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巴金的资料
1、1938年和1940年分别出版了长篇小说《春》和《秋》,完成了“激流三部曲”。
2、2003年,99岁,获选《感动中国》人物。
3、在越南访问时,巴金“在紧靠十七度线的永灵住了三天”,“一位上尉同志陪我在贤良江边走了两个半天”。他在贤良江边看到的是:“平静的江水明明给人分割成了两半,美丽的土地给切断了,和睦的家庭给拆散了!”“几乎不相信自己的眼睛”。贤良桥分割了越南民族,分割了越南人民的心,巴金切身体会到越南人民对国土分裂的悲痛和对祖国统一的渴望。他在越南很快写成《贤良桥畔的金星红旗》(刊1963年第9期《人民文学》),把自己的万分感慨和对越南人民的爱写进文字中。
4、(2) 姜德明:《与巴金闲谈》第7—8页,四川文艺出版社2019年1月版。
5、一生走过多少路,一生推开多少门。一扇门,可能是一段岁月的缩影;一扇门,可能改变过他的命运;一扇门,可能留给他或者幸福或者痛苦的回忆。
6、去北京前,巴金十分繁忙。1955年12月间写了两篇与新年有关的文章,18日至24日出席上海市人代会第三次会议等。来到北京以后,巴金主要忙于准备出国,比如看材料、写发言稿。还会见了不少友人,并于26日、27日和29日给萧珊写过三封信。那时,北京与上海往来的信件,一般隔一天即到,这从巴金29日给萧珊写的信中可知:“二十七日来信收到。”
7、大家都知道“文革”平反归来的许多人,是以诉苦为主。但是巴金不是这样。有那么多人批判他,但是他的文章里面几乎没有一篇谈过具体的人对他的批判。“文革”期间报纸上批判巴金的文章恐怕是最多的。因为张春桥当时讲过一句话,“像巴金这样的人不枪毙就是最大的宽容”。大意是这样。巴金写文章,哪怕有出卖过他的老朋友,也一笔带过,从不提名字。他从来不谈个人的恩怨,只谈自己的忏悔。这就是一种卢梭精神,把自我反省、自我道德完善作为最高境界。所以当时在他的文章里面,通篇就是反省,说“文革”的发生我们难道没有责任吗?我们都觉得很奇怪,“文革”的发生你为什么有责任?你又不是官,又没有权力,什么都没有。他说是因为五十年代以来,我们人云亦云,我们落井下石,造成了后来的局面。依我看,这就是巴金的了不起地方。
8、正因为巴金作品在一代又一代青年中有深远影响,在四九年后文艺界领导人不断对巴金旧作提出批评,强调要清除其消极影响,告诫青年多读工农兵文艺,不读或少读巴金、冰心的作品。到了一九五八年,上面号召插红旗、拔白旗,大批老知识分子就被当作资产阶级“白旗”,遭到批判和冲击,成了迫害的对象。文化打手姚文元最会揣摩上面旨意,率先发动了对巴金的大批判,先后发表了好几篇长文,声称:《灭亡》《家》中宣扬“阴暗的虚无主义,极端个人主义”,“对于社会主义事业,它起着思想上的腐蚀、破坏作用”,有些青年读了他的书,“严重的发展到反d。这点在去年鸣放中,是暴露得很清楚的”。姚文元还说,觉慧出走以后,有可能“变成一个反动的极端个人主义者⋯⋯”因此批判肃清巴金思想,是“青年们共产主义思想解放的一个重要方面⋯⋯”⑴从而煽动起许多高校学生、报刊对巴金围攻,制造了种种可怕的罪名;甚至说巴金的作品引导青年堕落,仇恨、反对无产阶级革命运动等等,把青年成了“右派”的根由也挖到巴金身上。这些可以置巴金于死地的政治罪状,用心是非常险恶叵测的。
9、(37) 黄裳:《二十年后再说“珠还”——写在新版《珠还记幸》重印之前》,《珠还记幸》修订本第8页,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6年4月版。
10、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痛心疾首而又无力反抗的力量禁锢着她的感情,她与觉慧爱恋,她的自由,她的一切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不能自主,她得受人摆布。“人与奴”“爱与卑”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这两对矛盾越来越尖锐,交锋越来越激烈。她的死是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强烈反抗。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
