笛卡尔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1、作者的“观点”即文章的中心论点。论点是作者对所议论的问题所持的见解和主张,论点的提出要正确、鲜明、有针对性,要符合客观实际、科学真理,态度要鲜明。
2、这是西方重要哲学命题,而且句子短促有力,故而家喻户晓,人人会背。
3、我相信数学不好、也没读过哲学的人,至少听过笛卡尔的这句名言:
4、第一个理由是,这是自然告诉我的。但自然在这里仅仅指一种倾向,而非理性。理性给我指出的东西肯定是值得信赖的,比如在辨别真和假的问题上,理性判断为真的东西是绝对也假不了的。但倾向有时是靠不住的,比如在选择善和恶的问题上,我往往会选择能给我带来实际好处的恶。所以自然告诉我的东西不一定可靠。
5、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
6、仅仅具备出色的智力是不够的,主要的问题是如何出色地使用它。
7、然而,笛卡尔的原意显然是:我除非思考着,否则就不存在;或者说我仅仅通过思维的方式存在着,亦或者思维是我存在的实体,云云。因此,一个简单的问题便可以驳倒笛卡尔:难道我不思,便不在了吗?我们在开头已经提到过,笛卡尔的一切推论中都已经预设了时间的流逝。难道广延性的我不会随着时间一道流逝,反倒会一直保持“思”的状态?从此处我们可以发现,笛卡尔的论证中并没有区分内部性与外部性。
8、脱离军队后,笛卡尔便开始了他的学术生涯。如前所述,笛卡尔在数学、自然科学与哲学都颇有造诣。然而,天主教思想体系终究是与近代科学、近代哲学水火不容的。1633年,宗教审判所对伽利略的严厉处分震惊了笛卡尔。
9、既然如此,笛卡尔所赋予的“我思故我在”的确定性便是十分可疑的。即便我们讨论“我在思考的状态下存在”,也是无意义的。即便如此,笛卡尔依旧将万事万物与这一根基联系起来,他认为:一切与“我思考”一样清晰明了的、确定的,也必然是真实的。换言之,一切以内在方式被“我存在”确定的东西,都必须被看作与“我存在”一样真实的。也就是讲,由此并不能得出那些东西是客观而独立于我存在的。
10、上篇:飞机座椅上印有“taxi”,可不是出租车的意思!
11、笛卡尔讲究实体和建立在实体之上的广延,类似于存在一个物体和这个物体对应的像,一个客观世界和一个纯理论世界,也就是我思故我在的讨论。(笛卡尔名言我怀疑所以我存在)。
12、直到时刻和休息使血液中的情绪完全安定下来。
13、(1)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14、尽管我对于自己的生命确信无疑,而且必然会立刻认识到,三角形的内角和等于两个直角,但这毕竟只是我的灵魂的一个看法——我搞不清楚,究竟是由于道听途说还是由于被灌输的观念,认为存在着一个上帝,据说这个上帝无所不能。而我(这个怀疑着的人),以及我所是和所知的一切,都完全是他所创造的东西。
15、张东升在课堂中讲述的这个美丽而诡异的爱情故事,给扑朔迷离的剧情增加了很多悬疑感。
16、本文是一篇观点鲜明、论证充分、说理透彻的议论文。论述了“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这一观点,强调了怀疑精神在治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并提倡学者应有怀疑精神,不要随便盲从或迷信。本文围绕着中心论点,分设了两个分论点,层层深入地进行论述,条理清楚,中心明确。这种论证结构和方法值得同学们学习。
17、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们谈话。
18、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们谈话。
19、笛卡尔强调不能怀疑以思维为其属性的独立的精神实体――“我”的存在,并论证以广延为其属性的独立物质实体的存在。他认为上述两实体都是有限实体,把它们并列起来,这说明了在形而上学或本体论上,他是典型的二元论者。笛卡尔认为世界存在着具有思维属性的“精神实体”和具有广延属性的“物质实体”,它们二者的性质完全不同,各自独立,彼此平行,互不影响,互不决定。
20、这句话把“我”作为源头,生发出“思”、进而“存在”,但笛卡尔的源头是通过“思”,反观出“我”的存在。
