韩愈裔孙编《韩文公门谱》,修武县城关镇赵厂村韩殿忠收藏,1956年。 韩愈的学生皇甫湜在《韩文公神道碑》中云:“拓跋后魏之帝,其臣有韩茂者,以武功显,为尚书令,实为安定桓公。……尚书曾孙睿素,为唐桂州长史,善化行于江岭之间,于先生为王父,生赠尚书左仆射讳仲卿。仆射生先生。先生讳愈,字退之。(8)(墓志铭并序》?)”—这里皇甫湜所描述的韩愈世系为:(?)—睿素—仲卿—愈。皇甫湜在茂—均中还说:“先生讳愈,字退之,《韩文公后魏安桓王茂六代孙。祖朝散大夫、桂州长史讳睿素,父秘书郎赠尚书左仆射讳仲卿……薨年赠礼部尚书。”(8)7039 皇甫湜所作《韩文公神道碑》确定韩愈七世祖为韩茂,为颍川韩棱之后,所列世系等同文献记载。皇甫湜师从韩愈,又擅作碑文,所述应是有充分根据的。 韩愈为从兄韩岌所作墓志《虢州司户韩府君墓志》,其中自叙先世云:“安定桓王五世孙睿素,为桂州长史,化行南方,有子四人,最季曰绅卿,文而能官,尝为扬州录事参军事……君讳岌,桂州君之孙,司录君之子。”(9)此碑文确认韩茂为睿素五世祖,仲卿为睿素之子,当是六世,至韩愈为七世,与李白为韩仲卿所作碑记“七代祖茂”虽差一代,但韩愈为颍川韩棱族系后则是认可的。 清世宗雍正年间(1723—1735),同邑学士张玉振、高尔宋等人有感于韩棱一代贤良,甚有意于为先贤韩棱修坟益冢土,特邀请时任舞阳县令的刘蓟植为之作墓记。刘蓟植欣然接受邀请,作《汉司空渊德公韩棱墓界记》,充分表达了对本邑先贤韩棱的无比敬仰之情。
30、 (3)殆欲毙然( ) (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
31、 (5)昌黎韩愈,闻其言而壮之,与之酒而为之歌曰:“盘之中,维子之宫。盘之土,可以稼。盘之泉,可濯可沿。盘之阻,谁争子所?窈而深,廓其有容;缭而曲,如往而复。嗟盘之乐兮,乐且无央!虎豹远迹兮,蛟龙遁藏。鬼神守护兮,呵禁不祥。饮且食兮寿而康,无不足兮奚所望?‘膏吾车兮秣吾马,从子于盘兮,终吾生以徜徉。”
32、原创首发,诗歌、散文、小说、评论等作品,拒绝一稿多投。第一次投稿附百字内简介加个人清晰生活照一张。
33、元和十二年(817年),出任宰相裴度的行军司马,参与讨平“淮西之乱”。其后又因谏迎佛骨一事被贬至潮州。晚年官至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
34、韩愈在政治上主张天下统反对藩镇割据。唐宪宗时,曾随同裴度平定淮西藩镇之乱。他和柳宗元政见不和,但并未影响他们共同携手倡导古文运动。他们反对过分追求形式的骈文,提倡散文,强调文章内容的重要性。唐宋八大家之一的韩愈,曾经因为进言佛骨一事,被贬潮州,后因治政突出,迁袁州,即今江西宜春,刺袁州史。任职袁州期间,韩愈政绩卓越,并且培养了当时江西省的第一个状元。现宜春秀江中有以沙洲,名为状元洲,传说就是当年学子读书之处。宜春城中最高山头建有状元楼,宜春市区有昌黎路,都是为了纪念韩愈的特别功绩。
35、 (3)要学会“厚积而薄发”,对自己拥有的智慧与才能要持之有度,运用有方。
36、韩愈的议论文内容广博,体裁不拘一格,如《原道》、《论佛骨表》、《师说》、《进学解》等,立意新颖,观点鲜明,大胆坦率,战斗性强。
37、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38、到镇州后,王庭凑将士拔刀开弓迎接韩愈。韩愈到客房后,将士仍手执兵器围在院中。王庭凑对韩愈说:“之所以这么放肆无礼,都是这些将士干的,而不是我的本意。”韩愈严厉地说:“皇上认为你有将帅的才能,所以任命你为节度使,却想不到你竟指挥不动这些士卒!”
