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摘抄好句51句)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摘抄好句51句)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1、(3)秦朝时期受压制:有些儒生遵循旧的思想主张,非议郡县制,以古非今,站在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对立面,为加强思想控制,实行“焚书坑儒”政策,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2、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一生的志向就是建立一个理想的秩序,使人人遵守“礼”所规定的社会秩序。“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孔子的思想为后来的儒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也规定了基本的致思路向。 (儒家思想的发展历程)。

3、黄宗羲:批判君主专制,提出“天下为主,君为客”,提出君臣平等,限制君权,保证人民的基本权利;反对传统的重农抑商,认为工商皆本。

4、唐代韩愈提出“道统”思想,北宋形成声势浩大的儒学复兴运动。理学是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学,道家思想形成的新儒学,这是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它使儒家思想理论化和哲学化,但理学的发展也使儒学日益走向极端。

5、《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某人的着述“狂悖乖谬,非圣无法”,“排击孔子,别立褒贬”。这里的“某人”是指(  )

6、影响:“焚书坑儒”是对先秦思想文化成就的粗暴否定,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场浩劫,儒学的发展也因此进入低潮。

7、唐代政权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主导,但是也渗透了道教和佛教。宋朝时发展为程朱理学,尊周敦颐、程颢、程颐为始祖,朱熹为集大成者,经明朝王阳明又发展为心学。后取得官方地位。

8、(9)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中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9、   直至韩愈大倡“文以载道”,后经北宋三先生之发韧,中经周张二程之努力,终以朱子为集大成者,重新确立了儒学在中国社会与政治生活中的主流地位。 

10、(2)反对盲从孔子,儒家经典不是“万世之至论”。

11、宋代的新儒学--理学:特点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集大成者朱熹的观点:他认为理是第一性的,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主张“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为封建等级制度辩护。

12、战国初步发展(蔚然大宗、冷落):孟子、荀子

13、(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14、理论观:孟子认为人性本善。相关主张有:“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也”等。

15、南宋时陆九渊将儒家思孟学派之学说与佛教禅宗思想相结合,并承袭程颢“天即理”之观点,提出了“心即理”之命题,乃儒家心学之开山。他认为“心”是万物的本源,求“理”就是进行内心的反省。

16、辨析:在所给的选项中,李贽最有个性,最为“离经叛道”,他反对正统和传统,尤其批判孔子,“排击孔子,别立褒贬”是本题的解题提示。

17、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18、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

19、  中国儒家的发展经历了几个非常明显的阶段,每个阶段它都有它的缺点和优点。

20、(1)明清之际的资本主义萌芽较为脆弱,使早期民主思想的产生、发展缺乏强有力的物质基础。

21、提出了以“仁”、“义”、“礼”、“智”为基本内容的道德规范体系,以“仁义”为最高道德原则。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22、孔子认为“中庸”是一种最高的道德操行。中庸就是理论范畴的“仁”和政治范畴的“礼”的结合体。常考主张有:“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23、李贽(明后期)否定儒家经典和孔子的权威,认为人人都有权做出自己的判断;批判道学家的虚伪说教,肯定人的正常需要,认为“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24、(2)理是世界万物的本原,是天地万物遵循的普遍原则。其实质是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主要是三纲五常。

25、 (1)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他提出“仁”,具有古典人道主义的性质:主张“礼”,维护周礼这是孔子政治思想中的保守部分。儒家文化后来发展成为中国古代正统文化。

26、自汉以来至今,儒家思想在绝大部分历史时期是中国的主流价值观。汉朝以后,历朝历代四书五经被无数次修订,孔子原作已面目全非。儒学在魏晋时期演变成玄学。

27、(6)理学是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吸收佛教和道教思想形成的新儒学,是宋代主要的哲学思想。朱熹是理学发展的集大成者,朱熹继承了北宋哲学家程颢、程颐的思想,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体系,后人称之为程朱理学。其核心内容为:“理”是宇宙万物的本源,是第一性的;“气”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材料,是第二性的。把“天理”和“人欲”对立起来,认为人欲是一切罪恶的根源,因此他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这实际上是为封建等级秩序辩护。