21、至于上帝的观念,这是一个至上完满的概念。上帝是产生包括我在内的一切实体的造物主,而他自己则是无限永恒、独立自存的。所以在我认真考虑后,我不相信自己是上帝观念的来源,因为我是一个有限的实体,只有上帝这个无限实体才是观念的真正来源。我不是通过否定有限来认识无限的,相反,我看到无限实体比有限实体具有更多的实在性。在我心里,首先有无限的观念,即上帝,他比我这个有限的实体具有更多的实在性和完满性,这使我知道自己本性的缺陷。我们已经在前面说过,冷或热这样的观念有可能实质上是假的,但由于我的缺陷,把它们当做真的而放进内心。但并不能因此而怀疑上帝这个观念是假的,即怀疑它来源于无,而由于我自己的缺陷而被当做真观念。因为上帝这个观念是最真实的,具有最多的实在性,而且确定无疑。虽然我的本性是有限的,不能理解上帝包含的所有东西。但我可以确认一点,即凡是领会得清楚明白的东西,都存在于上帝之中,这个观念是我心中最真实可靠的。
22、明确:第一部分(1—2):引用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23、行动十分迁腐的人,只要始于循着正道前进,就可以比离开正道飞奔的人走在前面很多。
24、这个上帝毕竟能够做到,让我在那些我觉得千真万确的事物上面产生错觉。
25、换句话说,我们不能怀疑“我们的怀疑”,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肯定我们的“怀疑”。笛卡尔也就是从他的“我思故我在”来证明“上帝的存在”。因为“我”这个思想的主体不能被“怀疑”,那么就有一个使“我”存在的更高“存在体”。
26、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正因此时我唯一能够确定的事就是我自我思想的存在。
27、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
28、基本结构是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和解决问题(结论)。
29、我的发奋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但是是愈来愈发觉自我的无知。
30、根据这一原则,我愈是怀疑得深刻,便愈确保了我是存在着的。由此,笛卡尔便得出了那句“名言”:
31、在我仔细考察这些观念的过程中,我可以确定它们都是真实的,而且我也认识到如果它们的原因并不是我,那么必然有不同于我的别的东西的存在,它是这个观念的原因。接下来让我们来进行仔细考察:
32、学习了本文后,相信你对怀疑精神在学习研究方面的重要性又有了新的认识,请你以《读书贵有疑》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33、不过“我思故我在”目前已经是一个约定俗成、熟捻于心的句子,也没法改了,但大家一定要明白其中的错误,帮忙扩散,让更多人了解。
34、不过,笛卡尔此处不严谨的怀疑或许本来就不是严谨的、思辨性质的怀疑,而只是经验性的怀疑:他在沉思集中提到过这样一个例子:他认识的一些人还能感觉到早已因伤而被截去的肢体的疼痛。通过这一经验,笛卡尔认为对自己身体(不包括他所讲的灵魂)的存在的怀疑同样也是合理的。
35、如果我是由许多原因共同产生的,那么在这么多的原因中,似乎其中一个原因给我关于上帝的一个观念,而另外一个原因又给我另一种观念。但即使这些原因能够存在,由于它们是分散的,并不能一起结合在上帝之中,因为上帝是单一的、不可分的,这样一个完满性的观念只能由单一完满的原因产生,而不可能由多个分散的原因产生。可见,我不可能是由许多原因产生的。
36、因此,“我思故我在”的意思是只能是我在我思考的状态下存在。而笛卡尔又预设了一个条件:即一个在我之内进行思考的东西,例如现在正在怀疑万物的东西;一个反思着这个东西的东西。只有当后者意识到,自己与前者是同一的,它才会说:“我思考”。用拉康的话来说,笛卡尔便是没有区分言说的主体与陈述的主体。亦即,当我讲:“我没有讲话”,那么讲话的我与这句话中没有讲话的我显然是二分的。同理,正在思考我的“我”与作为对象的我也应当是二分的,而不是同一的,笛卡尔恰恰犯了这一错误。
