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与战争有关的成语
1、(6)退避三舍。一个国家要想强大,必须抓住机遇,顺应时代发展潮流进行改革,改革是强国之路;要善于用人,重视人才;战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应努力发展经济,提高综合国力。
2、倒载干戈:倒:把锋刃向里倒插着;载:陈设,放置;干戈:古代的两种兵器,泛指武器。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天下太平。
3、甲胄生虮虱:甲、胄:古代士兵作战时所穿戴的铠甲和头盔。铠甲和头盔上都长满了虮虱。形容战争持续时间很长。(写出与战争有关的成语)。
4、以战养战:利用战争中获取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继续进行战争。
5、首唱义兵:唱:通“倡”,带头;兵:战斗。首先发动正义的**。
6、洗兵不用:兵:兵器。洗净兵器。收藏起来,不再使用。比喻停止**。
7、典故:韩信出身贫困,父母早逝,没有别人可以依靠,只好每天到河边去钓鱼,用鱼来充饥。有一天,韩信碰到一个老婆婆。老婆婆见他饿得骨瘦如柴,面无血色,便把自己的饭分一些给他吃。一连几天,这位老婆婆每天都给韩信饭吃,韩信十分感激,便对老婆婆说:“您这样照顾我,将来我一定要好好报答您。”韩信被封为楚王后特意回故乡见老婆婆,向她再三道谢,并送给她一千两黄金。
8、金戈铁马:戈闪耀着金光,马配备了铁甲。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
9、典故: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后被推荐程颐门下。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10、 郤克惦记了三年,终于等来了齐国、晋国开战。公元前589年,齐国先是攻打鲁国,鲁国于是向晋国求援。一听说要和齐国干仗,郤克就来劲了。于是,由战马拉着八百辆战车,轰隆轰隆地来到了前线。
11、(1)请根据下列提示语写出上面三幅图片对应人物的名字。
12、金革之声:金革:兵器和铠甲。兵器与铠甲相撞击的声音。指战争。
13、出自《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
14、典故:北宋末年,金兵南犯,岳飞、李纲等坚持抗金,奸臣秦桧主张投降,就与夫人在东窗下密谋除掉岳飞。后来以“莫须有”的罪名杀害岳飞。不久秦桧与儿子病死,妻王氏请僧人做法事超度他们,法师说:“太师叫我转告,东窗事发了。”
15、典故:战国时期,韩国姬公子因为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隐匿,改名张良。有一天他在圯水桥上散步,遇到一个老人的鞋掉到桥下,他主动拾起并替他穿上。老人家认为他是孺子可教,就送他《太公兵法》,他仔细钻研后成为刘邦的谋士。
16、典故: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17、典故:远在北宋时期,福建将东县有个叫杨时的进士,他特别喜好钻研学问,到处寻师访友,后被推荐程颐门下。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中打盹儿。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雪中。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18、兵慌马乱:形容**期间社会混乱不安的景象。
19、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国君晋景公得了重病,秦国国王秦桓公派名医缓前去为其治病。缓来到晋国,见到晋景公,把好脉后摇头叹息说:“大王的病已经到了肓上面,膏下面,药力是无法到达的。”果然,没过多久,晋景公就病死了。
20、出自《左传·成公十年》:“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不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21、(3)男孩站在树下,正( )倾听着什么。
22、A: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构怨连兵:构怨:结怨;连兵:交战。因结怨而发生战争。
24、很多的成语典故,都源于战争。请结合下列材料说出成语并说出涉及的战争的名称。
25、第一首诗渲染了出征前盛大华贵的酒筵以及战士们痛快豪饮的场面,表现了战士们将生死置之度外的旷达、奔放的思想感情。第二首诗抓住边塞风光景物的特点,抒写边关将士们夜闻笳声而触动的思乡之情。这两首诗意境开阔,语言华美,节奏明快,富有浪漫气息。
26、归马放牛: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27、②( )领导巨鹿之战,大败秦军主力。
28、(5)“图一”的主人公是谁?“楚庄王图强”后打败哪国军队做了春秋霸主?
29、(cǎomùjiēbīng)。把山上的草木都当做敌兵。
30、(3)维护和平,制止战争,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改为反问句)
31、zhù( )意 ( )地 ( )贺 居( )
32、典故: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深。
33、(2)根据图请说出这次战役发生的时间、交战双方、战争结果及影响如何?