28、从施教的内容看,中国古代的社会教育完全是基于华夏民族在特定生活环境中长期形成的价值观、习惯、惯例、行为规范和准则等文化要素之上而进行的。儒家学派吸收这些文化要素并上升到系统的理论高度。

29、(8)元朝的邓牧:自称"三教外人",著书大胆否定封建君主专制统治,其非君思想,对明清进步思想家有一定影响。

30、(3)提倡“经世致用”:顾炎武主张为学应求务实,致力于社会变革,力图扭转明末不切实际的学风。

31、西汉--董仲舒的新儒学成为统治思想:董仲舒以儒学为基础,以阴阳五行为框架,兼采诸于百家,建立起具有神学倾向的新儒学。新儒学以“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为核心。

32、(4)王夫之: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主观的认识是由客观对象引起的,一切事物通过考察研究都是可以认识的。

33、 (2)明朝:李贽是明后期“异端”进步思想家,他指责儒家经典并非“万世之至论”,揭露道学的虚伪,反对歧视妇女和压抑商人。他是我国反封建的思想先驱,他的思想在一定意义上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时代的要求,带有民主性色彩。

34、孔子在教学之余,不忘刻苦钻研,编辑教材,改编了“六经”:《诗经》、《尚书》、《礼》、《乐》、《易》、《春秋》,成为儒家经典。编书过程中还留下了“微言大义”、“春秋笔法”、“韦编三绝”等逸闻趣事。

35、例四:17世纪中国出现的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三位思想家的思想实质是(   )

36、司马迁在《史记·孔子世家》中说:“孔子乃因史记作春秋,上至隐公,下讫哀公十四年,十二公。据鲁,亲周,故殷,运之三代。”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说过:“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是自己的思想本色。儒家思想基本分为“内圣”与“外王”,即个人修养与政治主张两类(值得商榷)。

37、(2)唐代的韩愈、李翱提出了复兴儒学的主张;北宋士大夫们掀起了儒学复兴运动。

38、“仁”是孔子思想的核心内容,后来孟子将“仁”的思想发展为“仁政”。

39、孔子认为统治者要做到“仁”就要爱护百姓。常考主张有:“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因民之所利而利之”。

40、(1)王阳明心学:认为“良知”就是“本心”,就是“理”,主张克服私欲,“致良知”。

41、(4)思想:程朱理学占据统治地位,压抑摧残人性;西学东渐,近代科学技术传入中国

42、近代以来,中国的落后致使人们对中国文化作出反思,对儒家思想也发生了各种争论;其中学衡派的学人对孔子和儒家思想在现代社会的地位做出了深刻的研判。

43、针对土地兼并严重的现实,发挥儒家的仁政思想;针对为人处世标准,提出“三纲五常”、孝道。

44、③主要观点:认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外无善”,主张通过“内心反省”,克服“私欲”,以“致良知”,即恢复内心固有的封建道德观念,忍受封建统治的压迫。

45、①由于早期资本主义萌芽力量弱小,早期的民主思想缺乏物质基础,不占统治地位。

46、(5)唐朝中期的儒学大师韩愈,从维护封建统治出发,用儒家的天命论和封建纲常来反对佛道的观点。

47、③可以用儒家的伦理思想的合理部分化解当今市场经济负方面的影响

48、⑤教育和求学: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和思的结合

49、②强调人和社会的关系,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注重个人塑造,提升人的素质,叫人向善

50、东周时代就此覆灭,带来的就是春秋时期的礼乐崩坏。《论语季氏》中记载:“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朝时期的礼乐与文化,其实是可以混淆的。由于周王朝覆灭,直接导致了礼乐崩坏,而这种现象,却对春秋战国时期产生了持续影响。礼乐崩坏,直接导致原本存于周王朝的文化与制度,随着人才流失,而散播在了民间。在春秋时期之前,大量书籍文化,是只在宫廷之中保存,平民百姓没机会读书写字。而礼乐崩坏,导致了大量文化流进民间,为后来的百家争鸣局面,埋下了伏笔,儒家思想就是在这种学说独立的情况下,慢慢诞生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