39、清代顾嗣立、方世举各有诗集单行注本。今人整理注释的韩集有马通伯《韩昌黎文集校注》、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童第德《韩集校铨》等。
40、唐代宗大历三年(768年),韩愈出生于一个官宦之家,他的祖辈都曾在朝或在地方为官,其父韩仲卿,官至秘书郎,在韩愈三岁时便逝世。韩愈由其兄韩会抚养成人,他自念是孤儿,从小便刻苦读书,无须别人嘉许勉励。韩愈七岁时读书,言出成文,十三岁时就能写文章。
41、有一士卒手执兵器上前几步说:“先太师(王武俊)为国家击退朱滔,他的血衣仍在这里。我军有什么地方辜负了朝廷,以致被作为叛贼征讨!”韩愈说:“你们还能记得先太师就好了,他开始时叛乱,后来归顺朝廷,加官进爵,因此,由叛逆转变而为福贵难道还远吗?从安禄山、史思明到吴元济、李师道,割据叛乱,他们的子孙至今还有存活做官的人没有?”众人回答:“没有。”
42、韩愈在任观察推官三年间,在指导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的同时,利用一切机会,极力宣传自己对散文革新的主张。
43、德宗贞元八年(792)登进士第,任节度推官,其后任监察御史、阳山令等职。
44、代表作有《山石》、《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等。
45、同年十二月,淮西平定后,韩愈随裴度回朝,因功授职刑部侍郎,宪宗便命他撰写《平淮西碑》,其中很大篇幅叙述裴度的事迹。当时李愬率先进入蔡州生擒吴元济,功劳最大,他对韩愈所写愤愤不平。李愬之妻入宫禁诉说碑辞与事实不符,宪宗便下令磨掉韩愈所写碑文,命翰林学士段文昌重新撰写刻石为碑。
46、作者文责自负,如有抄袭侵犯他人权益,本平台不承担任何法律连带责任。
47、贞元二十年(804年)春,韩愈抵达阳山县就职。
48、 D.本文融铺叙、.议论、抒情于一炉,兼辞赋、骈体、散文之美。
49、元和元年(806年)六月,韩愈奉召回长安,官授权知国子博士。
50、 (1)吃得少容易饱,喜好逞强而容易力尽,是才能低下的庸才。(盈、穷、判断句)
51、直言谏迎佛骨,贬为潮州刺史。宦海沉浮,累迁吏部侍郎,人称“韩吏部”。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年追赠礼部尚书,谥号为“文”,故称“韩文公”。元丰元年(1078年),追封昌黎郡伯,并从祀孔庙。
52、长庆四年(824年)八月,韩愈因病告假。同年十二月二日(12月25日),韩愈在长安靖安里的家中逝世,终年五十七岁。获赠礼部尚书,谥号文。
53、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54、韩愈一生曲折坎坷,起起落落,历经代、德、顺、宪、穆5朝。无论做官还是作文都有所建树,尤为显著的是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其文章名扬天下,被尊为唐宋散文八大家之首。
55、韩愈谈论直爽坦率,从不畏惧或回避什么,操行坚定纯正,却不善于处理一般事务。
56、 C. 无需约束自己的车马,无需受刑罚的惩处。
57、 韩愈一族虽未及相,但韩愈父兄皆当世英才。李白在《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中将韩愈之父比为仲尼,其子亦各有贤名。韩愈更为唐一代文学大家,对中国文坛影响深远。苏轼在《韩文公庙碑》中说:“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是皆有以参天地之化,关盛衰之运,其生也有自来,其逝也有所为。……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辅以房、杜、姚、宋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6)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苏轼给予韩愈很高评价,充分表达出苏轼对韩愈的敬慕之情。颍川韩氏名人辈出,昌黎韩氏、南阳韩氏多不及颍川韩氏。 碑刻墓志记载有关韩愈世系 关于记载韩愈世系的碑刻最早见于唐代李白为韩愈之父韩仲卿所撰写的《武昌宰韩君去思颂碑并序》,其中比较详细叙述了韩愈世系:“君名仲卿,南阳人也……七代祖茂,后魏尚书令、安定王。五代祖钧,金部尚书。曾祖晙,银青光禄大夫、雅州刺史。祖泰,曹州司马。考睿(睿)素,朝散大夫、桂州都督府长史。……少卿,当涂县丞,感慨(概)重诺,死节于义。云卿,文章冠世,拜监察御史,朝廷呼为子房。绅卿,尉高邮,才名振耀,(7)幼负美誉。”
58、贞元八年(792年),韩愈登进士第,两任节度推官,累官监察御史。后因论事而被贬阳山,历都官员外郎、史馆修撰、中书舍人等职。
59、 (4)“伺候于公卿之门,奔走于形势之途,足将进而趑趄,口将言而嗫嚅,处污秽而不羞,触刑辟而诛戮,侥幸于万老死而后止者,其于为人贤不肖何如也?”
