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摘抄好句78句)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摘抄好句78句)

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

1、回复:皇帝,看《康熙皇帝的陵墓里为何葬了48个老婆?》;

2、因为中秋佳节,写脚本刷了每盒59元的公司订制月饼,阿里巴巴公司的4个年薪百万级、另加1个年薪千万级的技术大牛,竟被炒了鱿鱼。这个看似笑话一般的新闻瞬时惊爆了互联网,也一时激起广大码农们群情激奋,不平者有之,怒骂者有之,总而又言之,统共一句话:(漠视技术,赶走人才,阿里药丸。)

3、诸葛亮在这件事当中之所以要“挥泪”,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

4、诸葛亮掌权后,提拔一大批籍贯是荆州的人,以作为蜀汉的后继人才库,这其中就有马谡,还有杨仪、蒋琬、费祎、董允等人,而马谡作为诸葛亮最早提拔的人,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中,诸葛亮力排众议,提拔从未领兵作战过的马谡作为街亭守将,从诸葛亮的角度来看,这是给马谡立功的机会,但是马谡偏偏没有重视这次机会,或者说马谡理解错了诸葛亮的用意,马谡把蜀军安排在山上驻扎,这摆明了就是学当年汉中之战的刘备,占据制高点,以方便进攻魏军,获得更大的战果。

5、那么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诸葛亮认为马谡能够胜任这个职位,而马谡本人却辜负了期望。那么马苏在街亭之战中的真实表现如何呢?我们继续看。

6、这句指的是马谡战败后负罪逃亡了,向朗(向宠的叔叔)知道马谡逃亡却不透露相关信息,诸葛亮非常痛恨向朗,就将他免官遣送回成都。

7、临行前,诸葛亮再三叮嘱马谡将士兵部署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但马谡一到街亭,便违背了诸葛亮的作战部署,将士兵部署在没有水源的南山,想借助南山的险阻来抵御魏军。

8、(按)此论所据,见《三国志·蜀书·向朗传》:“朗素与谡善(街亭之败)谡逃亡,朗知情不举......免官还成都......”。又同书《马谡传》:“(街亭之役)谡为郃所破,士卒离散,........谡下狱物故。”

9、但马谡却公然违抗诸葛亮的嘱托,在山上扎营,结果被魏将张郃团团围住,断水断粮,军心溃散,最终大败而归。

10、所以,香郎是次要人物?我不这么认为,但是诸葛亮很生气。

11、其实在战斗之前,诸葛亮顶着很大的压力要用马谡,但还是坚持己见。

12、充分性从表面看,似乎不必证明,是显然的,马谡失掉街亭,导致整个战争的失败,所以依法当杀。我要说这是太过肤浅的认识。当时的情况是如何的呢,蜀魏双方对垒势均力敌,僵持不下的时候,司马懿的魏国援军到了,一下子就使得蜀国的战局变为防御阶段,双方实力已经不再是对等的状态。所以,诸葛亮要分兵防御,一个很关键的地方是街亭,会是魏国的进攻目标。所以,诸葛亮要选一个可以上任的人来进行街亭的防御。当时的最佳人选是谁呢,不是马谡,是魏延,可魏延不愿去守街亭,当时诸葛亮“以目视魏延,魏延低头不语”,魏延不去才有了马谡担任此职。魏延不去的最直接原因是街亭太难守住,他去也守不住。为什么呢?诸葛亮都没料到,司马懿会迅速的解决掉孟达,杀奔而来,更没料司马懿会用全部人马二十万来攻街亭,当然魏延不去,不是因为诸葛亮没预料到的他预料到了,而是他不想去,他知道太难守了,守的可能性太少了。我们都知道三国中魏延也是少有的文武全才,他都没把握打赢的仗,输了就有情可原(当然,可能有人不同意魏延的权威性,不认为他是将才,我只想说,再看看书吧)。所以,对一个有非常大的可能会输的战争打输了,要惩罚吗?所以,杀马谡不是失守街亭的必要惩罚,即马谡失守街亭,不是诸葛亮杀马谡的充分条件,失掉街亭如果有错也不足被杀。所以,充分性不成立。

13、据《三国志•马良传》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何为“物故”呢?

