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老马识途文言文(摘抄好句53句)

老马识途文言文(摘抄好句53句)

老马识途文言文

1、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2、子路见于孔子曰:“负重涉远,不择地而休;家贫亲老,不择禄而仕。昔者,由也事二亲之时,常食藜藿之实,为亲负米百里之外。亲殁之后,南游于楚,从车百乘,积粟万钟,累茵而坐,列鼎而食,愿欲食藜藿,为亲负米,不可复得也。枯鱼衔索,几何不蠹;二亲之寿,忽若过隙。”孔子曰:“由也事亲,可谓生事尽力,死事尽思者也。”

3、(小题2)春天出征冬天返回,(可是在返回途中)迷失了道路。

4、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5、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扬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6、注:①管仲、隰朋:两人都是齐桓公的大臣。②孤竹:指孤竹园,在今河北卢龙。③蚁壤一寸而有水:据说蚁封(蚁穴周围防雨的高出土面的浮土)高一寸,其下八尺之处便有水。

7、遇到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这就是不耻下问。(老马识途文言文)。

8、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9、“管仲、隰朋从于桓公”的“从”是什么意思?跟随那么,“春往冬反”的“反”又是什么意思呢?返回根据常识,“蚁冬居山之阳”的“阳”是什么意思?南面最后一句“不亦(过)乎?”中的(过)与以下哪个(过)含义相同?(过)而能改,善莫大焉这个故事想要告诉我们的是?我们要善于向富有经验的人学习。

10、解析:《用臣不疑》选自欧阳修的《归田录》,讲述的是宋太祖赵匡胤和臣子郭进之间的故事,体现了二人之间的信任。因此C项正确。

11、      文章前半部分讲了两个故事,能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吗?

12、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

13、桓公:即齐桓公,名小白,齐国国君,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14、伐孤竹:伐,攻打,讨伐。孤竹:商,周时期的一个小国家。

15、虎求百兽而食之,得狐。狐曰:“子无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长百兽,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虎以为然,故遂与之行。兽见之皆走。虎不知兽畏已而走也,以为畏狐也。

16、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①,春往而冬反,迷惑失道②。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③地,遂得水。

17、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18、公元前663年,齐桓公应燕国的要求,出兵攻打入侵燕国的山戎,相国管仲和大夫隰朋随同前往。齐军是春天出征的,到凯旋而归时已是冬天,草木变了样。大军在崇山峻岭的一个山谷里转来转去,最后迷了路,再也找不到归路;虽然派出多批探子去探路。

19、孤竹:指孤竹国,相传为神农氏的后裔,春秋时的古国,在今河北卢水(指的`是现在的滦河,此处的孤竹国在今河北省卢龙县城南滦河与青龙河交汇处东侧)

20、教师教学用书:部编版小学语文(1-6年级)上册汇总

21、没时间看书?5分钟教娃读名著,秘诀全在这了!

22、夫菱角生于水中而曰土产,此坐强不知以为知也。

23、 “今者臣来,见人于大行,方北面而持其驾,告臣曰:‘我欲之楚。’臣曰:‘君之楚,将奚为北面?’曰:‘吾马良。’臣曰:‘马虽良,此非楚之路也。’曰:‘吾用多。’臣曰:‘用虽多,此非楚之路也。’曰:‘吾御者善。’此数者愈善,而离楚愈远耳。”

24、北人生而不识菱者,仕于南方。席上食菱,并壳入口。或曰:“食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25、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6、陆绩,三国时吴人也。官至太守,精于天文、历法。其父康,曾为庐州太守,与袁术交好。绩年于九江见袁术。术令人出橘食之。绩怀三枚,临行拜辞术,而橘坠地。术笑曰:“陆郎作客而怀橘,何为耶?”绩跪下对曰:“是橘甘,欲怀而遗母。”术曰:“陆郎幼而知孝,大必成才。”术奇之,后常称说。

27、不了解的事,就要向有经验的人求教学习,不管对方是什么身份,不要把向人求教看作是羞耻的事,要知道学习和吸取圣人的智慧。

28、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未至,道渴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29、管仲、隰朋跟随齐桓公去讨伐孤竹国,春季出征,冬季返回,迷失了道路。管仲说:“可以利用老马的才智。”于是放开老马前行,大家跟随在后,终于找到了路。走到山里没有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的南面,夏天住在山的北面。地上蚁封有一寸高的话,地下八尺深的地方就会有水。”于是挖掘地,终于得到了水。

