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刘基之死(摘抄好句56句)

刘基之死(摘抄好句56句)

刘基之死

1、朱元璋本是一介草民,能坐上皇位,自是有不同寻常的胆魄及智慧,他细数了历代皇帝坐不稳江山的根源,发现很多都是臣子叛逆致使皇权丢失,而且他又是一个疑心很重的人。

2、刘基对于朱元璋来说,曾经就像他的张良,朱元璋多次称赞刘基“吾之子房也”。可是, 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封公、侯者不少,而功不下张良的刘基竟然只排到了第36名,封为诚意伯,年薪240石;而与其功劳不相上下,同为核心,同被朱元璋视为左右手的李善长却被封为韩国公,年薪4000石。

3、指了指自己的耳朵和嘴,摆手摇头。“原来是个哑巴,还聋!”刘伯温说道。朱元璋高兴地笑道:“聋得好!聋得好!”结果,雕花匠侥幸逃了一命。

4、可是,活着的刘基得到朱元璋的善待吗?没有。当然没有。打下“江山”后,封刘基为御史中丞(御史台的副长官),并无多大实权。曾有闹着玩的“问相”之事,假惺惺地说“你当丞相吧。”最终却是把相位给了刘基极力反对的德行极差的胡惟庸!朱元璋给功臣们大封爵位,爵位分为“公”“侯”“伯”等五等。第一批被封为“公”的有6人,没有刘基的份;被封为“侯”的共30人,居然也没刘基的份!半个月后,朱元璋才迟迟补封了两个“伯”等爵位,一个是汪广洋的,另一个才是刘基的。而刘基跟汪广洋相比,待遇也差得多。论食禄,也就是工资待遇,汪广洋是600石,刘基只有240石。要知道,韩国公李善长的食禄却是4000石,是刘基的七倍!

5、明武宗正德八年(1513年),朝廷赠他为太师,谥号文成。

6、尽管跟随朱元璋多年,但朱元璋把他流氓、为求生存而作奸犯科的一面藏得很好,对天下英才礼贤下士。(刘基之死)。

7、何为?实则很好理解。定国后,皇帝便猜忌身边的勋臣,因为他们懂得夺国的路数,而对于“太有才”的勋臣就更加提防,为了自己的江山代代延续,就得与“太有才”的人拉开极大距离。朱元璋十分相信阴阳五行、谶纬术数,而这方面刘基又十分在行,何况刘基又是料事如神的军事家。这就注定了建国后刘基的处境。朱元璋拜相李善长、徐达、胡惟庸,他们三人都是同乡安徽凤阳人,觉得可靠。当然,刘基耿直,“性刚嫉恶,与物多忤”,不适宜做丞相,也不宜委以重任。做丞相重臣要圆通,善平衡,可以适当腐败,尽管腐败会动摇皇权,但勋贵是皇权的基础之以适度的腐败换取他们的死心塌地,非常合算。而刘基像是读书人一个,死抱法律,居然诛杀地位仅次于皇帝的韩国公李善长的外甥!这就连起码的政治都不懂了。皇帝害怕的不是别的,就是重臣专权,重臣威望日隆,皇帝地位就相应下降,他怕抢了他及其子孙的江山。——你看,后来,朱元璋猜忌日重,以子虚乌有的谋反罪,杀胡惟庸以及李善长,十年株连三万多人!徐达、汪广洋也没有好下场。当然,李善长、胡惟庸跋扈嚣张,腐败过度,诛不足惜,这是另一话题。

8、四年后,刘基的同僚、御史中丞涂节揭发,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刘基在南京病重时,胡惟庸派来医生诊治,服了医生的药后,病情恶化——“有物积腹中如卷石”,显然是中毒了。这一情节在《明太祖实录》中有记载:“御史中丞涂节言,前诚意伯刘基遇毒死,(汪)广洋宜知状。上问广洋,广洋对以‘无是事’。上颇闻(刘)基方病时,丞相胡惟庸挟医往候,因饮以毒药。乃责广洋欺罔,不能效忠为国,坐视兴废。”明确提到刘基是胡惟庸毒死的。(刘基之死)。