11、《给家乡孩子的信》被选为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课文、北师大版小学三年级下期课文。
12、八十年代,“文革”的阴影仍然让巴金忧虑和恐惧,噩梦也因此而不断纠缠着他。一年春节期间,电视上重新播出样板戏,让他心里恐惧。当天晚上,他就梦见和熟人们又关进了牛棚交代自己的罪行……
13、巴金著《激流三部曲》之二《春》,是之前《家》的续集,故事继续随之发展,讲述了三房的淑英在觉民、觉新、琴等人的帮助下逃出家庭,逃到了觉慧所在的上海。
14、在这座大门里长大,睁开眼睛打量身边的世界。看到的一切,感受到一切,让他最终成为大家庭的叛逆,成为社会革命者,成为一个用笔来呼喊的战士。
15、《随想录》里面有一些很重要的文章,《赵丹同志》就很重要。赵丹在一九八〇年去世,大概是十月十号去世的。去世的前几天,《人民日报》发表赵丹的谈话,《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赵丹从一个演员的角度,根据多年的教训,讲了很多具体的意见,说文艺是在大的、宽松的环境下让艺术家自己做,会发展得更好。赵丹的最后讲话就是说“管得太具体,文艺没希望”。之后巴金就写了不止一篇文章,钦佩赵丹讲真话的勇气。
16、“生命在于付出:我的心里怀有一个愿望,这是没有人知道的:我愿每个人都有住房,每个口都有饱饭,每个心都得到温暖。”从母亲那里,从卢梭那里,从克鲁包特金那里,从托尔斯泰那里,从许许多多思想家、人道主义者那里,巴金学会如何认识生命的真谛,如何体现生命的价值。
17、新文学问世以来,以揭露旧家庭旧礼教为题材的创作很多,但以长篇系列小说的形式和如此浩大的规模,对封建家族在现代逐步走向崩溃过程做系统深入描写的,《家》以及《春》《秋》还是第一次,在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很重要的地位。根据该作品改编越剧曾于2003年首演,由越剧名家赵志刚、单仰萍、孙智君等担纲主演。四川交响乐团根据《家》改编的歌剧《鸣凤》于2013年11月25首次与观众见面。《鸣凤》由著名歌剧表演艺术家李元华、高育发分别担纲导演及艺术总监。
18、我失去了我的最好的一部分;我失去了一个爱我如手足的友人。那损失是永远不能补偿的了……你是不会死的。你给我们,你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九本小书。那些洋溢着生命的呼声,充满着求生的意志、直接诉于人类善良的心灵的文字,那些有血有泪、有骨有肉、亲切而朴实的文章,都是你的心血的结晶,它们会随着明星长存,会伴着人类永生。(巴金《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载《巴金选集》第八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
19、这正是巴金为自己确立的人生态度。难免会有过失,难免会有缺点,但真实地做人是第一位的。文坛中人,很少有人能像巴金那样拥有广泛的朋友,很少有人能像巴金那样充满忏悔意识,在自我反省中完成人格的塑造。
20、巴:1979年就宣布了,叫《一双美丽的眼睛》写知识分子在文化大革命中的遭遇。
21、“10年来所有论文高频词的前十——巴金、小说、自己、中国、文学、作品《家》、作品、文化、研究、生活。由此来看,以小说文本美学研究为主,《家》和《寒夜》是涉及最多的作品。研究依据多是《巴金全集》这套著作,对其他的文献挖掘相对较少。”
22、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图文传《巴金的世界》,相对全面展示了巴金的方方面面,以信仰、文学和生活三个世界串起其一生经历和成就。
23、2:爱真理,忠实地生活,这是至上的生活态度。
24、“严格地批判自己,忠实地去走生活的路,这就会把你引到真理那里去。……”
25、《激流三部曲》以成都为背景描述了1919年起5年之间封建中国家庭逐步走向分化与衰落,最终高家的年轻一代冲破封建礼法走向新生活的故事。
26、“我在生活里找不到安宁,因此才到梦中去找,其实不能说去找,梦中的安定原是自己来的。然而有时候甚至在梦中我也得不到安宁。我也做过一些所谓噩梦,醒来时两只眼睛茫然望着白色墙壁,还不能断定是梦是真,是活是死;只有心的猛跳是切实地感觉到的。但是等到心跳渐渐地平静下去,这梦景也就像一股淡烟不知飘散到哪里去了。留下来只是一个真实的我。”(《梦》)
