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尔基的简介
1、在轮船上当洗碗工时,阿廖沙结识了正直的厨师斯穆雷,并在他的帮助下开始读书,激发了对正义和真理追求的决心。五年后,阿廖沙怀着进大学的希望准备到喀山去。
2、阿辽沙的母亲从远方又回到外祖父家中。他教阿辽沙背诗,学算术。阿辽沙很聪明,他很讨厌书本上那些不合口法的,枯燥无味的诗。这时他能把自己在生活中看到的事情加上自己的想象,编成歌。在得知母亲准备再嫁时,阿辽沙非常反感,可是又有什么办法!母亲嫁给一个破落贵族子弟。这个纨绔子弟很不成器,转眼之间就在赌场输尽了家产,成了穷光蛋。阿辽沙同他们一起过。看到继父喜新厌旧,百般虐待怀孕的母亲,心里十分气愤。
3、《童年》在艺术上运用儿童视角和成人视角交替使用的方法去描写。作品主要以儿童的视角观察描写生活,使“童年”丰富生动,充满童趣;另一方面,作家又间或以成人的视角评点生活,使笔下的文字含义更清晰深刻,更富有思想性和哲理性。
4、阿辽沙在小说中出现的时候,适逢其父病逝,但他年仅三岁,还不懂事,不知道丧父的痛苦。聪明善良的外祖母把阿辽沙和他母亲接到尼日尼城外祖父家中。但母亲很快又离开了。这是一个弥漫着小市民习气的家庭。在冷酷的生活中外祖母成了阿辽沙最知心、最亲近的人。外祖母年轻的时候,曾随残废的母亲流浪四方,靠织花边的手艺勉强户口。浪迹四方的她搜集和传唱了很多优美动听的民间传说和诗歌。外祖母那动人的歌声和优美的民间故事给小阿辽沙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5、《童年》是高尔基积一生童年生活之素材而写成的一部小说,充满童趣。它用儿童纯真无邪的眼光,通过思考和感悟,抒发童年的欢乐和初涉人生的艰难苦楚。(高尔基的简介)。
6、高尔基(1868―1936年)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无产阶级艺术最伟大的代表”(列宁语),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苏联文学的创始人。
7、高尔基想去意大利旅游,但得不到批准。他被锁入囚笼。表面上他的名声仅次于斯大林。作家什喀帕在回忆中,谈到高尔基绝望地喃喃自语:“我实在太疲倦了。好像他们把我圈在篱笆里,我走不出去。我落在陷阱里。进退不得!我不习惯这种生活……”
8、答:是因为雅科夫舅舅的萨沙怂恿阿廖沙把柜子里准备过节时用的白桌布染成蓝色的,之后却又向外祖父告了密,于是阿廖沙第一次挨了外祖父的毒打。
9、《童年》最基本的主题之一是:阿廖沙的成长。鞭挞俄国国民的小市民习气是作者创作这部作品的第一主题。
10、‖百年科幻:超侠小特工|开发想象力,提升创造力
11、His representative works include "Haiyan", "Mother", "Childhood", "In the World", "My University" and so on.
12、“我”和母亲是在什么样情形下来到外祖父家的?是怎么来的?
13、他父亲去世后,最爱他的就是他的外祖母。她的外祖母叫阿库琳娜·伊凡诺芙娜。她是一个善良勤劳、乐观的人,她胸怀仁慈,用爱对待每一个人,有一颗宽容、大度的心,父亲去世后他和母亲一起去了尼日尼。
14、1934年,在高尔基主持下召开了第一次全苏作家代表大会,高尔基当选为苏联作家协会主席。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与世长辞。
15、在此期间,他发奋读书,开始探求改造社会的真理。
16、何旭锚:如果童年没有治愈你一生,你将用一生来治愈童年(名著天地2)
17、高尔基的文学创作起步于浪漫主义。高尔基一生都在探索个人和历史的关系,寻找合理的社会生活,其作品中的主人公也往往充满激烈的内心冲突,并积极投身革命活动,探求改造现实的途径。
18、1901年他亲自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并创作了着名的散文诗《海燕之歌》,塑造了象征大智大勇革命者搏风击浪的勇敢的海燕形象,预告革命风暴即将到来,鼓舞人们去迎接伟大的战斗,这是一篇无产阶级革命战斗的檄文与颂歌,受到列宁的热情称赞。
19、《童年》取材于作家的自身经历,然而它又不是作家早年生活的简单再现。它一方面真实描写了阿廖沙的成长过程和他的所见所闻,大量运用翔实材料;同时,又运用典型化的手法,努力挖掘生活中具有典型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进行提炼加工,使之能够反映生活的本质。
20、高尔基(1868年3月16日–1936年6月18日),笔名马克西姆·高尔基(俄语:МаксимГорький)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政治活动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之一。主要着名作品与小说有:《母亲》、《童年》、《在人间》、《我的大学》;散文:《海燕》。
21、外祖父是个什么样的人?如何认识他“私有者的灵魂”?
22、阿廖沙遇到第一个优秀人物是好事情,这个绰号是因为每次叫他吃饭或喝茶时,他总是回答一句好事情而得来的。
23、后来外祖父破产,十岁的阿列克谢就在社会上流浪,当过各种杂工。
24、《童年》是高尔基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 。早在19世纪90年代,高尔基就有撰写传记体作品的念头。在1908年至1910年间,列宁到高尔基所在的意大利卡普里岛公寓所做客,高尔基不止一次地向他讲起自己的童年和少年的生活。有一次,列宁对高尔基说:“您应当把一切都写出来,老朋友,一定要写出来!这一切都是富有极好的教育意义的,极好的!”高尔基说:“将来有一天,我会写出来……”不久,他实现了这个诺言。
25、(俄国作家、批评家梅列日科夫斯基评)读高尔基的小说会感觉到,他在用整个的生命和自然一起呼吸,他热爱自然,熟知自然,因此就借助于自己的艺术、自己的真诚,对它进行了无与伦比的描述.高尔基的笔触生动形象,文字色彩清新。
26、在念书期间,他又回到了外祖父家里。此时外祖父已经破产了,他变成了一毛不拔吝啬鬼,同外祖母分开过,就连茶叶也要一片片地平分。外祖母阿辽沙只好自己养活自己。阿辽沙放学后就走遍大街小巷捡破烂。这种街头生活是他结识了一批天真、正直的穷苦孩子,他们行动一致,配合默契,患难与共,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27、“魔方书店”暑期阅读接力进行时|润生书局在行动……
28、讲述了阿廖沙三到十岁的童年生活,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前苏联下层人民的状况,写出作者对苦难的认识。
29、作者简介:高尔基(1868―1936年)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苏联文学的创始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城(今高尔基城)。有著名代表作《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自传体三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