14、当时蒋琬就对诸葛亮说过,“昔楚杀得臣,然后文公喜可知也。天下未定而戮智计之士,岂不惜哉?”我们看卧龙先生是怎么回答的,亮流涕曰:“孙武所能制胜者,用法明也。是以杨干乱法,魏绛戮之。四海分裂,兵交方始,若复废法,何用讨贼耶?”很明显,是把死的纪律看得比活的人才更重要了。话说的很漂亮,铁打的部队当然要有铁打的纪律;事做的更漂亮,一把鼻涕一把眼泪就干掉了马谡,使得众人无不动容。 

15、以马谡的才能,被斩可不可惜?当然可惜之极。马谡其人,是荆襄名士马良的弟弟,自幼才器出众,诸葛亮不顾刘备遗言「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将他引以为知己,重用为心腹。诸葛亮南征,马谡献“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之计,诸葛亮纳其策,赦免孟获、收服蛮人之心而平南中三郡,为北伐大业稳定了后方。(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原因)。

16、回复:绑架,看《李嘉诚儿子被绑架,为什么警方10年后才知道?》;

17、至于诸葛亮历史上的接班人蒋琬,具体年龄虽不可考,但可确定与诸葛亮至少同龄甚至更加年长,只是个在马谡已死、诸葛亮早逝的情况下,不得已的过渡人物,绝不会是诸葛亮的最初选择。

18、马谡在街亭的失败,直接影响到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总体战略,因为街亭失守后,魏军向西可以进入陇右支援陇右五郡与诸葛亮主力作战,同时魏军继续向南进发,可以控制并切断蜀军的退路--祁山道,如果诸葛亮不退兵的话,那么整个北伐大军的后路有可能会被魏军切断,那将是灭顶之灾,所以,马谡失败的消息一传来,天生谨慎的诸葛亮立即选择了退兵。

19、诸葛亮总结此战失利的教训,痛心地说:“用马谡错矣。”为了严肃军纪,诸葛亮下令将马谡革职入狱,斩首示众。临刑前,马谡上书诸葛亮:‘‘丞相待我亲如子,我待丞相敬如父。

20、所以守街亭的人选,成了这次军事行动的重中之重。马谡一再主动请缨,诸葛亮认为马谡对兵法的了解,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地步,也就让他去了。

21、大家觉得古代的将领只要是打了败仗,还差点全军覆没是不是都要被军法处置,拉出去砍头,看马谡干的事,还畏罪潜逃,不死也得死呀,可是诸葛亮竟然流泪了,按理说这马谡人品不怎么样呀,诸葛亮应该特别气愤呀,总觉得很奇怪,而且诸葛亮的第一次北伐,可不是马谡一个人战败了,这是《三国演义》,真正的历史上,蜀汉的军队不管谁领军都被打败了,只能无功而返。

22、答案是:马谡在街亭兵败以后,自己脚底抹油——溜了。

23、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使赵云、邓芝为疑军,据箕谷,魏大将军曹真举众拒之。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南安、天水、安定三郡叛魏应亮,关中响震。---《三国志》

24、结果马谡果然把街亭丢了,诸葛亮得知消息以后,担心曹魏大军乘胜追击,所以果断将大军撤入了汉中。

25、因为对自己用人不当感到后悔,所以才会“挥泪”。

26、为何这么说?请和看鉴君一起看看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27、对阿里这样的公司来说,最重要的难道是技术研发么?难道是如何带动国际IT业产业创新,赶超如google这样的国际大鳄么?