27、关于粤语版的《寒夜》。1955年香港华联电影企业公司推出李晨风编剧、导演的粤语版《寒夜》,吴楚帆饰演汪文宣,白燕饰演曾树生。巴金与孙道临在对话中都称赞吴楚帆的演技不错,巴金1962年在4月在《谈〈寒夜〉——谈自己的创作》中也曾高度评价吴楚帆的演技:“四年半前吴楚帆先生到上海,请我去看他带来的香港粤语片《寒夜》,他为我担任翻译。我觉得脑子里的汪文宣就是他扮演的那个人。汪文宣在我的眼前活起来了。我赞美他出色的演技:他居然缩短了自己的身材!”应该说,巴金对粤语版的《寒夜》印象是很不错的,只是对影片中过于强调汪母的封建思想持不同意见。
28、“我跑到它的面前,叫了一声大花鸡!它闭着眼睛,垂着头,在那里乱扑。身子在肮脏的土地上擦来擦去。颈项上现出一个大的伤口,那里面还滴出血来。我从来没有见过这样的死的挣扎!”
29、无论年轻时,还是晚年,巴金总是处在痛苦精神状态之中。爱做梦,爱写梦也就成了他的生活的一部分。
30、孙:广播电台对台部的同志希望您谈谈《寒夜》创作的情况,您是不是能稍微讲一点?
31、12年前的今天,巴金先生永远地合上了双眼。
32、薛伟平 xuewp@whb.cn 金久超 jinjc@whb.cn
33、缪崇群,笔名终江苏六合人。1907年出生于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一生坎坷,贫困交迫,1945年1月,正当人生年华正茂之际,却以肺结核溘然病逝于重庆北碚江苏医院,年仅三十八岁。
34、《家》中讲述家族故事的模式在启蒙主义话语中非常典型,它对后来的家族小说创作起了极强的示范作用。对传统家族制度和封建礼教的批判和彻底否定也成为这类小说一个持久而强大的主题。像端木蕻良的《科尔沁旗草原》、路翎的《财主底儿女们》、茅盾的《霜叶红似二月花》、老舍的《茶馆》与《骆驼祥子》都是如此,而《家》中父子对立的结构模式也被或多或少地继承下来。
35、她是封建礼教的牺牲品。梅在父母包办之下,嫁给省城外的一个姓赵的人家,可惜结婚不到一年她的丈夫死了。婆婆对她不好,只好回娘家来。回省城以后,她和觉新虽然尽是避免接触,但是她和觉新之间的感情却始终不能泯灭。梅有流不尽的泪水,只好在忧郁、苦闷、悲伤之中渐渐消瘦、憔悴,最后含冤死去。
36、巴金的原名和字源于《诗经·国风》中《召南·甘棠》的首句“蔽芾(即念fèi又念fú)甘棠”。而“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并非误传的俄国无政府主义者巴枯宁,以及这位同学自杀身亡时巴金所翻译的克鲁泡特金著作。他把这二人的名字各取一字,然后成为了他的笔名。小行星8315正是以他的笔名命名的。泉州黎明大学有全国首家巴金研究所,并编辑出版《巴金研究》季刊。
37、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四太太王氏为了利益将六少爷觉世过继给陈姨太(她刻薄到自己的丫头倩儿死了也只是让“下人”抬走,对觉新买棺材大为不满),克定克安大胆地将小旦请到公馆里唱戏,还在外面“包养”。四小姐淑贞受不住克定与沈氏的争吵及沈氏对其仇恨跳井身亡,沈氏万分痛苦,决定带着春兰与袁成离开。
38、可以理解巴金在塑造利娜形象的时候,他获取了很多方面的资源。这不仅仅是因为这个作品当中有着对俄国当时社会的丑态的揭露,可以借他人酒杯浇自己心中块垒,达到自己对中国现实丑恶的一种表达,同时也可以借此机会来抒发自己对友人的敬重,自己所写的是有理想的人,不是革命者,他们忠于理想,不停止追求理想。在利娜写作当中可以看到巴金在写小说的时候,一直秉持的那种理想主义色彩。
39、曹禺:“我怀念北平的三道门,你住的简陋的房子。那时,我仅仅是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无名大学生,是你在那里读了《雷雨》的稿件,放在抽屉里近一年的稿子,是你看见这个青年还有可为,促使发表了这个剧本。你把我介绍进了文艺界,以后每部稿子,都由你看稿、发表,这件事我说了多少遍,然而我说不完,还要说。因为识马不容易,识人更难。”