37、还有一种方法可以用来考察我心中的观念是否来源于外界的东西。这些观念作为思维形式是没有区别的,但如果把这些观念看成是用来表象不同东西的影像,那么它们就有很大的区别。表象实体的那些观念比表象偶性的观念具有更大程度的完满性,同理,表象上帝实体的观念比表象有限实体的观念要有更多的客观实在性,因为上帝是至高无上的、全能的。理性告诉我们,结果一定是从原因里取得现实性的,完满的结果不可能来源于不完满的原因,这是确定无疑的。比如,热的观念和石头的观念之所以能在我心里产生,是由至少包含热和石头同样实在性的原因产生的。虽然这个原因不能把热、石头的现实或形式上的实在性传到我心里,但不能认为它不具有实在性。观念不过是思维的一种方式,它一定是来自某种原因,这种原因里面肯定包含了实在性,所以观念不可能来自于无,即使它并不完满。我也不会怀疑实在性客观地存在于观念的原因中。而且即使一个观念可能产生另一个观念,但这种现象不是无穷尽的,必然存在着一个第一观念。而形成这个第一观念的原因就是真正的原型,这个原型里面包含着完满性。
38、意思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比较权威的一种解释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
39、但这句话的翻译完全颠覆了原句的含义,有点“穿凿附会”,如果笛卡尔泉下有知,不知棺材板能不能压住。
40、部分内容和图片取自于网络媒体,特此感谢!本文还有部分图片来源于“东方IC”,任何网站、报刊、电视台、公司、组织、个人未经东方IC许可,不得部分或全部使用。本文主要内容来自于作者专著《中国根基:通向文化大国之路》(150万字)。
41、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而这句话的意思是:“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因为当我怀疑其他时,我无法同时怀疑我本身的思想”。比较权威的一种解释是:“我无法否认自己的存在,因为当我否认、怀疑时,我就已经存在!”因为我在思考在怀疑的时候,肯定有一个执行“思考”的“思考者”,这个作为主体的“我”是不容怀疑的,这个我并非广延的肉体的“我”,而是思维者的我。所以,否认自己的存在是自相矛盾的。这个命题是怎么成立的呢?笛卡尔指出:这既不是一个演绎推理也不是归纳的结果,而是一个“直观”的命题。“我思故我在”可精炼地理解为:当我使用理性来思考的时候,我才真正获得了存在的价值。理性可破除习惯、迷信以及种种所谓的“已成观念”,让真正的思考渗透进自己的人生,那么,我的存在才有真正的意义。“我思故我在”中的“我”是什么?在「我思故我在」中的「我」,到底是什么?我们可以有这样一个推导过程;因为我对自己身体的认识完全是透过感官知觉而获得的,所以在有恶魔的假设下,我对自己身体的认识也许是完全错误的。就算想透过想像力想像自己的身体也不可靠,因为现阶段的我们对有实体的东西一无所知……但是我们一般认为的“我”是一种占据空间、时间的物理实体。而在笛卡儿论证中的“我”却是个无法用想像力去想像的东西,而我们对这个“我”所知道的只是,“我”能思考。因此笛卡儿尝试用一个日常所见,我们所熟悉的东西—一球蜡—来做类比。这球蜡有一定的颜色、气味、触感、大小、形状。敲它也会有特定声音。但是当笛卡儿把它放在火上烧的时候,它便会消失的无影无踪。于是笛卡尔认为,通过这个简单的例子,我们可以知道,在我们对这蜡球的知觉当中,有一种是完全是心灵的审视。争论与绝对的怀疑争论的起源是这样的,在笃信经验主义和唯物主义的人们眼里,笛卡尔却有一个致命的把柄被人抓在手里,那就是他那句回荡了几个世纪的名言:“我思故我在”。这句被笛卡尔当作自己的哲学体系的出发点的名言,在东欧和中国学界都被认为是极端主观唯心主义的总代表,而遭到严厉的批判。很多人甚至以“存在必先于意识”、“没有肉体便不能有思想”等为论据,认为Descartes是“本末倒置”、“荒唐可笑”。笛卡尔的哲学历程是一个异常艰难的历程。他的哲学追求的起点是对人类认知能力最根本、最彻底的怀疑。笛卡尔曾这样描述自己的思维历程的开端:“一切迄今我以为最接近于‘真实’的东西都来自感觉和对感觉的传达。但是,我发现,这些东西常常欺骗我们。因此,唯一明智的是:再也不完全信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外部世界对我们的认知的帮助是这样的不可信赖,那么,我们的主动感知活动(在辩证唯物主义那里叫做“实践”)和思维是怎样的呢?这些活动也常常出现在梦境之中,使得我们无法确切地区分“梦”与“醒”。因此,我不得不怀疑,整个的世界是否仅仅是一个梦幻(庄子与蝴蝶的故事)。