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摘抄好句74句)

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摘抄好句74句)

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

1、20身心精进不懈怠故,具足毗梨耶波罗密。--《摩诃般若波罗密经》

2、你说那些批评家,他们也把握了这个时代的核心精神了吗?也未必。无论一个人的眼界多么宽阔,实际上也是很片面的。

3、原文:此翁幸自偏盲,那堪右目生微翳。羽流禳谢,缁郎忏悔,天乎无罪。客曰不然,也因口腹,也因瞻视。汝夜披黄卷,日餐丹荔,贻伊戚、将谁怼。长智都缘更事。尽今生、十分珍卫。暮年怕杀,汗青蠹简,擘红高会。也莫贪他,君谟旧谱,子云奇字。特邀张司业,看花题竹,韩家园内。

4、——《楞严经》舍利弗,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说阿弥陀佛,执持名号。

5、伽叶:释尊,人生八苦,生、老、病、死、行、爱别离、求不得、怨憎会。如何无我无相,无欲无求?(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

6、3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诚心忏悔的佛经名句)。

7、如梦忍  菩萨知一切世间如梦。譬如梦,非世间非离世间,非欲界,非色界,非无色界,非生非灭,非染非净,而有示现。菩萨观一切世间,悉皆如梦,无有差别。

8、2迷惑无知者,妄取五蕴相,不了彼真性,是人不见佛。--《大方广佛华严经》

9、佛语有云:即种因,则得果,一切命中注定。佛语有云:凡事太尽,缘分势必早尽。

10、大乘百法明门论09:当一个恶的行为经常出现你都无惭愧,将来得果报时必定坚固难以转变

11、  贡入燕都,留京一年,终日静坐,不阅文字。己巳归,游南雍,未入监,先访云谷会禅师于栖霞山中,对坐一室,凡三昼夜不瞑目。

12、这地方「作意、触、受、想、思」,对于「想」─『于境取像以为体性,施设种种名言,以为业用』,我们很容易对它错认消息。一个人出家之后,如果不依止善知识、也不研究佛法,就自己一个人修,内心一次又一次修习寂静法。然后观察为什么会有生命呢?就是因为有「想」,而且你又发觉到「想」的波动,就想让「想」停下来。停下来之后,内心寂静觉得很舒服。但是这会导致一个问题︰就是经常修「无想」,修久了以后,人会很愚钝,很难领悟真理,讲道理也听不懂,跟你说这是善业、这是恶业,完全不懂如何去分别。所谓「佛者觉也」,修学佛法是为了觉悟宇宙人生的真相,不是要把「想」灭掉。我们看经典,佛陀呵责「想」─「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那是因为你在五欲当中,施设种种名言,所以佛陀才呵责你──「于境取像」的这个「想」。但是佛陀也赞叹在三宝境界活动的「想」,好比佛陀在《观经》里,赞叹这个「想」:「诸佛正徧知海,从心想生。是故汝等心想佛时,是心即是三十二相,八十随形好。是心作佛,是心是佛。」假设我们不研究经典,认为佛陀一下子呵责这个「想」,一下子又赞叹这个「想」,怎么来取舍呢?

13、依稀仆家铁汉。虽末梢老寿,初节魔难。幸闻早、省了柳枝,更送了朝云,尘念俱断。丈室萧然,独病与、乐天相伴。但归依西方,拈起向来一瓣。

14、佛曰:坐亦禅,行亦禅,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春来花自青,秋至叶飘零,无穷般若心自在,语默动静体自然。佛说:万法皆生,皆系缘份,偶然的相遇,暮然的回首,注定彼此的一生,只为眼光交汇的刹那。

15、如果容许我再过一次人生,我愿意重复我的生活。因为,我从来就不后悔过去,不惧怕将来。

16、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17、大乘百法明门论13:心中保持一种祥和没有任何罣碍、怨气,是健康长寿的主要因缘

18、  何谓与人为善?昔舜在雷泽,见渔者皆取深潭厚泽,而老弱则渔于急流浅滩之中,恻然哀之,往而渔焉;见争者皆匿其过而不谈,见有让者,则揄扬而取法之。期年,皆以深潭厚泽相让矣。夫以舜之明哲,岂不能出一言教众人哉?乃不以言教而以身转之,此良工苦心也。

19、鱼沫煦恩残粉在,蛛丝牵爱小红留。色香久在沉迷界,忏悔谁能倩比丘。

20、心如工画师,能画诸世间。五蕴悉从生,无法而不造。

21、我们可以在闲暇时漫天漫地的闲聊,也可以在繁忙时会有简单的一声问候。我们可以淡然于一份相守,还可以安然于一份牵挂,我们还可以拥有文字之间的那份感动。结果,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们成了陌路。

22、那位少女一听昙翼不许,便哭了起来,她抽泣着说:“都说和尚心地仁慈,爱惜生灵,谁知今天我却遇上了一位假仁假义的和尚,眼看着由我落入虎狼嘴里而不加保护,我的命真是太惨了啊!”

