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徐庶进曹营打一数字(摘抄好句42句)

徐庶进曹营打一数字(摘抄好句42句)

徐庶进曹营打一数字

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C.耕地(ɡēnɡ)      挣脱(zhēnɡ)      遵循(xún)

4、选文中“畜养”一词的意思是(     )。(1分)

5、一只小苍蝇展开柔嫩的绿翅膀,在阳光下快乐地飞舞。(仿写拟人句)

6、《一匹出色的马》一文中,妹妹骑的“马”其实就是______________(谁)给她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分)

7、(2)含有比喻的词语:胆小如鼠   ___________    ___________

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D   C    外貌    瑶瑶的手    对比

10、“你的手……怎么回事?”眼睛近视却又不肯戴眼镜的数学老师眯着眼睛问。②

11、  刘备新野屯兵之时,徐庶经过精心准备自荐成为刘备的军师。曹操得知刘备于新野驻军,派遣曹仁率领大军前来攻打,徐庶用计遣张飞、赵云大破曹仁前锋,并将二吕斩杀。

12、《江畔独步寻花》这首诗中点明赏花地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3、人物:__________      描写方法:__________描写

14、八月的天气——一会儿晴,一会儿阴暴风雨中的航船——顶风破浪暴雨前的闪电——人发雷霆冰天雪地发牢骚——冷言冷语草原上的天气——变化多端出土笋子逢春雨——节节高

15、“这一历史进程”指的是恐龙家族中的一支——猎食性恐龙长出羽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漫长历史过程。

1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17、                                                                   

18、提到诸葛亮,我就想到了__________这个词。(1分)

19、(1)王丽因没写完作业被老师叫到办公室,李老师询问原因,她只是低头不语,李老师笑着说:“王丽,你这是徐庶进曹营——____________。”

20、这句话表达了爸爸看见莎莎的手后既欣慰又心疼的情感。欣慰是因为莎莎变得能干,有出息了;心疼是因为莎莎还小,干活太辛苦。

21、店家  (                      )客官请慢用!

22、        篮(    )    请(    )

23、(    )  (    )  (    )     (    )

24、2019年9月28日    实验小学教务处   实验小学的全体师生

25、给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找个意思相近的词语。(6分)

26、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7、广场上的升旗仪式非常壮观。(用加点的词仿写句子)

28、A.思想方法保守僵化,不知道跟着情势的变化而改变看法或办法的人。

29、春天的郊外,景色异常美丽。                        (    )

30、(1)倘或又跳出一只大虫来时,我却怎地斗得他过?(改为陈述句)

31、新鲜:①(食物等)没有变质。②新奇,稀罕。

32、从前有一个国王,他喜欢写故事,但是他写的故事很不好。因为人们怕他,所以都说他的故事好。

33、★这则通知发出的时间是                           ;发出的单位是                   ;所要通知的人物是                      ;通知的事件是                           。

34、(2)弟弟一会儿在客厅里看电视,一会儿在院子里跳绳。

35、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装样子/两相情愿

36、南郭先生是(   )这则寓言故事中的主人公。

37、D.武松读了印信榜文,方知端的有虎。(公章)

38、将船用青布幔子遮起来是为了_______;船两边放草把子,是为了_______。(2分)

39、B   C    A    B    D    B    C

40、请以“我发明了______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注意把题目补充完整,并将这种物品的样子、构造、用途等特点介绍清楚。

41、(反义词)说长话短、侃侃而谈、说长道短、舌敝唇焦、脱口而出、高谈阔论、口若悬河、千言万语、絮絮叨叨、喋喋不休、口口声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