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苏格拉底作品(摘抄好句56句)

苏格拉底作品(摘抄好句56句)

苏格拉底作品

1、因此,金锋的这个作品确实是安全了,没有深刻指涉体现人的特定存在问题(自由问题)的特定社会问题嘛,安全是安全了,但作品实际上就像他的《为石狮界开设的高等数学课》作品中的狮子那样也不会“吼叫”了。看来金锋开设高等数学课想让“狮子”恢复“吼叫”完全是不可能的事,因为精通高等数学的金锋自己都不会“吼叫”嘛。令我奇怪的是,金锋的作品拿什么向苏格拉底致敬呢?苏格拉底的人生行为和话语,尤其是他为自己的申辩行为和申辩词,都是有深刻的具体问题针对性的,苏格拉底勇敢而又决绝地以神的旨意(终极价值)像牛虻叮牛一样践行一生的追问真理(真相)以唤醒人性、最后以被雅典荒谬的民主审判判处死刑、而自己却又坦然接受审判结果、欣然而又傲然拥抱死亡为结局的行为悲剧,倒像是一部伟大的“当代”的问题主义行为艺术。而金锋却拿着苏格拉底的头像、话语及相关物品如此简单而又安全地所谓“示众”(金锋将展览比喻为“示众”)——向苏格拉底致敬,未免显得太过轻飘了吧,苏格拉底会接受吗?而金锋还要与苏格拉底如此深刻地对话讨论“何为当代”,特别强调“当代”的“问题针对性”、“问题棘手性”、“问题麻烦性”……但金锋的作品有如此“当代”吗?(苏格拉底作品)。

2、这一切对哲学思维的发展都有贡献。但是,他作为西方哲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系统思想观的哲学家,开始了主体和理性、抽象思维,以自然神论代替宗教神话的时代。

3、苏格拉底被称为西方的孔子,这是因为他们都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这个时代并不是靠军事或政治的力量所成就的,而是透过理性,对人的生命作透彻的了解,从而引导出一种新的生活态度。

4、接下来詹老师讨论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提到的苏格拉底的哲学贡献,也就是归纳论证和普遍定义。苏格拉底的普遍定义是柏拉图“理念”的雏形,但是两者的关系究竟如何还可以进一步探讨。詹老师对普遍定义和理念做了初步的解释,并且根据《斐多》中苏格拉底的哲学自白说明了苏格拉底如何超越自然哲学家的局限而为哲学引入“善”的原则或终极因。苏格拉底为哲学上的唯心主义或观念论(Idealism)开辟了道路。

5、一个青年问苏格拉底:“怎样才能获得知识?”苏格拉底将这个青年带到海里,海水淹没了年轻人,他奋力挣扎才将头探出水面。

6、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一个年轻人:“世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年轻人不假思索地回答说:“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自然是先有蛋!”但苏格拉底追问到:“蛋是鸡下的。没有鸡,蛋从哪里来呢?”年轻人又想了想说:“那还是先有鸡!”苏格拉底依然不依不饶追问到:“你刚才已经说过,鸡是从蛋中孵出来的。没有蛋,鸡从哪里来?”年轻人开始有点不耐烦了,反问道:“那你说说是先有蛋还是先有鸡呢?”苏格拉底老老实实地回答:“我不知道。”年轻人笑了说:“这样看来,你和我其实差不多啊!”苏格拉底说:“不,你是以不知为知,我是以不知为不知。”

