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壁偷光
1、(出处)语出西汉大文学家匡衡幼时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终成一代文学家的故事。现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的人。(凿壁偷光)。
2、汉元帝一听倒也是,于是便打算重赏封侯封地,可是匡衡又不干了,因为皇帝打算给的封赏,比自己有的还多,于是便上书说,陈汤和甘延寿所言诛杀的匈奴单于是个冒牌货。
3、主人被他的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要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做了汉元帝的丞相,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
4、当时的西汉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将军,名叫陈汤,他曾与甘延寿远征西域,将匈奴打得落花流水,立志做到“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5、匡家世代务农,但匡衡却十分好学,勤奋努力,由于家境贫寒,他不得不靠替人帮工以获取读书资用。他曾拜当时的博士学习《诗经》。由于勤奋学习,他对《诗》的理解十分独特透彻,当时儒学之士曾传有“无说《诗》,匡鼎来。匡说《诗》,解人颐”之语,是说听匡衡解说《诗经》,能使人眉头舒展,心情舒畅,可见匡衡对《诗经》理解之深。
6、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在地里干活,只有中午歇晌的时候,才有工夫看一点书,所以一卷书常常要十天半月才能够读完。匡衡很着急,心里想:白天种庄稼,没有时间看书,我可以多利用一些晚上的时间来看书。可是匡衡家里很穷,买不起点灯的油,怎么办呢?
7、凿壁偷光的意思是指西汉匡衡凿穿墙壁引邻舍之烛光读书。后用来形容家贫而读书刻苦。
8、为此匡衡便去借邻居家的光,匡衡的邻居家颇为富裕,夜晚总是灯火通明,可是又不能总拿着书去别人家看,一时间匡衡很忧郁。
9、听起来很扎心,但反映出一个不争的事实,如果不加倍努力,不仅过不上富裕生活,而且无力改变家族的命运。匡衡出生时,家境贫寒,勉强糊口都很难,少年时期的他,便认清事实,唯有读书能够摆脱贫寒的命运。
10、由于家里很穷,所以他白天必须干许多活,挣钱糊口。只有晚上,他才能坐下来安心读书。不过,他又买不起蜡烛,天一黑,就无法看书了。匡衡心痛这浪费的时间,内心非常痛苦。
11、对邻居说:“晚上想读书,可买不起蜡烛,能借用你们家的一寸之地呢?”邻居瞧不起比他们家穷的人,就说:“既穷得买不起蜡烛,还读什么书呢!”
12、匡衡回到家,悄悄地在墙上凿了个小洞,烛光透过来了。匡衡借着这微弱的光线,如饥似渴地读起书来,渐渐地把家中的书全都读完了。附近有个大户人家,有很多藏书。一天,匡衡卷着铺盖出现在大户人家门前。他对主人说:“请您收留我,我给您家里干活,不用报酬(chou),只要让我阅读您家的全部书籍就可以了。”主人被他的好学精神所感动,答应了他借书的请求。匡衡就是这样勤奋学习的。后来他成为西汉时期有名的学者。凿壁偷光成语故事篇4西汉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13、凿壁偷光描写的是西汉匡衡勤学苦读的故事,最终成为大学问家。
14、汉元帝即位后,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这时,京城长安一带发生日蚀、地震等灾变,匡衡乘机上书,引用《诗经》表明上行而下效的道理,劝元帝“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
15、古代没有九年义务教育,尽管匡衡非常喜欢读书,奈何父母没能力为他提供学习条件。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匡衡为了能有书读,给自己找了一份兼职,替有钱人干活,且不要工钱,只求雇主把家中藏书借给他看,雇主欣然答应。
16、故事讲的是,匡衡从小勤奋好学,但家中没有蜡烛照明,邻家有灯烛,但光亮照不到,匡衡就把墙壁凿了一个洞引来邻家的光亮,让光亮照在书上来读。
17、《望断南飞雁》是《童梦奇缘》少儿影视表演剧第3集。
18、有一天晚上,匡衡躺在床上正在背诵前些天看过的书,突然一束亮光透过墙壁穿了过来,顺着光源,匡衡发现是隔壁邻居家的光透过小孔传过来的。
19、元帝任用匡衡为郎中,迁为博士,给事中。后升任丞相。匡衡给元帝上奏,"减宫室之度,省靡丽之饰,考制度,修内外,近忠正,远巧佞,""任温良之人,退刻薄之吏,显洁白之士,昭无欲之路"(《汉书·匡衡传》),他注重道德礼教,推求仁政,社会风气为之一振。
20、有了皇帝赏识,匡衡在仕途上自然如同坐了火箭,直接升为了御史大夫,后来丞相韦玄成病逝之后,汉元帝直接又将他提拔为了丞相,并封为了乐安侯,总理全国政务,可谓是位极人臣。
21、文老爷闻声赶来:“好哇,在我们家墙上凿洞,想抢偷东西呀?小小年纪就学做贼,走,跟我去官府。”
22、所以,家长平时要注重引导孩子主动学习,比如说给他们讲讲囊萤映雪的故事,比如给他们讲讲悬梁刺股的故事,再比如给他们凿壁偷光的故事。
23、 解释:匡衡小时候很勤奋,好学,可是自己没家里没有出灯,于是听说跟邻居家有灯,但是照不到,然后从墙上挖了一个洞,用这个邻居家里的光来读书。
24、 他猛的跳起来,走到墙壁边一看。原来从壁缝里透过来的是邻居的灯光。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到了一个办法:他拿了一把小刀,把墙缝挖大了一些。这样,透过来的光亮也大了,他就凑着透进来的灯光,读起书来。
25、西汉时,读书成本是很高的,书本并不是我们现在所用的这种纸,而是竹简,一个竹简上,并没有多少个字,所以古代的读书人搬家都用车来拉书,而有学问的人则用学富五车来形容。
26、只是不知道他去世之前,有没有再次见到他儿时凿下的那面墙……
27、(成语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28、汉元帝死后,汉成帝即位,新皇帝欣然采纳了他的意见。汉成帝多次安抚他,赐爵位、美酒、肥牛、封地。按照西汉的规定,他因封侯所赐的土地为31万亩,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了。
29、可是仔细想想,凿别人家的墙,毕竟不是一件光荣的事,还是说借光比较好听些。
30、停了停,孙权又说:“时间嘛,要自己去挤出来。从前汉光武帝在 行军作战的紧张关头,手里还总是拿着一本书不肯放下来呢!为什么你就没有时间呢?”
31、建始三年(公元前30年十二月)事发,遭到廷尉的弹劾,匡衡被削职为民,后死于其家。
32、除了教子无方不是个好父亲之外,匡衡也算不上是一个好官,他当年其实也做过不少坏事,当年他被封为安乡候的时候,给他了一块大面积的土地。以南边的闽佰为界限,可是在当时的地图上。
33、事情到了这里似乎十分圆满,也符合国人对刻苦学习的最佳期待,可这位汉朝道德模范为何又成了反面教材,落得个贫困而死的结局呢?
34、严格执行朝纲纪律,渐渐的汉元帝越来越赏识他,还把他提拔为了光禄大夫,太子少傅。可见,匡衡能够走到这种官职,离不开自己背后的努力,也离不开自己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