40、一九七七年巴金刚发表出来的文章,有一些还是比较官样话的文章,包括悼念郭沫若的文章,免不了一些套话、官话。但是到了一九七八年的年底,他是真的开始认真思考的。在写《随想录》的前后,巴金率作家代表团访问法国。法国是他一九二七年留学的地方,也是他创作小说处女作《灭亡》的地方。法国的思想家卢梭、伏尔泰,法国的民主主义和人道主义,对他的影响是非常深的。他到巴黎去,激活了他在二十年代的记忆,他在巴黎参加世界无政府主义运动的一些记忆,这些记忆让巴金在思考中重新反省自己。因为巴金早前是无政府主义者,无政府主义者强调一点,就是友谊、自我牺牲、奉献、平等,很多这种理念。我认为他在重访过程中,重新回想自己的信仰和理想。早年那么重要的一个无政府主义理论家,为什么在五十年代、六十年代自己做不到呢?对朋友的友谊、真诚、自我牺牲精神在哪儿呢?我认为他是有这样的精神自我反省之后,才开始写《随想录》。
41、1930年前后“革命+恋爱”的创作公式,开启了革命与恋爱在文学中复杂角力的先河。将爱情纳入到革命背景下的创作倾向,普遍存在于左翼内外。巴金在这一时期先后创作了《灭亡》、《新生》、《爱情三部曲》等一系列有关革命与恋爱的小说。然而对革命和恋爱的表现,巴金又显示出不同于左翼作家的理解。在共性与差异之中,巴金这一时期的革命与恋爱题材小说展示出他对革命、爱情独特的思考,以及其继承的五四启蒙传统。通过描写青年人的激情在革命和恋爱中的演绎,巴金完成了对两者的同构,进而实现了从《灭亡》到《电》“用爱征服死”的光明主题。
42、“我写这本书,不作任何修饰和渲染,只是力求做到真实、准确,希望是一份完整的记录。我宁可写得笨拙些、质朴些,也绝不损害原貌。只有这样才是对巴老的尊重。”
43、晚年梦中不断见到萧珊,成为感情交流和思念的场景。类似的情形,可以说一直伴随着病中的巴金。
44、根据该作品改编越剧曾于2003年首演,由越剧名家赵志刚、单仰萍、孙智君等担纲主演。
45、周立民指着墙上的一幅黄永玉木刻作品说,这是他整理巴老东西时发现的,木刻夹在巴老的书中,问黄永玉时他自己也很惊讶,“巴老到底哪里得到的,是个谜。据黄永玉先生猜测,是萧乾先生送给巴老的。每幅画背后都有故事。”
46、2005年,101岁。中国一代文学巨匠巴金10月17日19时零6分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
47、大花鸡、小凤头鸡、麻花鸡、乌骨鸡……巴金可以叫出它们一连串的名字。他最爱的是大花鸡。
48、巴金先生创作散文《我的心》的时候,当时战争连连,世间纷乱,到处是血雨腥风、但是,热爱人类,热爱和平,让世界充满爱,这是巴金的梦想和追求。于是,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和哀伤。这是一篇声讨假丑恶的战斗檄文,是一道召唤真善美的心灵闪电,是一声警策世人的长鸣钟,它更是作家爱心的一次放飞。
49、这次访越归来后,巴金写过多篇越南战争题材的散文,如《越南青年女民兵——答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5年12月21日《人民日报》)、《炸不断的桥——再致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6年3月6日香港《文汇报》)和《重访十七度线——再致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6年《人民文学》三月号)等。据巴金1966年日记,4月27日写完《炸不断的桥》“代序”和“后记”,29日校改完其中几篇文章,5月3日把《炸不断的桥》原稿14篇交给胞弟李济生转上海文艺出版社。“原稿”14篇是1964至1966年已发表和未发表的散文,巴金拟编成一册单行本,“没有想到不久我就进了‘牛棚’”,出版一事自然没了下文。巴金1991年6月28日在给《巴金全集》编辑王仰晨的信中说到《炸不断的桥》的篇目(含附录共11篇),其中“代序”即为《并肩前进——答越南南方诗人江南同志》(刊1964年12月20日《人民日报》),但未见《贤良江边的怒火》一文。
50、“文革”期间,巴金是上海作家里面受批判最猛烈的。关于他各种各样的小报有好多种。
51、她是封建迷信的殉葬者。典型的贤妻良母,为自己所爱的男人付出一切,最后难产而死。
52、巴金一生写过九百多万字的文章,用过二十多个署名。用得最多的是“巴金”这个名字。“巴金”这一笔名源自他一位在留学法国时认识的一位巴姓的同学巴恩波(一说是无政府主义创始人巴枯宁)。