7、英文名称:TheDeathofSocrates

8、詹老师首先探讨了研究苏格拉底的史料问题。苏格拉底本人没有留下任何著述,后世对于苏格拉底思想的研究都是根据其同时代人的记载展开的,其中最具影响力有阿里斯托芬的《云》、色诺芬的《回忆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一系列对话录,而它们对于苏格拉底的描述各有不同,其中柏拉图对话录中的记载被看作是最具学术价值的。学界关于柏拉图对话录与苏格拉底思想的关系存在各种不同看法:1)柏拉图著作仅仅体现了统一的柏拉图哲学,不涉及所谓“苏格拉底的哲学”;2)柏拉图每篇对话录都是独立的文学作品,每一篇中苏格拉底都是特定的虚构角色,不可能从中总结出“苏格拉底的哲学”;3)认同柏拉图哲学存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但不能将其早期思想关联到历史上的苏格拉底;4)柏拉图早期作品更多体现了苏格拉底的思想,而中晚期作品则主要是柏拉图自己思想的阐发。詹老师认同最后一种观点,并且介绍了美国学者弗拉斯托斯关于此问题的观点。早期作品的特点在于以对话的方式寻求定义,借苏格拉底之口不断提出问题并给出反驳,最后以无解告终。

9、《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生活的16种方式》;《苏格拉底传》;《与大师相遇——真理的追求者》;《回忆苏格拉底》;《苏格拉底的申辩》;《我与苏格拉底相处的日子》;

10、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11、《克拉底鲁篇》(论语言)、《美内克索斯篇》(对修辞学的嘲弄)。

12、中国古代文化中有“显父母”的价值观,诚所谓“富贵不还乡,如锦衣夜行。”但穷极一生,也没有做出什么让父母感到光彩的业绩,甚至无法膝前尽孝,每感于此,即十分汗颜。9点多时,十分想念母亲,就写了一首小诗,这是我近期写得最好的一首诗。

13、更重要的是,人活在世界上,要把关注的重点由外在转向内在。苏格拉底为希腊哲学注入了强心剂,激起了无比汹涌澎湃的浪涛,余波甚至绵延至今。苏格拉底以他的实践和人格为后世哲学家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14、《会饮篇》(论美与爱情),《菲多篇》(论理念与灵魂的轮回)、《理想国》(论两个领域的区分、什么是正义和最好政体等问题)、《菲德罗篇》(论爱的本性和哲学修辞学的可能性)。

15、我素未谋面的朋友苏格拉底:虽然我和你相隔遥远,今生无缘得见一面,但我早已把你当成了最亲密的益友。这是因为.......

16、作者简介:苏格拉底,原名亓安民,诗歌爱好者,大学毕业后入伍,在军队院校教过书,后从事行政工作。现居广州。

17、4月20日晚7点30分,由中大哲学系举办的“谦之云讲堂:西方哲学的群峰(第一季:古希腊哲学)”系列讲座的第二场讲座于腾讯会议平台如期举行。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副研究员詹文杰老师,讲座主题为“柏拉图的早期作品与苏格拉底的哲学”,主持人是中山大学哲学系方向红教授。

18、苏格拉底好谈论而没有著作,他的思想、事迹主要靠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约前430-前355)等人的记载流传下来,但他们笔下的苏格拉底形象颇有不同之处。柏拉图的著作较多论及老师的“理念”说、“回忆”说、“灵魂不朽”说等哲学思辨内容,而历史学家色诺芬则以老师的著名论断“知识即美德”为中心,在苏格拉底与周围的各色人物的交往、言谈中,绘声绘色地勾画了一个虔敬、自制、仁爱、无私、俭朴、坦率、真挚、善辩的智者形象。两者相比,本书的史料价值更高一些。

19、《菲利布篇》(论快乐和善的关系)、《蒂迈欧篇》(宇宙生成论)、《克里底亚篇》(论理想的农业国家及其与海上霸权国家的不同)、《法律篇》(考虑到现实条件,对《理想国》中的政治学说做了修改)。

20、有一位学生举手站起来回答说:“我闻到了,是香味儿!”苏格拉底又问“还有哪位同学闻到了?”学生们你望望我,我看看你,都不作声。苏格拉底再次举著苹果,慢慢地从每一个学生的座位旁边走过,边走边叮嘱:“请同学们务必集中精力,仔细嗅一嗅空气中的气味。”