28、其实第一次北伐失败后,有一些对诸葛亮及蜀汉政权不满的人在背后看诸葛亮的笑话,或者努力在这事上抓住诸葛亮的把柄,同时又有不少将士因为马谡的错误感到愤怒,诸葛亮并不是只有杀马谡一条处理方法,至少还可以戴罪立功或者贬为庶人或者打入监狱等等。

29、这句话很明白,就是马谡战后在监狱里面死去,诸葛亮因为马谡的去世而痛哭流涕。可以看出马谡是病死在了监狱,挥泪斩马谡中的挥泪借用的这段材料。

30、但惜字如金的陈寿对马谡失街亭这件事,前后原因、过程及责任处罚等,还是说的比较具体。

31、所以对诸葛亮因街亭战败,挥泪斩马谡之举,蒋琬也好,习凿齿也罢,都极不理解。蒋琬就认为,「当年城濮之战楚军战败,大将子玉(成得臣)以战败罪被杀,晋文公因此大喜。天下未定而先杀掉马谡这等智计之士,岂不可惜之极?」

32、一时间凉州震动,安定、天水、南安反叛魏,投蜀。此时,只要蜀汉没有任何问题,凉州被平定只是时间问题。

33、对马谡的处置上,多数大臣都认为马谡既然已经诚心悔悟,理应给他一个戴罪立功的机会,诸葛亮却不顾两人私交,坚决要将马谡处死。对此决定,就连诸葛亮后来的接班人蒋琬都竭力反对而无果。

34、这个故事虽然在民间广为流传,但历史上真实的马谡真是被诸葛亮挥泪斩杀的吗?

35、回复:项羽,看《项羽率30万大军为何挖不动秦始皇陵?》;

36、从事后来看,这可能是诸葛亮机会最好的一次。

37、刘备病死白帝城之后,蜀汉正统更是岌岌可危,所以诸葛亮必须借助军事上的实际行动来捍卫“匡扶汉室”的崇高理想,以此将一盘散沙的蜀汉重新聚拢起来。

38、第三哭,大哭不已。《辞海》对“大哭”一词的解释:大声哭泣。诸葛亮第三哭,是被看马谡的人头时所流露的感情。对马谡伏法,为自己用人不当,深感有负先帝而深深自责。马谡被杀,不止北伐十万大军为之流泪,诸葛亮更是心痛如绞:即为自己失去一个赏识器重的知己,也为国家失去一个才华出众的人才,甚至为自己未听一个中肯遗言的后果。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诸葛亮要是没有违众提拔马谡,马谡就不会因街亭之败而被正军法。可是,无论君臣将相王侯,都不能凌驾于国家社稷之上,包括诸葛亮本人,更何况是马谡。所以,即使马谡个人才能再高,悔悟之心再诚,活着能做大贡献,与号令朝野令行禁止,文武百官团结一心,令蜀汉在新败之时政局稳定全盘大局相比,马谡之死还只是次要。

39、这下大家都知道了,原来平时温文尔雅、一副书生意气的诸葛丞相,是一只披着羊皮的狼,一只披着儒家外衣却内行法家的杀破狼!从此,但凡军令一出,蜀汉上下莫敢不从。 

40、此外,裴松之在《三国志•马良传》注中引《襄阳记》的记载说,马谡临死前曾给诸葛亮写信:“明公视谡犹子,谡视明公犹父,愿深惟殛鲧兴禹之义,使平生之交不亏于此,谡虽死无恨于黄壤也。”

41、《三国志·蜀书·马良传》则记载,“谡下狱物故,亮为之流涕”。

42、张邰一到街亭,便切断了马谡的水源,然后向山上的蜀军发动进攻。

43、对手是曹真,诸葛亮知不知道北伐不好打?街亭的对手是张郃,诸葛亮知不知道不好打?那为何不动用魏延等实力派将领或保安头子赵云的经验派将领呢?因为他要确立在军队中的各种关系,比如嫡系势力。

44、可是马谡却并不这么想,马谡面对蜀汉众人的怀疑,急于立下军功证明自己。因此其后在曹魏大军来的时候,马谡不但想要阻挡曹魏的大军,甚至还想截杀一部分军队人马。

45、马谡战败后畏罪潜逃,蜀汉军中一直很敬佩马家的向朗因为种种原因包庇了马谡。不久后马谡被抓获并入狱。回到汉中后诸葛亮决定要杀死马谡,但还未执行马谡就病死在了监狱里面。

