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巴金的资料20字
1、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2、事实并不是这样。生活并不是悲剧。它是一场“搏斗”。我们生活来做什么?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有这生命?罗曼· 罗兰的回答是“为的是来征服它”。我认为他说得不错。
3、该小说描写了20世纪20年代初期四川成都一个封建大家庭的罪恶及腐朽,控诉了封建制度对生命的摧残,歌颂青年一代的反封建斗争以及民主主义的觉醒。
4、(30) 刘麟:《巴金的最后一件工作》,《文学的怀旧》第134页,北京时代华文书局2013年9月版。
5、在我的童年时代,有一件小事曾经深印在我脑中,久久不能忘却:有一个时期,我常常看到大姊倚门坐在小板凳上,聚精会神地埋头看书。有时,整整一个下午,动也不动地在那里读啊读啊,天色渐渐昏暗了,母亲已经好几次呼唤我们吃晚饭,但是大姊仍然端坐不动,却还发出了唏嘘的悲泣声。原来她在读巴金的《家》。她为书中主人公的不幸命运流下了同情的热泪。我当时很诧异,这是一本什么书,何以有这么大的魔力?但这个谜,是在我长大以后才渐渐解开的。(关于巴金的资料20字)。
6、说真话,面对镜子我并不感到愉快,因为镜子上反映出来的“尊容”叫人担心:憔悴,衰老好看不好看,我倒不在乎。使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它随时提醒我:你是在走向死亡。(关于巴金的资料20字)。
7、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二批图书资料131册(件)。
8、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以“两个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较象活人”的性格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追求真实,在《随想录》中一遍遍地虔诚而痛苦地忏悔,剖析自己的灵魂,猛烈地批判封建伦理道德、深挖国人灵魂中的奴性,以人格的魅力参与现代伦理文化的建设。
9、走过百年风雨,在起伏跌宕的社会演变过程中,巴金先生的生命走到2005年,但他的道德和文章,永远是当代作家的一面旗帜。
10、1927年1月,赴法国巴黎求学。在法期间,一方面大量阅读西方哲学和文学作品;另一方面,时时关心着中国,开始写作《灭亡》。
11、(9) 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5页。
12、● 回眸2020|“云”上的风景,你我共赏
13、这么说,是因为在邵洵美去世后,巴金还真的为他的事情帮过一点忙。1979年8月5日,巴金日记中记道:“邵洵美夫人和一个小儿子来访,说要写信给周扬,请我转交。”(《巴金全集》第26卷第357页)当月15日日记又记:“邵洵美夫人和儿子送信来。”并在16日日记中备注:“寄罗荪信(附邵夫人信)。”(同上,第359页)这是盛佩玉为丈夫的平反和落实政策而奔走,求助巴金帮忙。一年多之后,1980年12月8日日记中还记:“邵洵美夫人来。”(同上,第434页)巴金是通过在中国作协任职的孔罗荪转信给周扬,现存巴金给罗荪的书信中有三封书信谈及此事,但是日期是1982年,距盛佩玉第一次拜访巴金已经过去三年,看来此事的解决绝非一日之功,恐怕盛佩玉写了不止一封信。罗荪在1982年2月26日给巴金的信中回复了初步的结果:“您的来信和附来邵洵美夫人的信都已收到。她给周扬、夏衍同志的信,我也已分别送去,周扬同志表示,他将给上海陈国栋、胡立教两位同志写信请给予协助,并将原信也附去,这样或可帮助解决一些问题,有点情况我当另外写信给陈茵眉,再请她过些日子与市委联系一下,我想胡立教同志或可能直接同她联系。”(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72页,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年5月版)转去的信显然起到了作用,邵洵美在1985年终获平反。盛佩玉、邵绡红的书里提到夏衍和周扬为邵洵美帮忙的事情,不曾提过巴金。从这些资料看,巴金也在背后为老朋友尽了一份力。
14、姜德明后来把他们的谈话内容写进文章发表,这一次谈话,可能是巴金最早向友人透露建立类似文学馆这样一个“单位”的设想。历史地看,我们不能不敬佩巴金的敏锐,他的资料保存、搜集的意识走在了大多数作家和学者的前面。1979年巴金访问法国、1980年访问日本,在海外,他看到人们对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和资料搜集的热情,这与国内刚刚结束的文化浩劫中被当作“毒草”恰成对照。他还看到一份资料,讲日本东京有一家近代文学馆是靠作家们自己的力量建立起来的,中国作家为什么不能行动起来建一座中国现代文学馆呢?