34、散兵游勇:勇:清代指战争期间临时招募的士兵。原指没有统帅的逃散士兵。现有指没有组织的集体队伍里独自行动的人。
35、汗牛充栋是一个汉语成语,乍一看,好像是一群流着汗的牛挤满了屋子。
36、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7、典故:春秋时期,晋国大夫俞伯牙很擅长弹琴,他到楚国马鞍山遇到钟子期,两人谈论琴律很投机。伯牙看到高山流水就弹奏一曲,钟子期高兴地说泰山江河。两人结为知己。第二年伯牙去拜会钟子期,得知钟子期病故,就在坟前伤心地毁琴。
38、干戈满目:干戈:古兵器,比喻**。形容到处受到**的摧残。
39、其实中国成语大都用典,要理解成语的意思得看它背后的典故。“汗牛充栋”成语出自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给人写的一篇墓志铭。
40、唐代有个学者叫陆质,此人对孔子的《春秋》特别有研究,曾著《春秋集注》《春秋辨疑》《春秋微旨》等等,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孔粉”了。柳宗元对陆质的治学严谨深表敬佩,他在陆质死后写了一篇《文通先生陆给事墓表》纪念陆质,文中有:“其为书,处则充栋宇,出则汗牛马。”
41、典故: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便允诺赵惠王以15座城池交换。迫于秦国势力,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交换,秦王闭口不谈城池的事,蔺相如用计夺回和氏璧,并怒发冲冠地说:“如果不以城池交换,我就与和氏璧同归于尽。”
42、典故: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不惜散尽千金扶持秦国王子异人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封吕不韦为丞相。为了提升名望让众人服气,吕不韦命三千门客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43、①( )大泽乡起义领导人,在陈自立为王。
44、纸上谈兵(zhǐshàngtánbīng)
45、(16分)战争,自从它登上历史舞台的那一天起,便同人类数千年阶级社会的发展史如影随形,既扮演过阻碍社会进步、吞噬千百万人生命、耗费大量物质财富的角色,又起过促进社会发展、为新社会“助产接生”的重大作用。
46、据说江浙一带的水牛害怕酷热,见到月亮也以为是太阳,因此习惯性发喘。此词在《太平御览》卷四引《风俗通》里有记:“吴牛望见月则喘,彼之苦于日,见月怖喘矣。”后用以比喻疑心遇到不利的情况而害怕。也借指天气酷热。
47、出自《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48、出自宋·计有功《唐诗纪事》:“郑谷改僧齐己《早梅》诗:‘数枝开’作‘一枝开’。齐己下拜,人以谷为一字师。”
49、(3)根据图请写出交战双方是谁?此战役的发生对当时的政局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50、 眼看着一国之君要成为战俘,齐国可丢不起这脸,丑父马上和齐顷公换了一个位置,自己冒充齐国国君。这时候,很有仪式感的一幕出现了。
51、 “灭此朝食”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被《左传》写得如此精炼却又栩栩如生,惊心动魄,古典文化的魅力,在这里表现得淋漓尽致。
52、诉诸武力:诉:诉讼。武力:军事力量。指用战争来解决冲突。
53、兵戈扰攘:兵戈:武器,指战争;扰攘:纷乱。形容战争时期社会动荡混乱。
54、(1)被冲锋枪打伤的德国兵一个跟一个地倒下。(缩写句子)
55、(马革裹尸)、(势如破竹)、(调虎离山)、(兵荒马乱)、(枕戈待旦)
56、出自《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楚治兵,遇于中原,其辟君三舍。”
57、龙战玄黄:比喻**激烈,血流成河。同“龙血玄黄”。
58、出自明·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未尝墨守一家以为准的也。”
59、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0、出自《三国志·吴书·吕蒙传》注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61、(用兵如神)、(同仇敌忾)、(暗度陈仓)、(胡服骑射)、(炮火连天)
62、(示例)毕丰~,极贪酒色,不恤下人,喽罗尽皆离心。(清·陈忱《水浒后传》第五回)
63、典故:三国时期吴国大将吕蒙没有文化知识,孙权鼓励他学习史书与兵法。吕蒙总是推说军队事多没有时间学习,孙权列举自己及前人的例子,如“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孟德亦谓老而好学。”吕蒙深受感动,从此发愤学习,学问提高很快。
64、典故: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年轻时学兵法,谈起兵事来父亲也难不倒他。后来他接替廉颇为赵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后来引申出“纸上谈兵”这个成语。
65、启示:国强要革新,国立须治业,国兴靠人才,人才是兴国的关键。
66、典故:战国时期,秦昭襄王为得到赵国的和氏璧,便允诺赵惠王以15座城池交换。迫于秦国势力,赵王派蔺相如带和氏璧去交换,秦王闭口不谈城池的事,蔺相如用计夺回和氏璧,并怒发冲冠地说:“如果不以城池交换,我就与和氏璧同归于尽。”
67、(3)结合课本内容总结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68、典故:战国末期,大商人吕不韦不惜散尽千金扶持秦国王子异人为秦国国君。异人当了秦王之后,封吕不韦为丞相。为了提升名望让众人服气,吕不韦命三千门客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书写成后,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布告贴出许久,人们畏惧吕不韦的权势,无人来自讨没趣。于是“一字千金”的佳话便留传至今。
69、(2)风一吹,鹅毛般的苇絮就飘飘悠悠地飞起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