53、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以“两个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较象活人”的性格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
54、(34) 罗荪1982年1月13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2页。
55、关于《寒夜》的修改。巴金在《关于〈寒夜〉》中提到,“过去我已经改了两次,就是在一九四七年排印《寒夜》单行本的时候和一九六〇年编印《文集》最后两卷的时候”,“我更喜欢收在《文集》里的这个修改本”。巴金在与孙道临的交谈中提到,《寒夜》“解放后,重版几次,我也改过一些”,这里指的当是巴金在1960年底在成都编辑《巴金文集》第十四卷时作的修改。关于这次修改,正如巴金所言,“主要是把人物性格写得更复杂一些,更丰富一些”,“主要是性格方面改过一点”。
56、巴金此时写的就是他的处女作《灭亡》。《灭亡》寄回国内,在《小说月报》上一经发表,便轰动文坛。巴金,一个新的名字出现在文坛。他绝对没有想到,投身社会革命的热情和初衷,会因此而改变。
57、这是李锐先生。在高级干部里面,李锐先生是率先写回忆录的人,他的《庐山会议实录》是非常重要的一本书,应该是传世之作。他的写作也是和当时巴金这些文人的写作构成了整体。我当时找他,是因为他写了一些杂文,我看到了,后来又写了小文章,我就找了他,变成了他的随笔集,后来就请他写了这本回忆录《大跃进亲历记》,守在陈思和与我主编的“火凤凰文库”。
58、这座大门让巴金最难熬、最难受也最难忘的日子是在文革中。
59、《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60、巴:据说拍了好些,后来篇幅不够,删掉了,一些和解的地方都删掉了。他们两个主要是生活越困难,人的脾气越大,所以他们情绪不好就吵架,生活不好也有关系。
61、上海谷臻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检索了2009年-2019年的知网关键词检索,巴金的研究文章约1700多条,经筛选后有效样本近800篇。
62、当然,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恐怕只有家乡故居的大门才是至关重要的。
63、《少年文艺》,月刊,32开本,1953年7月25日创刊于上海,由少年文艺社编辑,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宋庆龄题写刊名并撰写发刊词。这是1949年以后,我国创刊最早的儿童文学杂志,我国原创儿童文学的第一刊。
64、1928年12月,回上海。从事文学编辑与创作。
65、从日记和《怒火》中还发现,巴金强烈地表达了再赴越南访问的愿望。他说:“我多么愿意我能够再到洞海市和永灵区”,“我真想参加越南南方人民的斗争”,“同他们并肩战斗,打击侵略边境的敌人”。其实,巴金在两三天前写的《坚决同越南人民站在一起》文中就表达了这样的愿望:“我去年就说过:在需要的时候,我就是用两条腿走路,也要走到越南去,去保卫我们唇齿相依的邻邦,保卫兄弟的越南人民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现在我也是这样说,这样想,而且我的心已经飞到永灵和洞海,飞到英雄的越南人民中间了。”
66、巴金藏名家书画展展出巴金生前精心保存的沈尹默、茅盾、冰心、张乐平、黄永玉、黄苗子等友人赠予的近20幅珍贵的书画作品。
67、1978年春天,巴金到北京出席第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会议结束后留下来访友,很多老朋友都是劫后重逢。3月15日上午,两位在《人民日报》做编辑的朋友夏景凡和姜德明去前门饭店看望巴金,中午,他们又一起去晋阳饭店与在那里的袁鹰会合一起请巴金午饭。在去饭店的路上,喜欢新文学书刊收藏的姜德明同巴金谈起女作家罗淑:
68、这算是我们这次文学之旅的一个起点,让我们一起走近巴金吧!