46、同时,诸葛亮又派遣高翔带领一万人马,去街亭东北方向的列柳城驻扎,以防万一。

47、回复:毛泽东,看《毛泽东晚年让人心碎的外交老照片》;

48、(2)蜀汉丞相诸葛亮任用他为参军。马谡才器过人,好论军计。诸葛亮向来对他深为器重,每次接见谈论,从白天到黑夜。

49、有好多评论说诸葛亮任人唯亲,把自己器重的老乡马谡放在守卫街亭这个重要位置上,是诸葛亮用人用错了。

50、诸葛亮执法一向铁面无私,并不会因为与马谡关系好,就不杀他,相反,诸葛亮为了维护法律的尊严,更应该杀了马谡,但是杀马谡可以,诸葛亮还是忍不住动了私人感情,落泪了,这是诸葛亮真挚的感情,所以诸葛亮哭了。

51、这次我违背节度,招致兵败,军令难容,丞相将我斩首,以诫后人,我罪有应得,死而无怨,只是恳望丞相以后能照顾好我一家妻儿老小。这样我死后也就放心了。”

52、建兴六年,诸葛亮出军祁山,开始了他人生中第一次也是最有可能成功的一次北伐。当时蜀汉节节胜利,面对曹魏的疯狂反扑,论者皆言以为帐下宿将魏延、吴壹等,宜令先锋,而亮违众拔谡,致使街亭大败。蜀军进无所据,退还汉中。之后,就上演了那出千古名剧——诸葛亮挥泪斩马谡。 

53、蜀汉政权是外来政权,在益州建立政权后,他采取的是外地人管理本地人的模式,也是少数人管理多数人的模式,这是蜀汉政权的国策,是刘备时代就确定的,是不容更改的,但这种模式有个毛病,就是人才非常缺少,因为统治阶层要从荆州等外地人中选择,这个选择的范围本来就相当狭窄。

54、那么如果他没有被冤枉,他一定要看看第一次北伐的全过程才知道。

55、回复:历史,看《揭秘历史上10大未解之谜!科学家束手无策》;

56、怎么办?朝廷上下要问责。诸葛亮自己是不能死的,那就只能马谡去死了。既然要死,那就死的有价值,死得其所。怎么死?为“法势术”而死!法就是规章制度,是披着羊皮的狼。之所以披着羊皮,是需要温情的面纱;之所以是狼,是必须要有铁血的手腕来为万世立制。也就是"外儒内法"。法是用来惩罚和捕食羊群中不思进取、松弛懈怠的"懒羊羊",是用来保存和激活羊群中全力拼搏、奋勇向前的"喜羊羊"。所以马谡必须杀,因为规章制度摆在那里;也必须挥泪,杀的所有人感动和震撼! 

57、诸葛亮也知道魏军马上就要来了,还派马谡镇守魏军西边的必经之路街亭。

58、我们再分析以下这次战争,我们已经说明了孔明每次北伐都没有大败,可这一次确实是失败了,虽不严重但却彻底。所以,诸葛亮要自贬三级,来表明自己要为失败负责任。可是,为什么要杀马谡呢?我们也是,从充分性和必然性两方面进行说明。

59、先主临薨谓亮曰:“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君其察之!”亮犹谓不然,以谡为参军。——《三国志.马良传》关于马谡其人,本身就是诸葛亮破格提拔,根据《襄阳记》的记载,马谡的亮点就在于诸葛亮平定南中之地时,建议诸葛亮攻心,诸葛亮也是采纳马谡之言,得以安抚了南中少数民族。但在街亭之战中,诸葛亮可用之人很多,魏延,吴壹这种大将都没任用先锋,而是力排众议任用了马谡,这可能也是诸葛亮此生最大的用人失误。因此,诸葛亮不斩马谡难以服众,自己也是降官三级以明军法。与马谡一同被斩的还有将军张休、李盛,同往的黄袭被削兵权,唯有妥善收拾残局的王平加拜参军,这也体现了诸葛亮的赏罚分明。