30、管仲、隰朋从于桓(huan)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途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

31、 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32、B、无论多么聪明能干,依然要保持谦虚好学的心态。

33、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

34、尝有亲客,久阔不复来,广问其故,答曰:“前在坐,蒙赐酒,方欲饮,见杯中有蛇,意甚恶之,既饮而疾。”于时河南听事壁上有角,漆画作蛇,广意杯中蛇即角影也。复置酒于前处,谓客曰:“酒中复有所见不?”答曰:“所见如初。”广乃告其所以,客豁然意解,沉疴顿愈。

35、文中故事是成语_____的来历,现比喻________________。

36、B、管仲如此圣明,隰朋如此智慧,也有一些不难的问题要向老马、蚂蚁请教。

37、宋有澄子者,亡缁衣,求之涂。见妇人衣缁衣,援而弗舍,欲取其衣。曰:“今者我亡缁衣。”妇人曰:“公虽亡缁衣,此实吾所自为也。”澄子曰:“子不如速与吾衣,昔吾所亡者纺缁也;今子之衣禅缁也。以禅缁当纺缁,子岂不得哉?

38、齐宣王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南郭处士请为王吹竽,宣王说之,廪食以数百人。宣王死,湣王立,好一一听之,处士逃。

39、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zhòng)石没(mò)镞(zú)。视之,石也。因复更(gèng)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广所居郡闻有虎,尝自射之。及居右北平射虎,虎腾伤广,广亦竟射杀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40、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41、做事要动脑,善于发现身边事物的规律,不了解的事应向有经验的人学习。

42、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婴儿啼。人问其故。曰:“此其父善游。”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以此任物,亦必悖矣。

43、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44、岳柱字止所,八岁观画师何澄画“陶母剪发图”,柱指陶母腕上金钏,诘之曰:“金钏可易酒,何用剪发为之?”何大惊异。观此可以知画理矣。

45、解析:ABD三项是状语后置倒装句,正常的语序应为“于朝送之” “请以官赏(之)”“以一官赏(之)”,分别翻译为“向朝廷上报此事” “请求皇上把官职赏赐给告密者”“把官职赏赐给告密者”。而C项是宾语前置倒装句,调整语序应该是“不可得赏也”,也就是“不可以得到奖赏”。

46、晏子使楚。楚人以晏子短,楚人为小门于大门之侧而延晏子。晏子不入,曰:“使狗国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傧者更道,从大门入。见楚王。王曰:“齐无人耶?使子为使。”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王曰:“然则何为使予?”晏子对曰:“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

47、田登作郡,自讳其名,触者必怒,吏卒多被榜笞。于是举州皆谓灯为火。上元放灯,许人入州治游观。吏人遂书榜揭于市曰:“本州依例放火三日”。故语云:“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

48、导读:自然万物都有其独特的个性,人能善于向大自然学习,则万物可为我所用,为人类造福。

49、本文先叙后议,叙述简洁得当,议论紧扣中心。结尾用反问句提示后人应学习前代圣贤的智慧,引人深思。

50、走在山里,队伍找不到水喝。隰朋说:“蚂蚁冬天住在山南, 夏天住在山北,只要顺着蚂蚁窝向下挖就会找到水源。”果然挖到了水。

51、管仲,隰朋从于桓公而伐孤竹,春往冬反,迷惑失道。管仲曰:“老马之智可用也。”乃放老马而随之,遂得道,行山中无水,隰朋曰:“蚁冬居山之阳,夏居山之阴,蚁壤一寸而仞有水。”乃掘地,遂得水。

52、管仲有缺点,而且从现在的眼光看来,他的一些行为可能还不能入“好人”的范围。但孔子说,“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rèn)矣!”(《论语·宪问篇》),意思是:管仲辅助齐桓公做诸侯霸主,尊王攘夷,一匡天下。要是没有管仲,我们都会披散头发,左开衣襟,成为野蛮人了。齐桓公拜管仲为相,管仲向齐桓公举荐了五人(君必欲成其大志,则用五杰。),正是这五杰与管仲一起成就了齐桓公的霸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