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候农谚大全
1、《大自然的语言》按照人们认识事物的逻辑顺序说明了物候的含义、物候现象的决定因素及研究物候学的意义,介绍物候学知识,激发读者了解自然地兴趣。
2、但是有的年份冬季风异常,这时还有势力强大的冬季风南下,使我们东南沿海地区在极地大陆气团的控制下,产生较大幅度的降温,甚至在三月份却有可能产生霜冻,形成倒春寒。
3、#芒种# 之日,夏天最忙的日子也别忘吃蔬菜补充营养哦。
4、 本书主要收录了全国各地收集的有关二十四节气地农谚,有助于读者体悟二十四节气与生活、农业、养生、气候等的辩证关系。具有资料价值和研究价值。
5、阅读第一段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4分)
6、开展“二十四节气”学术交流和研讨活动是保护和传承工作的重要方面。申遗成功后,中国农业博物馆与中国民俗学会、相关社区,出版专业书籍,撰写大量专题论文。充分利用学术研讨会、论坛和学术交流会等机会,加强“二十四节气”相关学术研究,深入探讨节气内涵及外延,交流保护经验,促使节气文化研究深入开展,对做好“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工作起到了重要的学术支撑作用。
7、清明节气温度升高,光照条件变好,适合各种蔬菜生长发育,大多数作物进入开花结果盛期,正是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应注意调节适宜的温度和湿度、增加光照,并配合水肥的科学管理和植株和果实管理,以及病虫害的防治。
8、这时的天气可能晴冷干燥,白天红日当空,气温较高,可是夜间散热快,气温急剧下降;也可能这时极地大陆气团与热带海洋气团旗鼓相当相持不下,形成准静止锋,产生低温阴雨天气。这时正值春耕播种季节,遇到这情况往往造成烂种烂秧,严重影响春耕生产的进行。
9、 “二十四节气”相关农谚内容丰富多彩,久传不衰,成为指导农业生产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二十四节气农谚中有对于不误农时的劝戒,如“船到不等客,季节不饶人。”、“百姓不怕苦,只怕节令误。”;有对于节气物候现象的描述,如“立春一日,百草回芽。”、“惊蛰至,雷声起。”;还有根据节气当日天气情况预示未来天气和收成的,如“雨水日晴,春雨发得早。”、“雨水明,夏至晴。”、“惊蛰闻雷米如泥。”;有对于节气农事的描述,如“惊蛰一犁土,春分地气通。”、“处暑不肥田,白露要怨天。”、“立夏前后种络麻。”等;有对于作物不同节气生长状况进行描述的,如小麦生长“谷雨打苞,立夏龇牙,小满半截仁,芒种见麦茬。”等。除了农田作物,水产养殖类也有节气规律可循,如黑龙江地区就有农谚“开春时的鱼逆水走,立秋后的鱼顺水走。”,“白露之后牛羊配,寒露之后鸡换羽。”还有对生活方面的指导,如“白露不露身,寒露不露脚。”等等
10、一年多来,“二十四节气”保护传承取得明显的社会效益,传播格局逐步建立,全社会对“二十四节气”的关注度高涨,基本实现了“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的目标,国际知名度也得到了大幅提升。
11、作用:通过列举桃花开、燕子来对应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等自然现象的实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物候学的内容和目的,即:通过物候学“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12、部分代表性社区还成立了相关节气研究中心,如恭王府二十四节气研究中心、九华立春文化研究中心、三门冬至文化研究中心等,为二十四节气的保护工作奠定了牢固的学术基础,提供了有力的保障支撑。
13、(春天降雾会放晴,夏天降雾会雨涝成灾。 )
14、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立秋早晚凉,中午汗还淌。
15、春节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广大农村开始进入春耕备耕的生产阶段,若这时冬季风的势力还很强盛,预示着可能出现春季低温,影响春播。
16、在中国农业博物馆举办“二十四节气”摄影作品展,并在全国部分代表性社区、大中小学开展“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二十四节气’巡回展览”。支持鼓励相关社区举办节气展览活动。推动各代表性社区建立“二十四节气”宣传和应用网络专栏,并与农博网络专栏链接。
17、阅读《应有格物致知精神》节选,回答下面问题。
18、本书由著名学者余世存撰写,作者从历史故事、思想传承、风俗礼节、生活方式等方面,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精髓进行全方位讲述,以学者的思想高度和文化深度将中国传统节日进行完美解读。配以著名画家老树专门绘制的节日插图,精心呈现中国传统节日之美,对找回我们的传统节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19、 ③可以这样比喻,板块背上驮着许多大陆,当板块向一个或另一个方向运动时,大陆也随之一起运动。每隔一段时期,板块会将所有的大陆汇聚在一起,地球此时仅由一个主要陆地构成,称为“泛大陆”。当板块继续运动时,大陆又重新被分离开。
20、相传小满为蚕神诞辰。古代把蚕视作“天物”,“小满见新茧”,江浙一带在小满期间有祈蚕节,祈求“天物”宽恕、蚕茧丰收。
21、选段①中“于是,只急慌慌地扫了几眼,我便匆匆逃离,到了岸上回望那团白烟,心还在不住地跳…… ”体会句子中加点字“扫”的妙处。
22、二十四节气虽然只是一种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但对我们今天的生产生活仍然有着积极的意义。在这九本关于二十四节气的著作中,你最喜欢的是哪一本?在你的家乡,有着怎样的节日习俗呢?快到留言区跟我们分享一下吧!