从这些简单、初步的“疑点”出发,笛卡尔把他的怀疑推到极致:“我愿意假定,一切真理的源泉不是仁慈的上帝,而是一个同样狡猾、同样有法力的恶魔,施尽全身的解数,要将我引上歧途。我愿假定,天空、空气、土地、形状、色彩、声音和一切外在事物都不过是那欺人的梦境的呈现,而那个恶魔就是要利用这些来换取我的轻信。我要这样来观察自己:好像我既没有双手,也没有双眼,也没有肉体,也没有血液,也没有一切的器官,而仅仅是糊涂地相信这些的存在。”(《DiscoursdelaMethode》)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笛卡尔的怀疑不是对某些具体事物、具体原理的怀疑,而是对人类、对世界、对上帝的绝对的怀疑。从这个绝对的怀疑,笛卡尔要引导出不容置疑的哲学的原则。理解与论证“我思故我在”这是笛卡儿的一个重要命题,在他看来是一条真理。笛卡儿首先怀疑一切事物存在的真实性,比如说吃饭、穿衣等等一切在普通人看来很平常的事情。对他来说人类的活动在思维中的表达可分为现实和梦境,然而这两种的真实性是不同的,前者是真实的,而后者是不真实的,但对一个人来说,思维究竟能够明确地知道,自己所感觉到的事物究竟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境中是不可能的,没有人在做梦的时候,会认为自己感知到的东西是不真实的,他不会认为自己是在做梦,只有当他醒来的时候,才知道刚才发生的事是梦中的东西,是不真实的。所以笛卡儿怀疑一切事物的真实性,这个假设在笛卡儿看来是可以成立的。于是真实和不真实就没有了绝对意义,因为没有人能确切地说,他不是在做梦。但有一个命题是不能被怀疑的,那就是我刚才说的那句话,即“我思故我在”,因为一个人无论是在现实中,还是在梦境中,都不能否认自己在感知和思索,于是只要一个人在感知和思索,那么他就一定是真实存在的,因为只有活着的人才有这种能力。总有人会质疑“我思故我在”和“我在故我思”的关系,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我在故我在,因为先有了我的存在才有我的思考,这是物质决定意识。我思故我在,因为有了意识才能感觉到我的存在,这是唯心主义。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是笛卡尔全部认识论哲学的起点,也是他"普遍怀疑"的终点。他从这一点出发确证了人类知识的合法性。也就是说:笛卡尔是唯心主义者,但并不是从此命题看出来的,"我思故我在"并不是唯心命题,而是纯粹认识论的内容;说笛卡尔是唯心论者是纵观他的哲学体系而得出的结论,而并不是从这一命题,它既不是唯物也不是唯心。从怀疑一切开始。为了寻找这个世界最根本的那个根据,也就是绝对无法被怀疑的存在,笛卡尔必须逐一的用怀疑的办法排除那些,不能证明绝对正确的东西。
42、明确:第6段开头,作者用一个由递进复句组成的过渡句巧妙提出了这两个分论点。
43、“学术”和“文化”这两个词语能互换吗?为什么?
44、支持的定见在两方面临于我都无益,一方面是使我晓得本人的错误,一方面是少数人看到的比一团体看到的更大白。
45、又如:第6段举清代大学问家戴震幼时读《大学章句》一步步追问怀疑的例子,论证了许多大学问家、大哲学家都是从怀疑中锻炼出来的。也证明怀疑是“建设新学说、启迪新发明的基本条件”。
46、(3—4)论述对于传说,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47、目标导学二:理解本文分析事理透辟,语言严密的特点
48、议论文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是逻辑严密,语言准确,揣摩下面句子,体会议论文语言表达上的特点。
49、明确:文章开头引用两句我国古代学者的名言,通过这两句名言,提出中心论点——治学必须有怀疑精神。
50、明确:第4段举历史上的“三皇、五帝”和《礼记·月令》所记载的“腐草为萤”的例子,使人确信古书记载的传说不一定可靠,怀疑是有必要的。怀疑的精神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51、我要这样来观察自己:好像我既没有双手,也没有双眼,也没有肉体,也没有血液,也没有一切的器官,而仅仅是糊涂地相信这些的存在。”(《DiscoursdelaMethode》)
52、请同学们思考,“怀疑”与“学问”之间有什么关系?