15、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16、五四运动后,巴金深受新潮思想的影响,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开始了他个人的反封建斗争。1923年巴金离家赴上海、南京等地求学,从此开始了他长达半个世纪的文学创作生涯。
17、婚姻挑战丨面临挑战时,我们到底该如何应对?
18、 “巴金同志:你赠给我馆的第一批外文书刊619册,谨已收到,我们正抓紧进行整理、加工、编目、入藏。这些书刊是你多年苦心搜集、珍藏的,其中许多书刊,如限定版《一千零一夜》、《十日谈》等英、德文译本、斯汤达的《日记》、克鲁泡特金1879年在日内瓦创办的法文刊物《反抗者》,以及霭理斯、弗来则等著名人类学家和性科学家的著作,都是十分名贵和难得的。这些书刊对于充实我馆的藏书,加强国家图书馆的建设,必将发挥重要的作用,特向您致以衷心的感谢。北京图书馆1981年11月25日。”
19、Kajfrapadondepluvgutoj
20、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第一个月,巴金从他丰富藏书中挑选出一批图书作为马年礼物赠送给上海图书馆。此举被新闻界誉为“社会新风尚之倡导”。这批图书共计1678册,分为俄、英、日、德、法等文种。其中1890~1904年间陆续出版的82卷本俄国《百科辞典》,有巴老本人作品《家》、《春》、《秋》的俄文版本,有1906年的《基督福音辞典》,还有大量旧版本的传纪、丛书和《尼泊尔语词典》等较为冷门的小语种工具书,为上海图书馆充实了一批可贵的馆藏。
21、 巴金教导我们向内寻求,认识自己。现在有一个热词叫“内卷”,大家都进入一个高度耗能的死胡同和死循环,而巴金号召我们“做一个人,做一个独立的人”。他的思考扎根在中国人的思维结构里,联通古典与现代。先生除了以作品感染人,更以自己的人格魅力感召人。一个人若以追求人格完善而不是功成名就为理想,就会重视人的尊严、自由、平等以及自我实现,一个社会若以追求人格完善为价值导向之重要内容,就有可能塑造出有理想、有责任感、有同情心和重视给予奉献的人。我想这也是巴老的活动能做得长久、做得深入的一个原因吧。
22、(17) 唐弢:《回忆是为了前瞻》,《人民日报》1981年4月10日第8版。
23、还有一件事,就是他多想做一个直到生命最后一刻仍然在写作的作家。他要“与人民在一起”。
24、作家巴金,主张讲真话,把心交给读者,被誉为“世纪良知”,受到广大读者的爱戴。
25、抗战爆发后,巴金在积极参加救亡活动的同时,还创作了长篇小说《火》、《憩园》、《第四病室》、《寒夜》以及大量短篇小说、散文随笔等。此外,巴金在三十年代还主编过大型文学刊物《文学季刊》、《文季日刊》和文化生活出版社的“文学丛刊”,对团结广大中间作家,发现、培养青年作家有较大贡献。
26、虽然这过程中,难免会有辛酸、委屈。但你要知道,没有谁的生活不辛苦,每个看似轻松光鲜的人背后,都有一段硬撑的过去,撑过白天的疲惫,撑过夜晚的孤独,坚守着最初的梦和爱,用日夜的打拼争取向往的生活。
27、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他的短篇小说则题材多样,涉及范围相当之广。
28、在《繁星》中,巴金两次提及母亲,可见“母亲”这个词语在他心中的分量是多么沉重,母子情深,哪是生生死死可以隔绝的感情?巴金也是个目光很敏锐的作家,天上的繁星,他也能拿来充实自己的写作,不做生活的留心者,怎么能创作出贴近生活呢?
