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1、生活中,年轻人使用网络用语交流十分普遍。但孩子天生具有模仿能力,他们会模仿成人语言习惯,而这些不被孩子理解的词汇,不符合语言习惯的使用方法,会严重地阻碍孩子的正常语言习惯与口语的表达能力。超级少年口才教育提醒您1-3岁是孩子口语能力发展迅速的时期,也是学习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父母需要给孩子提供良好的语言氛围,利用一切的机会用规范的语言和孩子对话、沟通、交流。
2、5姚必鲜,《网络流行语对主流文化的僭越与消融》,《新闻爱好者》
3、导致对词汇、语言可怕的审美疲劳,词汇一旦被泛滥使用,便在很大程度上遭到了破坏,你可以说这是语言发展的必然,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审丑打败审美的时代。
4、对于4000多万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一位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5、语文教育是人文社会科学的一门重要学科,是人们相互交流思想的汉文以及汉语工具。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交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语文课程还应重视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和审美情趣,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和谐发展”。(网络流行语的影响)。
6、有些网络热词反映出某些人的信仰缺失,传递出一种不良的价值观。便以“小鲜肉”、“颜值”等词为例,这些靠“颜值”吃饭的“小鲜肉”的盛行,破坏了市场规则,降低了作品质量,引导了某种偏颇的影视消费潮流。
7、网络语言已经成为网民在网络上进行交流的必不可少的“通行证”。然而,在日常生活中,由于一些词语的交流障碍,网络语言不仅给人们带来了新奇的感觉,也给人们的交流带来了不便。
8、从网络流行语这一现象本身而言,有学者给出定义:网络流行语指的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反映社会现实生活的,并被广泛使用的鲜活语言形式。相比于仅仅从网络流行语的某一特点入手来定义这一现象更为全面和直观。综合而言,网络流行语是依托于互联网技术支撑下的网络空间,网民通过总结、谐音、符号、时效总结等方式来对某一事件、现象、概念等表达自身观点的一种网络亚文化现象。其参与社会认知的建构,有其自身的内生规律,并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
9、锦鲤:锦鲤,本是一种高档观赏鱼。2018年国庆期间,支付宝官方微博推出寻找“中国锦鲤”转发抽奖活动,中奖者即为“中国锦鲤”,引发网友疯狂转发。“锦鲤”成为“好运”的象征。
10、网络流行语在调侃、戏谑的外表下隐藏着对不公正与权威的反讽与抵抗。比如,“这届XX不行”、“还有这种操作”、“真香”等等。
11、网络语言具有群体传播的性质,这也是造成语言系统被破坏的因素之一。
12、语意模糊网络语言给网民们带来了便利,同时也出现了让我们这些以汉语为母语的人看不懂的现象。不是所有人都能完全了解网络语言,网络语言对于从未接触过电脑或电脑初学者,简直就像密码那样难以弄懂。
13、对网络热词,既不应全盘否定,也不应盲目使用,而应对其冷却思考并加强引导,这样,才有可能使网络热词成为推广先进文化的“助力器”,而不是成为不良价值观盛行的“幕后推手”。好的网络热词,自然有其蓬勃的生命力,而不好的网络热词,迟早会被碾碎在历史的车轮中。
14、土味情话:指那些听起来腻人、带着土气、冷幽默式的情话,多采用转折、夸张的表达方式。
15、在此背景下,网络流行语研究近年来得到了一些学者的关注。本文试图对近十年我国网络流行语研究成果进行文献回顾与评价,并从社会学研究的视角对未来研究提出几点展望。
16、猫小助温馨提示(2017年11月28日):
17、3方毅华,罗鹏;《“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编码规律解析》
18、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使用人群、使用环境、使用行为等是研究网络流行语传播范围、社会影响等的不可忽略的一个研究内容,但目前这类成果极少。杨明刚、陈韵超、顾明毅等研究者采用配额样本随机抽样的方法调查了上海13所高校1300位大学生,对高校大学生网络使用行为、网络流行语熟悉程度和对网络流行语的态度等内容进行调查后得出结论:大学生群体对于网络流行语作为一种新生事物而持温和的包容态度,选择略有使用和会使用网络流行语的受访者达到9%,3%的受访者认为网络流行语具有娱乐性,认可网络流行语创造性的达到63%,有近半数大学生认同社会事件派生网络流行语的社会责任感。
19、粗俗泛滥。网络语言有部分很粗俗,甚为轻佻。
20、以中国知网全文数据库CNKI收录的论文为文献来源,以“篇名”为检索项,以“网络流行语”为检索词,选择全部期刊不计年限,共检索到文章252篇(剔除重复发表的1篇)。如下表。
21、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语言要很好地发挥这种交际工具的作用,就必须紧紧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网络时代的到来,给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和人们的生活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新的时代精神需要一种与人们的心理状态和社会状态相适应的新的语言形态,而网络语言恰好折射出了网络时代中人们的审美体验、精神风貌和心理特征,“反映了社会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表现了百姓丰富多彩的情感,发挥了人们对语言的创新能力”。“这种创新可以推动语言的发展,是丰富和发展语言的重要动力和途径”。
22、在网民的热情参与和集体智慧中,在媒介融合的影响下,网络流行语从最初只在小众文化群体中传播逐渐延伸至大众文化群体并衍生出许多大众文化的特征。
23、目前在相关研究中有以下几个具有代表性的定义。郑丹娘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流行的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网络人在聊天时使用的“键盘语言”。汤玫英在《网络语言新探》一书中提出,网络流行语是网络语言中一个影响巨大的群体,是一种特殊形式的口语,是人们在网上交际时使用的别致、活泼而新鲜的词语。陈一民教授认为,网络流行语是“指伴随现实社会新闻事件的发生,在网络几近同步产生、迅速流行风靡于网络内外、短时间内生命力极其强大但并不长久的热门词语,又叫网络雷语、网络热词语。”杨萍认为,网络流行语是由网民创造或由网民积极传播的,进而被多数网民认可、接受并使用的语言。南京大学孙洁、樊启迪、巢乃鹏运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比较了网络流行语、网络通用语和网络语言的差异。
24、佛系:最早来源于日本某杂志介绍的“佛系男子”,指爱独处、专注于自己的兴趣、不想花时间与异性交往的男人。在国内社交平台流行后,该词泛指不争不抢、不求输赢的人,表达一种按自己方式生活的人生态度。
25、在网络流行语盛行的今天,我们不免要思考,这样另类的词语,是否会污染传统的现代汉语词汇?