53、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怀疑与学问》的内容,也学习了议论文结构的基本特征以及常用的论证方法,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议论文在论证论点过程中说理的层次,还要进一步理解议论文分析事理透辟,语言严密的特点。
54、当感情只是劝咱们去做能够缓行的事的时候,应当克制自我不好立刻作出任何决定,用另一些思想使自我定务必神,直到时刻和休息使血液中的情绪完全安定下来。
55、当我怀疑一切事物的存在时,我却不用怀疑我本身的思想,因为此时我唯一可以确定的事就是我自己思想的存在。
56、他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未必是真的,都需要质疑和验证,只有正在思考,正在怀疑眼前所见的一切的自己,才是真正存在的。
57、那么在我心里是否还有其他我所不知道的东西?在第二个沉思里,我知道了自己是一个思维的实体,而这一认识之所以为真,是因为我清楚明白地认识到了它。所以,我必须制订这样的总则,即“凡是我领会得十分清楚分明的东西都是真实的”。这条总则是除“我思故我在”这一观点外,可以确定的第二个观点。
58、重视学法的指导,从篇章结构到文体特点,从多个方面培养了阅读能力。
59、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们的谈话。
60、因此,笛卡尔真正的意思是:我在本身就包含(或蕴含)在我思之内,我在已经伴随着我思而被给出,不需要任何另外的中介。因此,“我思”与“我思考着而存在”也是同一个意思。此处可以做一类比:我读推文的意思无非是我读推文着而存在,或者通俗地讲,我此刻作为读者活着,而不是别的方式。
61、然而,笛卡尔的这一推断显然有误:“我存在”这一命题,只有对我来讲,是一个出发点。由此,以此为出发点的,被确定为真的万事万物,也只能是一种主观的逻辑关系。换句话讲,既然我以一种如此确定的方式存在着,那么我也必须以一种类似的逻辑断定:甲、乙、丙等等也存在着。但是,甲乙丙的相互关系、甲乙丙与其真实的本源的关系(甲乙丙如何与“我存在”发生关联),笛卡尔完全没有阐述。由此,我们只能得到单纯主观的确定性。
62、作者提出了论点,就要去论证论点,论证论点所用的材料就是论据。所举的例子或概括的事实,就是事实论据,所引用的名言、格言、俗语、警句等就是道理论据。用事实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举例论证,用道理论据论证论点的方法就是道理论证。
63、我的发奋求学没有得到别的好处,只但是是愈来愈发觉自我的无知。
64、我觉得我们最好在某些时候停下来去深思一下上帝,用我们全部的精神能力,景仰其至美属性。虽然我们的沉思不够完满,但却能借此体验到来世至高无上的上帝,这也是今生之最大满足。
65、我试图从思维中排除通过感官获得的一切关于物体的影像,当然这很难做到,但至少我要把它们看做是假的,这样我就可以仅仅考察我自身。我是一个在进行怀疑、肯定、否定、想象等思维活动的实体,虽然这些思维活动的对象在我之外,但它们作为思维方式则一定存在于我心里,这就是我目前所知道的全部东西。
66、我们再回到IthinkthereforeIam,“我思故我在”的翻译错就错在倒果为因了,字面意思是“由于我思考,所以我存在”。
67、为了考察这一问题,我决定对所有的思维形式进行分类,分别考察它们真实与否。人们通过想象、意志或情感,以及判断等思维活动产生了观念。首先是想象,它产生了影像观念,如怪物和天使,只要不去考察它们所表象的东西是否存在,而只就我是否想象出它们而言,则是真实的;意志或情感里面也不会有假,因为至少我在进行情感活动这件事是真的;至于判断,它偶尔会犯错误,主要在于我混淆了心里的观念和外在的东西,但观念只是一种思维形式,不能和外界的东西相掺杂。只要我认识到观念的这一特性,判断就不会犯错。可见,我确实在进行各种形式的思维活动,这一点是真实的。
68、所有的好书,读起来就像同过去世界上最杰出的人们谈话。
69、恐惧的主要原因是惊奇,摆脱它的最好办法是临事先思考,并使自我对所有不测事件有所准备。
70、“我思故我在”这一命题的深层意思:运用“怀疑一切的方法”,是在求证“知识”的来源是否可靠。我们可以怀疑身边的一切,只有一件事是我们无法怀疑的,那就是:怀疑那个正在怀疑着的“我”的存在。
71、学生对议论文结构上层层深入的论述特点体会得还不到位,需进一步练习提升。
72、反对的意见在两方应对于我都有益,一方面是使我知道自我的错误,一方面是多数人看到的比一个人看到的更明白。
73、笛卡尔开始思考之时,第一步便是打破他与此前所有哲学的联系,忘记所有已有的哲学成就,就仿佛他是第一个思考哲学之人。
74、明确:(1)用这些词,是为了强调所有的学问家全部都包括在内,都善于经常地怀疑、提问、评判、修正过去学者的学说。这是建设新学说的基本条件。四个“常常”,多次重复,突出说明学问家是经常这样做的,表明这样做、这种精神乃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