60、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杨慎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61、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62、 (5)刘昫,等.旧唐书·韩弘传(M).韩愈乃东汉颍川韩棱之后考_文库下载http://www.wenkuxiazai.com/doc/512465ae647d27284a735130-html北京:中华书局,1975:
63、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
64、贞元二年(786年),韩愈离开宣城(即宣州),只身前往长安,欲投奔族兄韩弇。适逢韩弇前往河中,后遇害,韩愈遂投靠名将马燧。后曾作《猫相乳》以感其德。
65、 B.第(2)段作者借李愿之口,用铺陈的手法极写得志小人骄横不可一世的情景。
66、 (4)范晔.后汉书:卷四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7、赴任途中,自郴至衡,路过耒阳,专程拜谒了杜甫墓,并作长诗《题杜工部坟》以吊之,最先认识到杜诗的价值。
68、 人才一定要受到重视和妥善的照顾,才能适时表现出过人的才智和能力。(或表述为:要善待人才,给人才施展才能提供必要的条件。)
69、 (7)李白.李太白全集(M).王琦,注.北京:中华书局,1977:
70、深于立意,巧于构思,语言精练,富有创造性。
71、他反对六朝以来的形式主义的骈偶文风,大力提倡古文,和柳宗元共同领导了中唐古文运动。
72、 A.无需约束自己的车马,无需用刀锯辛苦劳动。
73、韩愈是唐代著名的散文家和重要诗人,他的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韩愈时代的诗坛,已开始突破了大历诗人的狭小天地。韩愈更是别开生面,也创建了一个新的诗歌流派。他善于用强健而有力的笔触,驱使纵横磅礴的气势,夹杂着恢奇诡异的情趣,给诗思渲染上一层浓郁瑰丽的色彩,造成奔雷挚电的壮观。另外韩诗在艺术上有「以文为诗」的特点,对后世亦有不小的影响。当然韩诗中也有追求怪诞诡谲的游戏文字,是不足取的。著有《韩昌黎集》,《外集》,《师说》等等。
74、贞元三年至五年(787年-789年)间,韩愈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贞元五年(789年),韩愈返回宣城。
75、《南山》诗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全诗102韵,长达一千多字,连用七联叠字句和51个带“或”字的诗句,铺写终南山的高峻,四时景象的变幻。令人读来,虽觉十分详尽,却又颇为烦琐。
76、贞元五年(789年),返回宣城,此后三次参加科举考试,均失败。
77、 (2)讲原则,有取舍,对自身无益甚而有害的东西,不但不“苟取”,而且要拒而不受。
78、贞元十年(794年),再度至长安参加博学宏词科考试,又失败。
79、总结一下韩愈的一生,对理想充满了渴望,敢于挑战权贵,却在人生失意时,和普通人一样向命运权力低头。作为男子天团“唐宋八大家”中站C位出道的小鲜肉,韩愈的技能就是这么全面,既在文学方面有所成就,又在政治上大有所为。他身上既有文人的耿直与率真,也掺杂着政治家的世故与奇异多变。
80、韩愈文章的特点之一是“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或“鲠言无所忌”,也就是敢于讲话,而且敢讲真话。这个特点是和他积极的政治态度分不开的。他的几篇奏疏都是敢于揭发事实,敢说“群臣之所未言”的话。
81、 (9)韩愈.韩昌黎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1:
82、元和十二年(817年)八月,宰相裴度任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聘请韩愈任行军司马,赐紫服佩金鱼袋。韩愈曾建议裴度派精兵千人从小路进入蔡州,必能擒拿吴元济。裴度未及采行,李愬已自文城(今河南唐河)提兵雪夜入蔡州,果然擒得吴元济。三军谋略之士,无不为韩愈惋惜。韩愈又对裴度说:“如今凭借平定淮西的声势,镇州王承宗可用言辞说服,不必用兵。”他便找到柏耆。口授致王承宗的书信,叫柏耆执笔写下后,带上书信进入镇州晓喻王承宗,王承宗摄于兵威,就上表献上德、棣二州,表示服从朝廷。
