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叶圣陶活了多少岁(摘抄好句54句)

叶圣陶活了多少岁(摘抄好句54句)

叶圣陶活了多少岁

1、我从不吃补品,人家送来的补品,我也不吃。我以前在银行工作,很多人请客,一些人拼命吃,而我就不乱吃东西。我记得以前我在上海有一个顾问医生,他告诉我大多数人不是饿死而是吃死的,乱吃东西不利于健康,宴会上很多东西吃了就应该吐掉。

2、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3、叶圣陶给三个孩子起的名字分别叫至善,至美,至诚,名字中都蕴含着父母对子女的美好期待。

4、可是午夜梦回,心里总是空落落的,北大的聘期是两年,他只教了一个多月的作文课,就请假回甪直了。

5、她出生在动荡异常的民国,在风波之中成长,历经坎坷,她同时也民国时期十分著名的“张家四姐妹”之我国著名的语言文字专家,她被人们称为是“白发才女”,她的名字叫做张允和。

6、1907年,叶圣陶考入草桥中学。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7、动能养身。“医学之父”希波克拉底指出,“人类最好的医生就是阳光、空气、水和运动”,但是对机体各部分组织器官已经衰退老年人来讲,一些持久剧烈的肢体锻炼可能会造成血压升高、心肌缺氧等,而经常散步则可以达到“畅其积郁、舒其筋骨、和其血脉、化其乖暴、缓其急躁”的效果。闲庭信步看云卷云舒,亦是叶圣陶得以长寿的原因。

8、  人说假话不难,难的是一辈子没说过一句真话。对于教师而言,可能歌功颂德和照本宣科的都要少说点,多教授孩子一些真实的生活感悟和普世经验。

9、《西川集》:写的是抗日战争爆发以后,叶圣陶先生入川,本书是叶老入川后出版的唯一随笔集,1945年1月重庆文光书店出版。

10、但是,热烈而紧张的编辑生活渐渐改变了叶圣陶对上海的看法,他在上海一住就是十余年。同时,上海的革命和烈士的牺牲,也对叶圣陶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1925年“五卅”运动爆发,叶圣陶为帝国主义和反动派的凶残而愤怒,为革命烈士的壮烈牺牲而悲痛。就在“五卅”第二天一大早,叶圣陶特意到南京路,追怀“五卅”的悲壮。 

11、深情的诗人无奈之下也会说“贫贱夫妻百事哀”,千百年后,竟没想到,这对夫妻苦中作乐,把柴米油盐过成了诗。

12、  20年后,张红盘点,基金会助学近200名学生,唯一没断过档,始终出现在花名册里的人,就是李粉翠,她是唯保持不败战绩。

13、明辉失望似地回答说,“这一点,我的意思总与你不同。现在将他禁锢在书房里,连早上也要迫着他唱那不明意义的辞句,固然给他不少的损害。但是,学校就不给损害么?学校的见解,就和老太太的差不多,‘凡是滋补的东西,给他吃总没有错。’他们又何尝反省过,只是同老太太一样的口吻,‘无论如何,总是要他好。’如果送他进学校,他挤在群儿之中,只占到一两尺见方的地位,不是一样的禁锢么?一课算术,三四五六地唱一阵,一课体操,举手伸足地做一回,不是一样的逼迫么?”

14、那些年日军侵华,谁也无法成为时代的旁观者,烽火连天的岁月里,他们的生活并不安定,最危险的一次,他们全家在乐山,差点被轰炸。

15、张允和家中的几个姐妹个个都才华出众,兰心蕙质。大女儿后来和昆曲名家顾传介结为夫妻;二女儿与我国汉语拼音的缔造者之一周有光结为夫妻;三女儿张兆和则嫁给了著名文学家沈从文;四女儿张充和则嫁给了德裔美籍的汉学家傅汉思。

16、王财贵教授:当今世界能够真正合乎儿童中心本位教育的就是读经教育的模式!