23、当时沈约、范云等人与后来的梁武帝萧衍同在南齐为臣,又都在南齐竟陵王萧子良所开的西邸做幕僚,不仅彼此很熟而且又都以文才著称,所以这些人既同朝为臣又为同道文友。

24、原文:无端过去生中事,兜上朦胧业眼来。灯下髑髅谁一剑,尊前尸冢梦三槐。金裘喷血和天斗,云竹闻歌匝地哀。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

25、物不得名之功,名不得物之实,名物不实,是以物无物也。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佛经最经典的句子佛家经典的醒世禅语

26、毗婆尸佛偈身从无相中受生,犹如幻出诸形像。幻人心识本来无,罪福皆空无所住。

27、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28、20人身难得,如优昙华,我今已得;如来难值,过优昙华,我令已值;清净法宝难得见闻,我今已闻,犹如盲龟值浮木孔。人命不停,过于山水,今日虽存,明亦难保,云何纵心,令住恶法。壮色不停,犹如奔马,云何恃怙,而生懈慢!

29、有人说《地藏经》是一部孝经。整部《地藏经》共分为上中下三卷,共计十三品,虽然字数较多,可是文字十分浅显易懂,很多地方为我们开示了生活中应该注意的诸多问题,和因果报应的一一对应关系。使得大家破迷开悟,对往昔所造种种诸恶业进行深刻忏悔,并诚心发愿后不再造。

30、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31、我昔所造诸恶业,皆由无始贪瞋痴,从身语意之所生,一切我今皆忏悔。

32、羽流禳谢,缁郎忏悔,天乎无罪。客曰不然,也因口腹,也因瞻视。

33、也莫贪他,君谟旧谱,子云奇字。特邀张司业,看花题竹,韩家园内。

34、出处:《偈颂三十首》原文:离诸名色相,实见如来藏。能转语成经,本心非傍样。

35、定期忏悔是个骗局,那么一来,忏悔变成了作恶的奖品。……忏悔过两次的人是最可恶的伪君子。——巴尔扎克

36、  顾发愿改过,明须良朋提醒,幽须鬼神证明;一心忏悔,昼夜不懈,经一二以至一月、二月、三月,必有效验。

37、要了解一个人,只需要看他的出发点与目的地是否相同,就可以知道他是否真心的。

38、  至修身以俟之,乃积德祈天之事。曰修,则身有过恶,皆当治而去之;曰俟,则一毫觊觎,一毫将迎,皆当斩绝之矣。到此地位,直造先天之境,即此便是实学。

39、普贤,梵语称“邲输跋陀”。在《悲华经》的记载中,当阿弥陀佛为转轮王时,普贤菩萨当时为第八王子“泯图”,在宝藏佛前,发愿要在像娑婆世界一样不清净的国土中,修菩萨行救度众生。更应当修治庄严十千不净世界,使其庄严清净,就如同“青香光明无垢世界”。同时要教化无量的菩萨,令他们心地清净,都能趣向大乘佛法,使这种发大心的菩萨都充满他所化度的国土世界。宝藏佛即为他将“泯图”这名字,改号为“普贤”,并授记他未来在北方“知水善净功德世界”,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佛号为“智刚吼自在相王如来”。

40、我们可以淡然于一份相守,还可以安然于一份牵挂,我们还可以拥有文字之间的那份感动。结果,我们现在什么都没有了,我们成了陌路。

41、这份信任、这份打趣,皆是因为我们之间的信任和我们之间的那份默契。而现在的我们,却形同陌路的过客,即使是擦肩而过之间,都已经不再是彼此之间那种熟悉的感觉。

42、一个时代如果好人沉默,这个时代是一个沉重的时代。

43、3汝虽历劫忆持如来秘密妙严,不如一日修无漏业,远离世间憎爱二苦。--《大佛顶首楞严经》

44、以贪爱自蔽,盲瞑无所见,不求大势佛,及与断苦法。

45、在这么一个夜里,没有月色、没有星星的夜里,我的心情在疼痛中颠覆着。关于忏悔的句子。

46、2若诸天人,诵持大悲章句者,临命终时,十方诸佛,皆来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随愿皆得往生。……诵持大悲神咒,于现生中,一切所求不果遂者,不得为大悲心陀罗尼也。--《大悲心陀罗尼经》

47、  何谓是非?鲁国之法,鲁人有赎人臣妾于诸侯,皆受金于府,子贡赎人而不受金。孔子闻而恶之曰:赐失之矣。夫圣人举事,可以移风易俗,而教道可施于百姓,非独适己之行也。今鲁国富者寡而贫者众,受金则为不廉,何以相赎乎?自今以后,不复赎人于诸侯矣。