83、贞元十五年(799年)二月,董晋逝世,韩愈随董晋灵柩迅速离境。韩愈刚离开四日,宣武军便发生兵变,留后陆长源等被杀,军中大乱,韩愈因先离开而得免祸。韩愈随从董晋灵柩至洛阳,其后于二月末抵达徐州。同年秋,韩愈应徐、泗、濠三州节度使张建封之聘,出任节度推官,试协律郎。同年冬,张建封派韩愈前往长安朝正。
84、 (6)苏轼.苏东坡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1996:6
85、贞元十九年(803年),韩愈晋升为监察御史。当时关中地区大旱,韩愈在查访后发现,灾民流离失所,四处乞讨,关中饿殍遍地。目睹严重的灾情,韩愈痛心不已。而当时负责京城行政的京兆尹李实却封锁消息,谎报称关中粮食丰收,百姓安居乐业。韩愈在愤怒之下上《论天旱人饥状》疏,反遭李实等谗害,于同年十二月被贬为连州阳山县令。
86、(4分)(1)这两段文字实则都是借谈马来说理,甲文给我们的启示是:
87、(1)比行百余里( ) (2)受大而不苟取( )
88、第忽视平仄、音韵等声律,因为五言诗的音节一般是上二下七言诗的音节一般是上四下韩愈却有意打破这种常规,努力营造一种别出心裁的反均衡、反圆润的美,打乱原有的节奏感,使诗歌具有先秦散文的风格。程千帆先生认为,韩愈“以文为诗”,主要体现在古体诗中,并指出:“韩愈在古诗中,有的地方故意避免对仗,如《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中‘淮之水舒舒,楚山直丛丛’二句,强幼安《唐子西文录》就指出这是‘故避属对’,而这种‘故避’,显然与以文为诗有关,所以,韩集中古诗,尤其是七言古诗,很多是通首不对的,其中包括《此日足可惜一首赠张籍》、《山石》及《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这样一些名作。”在创作中,韩愈有时甚至突破诗的一般音节,直接用散文的句法叙写,如《寄卢仝》诗“放纵是谁之过欤”《陆浑山火和皇甫 用其韵》“火行于冬古所存,我如禁之绝其飨”等等。
89、贞元十二年(796年)七月,韩愈因为受宣武节度使董晋推荐,得试秘书省校书郎,并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
90、终于,在公元824年,韩愈戏剧化的一生走入了尾声,因病在长安去世,享年五十七岁。
91、韩文公名愈字退之,说起这名和字,倒有一段佳话。韩愈父母早亡,从小就由哥嫂抚养。转眼到了入学的龄,嫂嫂郑氏一心想给弟弟起个又美又雅的学名,这天,郑氏翻开书年,左挑一个字嫌不好,右拣一个字嫌太俗,挑来拣去,过了半个时辰,还没有给弟弟选定一个合意的学名。韩愈站在一旁观看,见嫂嫂为他起名作难,便问:嫂嫂,你要给我起个什么名呢?郑氏道:你大哥名会,二弟名介,会、介都是人字作头,象征他们都要做人去群之首,会乃聚集,介乃耿直,其含义都很不错,三弟的学名,也须找个人字作头,含义更要讲究的才好,韩愈听后,立即说到:嫂嫂,你不必在翻字书了,这人字作头的‘愈’字最佳了,我就叫韩愈好了。郑氏一听,忙将字书合上,问弟弟道:愈字有何佳意?韩愈道愈,超越也。我长大以后,一定要做一番大事,前超古人,后无来者,决不当平庸之辈。嫂嫂听后,拍手叫绝:好!好!你真会起名,好一个‘愈’字吆!韩愈怎么会给自己起出一个这样又美又雅的名呢?原来他自幼聪慧,饱读经书,从三岁起就开始识文,每日可记数千言,不到七岁,就读完了诸子之著。那超凡的天赋和文化素养,使他早早就抱定了远大志向,这个愈字,正是他少年胸怀表露。他长到十九岁时,已经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勃勃少年。这年恰逢皇科开选,郑氏为他打点行装,送他进京去应试。到京城后,他自持才高,以为入场便可得中,从未把同伴搁在眼里。结果别人考中了,他却名落孙山。后来,他在京中一连住了几年,连续考了四次,最后才算中了第十三名。之后,一连经过三次殿试,也没得到一官半职。由于银钱早已花尽,他由京都移居洛阳去找友人求助。在洛阳,友人穿针引线,他与才貌双全的.卢氏小姐订了婚。卢小姐的父亲是河南府法曹参军,甚有尊望,韩愈就住在他家,准备择定吉日与卢小姐完婚。卢小姐天性活泼,为人坦率,一方面敬慕韩郎的才华,一方面又对韩郎那自傲之情有所担忧。她曾多次思忖,要使郎君日后有所做为,现在就应当规劝他一下,可是如何规劝他呢?这天晚饭后,花前月下,二人闲聊诗文。畅谈中,韩愈提起这几年在求官途中的失意之事,卢小姐和颜悦色地说道:相公不必再为此事叹忧,科场失意乃长有之事。家父对我总是夸你学识渊博,为人诚挚。我想你将来一定会有作为的,只是这科场屡挫,必有自己的不足之处,眼下当找出这个缘由才是。韩愈听后,频频点头,心中暗道:卢小姐果有见地,接着说道:小姐讲的甚是有理,俗话说自已瞧不见自已脸上的黑,请小姐赐教。卢小姐一听,嗤地笑出声来,说道:你真是个聪明人啊!随即展纸挥笔,写道:人求言实,火求心虚,欲成大器,必先退之。韩愈捧赠言,一阵沉思:此乃小姐肮腑之语啊!自古道骄兵必败,自已身上缺少的正是谦虚之情,这个愈字便是证据。于是,他立即选用卢小姐赠言中的最后两个字:退之,给自已起了个新名字。