69、可以说,整个九十年代,文化老人的写作进入了一个高潮,比如说杨绛《干校六记》,梅志《往事如烟》,季羡林《牛棚杂忆》,韦君宜《思痛录》,李锐《庐山会议实录》、《大跃进亲历记》,廖沫沙《瓮中杂俎》、于光远《“文革”中的我》等,可以举出一大串名单。如果把它们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考察,就会发现,我们现在谈八十年代,不谈那一代老人的创作,是不完整的。
70、《春》写了一个女孩如何鼓起勇气走出家门,它无疑给了许多年轻人以叛逆的勇气,巴金因此也成了许多想要叛离家庭的年轻人的“咨询对象”,在众多的咨询者中,有一个女孩寄给他一张照片并约他见面谈谈。一见面,这个女孩就谈起自己守旧的父亲,并表示想脱离家庭。巴金诚恳地劝说女孩不要冲动,认为年轻人羽翼未丰前不宜轻易地踏入复杂的社会。此后,这个女孩遇到麻烦时,常常找他倾诉。她就是萧珊,后来成为巴金的妻子。
71、对于正在推进中的中国现代化事业,巴金认为精神的现代化更不容忽视:“点着火柴烧毁历史资料的人今天还是有的;以为买进了最新的机器就买进了一切的人也是有的。但是更多的人相信我们需要加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对我们民族精神的认识。认识自己,认识我们的文学,认识中国人民的心灵美。我们有一个丰富的矿藏,为什么不建设起来好好地开采呢?”(9)这等于说文学馆从设想中就不仅仅是史料保藏的“仓库”,它是与一个民族的精神史和文学史联系在一起。
72、(9) 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5页。
73、我从这些图书中,接触到了课堂上没有的知识和道理:历史、地理、社会、人生⋯⋯我看到了一个从未见过的广阔、陌生、新奇的世界。我开始懂得了人生的忧患和苦难,人间的是非、善恶和悲欢。比起我自己童年、少年时代经历的清贫困苦的生活要更丰富,更可歌可泣。它使我欢乐,振奋,也使我流泪,感伤,也因此开始编织各种色彩斑驳的梦幻。在那样熏陶感染中,铸造我自己的性格和灵魂,升华我自己的情感和襟怀。这些书中所蕴涵的向往自由、民主,崇尚爱和人道精神,张扬个性解放,反抗专制黑暗压迫⋯⋯的思想力量实在太大了,长久地深深烙刻渗透在我的思想、情感、血脉之中,决定了我后来一生的命运。
74、二月十六日 (晚上)校改《贤良江边的怒火》。一点改完。
75、1968年1月下旬,批斗陈丕显、石西民时被带去陪斗。
76、1980年8月15日,巴金访问瑞典归来在北京居停期间又见到姜德明,他再次提起文学馆的事情:“‘原来我也想过,是不是由作家们出一点稿费支持一下,这也是作家们都很关心的事。后来周扬同志说,还是由公家来办吧。’巴老以为只要有了房子就好办了,馆内的书刊杂志,谁若需要提供的话,请出一点手续费就好了。他又说,有个朋友准备写文章要为文学馆呼吁了,让我也考虑写文章。”(3)巴金已与周扬等领导沟通过,此时创办文学馆的想法已趋成熟。
77、孙:现在看这个电影,这三个人倒还是可同情的人物,有一点复杂。
78、7:我是春蚕,吃了桑叶就要吐丝,哪怕放在锅里煮,死了丝还不断,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
79、作品以“五四”的浪潮波及到了闭塞的内地——四川成都为背景,真实地写出了高家这个很有代表性的封建大家庭腐烂,溃败的历史;用作家自己的话说:他“所要展示给读者的乃是描写过去十多年间的一幅图画”。
80、“我不再陡然地借纸笔消愁了。我坐在那间清净的小屋子里,把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挣扎、我的希望……全写在信纸上,好象对着一个亲人诉苦一样,我给美国死囚牢中的犯人凡宰地写了一封长信。”