29、 我决定把我收藏和使用的外文书刊百分之八十捐赠给北京图书馆,准备六年内移交完毕,最近先交出关于性科学(sexology)的英、德、法、日文著作(作者:H.Ellis,M.Hirschfeld,I.Bloch,W.Stekel等)和限定版英、德文本《天方夜谭》、《十日谈》等两百多册。
30、冰心说,“巴金这个人……”是写不尽的。还说“巴金这人辛苦一辈子,勤奋一辈子,认真一辈子”。“巴金内向忧郁,但心里有团火,有时爆发出极大的热情,敢讲真话。”
31、这几天我想和朱子奇一同去找一下乔木同志,另外由延泽民同志去找习仲勋同志,千方百计先弄个过渡场所,现在的事,领导讲了话,下边照样不理,实在太不正常了。要扭转这个局面,还要花大力气。(27)
32、巴金有一颗悲天悯人之心。在《寒夜》里,他悲愤地描写善良的小公务员如何在失业中贫病交加地死去,妻子随人出走,人去楼空……他忍不住在结尾写道:“夜,的确太冷了。“
33、 从1982年2月到1997年,巴金为黎明大学赠书12批次,共计7084册。其中有一些是巴金自己的著作和各种译本。巴金赠书以文学类为主,兼有历史地理科技类。巴金对部分赠书亲笔签名,戴莲治老师介绍有四款金石印章;有的是亲笔签字,还有不少是只写了“金”字的。赠书中还包括巴金的妻子、女儿、女婿的藏书。
34、通读全文,你会发现此文不乏幽默,用词朴实,且颇有韵味,仿佛使人置身于繁星群,在其中遨游,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35、品读丨漫画家笔下的作家和作家故居——罗雪村新作明信片赏鉴
36、《火》,反映了“八一三”淞沪抗战后,爱国青年冯文淑、刘波和朝鲜流亡青年的抗日热情和锄奸活动。
37、向中国现代文学馆捐赠第一批图书资料(书刊、信件、手稿等)161件。
38、作品结合抗战期间的社会现状,展现了波澜壮阔的社会现实,控诉日寇的血腥暴行,赞扬了军民奋勇抗战的精神品质。
39、我最早读课外书,是在小学三年级。第一本启蒙读物是《三国演义》。有一次,我在外祖母家度假。那个地方没有别的同龄小伙伴一起玩耍。外祖母看见我一副落寞的样子,忽然想起,说:“你到阁楼上去看看,那里有你舅舅的书,看看有没有你爱看的书!”外祖母没有进过学校,不知道那是一些什么书,但她晓得那是可以让我消磨时光,相当于玩耍一样的。我在那里很容易就找到一套《三国演义》,崭新的,装订成四册,刚拿上手,就被吸引住了。虽然是半文半白,我半懂不懂、囫囵吞枣,却也兴趣盎然地把它读完了。后来几乎每年暑假,只要没有别的书可看,没有别的玩耍,我就会把它重读一遍。可以说是它领我走进了文学殿堂,看到了另一个丰富新奇的世界。从此我看演义小说,看武侠小说。稍长大后,不满足了,开始读新文学作品:巴金、老舍、曹禺、茅盾⋯⋯然后是鲁迅,外国文学名著。范围渐渐广了,书也渐渐读的多了。
40、中国作家协会积极地承担文学馆的规划和筹建工作。
41、巴金1982年获意大利"但丁国际奖",1983年获法国"荣誉军团勋章",198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85年获美国文学艺术研究院外国院士称号,1990年获前苏联"人民友谊勋章",1990年获日本福冈"亚洲文化奖创设特别奖",1993年获亚洲华文作家文艺基金会的"资深作家敬慰奖"。
42、(25) 罗荪1981年7月14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67页。
43、别无选择,只能在此基础上进行修缮。罗荪向巴金汇报:“文学馆的事已作了布置,下周将去访乔木同志,拟一面修缮,一面着手收集资料,并住进人员,订出进度规划,积极进行。”(31)随后,罗荪又向巴金详细叙述由张光年支持的中国作协d组会关于现代文学馆面临一些问题的解决方案:部队占用的房子正在有期限的撤出,商请清华大学建筑系设计初步方案,“拟订了修建计划,分三步进行,第一步修缮三两个院落,第二步清除火烧场,修建第五个院子,第三步修建第六个院子”还有专门修建一个文物资料存放处……”(32)
