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诸葛亮借箭(摘抄好句35句)

诸葛亮借箭(摘抄好句35句)

诸葛亮借箭

1、孙权大摇大摆地坐着大船观看曹操的水军,曹军不敢出击,只能远远地乱箭齐发。(诸葛亮借箭)。

2、孙权的船因为一面全被射中,船身倾斜,孙权命令手下很从容地把船转个方向,曹军也很配合地再次发箭,直到另一面也射满了箭,船身得以平衡,孙权才坐着船不紧不慢地离去。(诸葛亮借箭)。

3、从孙权“以船借箭”的历史,到宋元话本周瑜的借箭,再到《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草船借箭”。我们可以窥见中国历史故事在民间演变的方式,有些普通的历史事件,经过民间流传,文人加工。移花接木插入一些精彩的历史故事,使演义情节更加生动,人物更加丰满,从而成为流传至今的经典故事。同时也能看到,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为各种古典名著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养料,这是四大名著等大作长盛不衰,得到古今中外人们喜爱的重要因素。

4、结果:诸葛亮用借箭的妙计对付周瑜的暗算,使周瑜自叹不如。

5、  诸葛亮同鲁肃来到东吴,经过一阵唇枪舌战,终于说服了孙权,共同抗击曹操。孙权任周瑜为大都督,领兵抗击曹操。

6、这就是诸葛亮的“草船借箭”的故事,然而在正史之中,诸葛亮只是促成了东吴和刘备的联盟,根本就没有在赤壁之战发挥出多大的本事,主持这个战役是周瑜,打败曹操的也是周瑜,连刘备也只是起到了助攻的作用。那么“草船借箭”到底是有没有这么回事呢?如果有,那么又是谁干的呢?

7、   周瑜利用反间计借蒋干之手,杀了蔡瑁、张允,这样曹操的水军就不足为虑了。周瑜得知诸葛亮已经识破了自己的计谋,要除掉诸葛亮。

8、否则我就死定了鲁肃虽然不明白诸葛亮的用意,但还是答应了下来,他回来讲,茱萸报告的时候也没提诸葛亮,借船的是暗地里,却把诸葛亮。

9、周瑜嫉妒诸葛亮的才智,想要给他一个下马威,于是将计就计,马上要开战,军中却没有箭,将造十万支箭的事交给诸葛亮来办,如果不能办成必将受到军法处罚。

10、到了宋代,随着市井生活的发展,兴起了话本这种文学形式。她是宋元民间艺人说唱的底本。以人们日常的白话为主,融合部分文言,穿插一些古典诗词。其语言生动、泼辣,富于表演力,在后世发展为说书艺术。话本的内容上也多有历史演义故事,自然也少不了三国。而且三国在当时就得到了民众的欢迎,苏轼就说过“坐听说古话,至说三国事,闻刘玄德败辄蹙眉,有出涕者,闻曹操败,即喜唱快”。描绘了人们听三国的场景。

11、嘟嘟用反间计杀了蔡瑁张允,难道不值得庆贺吗?

12、出处:《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

13、《魏略》是魏国郎中鱼豢写的,自己人记自己的事,犯不着往孙权小儿脸上搽胭粉。此事应该是真实可信的。

14、周瑜为了使阴谋得逞,故意拖延材料供应,到时候就可按未完成任务的罪名将诸葛亮除掉。但诸葛亮不慌不忙,他只请鲁肃暗中为其准备二十只船,每船军士三十人,船上以青布为幔,两侧束草人千余。第三日清晨,大雾漫江,孔明请鲁肃来到船上,下令二十只船冒着浓雾向曹操驻地江北使去。

15、那天江上大雾弥漫,对面都看不见人。当船靠近曹军水寨时,诸葛亮命船一字摆开,叫士兵擂鼓呐喊。曹操以为对方来进攻,又因雾大怕中埋伏,就从旱寨派六千名弓箭手朝江中放箭,雨点般的箭纷纷射在草靶子上。

16、草船借箭是中国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赤壁之战的一个故事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后来,有大雾天帮忙,诸葛亮再利用曹操多疑的性格,调了几条草船诱敌,终于借到了十万余支箭。

17、孙权手下,有一位名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周瑜故意找茬,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周瑜想,三天不可能造出十万支箭,正好利用这个机会来除掉诸葛亮。

