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颢的诗
1、常见的竹林七贤图是单个人的画像的罗列,凸显人物的狷介狂放之姿。这幅杨柳青年画采用了不食人间烟火的七贤作为主题,却将七贤描绘得平易近人,接近于以农田为远景、竹林为近景的“士绅桑乐图”了。
2、碧山头:碧绿的山头。指山上树木葱茏、苍翠欲滴。
3、时人:一作“旁人”。余心:我的心。余:一作“予”,我。
4、一个“闲来无事”的程颢,过着优哉悠哉的生活,想什么时候起床就什么时候起床,甚至“东窗”的红太阳晒屁股了才起床。看尽世态变迁的程颢可谓静观其变,悠闲自得地看着万物的自然消长;荣衰宠辱、春夏秋冬,也一样与普通人一样高兴而来、怡然而去,欣赏各自的特有佳景。
5、清澈的溪水流过碧绿的山头,悬空一泻而下,澄清的水与蓝天在月色的映照下构成了一副空明澄澈的秋景画卷。这秋色把人世间隔在三十里之外,空中是悠闲自在的白云,山上是悠闲自在的红叶。幽静的秋色是多么令人陶醉啊!
6、春游愉悦的心情呀,人们并不了解,于是说我忙里偷闲,强学少年童。
7、第七句“富贵不淫贫贱乐”,是指处于两种反差极大的状态时君子所持有的态度:处富贵时能不骄奢淫逸,处贫贱时能自得其乐。“富贵不淫”虽然化用了《孟子》的“富贵不能淫”,但是“淫”的意思与《孟子》中有别,在彼处意为“乱其心志”,在本诗中是指放纵享乐。贫贱而能乐,意为能像颜回一样,虽处陋巷,却能安贫乐道,寻孔颜乐处。
8、后两句抒发作者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偷闲学少年”,出语新颖,平淡中寓有深意,这种“怡然自得”之乐,似乎也感染了读者.全诗色泽协调,情景交融,在程颢的诗作中,这算的上是一首好诗.
9、清明日忆诸弟 韦应物 冷食方多病,开襟一忻然。 终令思故郡,烟火满晴川。 杏粥犹堪食,榆羹已稍煎。 唯恨乖亲燕,坐度此芳年。
10、身劳无补公家事,心冗空令学业衰。世路崄巇功业远,未能归去不男儿。
11、程颐和朱熹的哲学并不是先秦名家的继续。他们对公孙龙和新道家所讨论的“名理”并未在意,本书第十九章里已经讨论了这个问题。他们的“理”的观念直接来自《易传》。在本书第十五章里,我曾经指出,道家所讲的“道”和《易传》所讲的“道”有所不同。道家所讲的“道”是宇宙万物所由出的“太一”,《易传》所讲的“道”则是宇宙万物中每一类事物内含的原理。程颐和朱熹正是从《易传》所讲的“道”,发展出他们所讲的“理”。
12、如果再简要地总结一下,全诗似可以用四个字来概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