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赏析(摘抄好句83句)

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赏析(摘抄好句83句)

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赏析

1、穴为探符坼,潭因失箭刳。堤形弯熨斗,峰势踊香炉。

2、.............................................................

3、越国强仍大,稽城高且孤。利饶盐煮海,名胜水澄湖。(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赏析)。

4、高阁鸣钟僧睡起,深林元暑葛衣寒。壑雷隐隐连岩瀑,山雨森森映竹竿。

5、梦里听、瑶琴三弄。醉卧长安人不识,晚秋天、此意西风共。

6、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

7、但要解放世人,首先就要解放自己。他说,海上的风起云涌,巨浪滔天,只要心不为所动,那这点风浪又能算什么呢?世间的一切艰难险阻,自己原本就没放在心上;世间的万物变化,也不过似浮云掠过长空,根本就不会在心中留下痕迹。

8、王阳明名言九:“夫学贵得之于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9、云散九峰雨,岩飞百丈虹。寺僧传旧事,词客吊遗踪。

10、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11、唯物主义者认为万事万物皆有规律,常从各自经历的事上追求自然规律。其实不然,朱熹学说就是提倡大家格物致知,凡事从事上去寻求。殊不知朱熹晚年时幡然悔悟,觉得之前的做法是颠倒了,学习万物其实最终还是从内心去寻求,内心自有真理在,心中有道,主宰万物。

12、王阳明名言八:“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阳明名言名句及赏析)。

13、圣人处此更有何通?===============圣人会怎么做?圣人会怎么做?王先生在贵州面临生死,衣食无着的情况下,如此问自己。

14、江清敌伊洛,山翠胜荆巫。华表双栖鹤,联樯几点乌。

15、一言以蔽之,理学与心学的区别就是“为学”和“为道”的区别。

16、志不立,如无舵之舟,无衔之马,漂荡奔逸,终亦何所底乎。——王守仁

17、无相寺三首老僧岩下屋,绕屋皆松竹。朝闻春鸟啼,夜伴岩虎宿。

18、没有枝叶花寅。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

19、全文为:“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取自《传习录》)

20、“傲”与谦虚相反,与人交往不屑与人为伍,学习上蔑视他人,似乎自已远远超乎于知识之上。所以,阳明先生告诫人们:“谦为众善之基,傲为罪恶之魁。”

21、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22、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23、从孔子到王阳明,都强调改过,孔子盛赞颜回“不贰过”,同样的错误不犯两次,这已经是很高的要求了。对于自己的错误,要严格对待,及时反思改正。

24、 权利和义务的对等,自由和不伤害他人之自由的折中。通过这样一个漫长却必经的过程,善恶标准、政治文明才可能得以重建,公民社会方非镜花水月。

25、明代,我国工商业有了很大发展。随着商业的发展,带来了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文人学士的“四民”“义利”“贾道”(做买卖之道)“治生”(经营家业、谋生计)等观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原来不齿言利、不屑商贾的士大夫进入经商队伍,晚明社会“弃儒服贾”“弃文从商”蔚然成风。

26、“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事”为王阳明提出的心学思想,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事物真相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

27、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阳明《泛海》

28、化城寺六首化城高住万山深,楼阁凭空上界侵。天外清秋度明月,人间微雨结浮阴。

29、在王阳明看来,人的本心就是真,这世上只有两样事,一件为真,一件为假。求真必然务实,求假自然务虚,虚实之间,体现的不仅是对人的态度,更是对自己的认识。糊弄别人容易,糊弄自己很难。

30、仙骨自怜何日化,尘缘翻觉此生浮。夜深忽起蓬莱兴,飞上青天十二楼。

31、▲王守仁,字伯安,别号阳明,故长称“王阳明”

32、香细云岚杂,窗高峰影遮。林栖无一事,终日弄丹霞。

33、千罪百恶,皆从傲上来。只是一“傲”字,便结果了这一生。

34、▲王阳明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

35、     张载(1020年—1077年12月6日),字子厚,祖籍大梁(今河南开封),生于长安(今陕西西安),后侨寓于凤翔眉县横渠镇(今陕西眉县横渠镇)并在该地安家、讲学,世称“横渠先生”。北宋思想家、教育家、理学创始人之其“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名言,被称作“横渠四句”,因其言简意赅,历代传颂不衰。