60、从表面上看,马谡主要是因为自己的原因被斩杀,打败仗后逃跑彻底给自己判了死刑。

61、虽然法律无情,但是诸葛亮首先是个有感情的人,为了维护法律总得做些自己不愿意做,或者让自己感到伤心的事,比如斩马谡就是,所以诸葛亮哭了。

62、其实这真的是冤枉诸葛亮了,当时蜀汉有个大将魏延,极力主张进攻,还公然表现出对诸葛亮谨慎的不满。其他将领虽然没有魏延表现的这么明显,但他们心中也多少有点不满的。

63、意思是说,马谡希望诸葛亮能够效仿古人杀鲧而重用鲧的儿子禹,帮他照顾家人。

64、禆将军王平曾多番规劝,但马谡都不接纳。张郃到后,包围山上,又断绝山上马谡军的水源,并且大举进击,大破马谡军,士卒四散,溃不成军。

65、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在《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占有很大的篇幅,占据大半个标题。马谡伏法归咎于犯法,按法当斩。诸葛亮执法根据于军法,依法追究。所以,挥泪斩马谡,不仅刹时刻画出马谡狂妄自大、恃才自负、言过其实的丑陋性格,还瞬间成就了诸葛亮有情有义、执法严明、严于自责的光辉形象。特别是诸葛亮斩马谡时“三哭”将诸葛亮的内心思想透露得淋漓尽致。

66、而刘备入蜀以后,关羽与诸葛亮就更没有交集了,即使有交集,关羽在刘备称汉中王时被拜为前将军,假节钺,在外就代表刘备,行王命的人物,除了刘备,没人斩的动。

67、因为这次败仗,导致了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失败。诸葛亮为此自贬三等,还处罚了大批人员。作为败仗的主要责任人,马谡首当其冲,被诸葛亮挥泪斩杀。

68、诸葛亮第一次北伐的战略目标,并不是要彻底消灭曹魏,而是要占领汉中家门前的凉州。至于永州,能占多少就占多少。诸葛亮深知一口吃不胖的道理,所以战略重点从来不是长安,甚至不是关中地区。

69、诸葛亮此时尴尬了。他一个人走得很深,所以他不得不在魏军到来之前匆忙撤退。蜀汉大军一走,叛逃的三郡当然不保,重新归附魏国。最后第一次北伐失败。

70、诸葛亮看罢,百感交集,老泪纵横,要斩掉曾为自己十分器重赏识的将领,心若刀绞;但若违背军法,免他一死,又将失去众人之心,无法实现统一天下的宏愿。于是,他强忍悲痛,让马谡放心去,自己将收其儿为义子。而后,全军将士无不为之震惊。

71、其实,对诸葛亮此番做法,他们的非议,正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了。

72、这种说法当然是对的,但我们不妨从另一个角度再来做些思考,那就是诸葛亮对马谡的恨。

73、他们看不出杀马谡会有怎样的好处,但是可以看得出,只要不杀马谡,那么军中就会多一个人效力。可是诸葛亮还是不顾众人的反对,坚持杀了马谡,这是为何?

74、在这里,陈寿没说马谡所督率诸军是谁,但至少说明不仅仅是马谡一支人马。

75、回复:蒙古,看《蒙古骑兵何以天下无敌?》;

76、这不是因为诸葛亮想要找人背锅,而是因为向朗包庇了马谡,令诸葛亮极为生气。

77、我们从马谡守街亭的前后过程来看,在大家的眼中,诸葛亮派马谡去守街亭是一种不太公正的举动。这是因为街亭的得失直接决定着这一次北伐的成败,马谡虽然有一定的军事才能,但是他却缺乏实战经验。因此,大家都认为街亭的守将应该从魏延、吴懿这些人中间去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