9、李善长、刘基和宋濂,作为辅佐朱元璋夺取天下的开国功臣,不得善终的原因有三:

10、下毒这种事情,时过境迁,没有什么实证,只能说是一桩疑案、悬案。但是有两点是可以确认的:

11、刘基更是直接领导了浙东集团与淮西集团的内斗,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把朝堂搞得乌烟瘴气,仅仅是开国便形成如此政治风气,有着几十年斗争经验、十分务实的朱元璋可不管你什么浙东、淮西,你们都是朱家的臣子,能将你捧上天,也能转手灭掉你。

12、胡惟庸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被朱元璋怀疑谋反而处死,前后株连达三万余人,时间跨度十几年,是明初四大案之一。

13、刘基说:李善长是开国元勋,能调和各路将领。

14、对于胡惟庸的不法和妄为,不少人敢怒不敢言。大将军徐达多少也知道一些,他选择向朱元璋告发。此前,胡惟庸曾多次拉拢徐达,均被徐达冷处理。徐达鄙薄其人,不屑与其交往,并瞅准时机悄悄禀告朱元璋,说胡惟庸这人根本就不适合担任丞相。胡丞相热脸贴了冷屁股,心头自然不快,得知徐达打自己的小报告后,更是怒火中烧,于是设计谋害徐达。

15、王国侧先生说,今刘基后裔,多达十三万人,二十一代、二十二代居多,遍温州各县及海内外。多农工、教育、科技、商贾,极少做官。多聪慧、诚信、坚韧、内敛,有刘基的美好基因。这就好!

16、可是,就在刘基接旨之后的夜间,刘基突然暴毙,令人好不惊异。这个害死刘基的真凶是谁呢?哪三个细节直指真凶,姚广孝早已猜出答案,从何说起?

17、洪武三年(1370),朱元璋授刘基为弘文馆学士时曾对他说:“朕初到浙东时,你就对我颇有好感。等朕回归京师,你就亲来投奔。这时,浙东之民对我还未深信,你老卿一至,山越清宁。”

18、《明史•刘基传》记载刘基的死,是胡惟庸挟医毒死的。或曰背后的凶手还是皇帝朱元璋。今人以平常心看去,刘基当是自然死亡。但于皇帝,你说,什么事干不出来呢?岳飞之死,难道真是秦桧一人所为?非也。那是南宋帝赵构偏安杭州,不想让父兄回国啊!……

19、这场君臣之间的对话,值得细细玩味。对于朱元璋而言,已经感受到以李善长为首的淮西集团对皇权的潜在威胁,希望“浙东四先生”之一的刘基取代李善长,起到平衡和制约的作用。对于刘基而言,逐渐领悟共同打天下易,共同坐天下难,再度萌生去意,仿效汉初的张良,功成名就,急流勇退。因此一再婉言拒绝朱元璋的敦请,不想卷进权力争夺,以免招来杀身之祸。

20、朱元璋于是试探道:宰相这个职位看来只有你能担当了。刘基赶紧回答:我这个人疾恶如仇,又受不了繁冗公务的劳累,真的干上了,会有负皇上重托。天下大才有的是,您细心访查一定会得到的。不过,目前的这些人,一个都不合适。

21、御医开了一通药,胡惟庸看着刘伯温吃了,就满意的走了。从此,刘伯温的病情非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了,每天疼痛难忍,好像是肚子里吃了石头一样。过了几天,见到了皇帝朱元璋,就间接说了这一情况。朱元璋脸上笑嘻嘻,安慰他好好养病。刘伯温彻底明白了,胡惟庸就派人把他送回老家。刘伯温也不再找医生吃药看病,给儿子们交代后事,不久就病死在家里,一代谋臣驾鹤西去。

22、刘基不可能不明白狡兔死、走狗烹的道理,他之所以辞官回乡正是看到了这一点,朱元璋不可能不知道刘基隐退的做法是为了什么,刘基已然引退,朱元璋如果还去用计杀他,那自然大不近情理。