44、1935年,8月,从日本回国。主持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编务,主编《文化生活丛刊》、《文学丛刊》、《文学生活小丛刊》等。
45、《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像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老舍的《茶馆》与《骆驼祥子》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46、 读了您的信深受感动,多次提到文学馆能早日实现,我在作协的书记处会上也一再提出,现在是领导上十分重视,除了胡耀邦同志、习仲勋同志、乔木同志外,冯文彬同志也很重视……
47、正因为巴金作品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中有深远影响,在四九年后文艺界领导人不断对巴金旧作提出批评,强调要清除其消极影响,告诫青年多读工农兵文艺,不读或少读巴金、冰心的作品。到了一九五八年,上面号召插红旗、拔白旗,大批老知识分子就被当作资产阶级“白旗”,遭到批判和冲击,成了迫害的对象。文化打手姚文元最会揣摩上面旨意,率先发动了对巴金的大批判,先后发表了好几篇长文,声称:《灭亡》《家》中宣扬“阴暗的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它起着思想上的腐蚀、破坏作用”,有些青年读了他的书,“严重的发展到反d。这点在去年鸣放中,是暴露得很清楚的”。姚文元还说,觉慧出走以后,有可能“变成一个反动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因此批判肃清巴金思想,是“青年们共产主义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方面⋯⋯”⑴从而煽动起许多高校学生、报刊对巴金围攻,制造了种种可怕的罪名;甚至说巴金的作品引导青年堕落,仇恨、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等等,把青年成了“右派”的根由也挖到巴金身上。这些可以置巴金于死地的政治罪状,用心是非常险恶叵测的。
48、张光宇为邵洵美译作《逃走了的雄鸡》设计的封面图
49、“我惟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50、巴金先生的作品,充满了人间的苦闷和哀愁,但有一贯的对人间的爱的感情流注着。他这一种对于人间的爱,对于真理的热情,是怎样孕育产生的呢?先生为四川世家子,自来上层阶级,每多革命前锋,因他们才能真知灼见自己一类的罪恶,而同情于被压迫者。因为厌恶自己,人生途中便到处都是悲哀,又因为同情于他人,所以有爱的流贯。一切文章作品,都和作者的环境有很深关系的。《巴金自传》读过之后,你便能真个了解巴金的人和作品了。这不仅是广告的文词,但有真正的广告价值,也应得是真正的广告。(原载1934年11月3日《人言周刊》第1卷38期,现收《洵美文存》第298页)
51、 《点滴》是巴金故居内刊,每年出版六期,内容与巴金及其著作有关,也旁及巴金同时代的人和事。欢迎读者投稿,诸如书评书话,读书札记,忆人论事,行旅所见等,惟求文章有点史料有点故事有点趣味;要朴素,不要流俗、滥调,更不要庸俗;那些短小精悍、大刊物上不发的文章,只要是率性之作,也欢迎来稿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