21、苏格拉底去了,到他的神那里去了。“哪一条路更好,惟有神知道”。千年的步行者们越走越远,但是谁都无法从他们心中抹去这个虽然虚幻的名字――苏格拉底。

22、《高尔吉亚篇》(论政治家、强者的权利、正义的代价)、《曼诺篇》(论学习就是回忆和灵魂不朽)、《优苔谟斯篇》(反对智者的巧辩)、《大西庇阿斯篇》(论美)、《小西庇阿斯篇》(论有意做坏事比无意做坏事更坏)、

23、几乎所有文学大师都有对阅读的痴迷。有记载称,博尔赫斯在失明后仍不停地购书。一次,他购得一套1966年版的百科全书,书中潇洒的字体、地图、插图等他全看不到,但他说他感觉得到这本书,它在他屋子里,让他感到幸福。卡夫卡说,他曾从头到尾朗诵福楼拜的《情感教育》,他曾用命令的口气对爱人说,你要立即开始阅读福楼拜。而普鲁斯特则偏爱英国作家,他说他阅读《弗洛斯河上的磨坊》的头一两页就泪流满面。

24、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25、关于知识,苏格拉底坚持认为,知识来自于记忆,它深藏在每个人内心深处。苏格拉底的妈妈是一位助产婆,而他自己也认为自己是一位精神上的助产士,所以他经常问答方式去启迪他人的思想,帮助别人发现原本在内心的知识。有一天,苏格拉底问一个奴隶关于几何的问题,奴隶给出了答案,从而他得出结论,奴隶掌握几何知识,但是自己并不知道。因此他得出,智慧一直潜伏在人的内心,只是我们自己尚不知道而已。

26、苏格拉底还认为,只有心灵摒弃了肉体的欢乐,才能发现最好的思想,才能发现真、善、美、正义和事物的本质。这些都是眼睛看不到的,只有心灵才能体会到。他认为我们眼睛看到的,耳朵听到的都不是真实的,身体是获得知识的障碍,真正在知识是通过心灵体会的,而不是身体。但显然,这种观点否定了科学是可以通过观察和实验获得的可能性。

27、苏格拉底关于灵魂的学说,进一步使精神和物质的分化更加明朗起来。苏格拉底以前的哲学家,早已有灵魂不灭的说法,已经有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对立的萌芽。但在他以前的哲学家对于灵魂的看法还比较模糊,有的还将灵魂看成是最精细的物质,因而,唯心主义和唯物主义的界限还不明确。

28、金锋《向苏格拉底致敬》装置作品(局部。下同)

29、晚饭后读梁平的组诗《成都词典》,读着读着就开始想家、想陈年往事。那个雪夜,我踏着若隐若现的月光,走了二十多公里才回到家里。那一年,村里还没有通柏油路,但积雪并未融化,背着行李、踩着薄雪,经过一个个寒冷的村庄,到家时已经下半夜了。村里没有声音,也没有灯光,但积雪把村庄照得一片洁白。林哥家的老黑跑到桥头迎接我,老娘站在屋后的杨树下。家里的老屋坐落在路南沿,大门朝北开,门外有一棵合抱粗的小叶杨。无论离家还是回家,老娘都站在那里看着我,即便到了深夜也不例外。很多年后老娘离开了,我顿感自己成了孤儿。

30、苏格拉底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里克利的盛世,当时正值智者从全希腊各地云集雅典,给民主制度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论辩的新风尚的时期。

31、学生向苏格拉底请教如何才能坚持真理。苏格拉底让大家坐下来。他拿著一个苹果,慢慢地从每个同学的座位旁边走过,一边走一边说:“请同学们集中精力,注意嗅空气中的气味。”然后,他回到讲台上,把苹果举起来左右晃了晃,问:“有哪位同学闻到苹果的味了吗?

