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语录十则原文
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2、10,孔子在河岸上说:“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
3、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4、 第四则是学习态度,强调学习要和思考相结合,阐明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7、15子入太庙,每事问。或曰:“孰谓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礼也?”
8、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9、宁武子,邦有道则智,邦无道则愚。其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孔子语录十则原文)。
10、众所周知:家家户户都知道。形容每一人皆知。《论语·泰伯》:“民可使由之,不成使知之。“程注”圣人设教,非不欲人家喻而户晓也。”
11、误解: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第十三》,多数人将这句话作为君子之道,尤其是商人之道,但其实与孔子的想法相左。这句话字面上的理解一般都没有错误,但大家却都不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句:“硁硁然小人哉”。
12、 (我)教给你的,(你)懂得了吗!(薛金星《中学生教材全解》)
13、真相:这句其实是互文见义。其实原意是:“仁智者乐山水,仁智者动静相融,仁智者乐而寿。”多少人还在洋洋得意:我喜欢看海,所以我是智者咯?
1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凭借这一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15、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 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7、译文曾子说:“我每天都要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出主意做事,是否忠实?交友是否守信?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18、孔子说:“仲由啊,让为师教导你对待知与不知的态度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才是聪明的。”
19、7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
20、(4)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意思是:真诚、诚实
21、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22、吾日三省吾身:“日”古义:每日,今义:一日
23、7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4、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25、孔子说:年末天气寒冷,这时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後雕零的。论语孔子语录_孔子语录论语孔子语录_孔子语录_子曰:曼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
26、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27、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28、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9、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30、孔子说:一国的军队,可以夺去它的主帅;一个男子汉,却不可夺去他的意志。
31、翻译:庄重就不致遭受侮辱,宽厚就会得到众人的拥护,诚信就能得到别人的任用,勤敏就会提高工作效率,慈惠就能够使唤人。
32、孔子说:“只有在寒冷的冬天,我们才能知道松柏是最后枯萎的。”
33、24子曰:“非其鬼而祭之,谄也。见义不为,无勇也。”
34、(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用于学习、工作或其他
35、本段理解:要向一切人学习,随时随地都要注意学习。虚心学习,以人为鉴,取长补短。
36、子游为武城宰。子曰:女得人焉耳乎?日:有澹台灭明者,行不由径,非公事未尝至于偃之室也。(见《论语雍也》)。
3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38、zǐyuēxuéérshíxízhībùyìyuèhūyǒupénɡzìyuǎnfānɡláibùyìlèhūrénbùzhīérbùyùnbùyìjūnzǐhū
39、翻译:孔子说:只读书却不认真思考,就会迷惑;只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疑惑。
40、孔子说:"(碰上)寒冷的冬天,这以后(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落叶的."
41、孔子说:“中宇,让我来教你对知识和无知的态度。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样的人才是聪明的。
42、原思做孔子家的总管,孔子给他九百小米,他不肯要。孔子说:别拒绝。分些给你的乡亲吧!
43、曾子曰:“吾(wú)日三省(xǐng)吾(wú)身,为(wèi)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chuán)不习乎?”(《学而》)
4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45、14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46、孔子说:“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有(陷入邪说的)危险。”
47、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48、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49、孔子说:默默地将(所见所闻)记在心里,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别人从不疲倦这些事情我做到了什么呢?
50、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51、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摘孔子《论语》(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52、 见贤思齐焉:贤,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可译为贤人。齐,形容词活用作动词,表示看齐。
53、第九则:修身做人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孔子说:"直到每年中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bǎi)是最后落叶的。"深刻含义:人们要经受得住时间的考验,也以松柏为喻,谈人应当具备坚毅的品格! 之:这里的之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变成偏正结构,不译或勉强译作“的”。 岁寒:一年中的寒冷季节,深冬 然后(古今词):然,后。意思是分开来解释的。然,这样。后,以后。 士:有抱负的人。 本段理解:本段借松柏之后凋比喻一种坚贞不屈、不随俗流、保持节操、坚韧不拔的社会现象。
54、解读;一个读书人不可以不志向高,意志坚,因为责任很重,而奋斗的路很长。
55、译文叶公问子路:孔子是怎样的人,子路不回答。孔子说:“你怎么不说:他这个人啊,发愤时就忘记吃饭,高兴起来就忘记了忧愁,竟然连自己衰老了也不知道,如此而已。”
56、孔子说:“看见贤人要想着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57、孔子说:“见到贤人,要想着向他学习,希望能和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要反省自己有没有跟他相似的毛病。”
58、孔子说:“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从中获得新的见解与体会,凭借这点就可以当老师了。”
59、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学习态度)
60、(2)三省(xǐng):多次反省。注: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多次检查;二是从多个方面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三:泛指多次。多次进行自我检查反省。
61、译文孔子说:“仲由,教导你的道理都知道了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种态度是聪明的啊!”
62、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63、荀子《劝学》、庄子《逍遥游》、韩愈《师说》、杜牧《阿房宫赋》、苏轼《赤壁赋》、《诗经.卫风.氓》、《离骚》、李白《蜀道难》、杜甫《登高》、白居易《琵琶行》、李商隐《锦瑟》、李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苏轼《念奴娇》(大江东去)、辛弃疾《永遇乐》(千古江山)。
6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65、孔子说:“看见有才能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就向他学习,希望能向他看齐;看见不贤的人,就反省自己有没有和他一样的缺点,有要改正。”
66、翻译:曾子说:有抱负的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或责任),路途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直到死才停止,这不也是很遥远吗?
67、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68、孔子说:“几个人一同走路,其中必定有我的老师,我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看到自己也有)他们那些短处就要改正。”
69、2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欤!”
70、译:孔子说:"学习并且按时地去复习,不也很快乐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很高兴吗?别人不了解我但我不生气,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71、第七则是学习态度和个人修养,强调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同时要有端正的学习态度。
72、孔子说:“学习知识并且按时温习它,不也是令人高兴的事吗?有朋友从远方来(交流、学习),不也是令人快乐的事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也不怨恨,不正是品德高尚的人吗?”
73、子说:我每天反复检查我的行为:为人处事有不真诚的事吗?与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事吗?老师教授的知识有不复习的吗?
7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75、所以,全文“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讲述的是相处之道,大概意思是:如果站在男性的角度来说,与女子的关系很难处理好;站在官员的角度来说,与平民百姓的关系很难处理好。因为与他们过分接近了他们就不知道谦逊,过分疏远了就会怨恨。
76、翻译: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77、 教育(教诲),你知道吗?(南怀谨《论语别裁》)
7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79、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80、19定公问:“君使臣,臣事君,如之何?”孔子对曰:“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8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
82、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83、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84、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85、翻译:几个人在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应当选择他们的优点去学习,对他们的缺点,要注意改正。
86、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87、8子曰:“君子不重(zhòng),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88、第七则:学习态度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孔子说:“几个人在一起行走,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要选择他们的长处来学习,如果看到他们的缺点要反省自己有没有像他们一样的缺点,若有,要一起加以改正。” 重点字词解释: 必有我师焉:其中必定有可作为我的老师的人。焉,相当于“于之”,即“在其中”的意思。 三:泛指多次; 焉:兼词“于之”,在那里; 之:字指择其善者而从之:代善者; 之:字指其不善者而改之:代不善者。
89、解读:我每天多次检查自己:替人谋划事情,有不尽心尽力的地方吗?同朋友交往有不诚实的地方吗?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还有不温习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