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的诗四句
1、《九歌》是楚国祀神乐曲,经屈原加工、润色而成,在人物感情的抒发和环境气氛的描述上,充满浓厚的生活气息。然而是代人或代神表述,并非作者自我抒情,它更多地显示了南楚文学传统的痕迹。
2、②山鬼:即一般所说的山神,因为未获天帝正式册封在正神之列,故称山鬼。
3、“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
4、父亲把我的名取为正则,同时把我的字叫作灵均。(屈原的诗四句)。
5、 假如屈原在长达17年的流放中,没有写出千古传颂的浪漫诗篇,屈原也不过是历代千百个普通的忠臣而已,谁还会记得他?!可想而知,溆浦在屈原的一生中,占据的地位何等重要。然而,溆浦人历来象县志上说的那样,与世无争,不喜张扬,默默承受着被人忽视和冷落的孤独,打发了两千多年漫长的寂寞。(屈原的诗四句)。
6、这也是优秀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面性:你可以这么看,也可以那么看。但是,这首诗歌是一位女子唱的,这不用说,这位女子也许是“山鬼”(有人说是鬼,有人说是传说中的山魈,但似乎鬼更合适,因为山魈是怪物,而鬼可以是人的化身。)作为读诗的我来说,我还是愿意把她读成一位美丽多情的女鬼。
7、屈原作品的出现,标志着中国诗歌进入了一个由大雅歌唱到浪漫独创的新时代,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远游》,《卜居》,《渔父》等。
8、 早在古代,就有不少研究屈原的专门家说过,《天问》、《山鬼》与《涉江》所写溆浦的环境是同一个地方,描写的景色何其相似。
9、真正勇敢顽强而又英武,始终刚强坚毅不可凌辱。
10、⑹凌:侵犯。躐(liè):践踏。行:行列。
11、这句或许是全诗里最为熟悉的一句,多年以后每觉人生路途艰辛,常常叹息,它就响起在耳边:擦着眼泪长长叹息,可怜人生道路多么艰难。
12、我愿在众卉俱谢的岁寒,与你长作坚贞的友人。
13、译文:楚地的人都为屈原感到悲哀,这种情感千百年来一直没有停止。他的精神魂魄飘到了什么地方?只留父老在哽咽哭泣。
14、 虞愚先生更是认为,“《山鬼》中描写辰沅的景色……与《涉江》写溆浦的景色……可以说是表里相映的了。”
15、 潇雨滋兴泻初秋,诗友携同游。
16、汤先生这个分类非常有道理,但是也有一点小小的问题。按照汤先生的分组方式,第三组应该一分为《招魂》跟《九怀》应该是一组,编辑者是王褒。因为王褒时代比东方朔晚一点,王褒收集了《招魂》,又把他自己的《九怀》加进去。后来到刘向的时候,他才把东方朔的《七谏》加进去。东方朔是汉武帝时候的人,而王褒是汉宣帝时候的人,王褒的时代在东方朔之后,刘向没有把王褒作品放在东方朔之前的道理。所以如果认真再分类的话,王褒也曾经编过《楚辞》。
17、五月五日午,赠我一枝艾。——文天祥《端午即事》
18、关于《山鬼》历来争议也颇多:有人认为是楚地的一种巫术仪式,这首歌是扮演山鬼的巫师唱的;有人说,这首诗是关于楚地神女的传说,用楚地神女的口吻唱的。楚地神女有很多化身,比如巫山神女,比如“汉有游女”,都算是。还有一种,认为这是楚地的民歌,以一位去会见情人的女子口吻唱出。当然还有很多类似的争议。
19、正是浴兰时节动。——欧阳修《渔家傲·五月榴花妖艳烘》
20、关于《九歌·东皇太一》的创作时间,古代学者多认为在屈原放逐江南之时,王逸《楚辞章句·九歌序》:“昔楚南郢之邑,沅、湘之间,其俗信鬼而好祀,其祀必使巫觋作乐,歌舞以娱神。蛮荆陋俗,词既鄙俚,而其阴阳人鬼之间,又或不能无亵慢淫荒之杂。
21、 巫傩文化极富原始野性。人们在巫觋(读希)的带领下,在鼓锣乐器声中,在狂野的歌舞中请神、敬神、祈神、娱神、谢神、送神,以求得神衹的高兴而显灵。这种融歌、舞、剧、画、神话、咒语为一体的巫事礼仪活动,通常在野外举行,与天地自然融为一体,如火如汤,如醉如狂,虔诚而蛮野,热烈而谨严。
22、 屈原至死都在为尧舜禅让的美德而辩护。当他决心以死明志时,在《怀沙》这首绝命辞中,依然念念不忘,诉说自已没能见到舜帝的遗憾:
23、(《九章·涉江》)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渔父》)朕幼清以廉洁兮,身服义而未沫。
24、白话译文:祀礼已完毕紧紧敲起大鼓,传递手中花更相交替而舞,姣美的女子唱得从容自如。春天供以兰秋天又供以菊,长此以往不断绝直到终古。
25、 其实,只要到溆浦做一番深入的考察,就能获得一把打开“溆浦之谜”的金钥匙,那么,屈原留下的所有千古之谜便会迎刃而解,大白天下,三闾大夫当会含笑九泉。
26、渔父莞尔而笑,鼓枻而去,乃歌曰:“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
27、屈原曾经受到楚怀王的信任,楚怀王让屈原“造宪令”,工作性质比较类似于今天领导的秘书班子给领导起草重要文件。20世纪七十年代说法家好,有人说屈原造宪令就是变法,是法家。20世纪八十年代说要改革,有人说屈原造宪令就是设计改革方案,这些说法似乎都缺乏事实的支撑,属于过度阐释,甚至是臆测。用网络流行语说“你们想多了”。
28、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在历史的长河中,先贤们的智慧凝结为一部部典籍。这些典籍是中华民族最珍贵的精神财富,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