23、2016年12月22日冬至,在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组织开展了“扁食宴”、测日影等民俗活动,同时还举办了“二十四节气保护与传承座谈会”。
24、中国农业博物馆系统整理了“二十四节气”相关农谚,出版了《二十四节气农谚大全》,为“二十四节气”农谚研究提供了扎实的基础资料,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国家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刘魁立专门撰文。组织40多名专业技术人员,分36个专题对24个节气及相关问题进行专项课题研究,已提交研究成果,将以适当形式出版,对外传播。另外,组织编纂了《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丛书,2018年出版。该丛书区别于学术著作,图文并茂,中英文对照,有利于节气文化向国际社会传播。
25、 ②第二次看黄河,我专选了个枯水季节。春寒刚过,山还未青,谷底显得异常开阔。我们从从容容地下到沟底,这时的黄河像是一张极大的石床,上面铺了一层软软的细沙,踏上去坚实而又松软。我一直走到河心,原来河心还有一条河,是突然凹下去的一条深沟,当地人叫“龙槽”,槽头入水处深不可测,这便是“壶口”。我倚在一块大石头上向上游看去,这龙槽顶着宽宽的河面,正好形成一个丁字。河水从五百米宽的河道上排排涌来,其势如千军万马,互相挤着、撞着,推推搡搡,前呼后拥,撞向石壁,排排黄浪霎时碎成堆堆白雪。山是青冷的灰,天是寂寂的蓝,宇宙间仿佛只有这水的存在。当河水正这般畅畅快快地驰骋着时,突然脚下出现一条四十多米宽的深沟,它们还来不及想一下,便一齐跌了进去,更涌、更挤、更急。沟底飞转着一个个漩涡,当地人说,曾有一头黑猪掉进去,再漂上来时,浑身的毛竟被拔得一根不剩。我听了不觉打了一个寒噤。
26、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
27、(1)植物物候,又称为作物物候,如各种植物发芽、展叶、开花、叶变色、落叶等现象,农作物生育期中的物候现象。
28、贵州石阡开展春官普查工作,由石阡县委宣传部牵头,召集各乡镇主要负责人对全县春官分布等具体情况作了为期一个月的摸底普查,由石阡县文化馆非遗办公室对普查情况进行收集整理,为春官建立个人信息数据库。
29、但是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可能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目的并不是寻求新知识,而是适应一个固定的社会制度。《大学》本身就说格物致知的目的,是使人能达到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的田地,从而追求儒家的最高理想——平天下。因这样,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便被埋没了。
30、 ②这一问题的答案是:是大陆在漂移而不是恐龙自己在迁移。几十年前,人们发现地壳是由一些紧密拼合在一起但又在缓慢运动的大板块构成的。一些板块被拉开,而另一些则被挤压在一起,一个板块也许会缓慢地向另一板块下面俯冲。“板块构造”理论很快为地质界几乎所有的问题提供了答案,如火山、地震、岛屿链、海洋深渊等等,这些在以前一直是不解之谜。
31、南方夏收粮油作物产区要抓住晴好天气,适时收晒成熟的小麦、油菜,避免不利天气造成的损失。“小满不满,干断田坎”,江南、华南地区在早稻移栽后应注意浅水灌溉、适时施肥。
32、河南内乡在县衙内推出了打春牛展,分两个展厅以图文展板、雕塑、实物、电子触摸屏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打春牛”这一非遗项目,收到很好效果。浙江衢州举办了“二十四节气主题展览”、杭州拱墅区在非遗文献馆开设“二十四节气”专区,展示有二十四节气民俗画、称人体验区、二十四节气主题书柜等,在相关节气组织二十四节气雕版印刷体验活动等。
33、春天后母面:入春以后,气候会阴晴冷暖无常。
34、2017年5月5日立夏,在浙江杭州拱墅区举办了丰富多彩的立夏节习俗活动。不仅有以古礼为据的“迎夏礼乐”,还有烧“立夏饭”、吃乌米饭、秤人、跑山等“迎夏祈福”传统民俗活动,还成立了“二十四节气”保护工作联盟。
35、在有关方面指导和带动下,十个代表性社区都结合社区保护传承活动出版书籍、召开有关座谈会、论坛和学术交流会。如河南登封编著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中国二十四节气》,浙江遂昌出版了《遂昌班春劝农》,贵州石阡请县内专家编撰了《石阡说春》,河南内乡编著《内乡县衙与打春牛》,浙江杭州拱墅区出版了《半山立夏习俗》《运河杭州二十四节气民俗画》。湖南花垣组织了二十四节气苗族赶秋专题学术研讨会,邀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20多个单位近90人参会,围绕节庆民俗、民间技艺与语言、民族文化保护与传承等课题讨论交流,选取出49篇论文集结成册。
36、(拦在山腰的云一般是局部性的云彩,云层不厚,会很快消失,所以不会有雨。)
37、《大自然的语言》根据《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改写,作者竺可桢,气象学家、地理学家。
38、 今日春分,2017年3月20日,农历二月廿星期一
39、与代表性传承社区以协议形式推进保护工作落实
40、作为我国古代订立的一种用来指导农事、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鲜明地体现了我国古人对自然界认知的独特性,凝聚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几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41、这些培训活动,有效扩大了传承队伍,传承能力得到提高。
42、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每个节气三候,每候五天,共七十二候。一百余年前日本画家巨势小石记录下信风吹来花开最美的时刻,本书重现其《七十二候名花画帖》手绘原稿,每候配以两首古典诗词。除了手绘原稿,本书还有中国国家博物馆副研究员丁鹏勃及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任彤对二十四节气的由来及民俗文化进行阐述,更有中国农业大学观赏园艺与园林系义鸣放教授对所绘植物的特性及功用进行了考据整理,力求创造出画作与博物学的双重美感。
43、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四月中,小满者,物至于此小得盈满。”小满时,北方夏收作物籽粒已开始饱满,但尚未成熟。“小满不满,芒种不管”,南方的农谚中用“满”来形容雨水的盈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