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守仁知行合一名言
1、 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
2、阳明认为:心只有一个,不必强分人心和道心;格物致知不是到事事物物上去格,而是在自己心上做功夫;知和行本是一体,不可分成两件去做;心与理是一不是天下没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
3、在中国历史上,称为“两个半圣人”,即孔子、王阳明和曾国藩,孔子和王阳明各占其曾国藩只算半个(曾国藩: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生只有两件事靠得住...(附:曾国藩识人术:做人,有两种贵相;做事,有两种富相))。
4、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守仁知行合一名言)。
5、“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这四句话既是阳明心学的核心,也是最适合初学者的门径,本书由此入手,为普通人入门、理解和掌握阳明心学,第一次梳理出了清晰易懂的完整体系。
6、故立志者,为学之心也;为学者,立志之事也。(王守仁知行合一名言)。
7、“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
8、即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这是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
9、每日一句|王阳明:大磨得大道,小磨得小道,不磨不得道
10、心学绝非空泛的理论,王阳明最重“事上练”,《传习录》和其他心学著述充满了生动的事例和绝妙的譬喻,但现代人的解读往往支离破碎、难以理解。只要提纲携领地抓住阳明心学的关键,字句的隔阂将如庖丁解牛般迎刃而解,读完以后如醍醐灌顶,从此不再困惑和犹豫,内心宁静而强大。
11、弘治十二年(1499年),中进士,起家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朱宸濠之乱,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凭借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
12、为了让弟子们深刻理解他的心学,在赣州时他写下了《大学问》一书。《大学问》是心学入门课,是王阳明从心学的角度重新解释了儒家经典《大学》。他在《大学问》中说:“良知是件法宝,使用它不需要任何繁琐的程序,也不需要任何咒语,只要你按它的意思行事,就是最好的使用方式。”这是王阳明告诉我们的一个终极真理,用王阳明的话说,这个道理不是我告诉你的,它其实就在你心中:天下一切事,都是你良知的事。
13、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是一种讲内心“省察克治”的唯心主义道德修养学说。他所谓不曾被私意隔断的知行本体,就是指“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的良知,认为“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就是行。
14、学是学去人欲,存天理。从事于去人欲存天理,则自正。
15、不欺则良知无所伪而诚,诚则明矣;自信则良知无所惑而明,明则诚矣。
16、按照王阳明的说法,良知能分清是非善恶,它就是天理,将我们心中的良知置于万物之上,万物就有了天理。如果我们每件事都按照良知的指引去做,那就能获得不动如山的心和排忧解难的智慧。不要再想第二遍,想得越多私心越重,有了私心良知就被蒙蔽了。如果一个人能始终坚持良知就能够获得成功,听起来很容易,其实做下来却很难,因为很多人都不能将致良知坚持到底,除了圣人尧舜孔孟还有王阳明。
17、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能区分何为善、何为恶这种能力,就是孟子所说的“良知”;而儒学理论的重点之一—格物,在这里就是“为善去恶”。
18、 马祖禅师回答说,不是的,他们吃饭的时候想着睡觉,睡觉的时候想着吃饭。而我,吃饭就是吃饭,睡觉就是睡觉,所以不一样。
19、《左传·襄公二十四年》:“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王阳明继承陆九渊“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则不能算真知。他的学术思想传至中国、日本、朝鲜半岛以及东南亚等。近代日本之所以能迅速崛起得益于明治维新,而明治维新最重要的推手,就是王阳明的阳明心学。就如梁启超所言“日本维新之治,心学之为用也”。人称王阳明是“治学之名儒,治世之能臣”,在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联为:“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
20、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的遮蔽的心,是天理,在未发之中,是无善无恶的,也是我们追求的境界,它是“未发之中”,不可以善恶分,故无善无恶;
21、良知四句教,体现在实践上用四个字总结,就是“知行合一”。
22、好了,说到这里这本书的内容就差不多了,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本书所说的要点。
23、“知行”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重要范畴,其始于《尚书》与《左传》,《尚书》有“非知之艰,行之惟艰”之说,《左传》有“非知之实难,将在行之”之说。
24、 有这样一个故事,老和尚带着小和尚云游,见到一个妇人要过河,河水湍急,妇人过不去,在河边急得团团转,老和尚看见之后,二话不说,就把她背了过去。
25、(解读) 王阳明在给儿子的家书中说,“凡做人,在心地;心地好,是良士;心地恶,是凶类。譬树果,心是蒂;蒂若坏,果必坠。”心是根本,心就像果实的蒂,蒂要是坏了,结出的果子肯定不成熟而坠落。做人、做事最重要的就是“养心”、发明本心。一个人内心恶念盖过了善念,就要做起坏事来;一个人内心不安稳、不安定,也无法做成事情。王阳明这里用种树作比喻,告诉我们,我门的内心是我们修德、做事的基础。
26、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27、今人于吃饭时,虽然一事在前,其心常役役不宁,只缘此心忙惯了,所以收摄不住。
28、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29、(解读) 心作为客观存在的主体,本来无善恶可言,是本来空灵清净之物。善恶是与人的意念同时出现的,人只要有意念心就动,人只要心动,只要一有意欲,就必然相伴而出现善或恶。当善恶已经存在的时候,分清善恶就非常重要,如果能分清孰善孰恶,这就是良知;如果不分孰善孰恶,就是没有良知。如果我们有良知,就会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就会只为善,去掉恶行。
30、 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坚持。认准一个方向,持之以恒,不懈怠、不颓唐,才能最终有所收获。
31、 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32、王阳明人生的最后两年可以说是痛并快乐着。一方面,他的心学思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信徒之多引人咋舌;另一方面,他的身体越来越差,已经到了无力回天的地步。
33、(解读) 心里有致良知、止于至善的信念,就如同心上的疼痛一样,时时刻刻提醒自己反省自我,存善念、行善事,这样一来自然就心无旁骛了。
34、其实中国的文化教育史,在这个阶段的宋明理学,也有所改变,影响最大的就是王阳明一派学说的兴起,甚至正式涵盖了禅宗和道家的风气而使之衰落。因此就有李贽(卓吾)及袁中郎三兄弟公安派文学的崛起,意在反击王阳明等学派的猖狂。当时有人嘲笑明朝末期的理学家们,有“圣人满街走,贤人多于狗”之讥。
35、 回来之后,小和尚问师父,我们出家人不是不近女色吗?老和尚说,我早就把她放在岸边了,你却还背在心里。
36、毁谤自外来的,虽圣人如何免得?人只贵于自修,若自己实实落落是个圣贤,纵然人都毁他,也说他不着。却若浮云掩日,如何损得日的光明?
37、第知行只是一个工夫,不能割裂。而所谓“工夫”,就是认知与实践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