26、形成思维定式。网络流行语在传播过程中,虽然在不断地“二次加工”过程中呈现出不同内容,与此同时,其从一开始形成的语言模式却在传播过程中形成定式。即“模因”的形成,而对于某一社会议题或社会事件的基本观点往往就包含在其基本模式之中,在不断地重复传播过程中,容易诱发公众对于相关议题的视角单一化和观点的趋同,激化群体非理性的产生。
27、网络语言违背了传统的语言理论,与现代汉语规范的冲突明显。
28、当今新旧媒体融合发展,传播渠道不断拓展,随着传统媒体传播的赋权和官方话语体系的接受,网络流行语在新旧平台上都迎来了前所未有的话语狂欢。
29、2018的网络用语终会过时,不知明年又会因何种网民心态和社会现象而造就新一波从小众到大众的流行语。
30、这种冲突主要体现在六个方面:非语法化,如“很受伤”、“好拒绝”随处可见;中外夹杂,如“I服了U”;牵强附会,如把“谈恋爱”说成“启动程序”,说人“笨”是“内存不足”、“286”等;生造词语,如将“美国”说成“米国”,“大侠”说成“大虾”,把“不要”说成“表”,把“操作系统Windows98”说成“瘟酒吧”,把“公家机器免费上网”说成“公鸡”;趋于粗俗化,格调低下;格式化、工具化的表达方式,让汉语的表达失去了丰富性。网络语言在传承规范语言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对传统语言作出适度偏离,这种偏离有时是对传统语言改造后的推陈出新,但严重影响了汉语言文字的纯洁与健康,给文字系统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31、网络语言推动着现代汉语与时俱进地适应社会发展和人们交际的需要。
32、网络语言的这种特征给现代汉语的规范带来很大的问题。网络语言是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应运而生的,是主流语言之外的流行于青少年中的一种语言,虚拟的网络使人们得到放松身心的空间,充分表达自己的情感,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人们追求语词输入的方便、快捷,因此网络上一些错字、同音字、英文字母、阿拉伯数字取代了规范的汉字。网络语言是小群体为了团体交流方便,根据自己的爱好编造出来的,其中的怪字、错字层出不穷。这不仅对日常用语的规范性造成一定伤害,而且对模仿力强、辨别力弱的青少年的成长也是不利的。
33、“skr”、“凉凉”、“确认过眼神”等词语无不在网民的互相模仿和话语狂欢中成为了流行。
34、(1)本文主要从网络流行语的特征与演变等进行梳理的。
35、从研究方法的角度看,目前对于网络流行语的研究,占主导地位的研究取向和研究策略,主要为理论取向的研究和实证取向的研究。理论取向研究有两种基本视角,一种是将已有的社会学、传播学、心理学等理论与方法运用到网络流行语的研究中,对已有理论进行验证或补充。比如运用认知语言学中的图式理论来研究网络流行语的传播;运用符号学理论来研究网络流行语背后的话语对抗等。另一种是强调网络流行语与现实社会流行语、其他网络语言的特殊性,力图提出新的假设和新的问题,来分析和概括网络流行语这种新的社会现象。在实证取向研究方面,目前主要是案例实证研究,如以“躲猫猫”、“俯卧撑”、“杯具”、“Hold住”、“神马都是浮云”、“豆你玩”、“给力”等典型案例来分析网络流行语的编码规律、形成机制等,在调查研究、实地研究、统计分析等方法的运用上显得比较薄弱。
36、我国网络流行语的伴随文本语境是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为背景,表现出了其大众文化的商业性。这一背景为网络流行语的商业性特征的生长、发展提供了空间和合法性。
37、“个人主义”是指一种结合松散的社会组织结构,其中每个人重视自身的价值与需要,依靠个人的努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在个人主义的社会中,人际关系松散,人人各自照顾自己和自己的家庭。“集体主义”则指一种结合紧密的社会组织,其中的人往往以“在群体之内”和“在群体之外”来区分,在集体主义的社会中,人们从一出生开始就与强大而又具有凝聚力的内部集团结合在一起,他们期望得到“群体之内”的人员的照顾,但同时也以对该群体保持绝对的忠诚作为回报。美国是崇尚个人主义的社会,强调个性自由及个人的成就,因而开展员工之间个人竞争,并对个人表现进行奖励,是有效的人本主义激励政策。中国和日本都是崇尚集体主义的社会,员工对组织有一种感情依赖,应该容易构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和谐的关系。
38、有的网络热词充满正能量,被大家复制和搬运也是一件好事,但广大网民要学会应用辩证的观点看待这些热词,理性分析,正确区分哪些是富有正能量的,哪些是消极有害的,勿做盲目跟风搬运者。
39、对于超过4000万的网民来说,网络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一名大学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网络语言也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