23、朱元璋终于亮出了杀着,他用意味深长的口气说道:“我的相位只有先生能担当了。

24、朱元璋召见“四先生”,问道:如今天下纷争,何时能定?章溢说:天道无常,只有德高望重、不嗜杀人者能够统一。刘基则条陈“时务十八策”。这个“时务十八策”的中心,是如何夺取天下的战略方针,非同凡响。《名山藏·臣林记》写道:

25、张岱《石匮书·刘文成世家》对刘基的悲剧有一段评论,写得意味深长:

26、又对次子刘璟说:“为政的要领在宽柔与刚猛循环相济。如今朝廷最必须做的,是在位者尽量修养道德,法律则应该尽量简要。平日在位者若能以身做则,以道德感化群众。

27、朱元璋问郎中陶安:这四人和你相比如何?陶安说:臣谋略不如刘基,学问不如宋濂,治民之才不如章溢、叶琛。

28、刘基精通星象之学,性格刚正严明,自视甚高,这些都让别人不太舒服。而且他是外省人,很难融入朱元璋的核心圈子。

29、得知刘基死亡,老朱又惊又怒,怀疑是胡惟庸所为。因为刘基赴任,必然对“开中谋利案”进行审查。胡惟庸是此案的背后黑手,为了阻止刘基审查,自然是先把刘基干掉,致皇上一个无人可用的境地。这是依据“谁受益谁是凶手”的逻辑推理。

30、刘基用提醒的口吻回答:“他现在是一头小牛犊,但将来一定会摆脱犁辕的束缚。”

31、虽然这支队伍的侦察能力已经非常强大,但用来侦察丞相却还是显得捉襟见肘。胡丞相经营多年,京城内外,各省都有他安插的大小喽啰,密布如蛛网。而且,这些检校并没有直接速捕和审判的权力,多为单打独斗,没有形成合力,更缺乏强有力的组织。所以,必须做出一些改变才行。正是由于侦察胡丞相的需要,朱元璋产生了组建专门侦察机构的想法,要征召一批精英分子,组建最为精锐的队伍,从而完成这项高度机密的任务。

32、有些事还没发生,有些人还没来得及联络,有些命令还没有发出就已经被朱元璋悉数掌握。所有这些,都离不开朱元璋的巧妙布置,也说明毛骧他们的侦察工作非常高效。

33、这实在是很绝的一招,他明白,胡惟庸对付他的根本原因在于朱元璋,只要自己回到京城,在朱元璋的眼皮底下,让他放心,自己的性命就有保证。

34、即使朱元璋不怀疑他,怀疑冯胜、朱亮祖、耿炳文等人,那些武将一落马是不可能让他继续当宰相的,只会拼尽全力把他拉下马,一损俱损,共赴黄泉,哪怕没有的事也会说成真的一样。以朱元璋的疑心之重,杀心之重,怎么可能放过他。

35、朱元璋回来后,心怀嫉恨的李善长弹劾刘基在神坛下杀人属不大敬,一些怨恨刘基的人也趁机诬陷他,朱元璋大怒。刘基请辞,回归故里。朱、刘之间开始出现裂痕。

36、即使再高明的人也有自己的盲区,刘基这一回答显然不合时宜。

37、刘基陷入了绝望,但他的智慧又一次发挥了作用,他没有在原地等死,而是出人意料地回到了京城。

38、原来此人是名雕花匠,昨日他在大梁上修饰完浮花准备下来时,猛然看见皇上在豪华富丽的宫殿前手舞足蹈,狂笑不止。

39、洪武十二年(1379)九月,占城国前来进贡,朱元璋很晚才得知这消息。皇帝大怒,下令彻查。胡惟庸和汪广洋将一切罪责归于礼部,礼部则推诿于中书省。朱元璋更加愤怒,下令将相关臣僚全部关押并追责。不久之后,汪广洋被赐死,汪广洋的小妾陈氏陪死。朱元璋得知陈氏是陈知县的女儿,大怒道:“被没入官的妇女,只能给功家。文臣怎么可以得到?”于是命法司进行调查。调查的结果,牵连出众多的违纪官员,对胡惟庸很不利。朱元璋认为,胡惟庸和六部属官都应当被判罪。