18、他知道周瑜很聪明。如果他不叮嘱鲁肃不告诉周瑜,周瑜肯定会猜到诸葛亮的妙计而会阻止,破坏他的计划。这样,他就会被周瑜陷害死了。

19、一代宗师今年1000岁:他的22字格言,举国皆知

20、但曹操看了却很高兴,因为他一直想退军,就是找不到借口,这次终于找到光明正大的理由了,所以他对部下说:“孙权不欺孤。”随后看着无边的江水,带着无奈和叹息撤兵北返,留下一个伤感的背影。

21、几天后的晚上,叛军又看到唐军沿绳索而下,有了上次教训的叛军认定此乃张巡故计重施,遂笑而不备。然而,他们高兴得太早了,这次,张巡命五百兵士从城头顺绳索而下,乘敌不备杀向敌营。叛军大营顿时大乱,士兵死伤无数,令狐潮在慌乱中烧毁营寨,率军撤退十余里,雍丘之围暂时得到了缓解。

22、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引注《吴历》,孙权屡屡向曹操军挑战,曹操坚守不出。孙权就亲自乘了一艘轻船,从濡须口进入曹操军水寨前。曹操一看,就知道孙权来了,是孙权要亲自来看看曹军的阵势,下令军队严加戒备,箭弩不得妄发。孙权在曹操面前走了五六里路,才返回。走的时候还向曹军击鼓奏乐。

23、三国时期,曹操率八十万大军想要征服东吴。孙权、刘备便打算联手抵挡魏。孙权手下有位大将叫周瑜,智勇双全,可是有点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哪知诸葛亮只要三天,还愿立下军令状,完不成任务甘受处罚。

24、话说唐天宝十四载,唐蕃将安禄山和史思明发动叛乱,安史叛军一路势如破竹,各地官军落荒而逃。时任真源县(今河南鹿邑)令的张巡并没有随大多数官军逃走,而是率军前往雍丘县(今河南杞县)拒敌。此时,雍丘县令令狐潮投降叛军的企图被当地吏民得知,他们趁令狐潮出城之机,紧闭城门,拒其入城。张巡遂率千余将士据城坚守。

25、   到了五更时分,船已靠近曹军水寨,诸葛亮叫军士把船“一”字排开,然后命令军士擂鼓呐喊。

26、这一战,长江以西有10多万户看到东吴势强,搬迁到长江以东。此后曹操不服气,又发疯似地组织了几次进攻,但都无功而返。孙权基本控制了合肥以南、长江以北的局势。

27、经过:诸葛亮在船上扎满稻草人,在雾天故意靠近曹营,曹军误以为是来袭,纷纷射箭,而后被诸葛亮的稻草人将箭带回了自己大营。

28、草船借箭,历史上或确有其事,但主要人物并非诸葛亮,而是孙权。

29、周瑜一派鲁肃去看看诸葛亮到底有什么打算?诸葛亮见鲁肃又来了。

30、草船借箭是《三国演义》最精彩的一段,是最能表现诸葛亮智慧的故事,这故事可谓家喻户晓,可是,真实的草船借箭并不是这样。

31、船队返营后,共得箭十几万枝,为时不过三天。鲁肃目睹其事,极称诸葛亮为“神人”。诸葛亮对鲁肃讲:自己不仅通天文,识地理,而且也知奇门,晓阴阳。更擅长行军作战中的布阵和兵势,在3天之前已料定必有大雾可以利用。他最后说:“我的性命系之于天,周公瑾岂能害我!”当周瑜得知这一切以后自叹不如。

32、  赤壁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流域进行的大规模江河作战,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役之一。在《三国演义》中,第四十四回“孔明用智激周瑜”、第四十五回“群英会蒋干中计”、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等篇章都是描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赤壁之战的失利使曹操失去了在短时间内统一全国的可能性,此战形成天下三分的雏形,奠定三国鼎立的基础。

33、“草船借箭”也并非空穴来风,而是有线索可查。据《三国志·吴主传》裴松之注有关记载,建安十八年(213年),即赤壁之战五年后,曹操平定关中,率大军南下进攻孙吴。孙权领兵迎战,两军于长江水入巢湖的濡须口。曹操受挫,坚守营垒以待战机。

34、诸葛亮借了二十条快船,每条船上配三十名军士,照诸葛亮说的,布置好青布幔子和草把子,等诸葛亮调度。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诸葛亮下令把船尾朝东,一字儿摆开,又叫船上的军士一边擂鼓,一边大声呐喊。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