81、“许多作家一辈子都收不到一封读者来信,但巴金故居却收藏了不同历史时期许许多多读者的来信。”
82、“所以我们的生活信条应该是:忠实地行为,热烈地爱人民,帮助那需要爱的,反对那摧残爱的;在众人的幸福里谋个人的快乐,在大众的解放中求个人的自由……”
83、巴:吴楚帆演的也不错,这个演员演的也挺好。他又高又大,他也演觉新。
84、巴金最终选择放弃了《一双美丽的眼睛》的写作,当然不排除身体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的事实,当然更主要的是为了专心写《随想录》这部大书。由此可知,《随想录》在巴金心中的分量之重。
85、(4) 巴金:《关于〈寒夜〉》,《巴金全集》第20卷第701—70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3年4月版。
86、孙:昨天我去看了北影厂的《寒夜》,您看了吧?
87、《巴信》是向少年朋友祝贺新年的。巴金在信中说:“你们会看见在这一年里我们的国家将要变得更美丽、更可爱,而且多么光辉灿烂。”接着一连三个“你们就会看见”,再是“你们会有”“你们会得到”,给广大少年朋友描绘了一幅新年“蓝图”。作为父辈和长者,巴金表达了自己对少年一代的慈爱:“我是两个孩子的父亲,我疼我的儿女,也一样地爱你们。”最后,他期望少年朋友:“好好地生活,努力地学习吧,为了将来长大起来好把祖国建设得更美丽、更可爱,而且无限地多么光辉灿烂。”
88、资讯|巴老终于“来到”大连——巴金与友朋往来手札展、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大连开幕
89、“五十几年来我走了很多的弯路,我写过不少错误的文章,我浪费了多少宝贵的光阴,我经常感受到‘内部干枯’的折磨。但是理想从未在我的眼前隐去,它有时离我很远,有时仿佛近在身边;有时我以为自己抓住了它,有时又觉得两手空空。有时我竭尽全力,向它奔去,有时我停止追求,失去一切。但任何时候在我的面前或远或近,或明或暗,总有一道亮光。不管它是一团火,一盏灯,只要我一心向前,它就永远给我指路。”
90、老舍,原名舒庆春,宇舍予.满族人.他出生于北京城一个贫民家庭,在北京底层市民的生活环境中长大。
91、从表面看,高家“一家人读书知礼、事事如意”,家庭内部尊卑有序,礼法森严;但实际上,在这个大家族中处处都充满着激烈的尔虞我诈和勾心斗角。为了争夺家产,陈姨太、克安、克定等打着维护家族荣誉和高老太爷的招牌,耍尽了花招。他们先是闹“鬼”,吓死了老太爷,接着又闹“避血光”,害死了瑞珏;他们很清楚是军阀混战,导致商场被毁,但却硬逼觉新赔偿股票的损失,并且在老太爷尸骨未寒时大闹分家。除此而外,这个封建大家庭挥霍奢侈的寄生生活,还造就了一代整日只会挥霍无度,过着穷奢极欲糜烂生活的“败家子”,这在高家“克”字辈人物身上显得尤为突出。如高老太爷最喜欢的五儿子克定,不但嫖、赌、抽大烟、玩小旦样样精通,而且还骗取妻子的金银首饰去当卖,在外面私设公馆,蓄妓取乐。
92、我在搁笔之前还想促成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立。我向姜德明谈过,他来信说你也赞成,不妨请你鼓吹一下。我除捐赠资料外,还可以捐点钱,我看由作协来创办最好,政府拨给一所房屋就行了。搜集资料,供给资料,人不在多,作协可以成立一个委员会来领导。所有作家的材料都收,不作评论,只向中外研究人员供应材料,收手续费。你看怎样?(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