40、洪武十四年(1381年),温处叶丁香、吴达三叛乱,刘璟跟随延安侯唐胜宗率兵征讨,在这次战斗中,他表现十分突出,战争中他运筹帷幄协助唐胜宗平定了此次叛乱,凯旋后,朱元璋赞其:“璟,真伯温之子也”,并对其是越发的信任。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谷王就封,刘璟授谷王府左长史,同时朱元璋还赋予他提调肃、辽、燕、赵、庆、宁六王府事权。

41、以姚广孝之能,既然能在帮助燕王上,给胡惟庸下上一盘大棋,又岂能不对刘基的安全加以防范?以刘基之能,与姚广孝不遑多让,又岂能在这关键时刻中了对手的暗算,一命呜呼?

42、朱元璋用刘基参议决策多年,对其城府之深自然深有感触。

43、中藏网首页:http://www.coant.com.cn

44、朱元璋是很想念刘基的,刘基死后,朱元璋就经常把刘璟召入宫廷与自己聊天,亲和慈祥如同对待家人一样。而刘璟少年时就熟读经书诗文,才华横溢,更是深得朱元璋喜欢。有了朱元璋的庇护,胡惟庸自然不敢谋害他。

45、刘基为官时,曾经建言:瓯、括间有一片空地叫谈洋,南边与福建接壤,是盐盗聚集的地方,请设巡检司驻守。恰逢逃军反叛,地方官隐而不报。

46、朱元璋的心很虚、很虚。老朱虽然杀了汪、胡、陈、涂等人,并基本坐实了毒案,但毕竟“坐实”的理由很不充分。别说让他人相信,就连他自己可能也不信。于是,他一定会开动舆论机器宣传,不但与刘璟私人谈话时多次反复地讲,而且还当着宋濂、章溢、叶琛、胡深等人儿子的面讲,这就是他心虚的表现。

47、胡惟庸毒死刘基,在《明史》中有多处提到,可谓确证。刘基的长子刘琏,很有才华,洪武十年受胡惟庸亲信胁迫,投井而死,则是一个旁证。关于刘基被毒死的情节,黄伯生《诚意伯刘公基行状》写得更为具体:

48、朱元璋又问:胡惟庸怎样样?刘基答:胡惟庸最为糟糕,好比一匹劣马,叫它驾车,必然会翻车坏事。

49、从明初四大案(胡惟庸案、空印案、郭桓案、蓝玉案)来看,朱元璋早就想通过大加杀戮,以整顿官僚体系,重新树立与前朝均不同的政权结构,从而将大权集于皇帝手中。

50、有意思的是刘基的俸禄也是伯爵中最低的,禄二百四十石,同李善长四千石的俸禄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51、我想,这基因是属于温州的。这也是温州人的美好品性。

52、不久,刘基染病,朱元璋派胡惟庸挟药探望刘基。刘基饮药后,就觉得有块拳头大的硬块堵住胸口。

53、另外,说胡惟庸杀了刘基,是有证据的。当时胡惟庸是明朝宰相,也是明朝最后一个宰相,同时也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宰相。宰相之职,本就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而胡惟庸这个宰相,更是骄横跋扈,六部的奏章要先经他过目,他常常扣下对自己不利的奏章,蒙蔽皇帝;并且常常先斩后奏,甚至斩而不奏,目空一切。

54、刘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在许多重要决策中起了重要作用,为什么只得到这样的待遇?

55、比如第一次去做县丞。县令相当于现在的县长,而县丞相当于副县长或县长助理。元代,县令以上还设有达鲁花赤,多由蒙古人担任,不必考试,更非民选,总揽全县政务。“达鲁花赤”是蒙古语,原意是当头的人。活像县委书记。达鲁花赤、县令、县丞各设一名,可见,刘基是高安县的第三把手。达鲁花赤昏庸,可又惹不起。刘基梗直,先是得罪了有蒙古人做背景的初审官,又与高安豪族结下了怨仇,很快面临撤职,最后江西行省打圆场,把刘基调到了都会南昌去,给了他一个职官掾史的职务。南昌的官风同高安没什么区别,刘基秉公办事,不讲圆通,与同僚每每意见相左。不久,刘基就递上辞呈,以自己“朽钝”为名,辞官不干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