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桃花源记
1、其实,也可以想见,当陶渊明写到这里发挥对理想世界极尽所能的想象时,他内心是多么地愉悦呢。
2、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著,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此文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作品简介与赏析《桃花源记》的故事和其他仙境故事有相似之处,描写了一个美好的世外仙境。不过应当强调的是,陶渊明所提供的理想模式有其特殊之处:在那里生活着的其实是普普通通的人,一群避难的人,而不是神仙,只是比世人多保留了天性的真淳而已;他们的和平、宁静、幸福,都是通过自己的劳动取得的。
4、第(2)太元:公元376~396年,晋孝武帝年号。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共计21年。
5、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6、但是后文中写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里就出现了很大的问题,既然这些人是在秦朝战乱之前就躲到桃花源里来的,而且从来都没有出去过,他们是如何能和外界穿一模一样的服装饰物。(陶渊明桃花源记)。
7、陶渊明(约365年—427年),又名潜,字元亮,东晋末期南朝宋初期诗人、文学家、辞赋家、散文家。因为家门前有五棵柳树,所以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东晋浔(xún)阳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曾几度辗转,在各地做过几年小官,后厌烦俗世,辞官回家,从此隐居。田园生活是陶渊明诗的主要题材,相关作品有《饮酒》《归园田居》《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桃花源诗》等。他是田园诗派创始人、文学史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陶渊明传世作品共有诗125首,文12篇,被后人编为《陶渊明集》。
8、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9、fù qián háng ,yù qióng qí lín 。
10、但他无法改变、也不愿干预这种现状,只好借助创作来抒写情怀,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以寄托自己的政治理想与美好情趣。《桃花源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创作的。
11、通过郡守派人寻找,南阳刘子骥亲自去寻找,说明很多人都希望能找到这个地方,并且都有移民的欲望。这就是故事的高潮!
12、陶渊明作品的语言平淡,但这平淡是把深厚的感情和丰富的思想用朴素平易的语言表达出来;表意易读懂,其内涵还需细细品味,但又富有情致和趣味。梁实秋曰:“绚烂之极归于平淡,但是那平不是平庸的平,那淡不是淡而无味的淡,那平淡乃是不露斧凿之痕的一种艺术韵味。”
13、从前在晋文帝时,江州刺史桓玄上书皇帝,自请带兵讨平孙恩叛乱,赴京上表的人就是陶渊明;后来他又做过刘裕的参军,虽然不久归田,但是刘裕登基之后还几次下诏请他,陶渊明都辞而不受。可见他的才能与名望在上司眼中还是很出色的,所以“怀才不遇”这个最常见的理由,决非他辞官的主要原因。
14、陶渊明是魏晋风骨的代表人物之却绝不同于竹林七贤的飞扬不羁。他亦如嵇康般厌恶政治,但不会洋洋洒洒写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来高调明志,而只有一床无弦无徽的空琴相伴;他也和刘伶般好酒,但却多半独饮,偶尔与朋友相对也多有节制,不会裸衣奔走,让阮籍为之写下《酒狂》,却留下《饮酒》诗二十首;他亦是儒释道博古通今,但不炼丹,不谈玄,虽与慧远法师相投,却并未加入声名赫赫的白莲社,只天地独行,田园躬耕,把自己活成了一个庄稼人。
15、这两首诗异曲同工,都着重表达了诗人自甘淡泊,性爱丘山之志,“自然”就是“真意”。诗如其人,陶渊明在精神上追求自然,笔风上也清新淡远,平实自然,读之如白话,却回味无穷,如有余响。
16、东晋太元年间,武陵郡有个人以打渔为生。一天,他顺着溪水行船,忘记了路程的远近。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生长在溪水的两岸,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别的树,花草鲜嫩,落花纷纷的散在地上。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继续往前行船,想走到林子的尽头。
17、zì yún xiān shì bì qín shí luàn ,lǜ qī zǐ yì rén lái cǐ jué jìng ,bú fù chū yān ;
