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元曲四大家(摘抄好句42句)

元曲四大家(摘抄好句42句)

元曲四大家

1、招聘|事业单位正式教师编制!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招聘8人

2、马致远生于公元1250年,约卒于公元1321年,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大都(今北京)人。马致远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曾任江浙行省务官。作品以反映退隐山林的田园题材为多,风格兼有豪放、清逸的特点。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粱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3、在整个元曲发展史中,让我们熟悉的莫过于“元曲四大家”,他们分别是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

4、明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谓:“白仁甫之词,如鹏抟九霄,风骨磊磈,词源滂沛,若大鹏之起于北冥,奋翼凌乎九霄,有一举万里之志,宜冠于首。”王国维亦盛赞白朴为“诗中刘梦得,词中苏东坡,婉约豪放,两美盖皆有之矣”。其《墙头马上》被翻译为日文,《梧桐雨》在1851年被法国著名汉学家马赞撰文介绍海外。

5、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韩庆”为汉字,号已斋,汉族,籍贯解州,其他籍贯如大都、周琦。白朴,原名恒,后改名朴、汉族,祖籍是西州,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他在那里修建了白蒲塔。郑光祖元初生于元世祖,字德惠,汉族,元代著名杂剧散曲家,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马致远,著名戏剧家、作家、散文家、杂剧作家,生于元大都,祖籍河北省东光县马子塘村。他被后人誉为“马仙”中国戏曲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到了宋金时期逐渐成熟,元杂剧兴盛,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80多位杂剧作家的名字被记录下来。

6、  位于山西南部的平阳府(今临汾市)就是产生元杂剧的温床。(元曲四大家)。

7、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首,捻杂剧班头。”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推马致远,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可下之才”。

8、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是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韩庆”为汉字,号已斋,汉族,籍贯解州,其他籍贯如大都、周琦。白朴,原名恒,后改名朴、汉族,祖籍是西州,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他在那里修建了白蒲塔。郑光祖元初生于元世祖,字德惠,汉族,元代著名杂剧散曲家,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马致远,著名戏剧家、作家、散文家、杂剧作家,生于元大都,祖籍河北省东光县马子塘村。他被后人誉为“马仙”中国戏曲艺术经历了漫长的孕育过程,到了宋金时期逐渐成熟,元杂剧兴盛,成为中国戏曲史上的黄金时代。当时有80多位杂剧作家的名字被记录下来。

9、  平阳府“东连上d,面临黄河,南通卞洛,北阻晋阳”,它一向是中原的门户,历代政治军事要地。

10、元曲的四大悲剧是: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和纪的《赵氏孤儿》。《元曲》有四部爱情剧: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白朴《墙头马上》、郑光祖《倩女离魂》。(元曲四大家)。

11、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白朴出身官僚士大夫家庭,他的父亲白华为金宣宗三年(1215年)进士,官至枢密院判;仲父白贲为金章宗泰和间进土,曾做过县令,叔父早卒,却有诗名。白家与元好问父子为世交,过从甚密。两家子弟,常以诗文相往来。

12、招聘|年薪18万起!上海市宝山区青年储备人才招聘25人

13、白朴(1226-约1306),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汉族,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也有资料显示可能是山西曲沃县,在河曲县为他修有白朴塔。

14、《望江亭》,又名《切鲙旦》,全名《望江亭中秋切鲙旦》,主要描写的是谭记儿在望江亭内设计对付权贵杨衙内的故事,表现了谭记儿的机智。

15、  马致远的杂剧有十六种,最杰出的作品是《破幽梦孤雁汉宫秋》,讲述的是王昭君出塞和亲的故事,被后人称为元曲的最佳杰作。其他作品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江州司马青衫泪》、《马丹阳三度任风子》等。

16、归家后,从父习进士业,专学律赋,颇有能声,为后进之翘楚。遗山每过之,必问为学次弟。尝赠之诗曰:“元白通家旧,诸郎独汝贤。”蒙古定宗二年(1247),白朴22岁,结婚娶妇。因幼遭亡国之难,仓皇失母,故以常有满目山川之叹,居恒郁郁不乐,屈节降志,不屑仕进,乃嘲弄风月,流连光景,庸俗易之,用世者嗤之,且放浪形骸,期於适意。青壮年时期,曾漫游大都、顺天(保定)、寿春(安徽寿县)、怀州(河南沁阳)等地。元中统二年(1261),中书左丞相史天泽拟荐之于朝,朴再三逊谢,“栖迟衡门,视荣利蔑如也”。55岁时,徙家金陵,从诸遗老放情山水间,日以诗酒优游,用示雅志。在大都曾与关汉卿等同入玉京书会,为当时剧坛上的风云人物。贾仲明吊赵子祥词云:“白仁甫、关汉卿,《丽情集》天下流行。”晚年北返故里,元大德十年(1306),白朴81岁时重游扬州,此后,事迹不详。因子白镛仕元,赠嘉议大夫、太常礼仪院太卿。

17、关汉卿,元代杂剧奠基人,元代戏剧作家,与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关汉卿居“元曲四大家”之首,被誉为“曲圣”。