36、从“阳明子曰”到最后,为第三部分。是王阳明本人对“四民异业而同道”的分析论述。这里,作者提出了本文的中心论点,即“四民异业而同道”。作者把时间提到“古者”,含有深意,是对长期以来人为地把四民等级化的反思和批判“士之修治”句中,作者指出:读书人的职责是修身治国,农民生产粮食,工人制造好器械,商人使货物流通,各自根据自己的资质禀赋,力所能及地选择职业,以求尽到自己的心力。最终在于有益于人,这点是共同的。这一句,作者再根据士农工商不同职业特点入手,分析四民的分工是每个人根据自身资质禀赋做出的选择,虽然分工不同,但他们的工作都是有益于世人的,这一点也体现了四民“同”的一面。接着,作者再以士农和工商各自的具体工作内容作比较,分析不同职业尽心于自身工作具有的共同性,从而得出结论:古代士、农、工、商四民职业不同,而道是相同的。作者在本段开头提出论点后,通过分析,自然地推导出结论。随后,作者再引述古代的一些实例以深化论证,这些实例中,有的出身低微但后来成为统治阶级成员,有的社会地位很高的人也做过“低贱”的事,说明古人对待四民都是平等看待的,没有高低贵贱的区别。作者还分析了出现对四民社会地位不同评价出现的原因,认为是“王道熄而学术乖,人失其心”。作者再联系主人公方麟的言行事迹,对方麟进行褒奖。作者还通过对方麟两个儿子的观察,用其二子的优良品德衬托方麟的高大。最后几句,作者交代了方麟夫妇合葬缘由及乡人刻碑情由,再次对方麟表示钦佩。“呜呼,若公者,其亦可表也已。”作者的感叹表达了他对方麟的敬仰,由于有前面的充分铺垫,所以收束十分自然,有水到渠成之效。

37、《周易》中说,天道亏盈益谦,地道变盈流谦,鬼神害盈福谦,人道恶盈好谦。天地运转不息,人不断前进,靠的就是“谦”之道。

38、袒裼坐溪石,对之心悠悠。倏忽无定态,变化不可求。

39、谥文成,故后人又称王文成公。王守仁(心学集大成者)与孔子(儒学创始人)、孟子(儒学集大成者)、朱熹(理学集大成者)并称为孔、孟、朱、王。

40、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41、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42、与朋友相处,彼此间应当少一点规劝指责,多一点开导鼓励,如此才是正确的。

43、牛斗天垂象,台明地展图。(天台、四明二山。

44、化城天上寺,石磴八星躔。云外开丹井,峰头耕石田。

45、▲日本海军元帅海军大将东乡平八郎,曾讲一生俯首拜阳明,可见阳明先生心学影响力之深远可见一斑

46、总起来看,本文篇幅短小,但信息量大。既间接反映了明代商业经济的发展,又生动反映了商业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变迁;既反映了传统四民观的顽固,又体现了新四民观的内涵及其在民众中扎根的社会现实;更重要的是,本文反映了儒家思想在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的历史条件下主动创新的文化自觉。文章主题明确、集中,论证充分,善于运用正面描述、侧面烘托以及引证等手法,叙述与论证相结合,抒情与理性分析相结合,增强了文章的情感和逻辑力量,读后使人有入情入理之感。 

47、此花与汝,我们可以反过来理解,如果花有灵性,那么可以说此花见人时,此人与花同归与寂。可见外物与内心是彼此照应,花见此人,此人见花,一时明白起来。如若彼此不见,则同归于寂。心是万物的反应,万物是心的体现。心外无物,物外无人,其实人与人相处亦可以理解,彼此尊重,心中有彼此,相互照应。你怎么对待别人,别人心中是有照应的!