32、从智者开始,古希腊哲学由注重对自然本身的研究转变到注重对社会伦理和人的研究。但他们只停留在感性的阶段,只能得出相对主义的结论。到苏格拉底才根本改变了这种状况。苏格拉底要求作“心灵的转向”,把哲学从研究自然转向研究自我,即后来人们所常说的,将哲学从天上拉回到人间。

33、作者简介:苏格拉底,原名亓安民,诗歌爱好者,大学毕业后入伍,在军队院校教过书,后从事行政工作。现居广州。

34、苏格拉底(希腊语:Σωκράτης英语:Socrates)(公元前469年~公元前399年),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

35、针对苏格拉底的伦理学,詹老师主要强调了“灵魂”(psyche)概念的重要性,因为苏格拉底使“灵魂”不再表示自然哲学意义上的物质精气和宗教意义上的神灵,转而表示作为理智和道德品格之承载主体的“人格”或“自我”,这样就为精神哲学或道德哲学开辟了道路。詹老师最后简要讲述了美德和知识的几种可能的关系模型,涉及从苏格拉底经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的美德学说的转型。

36、百度百科-苏格拉底这样思考:通向幸福的16种方式

37、古希腊的大哲学家家苏格拉底,有一天,和一位老朋友在雅典城里漫步,一边走,一边聊天。忽然有一个莫名其妙的人,冲了出来,对苏格拉底打了一棍子,就逃去了。他的朋友立刻回头要去找那个家伙算账。

38、《真理的追求者:苏格拉底》(中英双语版)为“与大师相遇”系列书之中英文对照,可供青少年学生休闲时阅读,也可作为英语学习课外书。苏格拉底的信念、机智、风度及言论,是傅佩荣终身奉为学习楷模的标杆。在苏格拉底身上欣赏到雅典的人文风貌以及爱智者的潇洒意趣。

39、下雨了,小雨点茫然的落在脸上,有点暖,也有点凉。中秋过后,“秋老虎”就蔫儿了。两场台风一刮,季节就有了深秋的味道。下午准备到海边拍晚霞,感觉今天的晚霞一定很美,但耽于一部电视片,等看到晚霞时,夜幕已降临,看到的晚霞十分怪异恐怖。

40、在另外一些人眼里,苏格拉底是一位行为举止怪异的人,甚至有点患了癫痫病的样子,苏格拉底相貌丑陋,并且总是衣衫褴褛,赤着脚走路,满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整日游走在雅典街头找人辩论,经常说的他人哑口无言。他很少喝酒,但是酒量奇大,从不喝醉。他用灵魂控制着自己的肉体,抵制着欲望,就是爱情也是“柏拉图式”的。从这些描述看,苏格拉底身上有未来斯多葛派和犬儒学派的影子。斯多葛派认为品德是最重要的,犬儒学派则鄙视富人们的生活。苏格拉底整日衣衫褴褛正好符合这一点。

41、苏格拉底问:“你在水里最大的愿望是什么?”“空气,当然是呼吸新鲜空气!”“对!学习就得使上这股子劲儿。”

42、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柏拉图,以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贤”,被后人广泛地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43、身为雅典的公民,据记载苏格拉底最后被雅典法庭以侮辱雅典神、引进新神论和腐蚀雅典青年思想之罪名判处死刑。尽管苏格拉底曾获得逃亡的机会,但他仍选择饮下毒槿汁而死,因为他认为逃亡只会进一步破坏雅典法律的权威。

44、苏格拉底认为一切知识,均从疑难中产生,愈求进步疑难愈多,疑难愈多进步愈大。苏格拉底承认他自己本来没有知识,而他又要教授别人知识。

45、方式二:搜索哔哩哔哩(B站)直播间:中大谦之云讲堂,房间ID:221582

46、主播简介:雨儿,原名王旭霞,郏县中学教师,平顶山作家协会会员,喜爱文学,诵读。诗歌、散文散见于纸刊杂志和一些网络平台。。

47、据亚里士多德记载,苏格拉底放弃了对自然世界的研究,想在伦理问题上求得普遍真理,开始为事物寻求定义。他反对智者们的相对主义,认为“意见”可以有各种各样,“真理”却只能有一个;“意见”可以随各人以及其他条件而变化,“真理”却是永恒的,不变的。

