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战争时期的成语
1、这个成语不简单,短短四个字便囊括了两道名菜——莼菜羹和鲈鱼脍。可要是因为名字是两道菜,便觉得这个成语“很好吃”的话,那就闹笑话了!“莼羹鲈脍”要表达的感情是十分沉重的,它包含了游子对远方故乡的思念。《世说新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2、战争贩子:挑起战争的人。指依靠煽动战争而从中牟利的人。
3、倒戢干戈:把武器倒着放起来,比喻没有战争,天下太平。同“倒载干戈”。
4、晋代有一个人叫张翰,字季鹰。他曾多年在洛阳任齐王司马炯的属官,官职不高,难以施展抱负。又因官府诸事繁杂,颇多不顺心之处。加之他预见到司马炯将要垮台,恐累及自己,便想避祸退隐。
5、止戈兴仁: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施行仁政。
6、B.成语“破釜沉舟”源于楚汉相争中的一场战役
7、(解释) 鏖:激战。汉献帝建安十三年,曹操大军伐吴,孙权联合刘备军队联合抗曹,联军于赤壁用火攻大破曹兵的一次激战。泛指激烈的战斗。
8、(偃兵息甲):放倒武器,收起盔甲。指停止战斗。
9、(南征北伐):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亦作“南征北讨”。亦作“南征北战”。
10、译文:尸骨曝露于野地里无人收埋,千里之间没有人烟,听不到鸡鸣。
11、出自:宋·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12、锋镝之苦:锋:刀或剑的尖端;镝:箭头。指刀砍箭射的痛苦。形容遭受战争的苦难。
13、三过家门而不入:上古时期,大禹在黄河流域治水,治水十三年路过家门三次而不入。
14、后来人们便用“博士买驴”来形容写文章或讲话不得要领,虽然写了一大篇,说了一大堆,却都离题很远,这就叫"博士买驴",或叫"三纸无驴",也就是所谓"下笔千言,离题万里"。
15、详解:战国时期,较大的诸侯国有秦、魏、韩、赵、楚、燕、齐,俗称“战国七雄”。而七国中,以秦、楚两国最为强大。秦楚为争天下之主的位置,战火不断。夹杂在其间的小国为了自身的利益与安全,时而倾向秦,时而倒向楚,不知该忠于哪国。甚而,早晨归秦管,晚上就属楚民了。北宋才子晁补之,将这种现象概括为“朝秦暮楚”。
16、止戈兴仁:止:停止。仁:仁政。停止战争,施行仁政。
17、后来,人们用“破马张飞”形容一个人手舞足蹈,张牙舞爪,风风火火的样子。
18、(马革裹尸)、(势如破竹)、(调虎离山)、(兵荒马乱)、(枕戈待旦)
19、《战国策》,汉代刘向所编。主要记载战国谋臣策士纵横捭阖的斗争活动。代表作:《冯谖客孟尝君》、《触龙说赵太后》、《邹忌讽齐王纳谏》等。
20、(1)(2014年山东真题)下列战役与成语典故对应不正确的是:
21、介胄之间:介胄:古代作战时将士们穿戴的铠甲和头盔。借指在**中或战场上。
22、A项:正确。“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讲的是:战国时赵国名将赵奢之子赵括,自小学习兵法,谈起军事理论头头是道,但缺乏实战经验。后来他接替廉颇为主将,在长平之战中,只知道根据兵书办事,不知道变通,结果被秦军大败。
23、 张飞误以为其意思是:“你这么无能,就算给你一匹好马也无用”,便试探说:“人无用,何人有用?”(我没有,谁有用?)
24、 话说唐代宰相刘晏的女儿,嫁给了礼部侍郎潘炎,生了儿子户部侍郎潘孟阳。母亲不太看得起儿子,说他才干不够,无能这个高位,总有一天要惹事。儿子不服气,说同事们都跟我差不多的料,谁也不比谁强。
25、铸甲销戈 销熔铁甲兵器。借指结束战争,实现和平。
26、(肝髓流野):形容战斗激烈残酷、尸横遍野。
27、庄子,战国时期,代表作:《庄子》(又称南华经)思想:天人合清静无为。
28、甲胄生虮虱:甲、胄:古代士兵作战时所穿戴的铠甲和头盔。铠甲和头盔上都长满了虮虱。形容**持续时间很长。
29、出自:冯德英《迎春花》第二章:“战火纷飞的日子,江水山觉得还是才开始,却一晃就过去了四年多。”
30、“惨绿少年”出自张固《幽闲鼓吹》,它还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31、例句:那群惨绿少年,都是意气风发的青年才俊。
32、明修栈道:本义是指刘邦将从汉中出兵攻项羽时,故意明修栈道,迷惑对方,暗中绕道奔袭陈仓,取得胜利。比喻用一种假象迷惑对方,实际上却另有打算。
33、(出处) 清·孙雨林《皖江血·拒敌》:“且划策,弹雨枪林,木坏山隤,江城付动灰。”
34、韩符也被老爹这首诗给吓到了,从此开始发奋读书。
35、以逸待劳:逸:安闲;劳:疲劳。指在**中做好充分准备,养精蓄锐,等疲乏的敌人来犯时给以迎头痛击。
36、过了好半天,博士才念完凭据。卖驴的听后,不理解地问他说:"先生写了满满三张纸,怎么连个驴字也没有呀?其实,只要写上某月某日我卖给你一头驴子,收了你多少钱,也就完了,为什么唠唠叨叨地写这么多呢?"
37、(槊血满袖):指奋槊进击,血染征袍。形容英勇战斗。
38、(赤膊上阵)、(穷兵黩武)、(百战百胜)、(战无不克)、(速战速决)(乌合之众)、(屡战屡败)、(血战到底)、(以战养战)、(短兵相接)(打草惊蛇)、(各自为战)、(孤军奋战)、(南征北战)、(骁勇善战)(四面楚歌)、(勇冠三军)、(浴血奋战)、(纸上谈兵)、(城下之盟)
39、《国语》,最早的一部国别体著作。记录了周朝王室和鲁国、齐国、晋国、郑国、楚国、吴国、越国等诸侯国的历史。包括各国贵族间朝聘、宴飨、讽谏、辩说、应对之辞以及部分历史事件与传说。
40、(生力军):指新投入战斗的精锐部队。也用来比喻新加入某种工作或某种活动能起积极作用的人员。
41、所以后世便用一龙一猪来比喻同一个起跑线的两人,高下却判别极大。
42、(拼音) pào huǒ lián tiān
43、(四面楚歌)、(勇冠三军)、(浴血奋战)、(纸上谈兵)、(城下之盟)
44、金戈铁骑:比喻战争。也形容战士持枪驰马的雄姿。同“金戈铁马”。
45、(全民皆兵):指把能参加战斗的人民全都武装起来,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
46、(解甲休兵):卸下盔甲让士兵休息。比喻不再战斗。
47、(弓上弦,刀出鞘):弦:弓上的牛筋绳子;鞘:装刀剑的套子。弓张上弦,刀拔出鞘。形容做好了战斗准备。
48、 所以“下马冯妇”从此就用来比喻那些干回老本行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