48、船头龙夭矫,桥脚兽睢盱。乡味珍彭越,时鲜贵鹧鸪。

49、出自王阳明《传习录》,这也是对心学最恰当的阐述,王阳明所表达的确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思想。他没有说“同归于无”,如果这样说,那就是一种西方的思想。他是说“同归于寂”,“寂”不是“无”,而是在没有交感时处在一种寂静的状态,所以中国传统文化有个概念叫“寂感”。

50、出自王阳明《答罗整庵少宰书》,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同属理学的范畴,他们都坚持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只是程朱理学认为天理独立于人体之外,若想找寻天理必须通过格物致知的方法才能有所成就,故程朱理学属于哲学派别中的客观唯心主义;而陆王心学则认为天理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必须通过反省自身,摒除欲望才能达到对天理的体悟,故属哲学派别中的主观唯心主义。

51、举个例子,有些人认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所以心中埋藏着复仇心理,所谓冤冤相报何时了,江湖恩怨终究是解决不了的。

52、明代心学发展的基本历程,可以归结为:陈献章开启,湛若水完善,王守仁集大成 (28)  。王守仁的阳明心学后传入了日本、朝鲜等国。其弟子极众,世称“姚江学派”。文章博大昌达,行墨间有俊爽之气。有《王文成公全书》传世。

53、醉乡虽咫尺,乐事亦须臾。若不中贤圣,何由外智愚。

54、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名人赞美阳明洞的诗句和微之春日投简阳明洞天五十韵(白居易)青阳行已半,白日坐将徂。

55、如若真诚、善良是我的天性,那么我必定要依着我的良知去行事,这样才是最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的状态。

56、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57、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58、至于“夭寿不贰”其心,乃是教学者一心为善,不可以穷通夭寿有个命在,我亦不必以此动心。 

59、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60、这句话的意思,大概类似于诸葛武侯的“非宁静无以致远。”万事万物呈现心中时,寂然无我,当人达到极静的寂然无我的状态时,万事万物自然也会呈现在心中。就像如果我们全神贯注的静观空中宇宙的无限辽远,沉思过去数千年或者未来数千年的无限连绵;如果夜晚的天空有无数的星辰显现在我们眼前。我们在感到宇宙的无边无际时,作为个体的自我也会像水滴融入大海一样,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

61、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62、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63、"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64、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

65、有了想要努力变更好的想法,一定不要再光说空话,而要尽快付诸行动,做实事才好。 

66、 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会成熟反而坠落。

67、褰衣涉溪去,笑引开竹房。谦言值暮夜,盘餐百无将。

68、王阳明名言七:“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69、 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

70、来自于王阳明的王门四句教,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71、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

72、王阳明名言六:“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

73、第二层是说,人要成为圣人,必须反求诸己,向本心里致良知,寻求万事万物之理。第三个层次是说,人心中的“圣人”为自身不当的行为、观念所掩埋、所遮蔽,人若要成圣,则必须除掉这些遮蔽本心的行为和观念。

74、数百年来被人们传诵不息。穷山路断独来难,过尽千溪见石坛。

75、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们的本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76、云端鼓角落星斗,松顶袈裟散雨花。一百六峰开碧汉,八十四梯踏紫霞。

77、贵仍招客宿,健未要人扶。问望贤丞相,仪形美丈夫。

78、或许外界的环境能影响一个人的心情,但是当你的身心强大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不受外界的困扰,这才是我们应该修炼的事情,所以说常快活便是功夫,能做到经常开心也是一种境界。

79、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若冰霜剥落,则生意萧索,日就枯槁矣。

80、月明猿听偈,风静鹤参禅。今日揩双眼,幽怀二十年。

81、千年枸杞常夜吠,无数草棘工藏遮。但令凡心一洗濯,神人仙药不我遐。

82、出自《王阳明传习录 卷上 ( 门人 薛侃录) 》 王阳明这里圣人的标准是要”纯乎天理“,关于这点,不同的人可能会有不同的说法。有人可能会说,这是古代的东西,早就落后于时代潮流了。好吧,我们换一个说法,把圣人换成人才。把标准从”纯乎天理“换成核心竞争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