48、被囚于狱中的苏格拉底,被判刑后饮鸩自杀,在这惊心动魄的瞬间,苏格拉底镇静自若,左手高举,表明信仰不变!周围哀恸的人们增添了画面的悲剧性。

49、年轻的苏格拉底曾向著名的智者普罗泰格拉和普罗第柯等人求教,讨论各种重要的社会人事和哲学问题。扩展资料苏格拉底思想

50、《理想国》大约写于公元前390年,是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代表作,也是人类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和政治理论著作之一。这部“哲学大全”不仅是柏拉图对自己前期哲学思想的概括和总结,而且是对当时各门学科的综合论述。

51、首先,就金锋的《向苏格拉底致敬》作品的展厅视觉部分而言,我无法看到作品的能指与当下社会问题建立了任何特定的联系,它只是在展厅放置了苏格拉底的雕像(浮雕在墙上)、中文《申辩篇》(打印铺满在地上)和三句名言(希腊文“未经省察的人生没有价值”、中文“我们是为了肉体而被迫赚钱的”、中文“我们是为发财而奔走的奴隶”)(黑粉笔写在墙上)以及苏格拉底引以自况的牛虻(干尸)。这些视觉符号并不能自动深刻关联当下的特定社会问题,它只能让人产生一般性的非特异性的联想,因为这些符号只是并置在展厅,没有引入与特定社会问题有内在深刻关联的符号,并创造某种能够深刻揭示特定社会问题的特定艺术符号关系(结构)。而作品引发一般性的非特异性的联想无法体现艺术家的独特艺术智慧。也许金锋向苏格拉底的致敬之情在内心非常浓厚,但读者无法从作品中感受到那种致敬之情的独特性,因为,了解苏格拉底(包括其历史事迹)的人都知道金锋引用的那些历史资料,都有一般性理解,甚至独特深刻的理解,金锋这种一般性的历史名人名言名作名物的推荐没有更多的意义。

52、金锋的艺术创作总是呈现出某种“深思”,这种深思在近期的创作中主要体现在作品观念表达与现实安全性的平衡上。由于现实安全性的愈加逼仄,金锋的这种平衡滑向了安全性的极端,以至于作品观念表达无法像他以前的许多作品(如《秦桧夫妇站像》、《孔子哭了》、《马家爵在上海宾阳路》、《以拍摄电影的名义》、《招牌》等)那样与现实社会问题(本质上是人的存在问题,也即自由问题)建立内在深刻的联系,从而也就无法在现实问题语境中呈现出应有的张力。尽管我可以理解对所谓安全性的考虑,但作品丧失了当代艺术最重要的问题针对性以及导致张力的迷失确是事实。

53、当今中国的政治治理,应当采用“有为主义”抑或“无为主义”?——庄子与惠子在珞珈山打辩论赛

54、意思就是说,年轻人并不知道自己无知,而苏格拉底却知道自己无知,这两者是有很大区别的,苏格拉底认为:知道自己无知就是最大的智慧。也就是那句: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自己知道自己无知,这说起来很平常,但要承认自己无知可不是一件小事,这需要勇气和智慧。

55、苏格拉底认为,肉体和灵魂是可以分离的,一般的人会将肉体的快乐作为活着的唯一目的,而哲学家会将肉体和灵魂分离开来,他主张哲学家不能成为欲望的奴隶,不要沉溺于肉体的快乐,应该更加注重自己的灵魂。进而他认为拥有高尚的灵魂的人正是那些有德行的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