17、  陈的母亲叫张红,贵州师范的教授。张红带了30年学生,她有个习惯,每学期迎接新生的班会上,都会讲一个山村丫头李粉翠的故事,丫头自小丧母,父亲痴呆,靠吃百家饭长大,奋斗到现在,已是三所希望小学的校长。

18、从此,张武龄便改变了祖上世代从政的铁腕风格,转向了投资教育业。同时,张武龄本人也是一位身形单薄,淡泊名利的文弱书生,但是这位书生的四个女儿,六个儿子都在社会之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19、1957年的春天,雪消冰释,万物充满了生机,仿佛世间的一切都在朝着好的方向发展,唯独那盏孤灯下的老人,郁郁寡欢,愁眉不展。

20、杜明辉夫妇医室的门前,忽然停着一乘蓝呢的小轿,白铜蝴蝶的轿饰,一齐的乌丝的流苏,后面插着绚红的名片,印着引人注目的三个大字“戈白萍”。这戈白萍是著名的儒医。这时候是傍晚了,懒懒的阳光照在人家墙头的上半截和屋面上,已经没有使人昏昏然的威力;穿着单衣的行人开始觉得有些儿凉意。著名的医生总在这个时候,凭轿夫的精健的腿力,飞奔似地赶到参,点点头,鄙夷地笑了笑,表示完全同意所听到的议论。

21、记得婚后不久,为解相思,叶圣陶和胡墨林纷纷换了工作,一起到苏州甪直的一所学校里任教。

22、张允和家中的姊妹十分众多,父亲更是一位推进民国时期女子教育的先行者。家中的几个姐妹都没有按照家族谱中的排行起名,而是采用了和字作为每个姐妹名字的后缀,反而是家中的六个男孩,都被父亲按照家族中的行辈起了带有宝字盖的名字。

23、  “写旅行记和写日记一样,得先放弃那完全记录下来的野心”

24、(原名叶绍钧)19岁自苏州草桥中学毕业后,已在苏州言子庙小学当了一年的小学教员。这年寒假,叶圣陶与好友顾颉刚相约到上海“听戏”,“以消遣此数日”。这是叶圣陶初游上海。

25、应该承认,叶圣陶初到上海,他有着隔阂、陌生和难以理解的感觉。因此,他的长子叶至善在多年以后还这么说,父亲“他打心眼里不喜欢这样的大城市”。这样的心理大概一篇散文颇能说明问题,那就是《没有秋虫的地方》。这篇散文写于叶圣陶上世纪20年代初刚到上海不久,“阶前看不见一茎绿草,窗外望不见一只蝴蝶,谁说是鹁鸽箱里的生活,鹁鸽未必这样枯燥无味呢”。这篇千余字的散文,概括了叶圣陶对大城市的不习惯。

26、所以,叶圣陶一生只做了一件事,四个字概括:删繁就简。

27、叶圣陶(1894—1988),男,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28、儿子在父亲床边搭了张帆布床,有时他一觉醒来,还会看见台灯亮着,他知道,父亲又在想母亲了。

29、当叶圣陶正在成都讲学的时候,他们一家六口人正在火海中挣扎,头顶是轰炸机,命悬一线。

30、  20年前,张红创办了盘县红丝带助学基金,接受全国捐款资助贫困学子,条件有且只有一个:年级成绩排前三。

31、1927年5月,郑振铎赴欧“游学”,把主编《小说月报》的重任托付给叶圣陶。叶圣陶关注沈从文的创作,在《小说月报》刊载了他的多篇作品。丁玲的处女作《梦珂》、代表作《莎菲女士的日记》等多篇作品也经由叶圣陶发表在《小说月报》。巴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灭亡》也是由叶圣陶发现后刊载在《小说月报》。还有不少现代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品,也都是由叶圣陶发现或经手后在《小说月报》发表。可以说,叶圣陶不仅在杂志上刊登了很多好作品,更重要的是,他由此改变了不少作家的人生命运。