48、忏悔的过程是对自己绝望的过程。忏悔的总结是我死,无云的蓝天在飘扬。

49、也许甘于一份平淡的友谊才更好,它会让我们平淡中相守一生、愉悦一生并纪念一生。对于我们,错过的这一切,我不后悔,我只是感觉到心疼。

50、忏悔的过程是心灵面向上帝,是承认自己的罪,必得上帝的赦罪,而重新有一个安舒的天。

51、3佛言:人有众过,而不自悔,顿息其心,罪来赴身,如水归海,渐成深广。若人有过,自解知非,改恶行善,罪自消灭,如病得汗,渐有痊损耳。--《佛说四十二章经》

52、我们现在不用说慈悲心了,连出离心都还没有。出离心是什么?比如,我现在很讨厌轮回,非常想解脱,非常想离开这个世界,非常想脱离这个痛苦的轮回,这就是出离心。那我们现在有没有非常强烈的这种想法?有的时候有。男女感情上出问题了,失恋了,这个时候就觉得“唉,这个世界非常痛苦,我必须要赶紧离开这个世界!”这个时候,跳楼自杀都可以。但这只是暂时遇到了困难才讨厌这个世界,并不是明白了轮回的真相而对轮回生起厌离心。

53、在春风得意之时,悔恨酣然沉睡,而在困苦潦倒之时,它会带着痛楚的知觉醒来。――卢梭

54、佛语有云: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佛语有云:厚德载物,有容乃大。

55、 所谓「势速」是说诸法迁流、剎那流动,永远不停住;这样的流动状态,安立作「势速」。其实这就是一种「行苦」─身心的流动,不是我们能够作主的,你修禅定想让色心停下来,顶多把粗的前六识停下来,第第八的行相不能停下来;唯有修「无我观」,不要执着它的存在,才能转化成解脱。

56、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中论》

57、2定有则著常,定无则著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中论》

58、3善男子:彼之众生,幻身亦灭。幻心灭故,幻尘亦灭。幻尘灭故,幻灭亦灭。幻灭灭故,非幻不灭。譬如磨镜,垢尽明现。……此菩萨及末世众生,证得诸幻灭影像故,尔时便得无方清净,无边虚空,觉所显发。--《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59、  余问曰:然则数可逃乎?曰:命由我作,福自己求。诗书所称,的为明训。我教典中说:求富贵得富贵,求男女得男女,求长寿得长寿。夫妄语乃释迦大戒,诸佛菩萨,岂诳语欺人?

60、广指所供之境,竖穷三际,横遍十方,普贤菩萨对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悉皆供养。供养之物有财供养与法供养。财供养:有内财与外财。内财,如《法华经》说:用身、口、意三业恭敬供养,即礼拜赞叹供养。外财,指金钱田舍等。修行者、具大悲心。随缘能施,尽心供养。即一香一花,亦称理成就。如偈说:‘愿此香华云,遍满十方界,供养一切佛,菩萨二乘僧。’法供养:以如来正法,开示众生,转迷启悟。

61、大乘百法明门论16:布施之后不要后悔,对善法产生追悔心会破坏功德

62、3从舍出时,当愿众生,深入佛智,永出三界。--《大方广佛华严经》

63、罪从心起将心忏,心若灭时罪亦亡;心亡罪灭两俱空,是则名为真忏悔。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64、人不能没有批评和自我批评,那样一个人就不能进步。――毛泽东关于忏悔的名言警句忏悔,是心灵真心愿意悔改。

65、2我作佛时,十方众生,闻我名号,至心信乐,所有善根,心心回向,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唯除五逆,诽谤正法。--《大乘无量寿经》

66、佛语有云: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67、原文: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68、上人何来亦潇洒,才打乡谈便能解。观光上国及期还,听讲长干前月罢。

69、大乘百法明门论10:在因地上从来不恼害众生,不去障碍别人修行,以后修行就没有障碍

70、一切行无常,生者必有尽,不生则不死,此灭最为乐。——《增一阿含经》卷50

71、忏悔时的确是真心的。在行事时,却因为肉体的恶习而犯罪。

72、能所俱忘离诸见。(厌舍品第三)--《大乘本生心地观经》

73、严羽曾言:“对句好可得,结句好难得,发句好尤难得。”本诗结句好,发句更妙,是一首备受称道的怀旧七律诗。着名的成语“雪泥鸿爪”,就来自这一名诗。首联,诗人提出一个十分有趣的问题。人一生飘浮,到底像什么?诗人认为,人生无常,飘泊不定,就像雪泥鸿爪一样。可想而知雪泥上的爪印是难以久存的,更不用说那飞翔的鸿雁,早已不知西东。回首往事,不正是如此吗?你看老僧业已寂灭,墙垣已颓,你往日的即兴挥题已不见了踪影。1056年诗人与其弟苏辙赴汴京应试过河南渑池,1061年赴陕西任时再过渑池。时隔五年,早已物是人非。不过,在达者看来,这是生命的宿命,是生命的规律。还记得那时候的崎岖路途么?路长人困,连跛驴都疲倦了。回想起来,历历如昨,还蛮有意思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