18、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9、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有一天他顺着溪水划船走,忘记了路程有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桃树紧靠着溪流两岸生长,长达几百步,中间没有其他的树,花草鲜艳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诧异。再往前走,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20、陈寅恪先生在自己的论文《旁证》中表示:“桃花源”的原型其实就是西晋末年时期北方的百姓们生活的“坞堡”。西晋时期,由于各地军阀主义的崛起,导致社会一片动荡,人们也都被迫生活在战争的阴霾下,由于刀枪无眼,所以很多百姓也都无辜死在了乱军中,为了躲避战乱,北方的百姓们才建设了“坞堡”,“坞堡”其实也就跟欧洲地区的城堡差不多,但是地理位置会十分隐秘,百姓们在坞堡中生活虽然可以自给自足,但是完全是与外界隔绝的。
21、就像爱丽丝那样,要在一只奇怪的兔子引领下才能意外地闯进去。一般人往往不得其门而入。
22、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3、渔夫尽情享受了桃花源里的美好生活后,想回家去。然后带领更多的人到这里来生活。
24、tǔ dì píng kuàng ,wū shě yǎn rán ,yǒu liáng tián měi chí sāng zhú zhī shǔ ,
25、《桃花源记》是陶渊明的代表作之是《桃花源诗》的序言,选自《陶渊明集》。借武陵渔人行踪这一线索,把现实和理想境界联系起来,通过对桃花源的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不满。
26、有个小故事最见渊明心性。当时江州刺史王弘深慕陶渊明才名,希望结识,但因为陶渊明避见官府,于是先让陶的朋友庞通设酒相邀,酒至方酣自己才出现,陶渊明当然也不能避而不见。两人如此成了朋友,遂有之后往来,可是陶渊明也仍是不肯登堂相见,每次相约都在山林之间。
27、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28、《桃花源记》的主题就是通过一个渔夫寻找桃花源头的所见所闻,描写了一个美丽、安静、祥和、平明百姓宜居的村庄,表现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厌恶、失望以及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29、但这个“武陵人”呢?他“处处志之”,到处做了标记。
30、《桃花源记》是陶渊明写的一篇文学著作,也是每一位学子在学习文言文的过程中,一定会遇到的一篇文章。但是关于《桃花源记》的真假传闻却一直数不胜数,有人认为《桃花源记》就是陶渊明理想中的乌托邦生活,是不存在的,然而也有人认为这是陶渊明的真实经历。但是事实上这两种观念都不对,因为若是说桃花源是假的,但是历史上确实有“桃花源”的原型存在,若是说桃花源是真的,那么又怎么会没人见到过呢?由此推断“桃花源”是陶渊明根据历史上的原型改编的。
31、桃林的尽头就是溪水的发源地,于是便出现一座山,山上有个小洞口,洞里仿佛有点光亮。于是他下了船,从洞口进去了。起初洞口很狭窄,仅容一人通过。又走了几十步,突然变得开阔明亮了。(呈现在他眼前的是)一片平坦宽广的土地,一排排整齐的房舍。
32、我们再回到《桃花源记》的开篇,陶渊明将这个故事的时间定在“晋太元中”,并非随意,而是有深刻的原因,“太元”是东晋第九位皇帝晋孝武帝司马曜的第二个年号,在“太元”的第一年,太后还政,皇帝有了实权(东晋大多数皇帝基本都没实权)。
33、桃花源人在发现这个外来的不速之客时,“设酒杀鸡作食”来招待渔人,在听到外界世事变化无常时,桃花源人“皆叹惋”,充分流露出他们对自己能够免于战祸的庆幸以及对外界处于战乱中人民的同情。“与人格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反映出了桃花源人热情好客的本质,显示出了桃花源人对平等劳动、自由幸福生活的满足。在渔人将要离开桃花源时,桃花源人特别叮嘱渔人“不足为外人道也”,他们希望自己的幸福美好生活不会受到外界的打扰,显示出了桃花源淳朴的民风与外界的格格不入。
34、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35、他不仅没有保守秘密,反而去找了太守,太守带着人去查看,找不到原来的路了。这里疑点重重:
36、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有《陶渊明集》。
37、小说的特点是要有三要素,可以说小说三要素是评价一篇文章是否是小说的最好标准。
3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39、一诗一文,可见陶渊明对桃花源之渴望之切。而能写出这样的文章,除了他隐逸高洁的性情之外,更与时代背景和出身经历是分不开的。
40、fāng cǎo xiān měi ,luò yīng bīn fēn ,yú rén shèn yì zhī 。
41、他们只能是为了避当时的乱才住进去的。我们的疑问又来了:当时有什么样的动乱?皇帝陵墓本来是埋葬皇帝用的,他们怎么进来的?那个死了的皇帝去哪里了?这个陵墓明显是没有完工,便让这些人匆匆的住进来了,不然不会被渔人发现。
42、秦朝距离东晋将近六百年!怎么可能衣服打扮一样呢?就像我们现在和六百多年前的明朝穿一样的服饰吗?根本不会!所以,桃花源的人根本就是东晋那个时期的人,他们对渔人说是秦朝避乱的后裔,是在撒谎,为什么撒谎?他们是想隐瞒墓主人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