92、元和十四年(819年)正月,宪宗派使者去凤翔迎佛骨,长安一时间掀起信佛狂潮,韩愈不顾个人安危,毅然上《论佛骨表》极力劝谏,认为供奉佛骨实在荒唐,要求将佛骨烧毁,不能让天下人被佛骨误导。宪宗览奏后非常生气,要用极刑处死韩愈,裴度、崔群等人极力劝谏,宪宗却仍愤怒。一时人心震惊叹惜,乃至皇亲国戚们也认为对韩愈加罪太重,为其说情,宪宗便将他贬为潮州刺史。韩愈被贬后,写下“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诗句,表达了自己忠心进谏、一心为国为民的情怀。
93、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94、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潮洲韩文公庙碑》)。
95、七律《左迁蓝关示侄孙湘》、七绝《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助教》,也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96、稿件一经录用,平台两周内会及时通知,若两周内没有接到通知,可撤稿。点击量较高和转发量较大的作者稿件优先采用。
97、从本月开始,Phirst的“平论”专栏将开启七(2)班郭昀同学的连载文章——唐宋八大家。本系列文章将以幽默风趣的方式,向大家介绍他眼中的“唐宋八人天团”。
98、韩愈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后人将其与柳宗元、欧阳修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他提出的“文道合一”“气盛言宜”“务去陈言”“文从字顺”等散文的写作理论,对后人很有指导意义。有《韩昌黎集》传世。
99、他也是第一个写诗吟诵禹王碑的文人,明代称其《岣嵝山》一诗发挥称赞岂在石鼓之下哉?
100、(2分)本文第二段写“人之称大丈夫者其在外”时,除了写到了“武夫”、“从者”、“供给之人”外,还写到哪几种人?
101、与衡州刺史邹儒立会于石鼓山合江亭,留题古诗二十韵。《题合江亭寄刺史邹君》全诗凡二百言,一韵到底,一气呵成,音调铿锵,气势磅礴,为自唐以来题咏石鼓千古传诵、脍炙人口之杰作,亦为后世文人学士所推崇,步其韵而歌者不乏其人。尤其是“瞰临渺空阔,绿净不可唾”两句,已成为后世人们广为传诵的名句。明万历中(1587~1598),与李宽、李士真、周敦颐、朱熹、张栻、黄干同祀石鼓书院七贤祠,世称石鼓七贤。
102、可是好景不长,韩愈看生活太完美,又开始重操旧业,疯狂作死。看着皇帝最近迷恋佛教,作为一个资深反佛斗士韩愈那可不是一般的愁啊,于是便写下了《论佛骨表》,简单看一下内容,总结起来九个字:谁信佛谁就是短命鬼。这在当时的皇帝唐宪宗看来,可真是要想一千种处死韩愈的方法了,还好各路大臣都为他求情,才免于一死,作为一个瞎说大实话的五十二岁老人,被贬官至广东蛮荒之地。写下了《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悲痛地像要得抑郁症一般。奋斗半生,难道,就是这样的结局吗?
103、卒于长安,韩愈在政治上力主加强统反对藩镇割据。
104、韩愈的“以文为诗”,就是以先秦两汉古文的笔法和形式进行诗歌创作,也就是以古文入诗,概括起来主要指以下几个特征:
105、韩愈是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继承先秦两汉散文传统,反对专讲声律对仗而忽视内容的骈体文。韩愈文章气势雄伟,说理透彻,逻辑性强,被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时人有“韩文”之誉。杜牧把韩文与杜诗并列,称为“杜诗韩笔”;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