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
1、太史公司马迁说:以项羽那种气概,季布靠勇敢在楚地扬名,他亲身消灭敌军,拔取敌人军旗多次,可算得上是好汉了。
2、(用法)常与“出言不苟”连用。一般作谓语。
3、楚地有个叫曹丘的先生,擅长辞令,能言善辩,多次借重权势获得钱财。他曾经侍奉过赵同等贵人,与窦长君也有交情。季布听到了这件事便寄了一封信劝窦长君说:“我听说曹丘先生不是个德高望重的人,您不要和他来往。”(季布一诺千金的故事)。
4、一日,匈奴单于寄来书信,信中对吕后多有侮慢之意。
5、 一个人诚实有信,自然能够获得大家的尊重和友谊。反过来,如果贪图一时的小便宜,而失信于朋友,表面上是得到了实惠,但为了这点实惠毁了自己的声誉。而声誉相比于物质要重要得多。所以,失信于朋友,无异了丢了西瓜捡芝麻,是得不偿失的。
6、秦朝末年楚地一个叫季布的人,信守自己说过的话,得到大家的尊重。楚汉相争时季布是项羽的部下,刘邦当上皇帝后下令通缉季布。很多人敬慕季布为人,暗中帮助并求情于刘邦,刘邦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封季布做了官。
7、季布听说曹秋生要来,就装出一张老虎脸,准备说几句话让他难堪。谁知道,曹秋生一进殿,不管纪布脸色多么阴沉,言辞多么难听,他立刻向纪布鞠躬鞠躬,想追上纪布拉的.家人,并吹嘘道:“我不知道。”;我们在楚国有句谚语,得到一个承诺比得到一百两金子要好。你是如何获得如此高的声誉的?你和我是楚国人。现在我到处宣传你的好名声。那不是很好吗?你为什么不想见我?
8、当日季布在项羽麾下听命,楚汉相争,季布也只是尽其职责而已。
9、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刘邦在夏候婴的劝说下撤消了对季布的通缉令,还封季布做了郎中,不久又改做河东太守。
10、交待完毕,朱家主人趋车,赴洛阳拜见汝阴侯滕公。
11、不久,季布经过化装后到山东一家姓朱的人家当佣工。朱家明知他是季布,仍收留了他,后来,朱家又到洛阳去找刘邦的老朋友汝阴候夏候婴说情。
12、刘邦这个人呢,虽然有时候有些无赖,但有一个优点,从善如流。
13、(造 句)我是个一诺千金的人,既然答应了你,就一定会做到的。
14、曹丘坚决要求窦长君写介绍信,终于得到,便起程去了。曹丘先派人把窦长君的介绍信送给季布,季布接了信果然大怒,等待着曹丘的到来。
15、西汉·司马迁《史记·季布栾布列传》:“楚人谚曰‘得黄金百,不如得季布一诺’。”
16、后来,曹丘又继续替李布到处宣扬,季布的名声也就越来越大了。
17、季布的同乡人曹邱生专爱结交有权势的官员,也想与季布结交,但委布不喜其为人。二人见面后季布脸色阴沉不爱答理他,但是来人依旧说着好话,用“我听到楚地到处流传着‘得黄金千两,不如得季布一诺’”等话进行吹捧。
18、商鞅任秦孝公之相,欲为新法。为了取信于民,商鞅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招募百姓有能把此木搬到北门的,给予十金。百姓对这种做法感到奇怪,没有敢搬这块木头的。然后,商鞅又布告国人,能搬者给予五十金。有个大胆的人终于扛走了这块木头,商鞅马上就给了他五十金,以表明诚信不欺。这一立木取信的做法,终于使老百姓确信新法是可信的,从而使新法顺利地推行实施。
19、当时,有一个叫曹秋生的季布人,他喜欢和权贵交朋友,炫耀自己,提高自己。季布总是看不起他。据说吉布又成了高官,一心想讨好他。为此,曹秋生特意请皇室亲戚窦长军写信给季布作自我介绍。窦长军早就知道季布对他印象不好,劝他不要见季布以免惹事生非,但曹秋生坚持要窦长军介绍。窦长军无奈地写了一封推荐信,派人去积布。
20、楚汉之争中,季布是项羽的部下。他多次率领楚军打败刘邦的军队,使刘邦进退两难。刘邦攻占世界后,一想到输给季布,就生气,于是下令通缉季布。
21、 (解释)诺:许诺。许下的一个诺言有千金的价值。比喻说话算数,极有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