32、好在上天垂怜,给安排了这么一出姑母相中女婿的好戏。

33、看着老人陷入悲痛无法自拔,友人纷纷劝他出去走走,散散心,可他兜兜转转,无心恋美景,最终还是回到了属于他们夫妻二人的地方。

34、可是恩爱夫妻总是不能相伴白头,叶圣陶最怕的别离还是到来了,更可怕的是,这一次不是他辞职回家就可以解决的了。

35、双方家长说定了之后,并没有安排孩子见面,两人也没有任何书信往来,只是简单地交换了照片,两人也就同意了。

36、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

37、说到这里,众人一定以为胡铮子看上了叶圣陶。

38、丝乡丝绸如皋专卖店:17日开业好礼相送18014354933

39、他的最大影响,在于弘扬截然不同的教育理念,为废除繁琐复杂的古汉语旧制和改良封建教育理念不停做斗争。

40、另一个问题是学校的语文,真的是学习口语,又学习书面语,两者并重吗?显然不是。出现在课本上的,都是“书面语”,因此,语文学习就是学习书面语,也就是“文”,基本上没有“语”的什么事儿。口语是家庭、社会的教育。一个7岁的孩子早就学会了母语的口语,根本不需要到学校学口语。决没有这样的情况:一群不会说话的孩子,入小学才学习说话。

41、  “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

42、坊间总是有许多关于名人的传闻,叶圣陶一家也是。曾经有传言说叶兆言并不是叶至诚亲儿子,但是也无从查证,这么多年过去了难辨真假,只是单纯的谣言也不好说。

43、这里有许多问题。一个是,“语文”这个词没有民族的标识。世纪各国的“语文”,都有民族的标识。如英国人学自己的语文,叫“英语”,俄国人学的叫俄文,日本叫“国语”、国文。这个国就是日本国。上个世纪前期的国语、国文的“国”,也是这样,说的是国家、民族,可“语文”就没有了这种标识。中文、外文,都有口语、书面语,如此“语文”两个字就可以包括英语了。而基础教育的所谓三大科,语文与英语就不是并列关系,而是包容关系了。

44、相比那些妻子进了产房不见丈夫人影儿的情形,叶圣陶实属难得,爱妻如此,夫复何求?

45、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去世,享年94岁。有智慧的人不及能够发展好自己的事业,还能够经营好自己的家庭,叶圣陶的妻子名叫胡墨林,两人一直非常恩爱,是白头偕老的模范夫妻。胡墨林也受过高等教育,两人见面之后就互生好感,因为教育经历类似,谈论的话题也总是能说到一起,算是精神上非常契合的伴侣。

46、他们夫妻二人结婚前就在教书,婚后也是一对十指不沾阳春水的教书匠,轰炸之后,生活彻底变了。

47、这样好几回,定儿还读不到十遍,这使老太太有点发恼了;她的上下唇时时抿紧,可知里面留牙已经不多的两排龈肉正在咬着;微皱的脸皮也有点紧张。她沉重地说,“你又不是耕田的顽牛,为什么也要加一鞭才肯走一步!”正在这当儿,静儿的手指告诉他二十遍书读完了;他就带着成功的骄傲告诉了老太太。定儿对于祖母恼怒的口吻也只漠然,他还是慢慢地把眼光移到书面,不就发声。

48、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49、大概是1987年末的时候,叶老就预感自己的身体撑不了多久了,最后一次生病住院之前,他特地交待子女:

50、  要相信一句哲理:世间巧合的事情多了,便一定系注定!而注定的事,千万别以为总是巧合!例如,笔者讲一个故事:

51、故人西去已三十载,他却是三十年如一日的思念,三十年不曾忘记的深爱,试问这世间有几人?

52、此外,叶老还是个农家,因为他是农家的孩子,还是冤家,因为他是半封建半殖民地中国的坚决革命者,是那个时代的冤家,誓与反动势力为敌。最后,叶老还是个哀家——因为他为错误的儿童教育思潮、人性的傲慢和自大等一切腐朽,而敲响了丧钟,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并用一生去纠正它!

53、中国的“语文”,是在“五四”运动及之后的西化大背景下形成的一个学科。那个时代,社会的“西化”有其必要性,因为“西化”与“现代化”、“工业化”,大致是一回事。中国要现代化,就要发展工业,就要学习西方的经验。但就教育而言,中国传统的教育未可一概抛弃。这是因为教育与文化有着最为密切的关系,广义的教育即是文化的传承过程,我们说中国有数千年的灿烂文化,就必须承认中国有着发达的教育。事实上也正是如此。然而,“五四”时期,中国传统的教育未能沾文化之光,却受文化之累。那个时代的学者,痛感中国的落后挨打,分析其原因之时,所认定的是传统的“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痛加批判,也把中国传统教育说得一无是处。中国现代的“语文”,就是五四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