18、我们常说,唐诗、宋词、元曲,这种简单明了的归类方式,功劳是清朝人王国维的,他在《宋元戏曲考》中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代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数千年来,枝蔓纷杂的文学形式,被王国维一句“一代有一代之文学”,简明地归纳出来了。

19、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在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他的散曲,内容丰富多彩,格调清新刚劲,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关汉卿塑造的“我是个蒸不烂、煮不熟、捶不匾、炒不爆、响珰珰一粒铜豌豆”(〈不伏老〉)的形象也广为人称,被誉“曲圣”。

20、白朴,原名恒,字仁甫,后改名朴,字太素,号兰谷,隩州(今山西河曲)人,生于金哀宗正大三年(1226年),至元成宗大德十年(1306年)在世,此后行踪不详。祖籍隩州(今山西河曲县),后徙居真定(今河北正定县),晚岁寓居金陵(今南京市)。他是元代著名的文学家、杂剧家。

21、白朴终身未仕,是元代著名的杂剧作家代表作主要有《唐明皇秋夜梧桐雨》、《裴少俊墙头马上》、《董秀英花月东墙记》等。

22、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值得被全世界的人所看到。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造就了现在的文明和悠久历史。不管过去的历史,还是当下,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对于世界的影响力都是很深远的。

23、《拜月亭》又名《王瑞兰闺怨拜月亭》,主要写书生蒋世隆与王瑞兰在兵荒马乱时候的离合故事。

24、作者丨公基沙馆长   编辑丨小玉    设计丨沧月

25、郑光祖的作品以描写男女爱情生活的剧作为主,以文采见长,语言典雅,受王实甫影响颇深。

26、中华民族拥有上下五千年的文化,上下五千年的文化瑰宝,值得被全世界的人所看到。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和文化内涵,造就了现在的文明和悠久历史。不管过去的历史,还是当下,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无论是对我们还是对于世界的影响力都是很深远的。

27、清代,中央政府正式任命的第一任台湾巡抚是?

28、系统性风险;可最大限度地创造存款货币;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经营货币,牟取利润;存款

29、关汉卿以杂剧的成就最大,今知有67部,现存18部(个别作品是否为他所作无定论),最著名的是《窦娥冤》。关汉卿也写了不少历史剧,如《单刀会》、《单鞭夺槊》、《西蜀梦》等;散曲今存小令40多首、套数10多首。

30、马致远,大都(今北京)人,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年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代表作《汉宫秋》、《青衫泪》。因元曲《天净沙•秋思》而闻名于世,因此也被成为“秋思之祖”。

31、  当时的泽州(今山西晋城)曾出过一位有文化的说唱艺人孔三传,他在唐宋大曲和鼓子词一类单宫调说唱的基础上,首创“诸宫调”说唱艺术,采用传奇、灵怪故事,编演诸宫调说唱本,在卞京瓦舍中献艺,曾经名噪一时。为元杂剧的形成,创造了更成熟的条件。

32、元曲四大悲剧:关汉卿的《窦娥冤》,白朴的《梧桐雨》,马致远的《汉宫秋》还有纪君祥的《赵氏孤儿》。

33、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在此以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有关、郑、白、马。一新制作。”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有不同。

34、散曲就比较简单了,是只用于清唱的歌词,内容形式跟词差不多,只是在语言上更加通俗,在格律上也没有十分严格的要求。

35、郑光祖,字德辉,元代著名杂剧家、散曲家。与关汉卿、马致远、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36、《墙头马上》(《裴少俊墙头马上》)与关汉卿《拜月亭》、王实甫《西厢记》、郑光祖《倩女离魂》,并称为元杂剧中“四大爱情剧”。其结构严谨,俊语如珠,戏剧冲突尖锐,人物性格鲜明,极富于反封建性,为中国戏剧史上杰作。

37、《倩女离魂》,描写的是张倩女与王文举之间的爱情故事。

38、郑光祖,平阳襄陵(今山西襄汾县)人。他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所作杂剧在当时“名闻天下,声振闺阁”。所作杂剧可考者十八种,现存《周公摄政》、《王粲登楼》、《翰林风月》、《倩女离魂》、《无塩破连环》、《伊尹扶汤》、《老君堂》、《三战吕布》等八种;其中,《倩女离魂》最著名。

39、郑光祖生于元世祖至元初年(即公元1264年),字德辉,汉族,元代著名的杂剧家和散曲家,平阳襄陵(今山西临汾市襄汾县)人。

40、  郑光祖,字德辉,他的生平记载并没有留下过多的记载,他把自己的一生都奉献给了杂剧这一民间艺术。

41、诗歌是文化的一种载体,它传承着我国的文化基因。三千年以来,我国很多优秀的文人雅士创造出了千古流传的诗词歌赋,并且从中蕴含着很多人生哲学和自己思想的寄托。千年以来,我们大家能够张口侃侃而谈的就是文化底蕴。元曲是兴盛于元朝时期的一种文艺的表现方式,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悠久文化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像唐宋诗词一样它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非常高的地位,在我国文学历史上也具有着重要的意义。今天我们聊一聊元曲四大家的故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