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个性 143个俗语的繁体字集锦好句

143个俗语的繁体字集锦好句

一、俗字的繁体字

1、部首风

2、常用繁简字实用指南,孙国梁,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

3、    有些错误是使用繁体字时完全依赖电脑繁简转换,不去仔细检查造成的。例如有一本《古代汉语》教材的“绪论”里有这么一段文字:

4、相关例句

5、《说文解字》给的解释是:“餔旋促也。从言束声。”就是将食之时速促人来食。餔,泛指饮食,旋,疾速之意。促,催促。形声字。本义是促。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言周旋促速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誎,言之促也。”《广雅·释言》:“誎,促也。”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未闻,疑有误字。”《广答问疏证》:“言邀食而客晚至,以言速(促)之也。”

6、|楷书俗体字

7、

8、写,汉语常用字。读作xiě,即《说文解字》:“写,置物也。从宀、舄声”依据古人书法省笔简化。本义为用笔作字引申指“描摹、叙述”,又用作姓。

9、像风那样迅速、普遍的:~潮。~靡一时。~驰电掣。

10、|行书俗体字

11、听凭;任凭

12、

13、带你穿越700年敦煌,轻松读懂写经体的发展衍变!

14、关于“證”字的详细情况,后续到“證”本字时会有详细说解。

15、    旧时典籍浩如烟海,身为中文系学子,对于繁体字的掌握和辨析成为了学术探索道路中一道不可避开的门槛。本学期,我们邀请到了中文系老师和学子,与你共话文字的魅力,打开通往古代文献之门。

16、作文写完了,要反复修改,不要出现病句。

17、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8):关于写经体

18、《辞海》“俗字”条:“异体字的一种。旧称流行于民间的多数为简体的文字为俗字,别于正字而言。区分正和俗的标准,往往随时代而变迁。”

19、唐与五代写卷中,书写速度迅疾者,局部偶有出现今草样式的俗字,这种类型的俗字一般在形式上与标准小草差别不大,如“所”(S.343)、“寒”(S.545)、“喰”(S.4128)、“當”(P.2305)、“得”(P.2133)。从书法角度而言,草字的正俗体之间的界限是比较模糊的(相对于正书)。

20、社会上长期形成的礼节、习俗:~气。~习。~物(某地特有的景物)。~尚(在一定时期中社会上流行的风气和习惯)。

二、俗语的繁体字

1、则有构件替换、笔画减省、笔画增加、部首位移、隶法楷化、楷法草化、避讳、新造等几种方式。

2、初唐《道德经义疏》 

3、俗人

4、下面我们结合字例来逐一说明。

5、(相关推荐)

6、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3):藏经洞封闭的年代及原因

7、《说文》小篆

8、黄征《敦煌俗字典·前言》定义为:“汉语俗字是汉字史上各个时期流行于各社会阶层的不规范的异体字……一切俗字都是异体字,俗字是异体字中的主体。只有一个字形的字只能是正字,不存在它的俗字,不管它的构造多么‘俚俗’或‘通俗’。反之则不然。异体字并非都是俗字,异体字还包括古今字中的古字或今字、繁简字中的繁体字或简体字、简化字,甚至正字中的另一个。”(黄征《敦煌俗字典》,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年)

9、杨树达先生《积微居小学述林·释諝》:谞从胥声而训为知(智)者,胥之为言(这个字《说文解字》“疋”部有,见359课)也,的意思:“,门户疏窗也”按门户窗有通孔……凡物通者智而塞者愚,故谞声而训为知(智)矣。

10、葺兰若画廊功德谚并序

11、基本释义详细释义

12、(誎的小篆写法)

13、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3):严谨、精到、典雅——初唐敦煌书法(618—705)

14、俗

15、恶滥

16、拓展资料

17、俗字,通常是指民间手写的与字书规范化写法不合的汉字字体,而合乎造字基本法则和一般规律的形体则称为正字。不同历史时期,文字当然有差别,但即便是同一时期内,也因文献类别、地域差异、雅俗观念、个体情况等因素导致对字型的书写标准和书写精确程度的要求有明显的差别。俗字的应用,在古代文献中屡见不鲜,甚至在某些时代某些地域的使用还十分普遍、广泛,中古之敦煌即是。而对于俗字的研究和整理不但是文字学也是书法学的研究内容之它对于分析汉字构造方式的发展、衍变、异化以及汉字造型艺术的研究均有着其特殊的意义。

18、    以上这些问题主要涉及为实现简化可以在多大程度上牺牲汉字字符的表意表音和区别功能的问题。如何在这两者之间取得平衡,达到两全其美的结果,这是需要斟酌的。

19、

20、关,普通话读音为guān。“关”的基本含义为闭,合拢,如关门;引申含义为拘禁,如关押。

三、俗字的繁体字怎么写的

1、等候

2、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9):谈“写经手”

3、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21):写经体的第三阶段

4、(魏征像)

5、làn。同“谰”。诬妄。《集韵·换韵》:“谰,诋谰,诬言相被也。或从柬。”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6、谞的小篆写法如图:

7、|隶书俗体字

8、《中国大百科全书语言文字卷》“俗体”条:“俗体(vulgarform)指民间手写的跟字书写法不合的汉字字体。例如,盡作尽,備作俻、答作荅,覓作觅、變作变,敵作敌,顧作顾,獻作献。俗体字从六朝已入碑刻,到隋唐时代俗体字更加增多。俗体字最大的特点是改变笔画,而有的字声旁也有更改。如燈作灯,墳作坟,驢作驴,遷作迁等字都是俗体。唐代颜元孙《干禄字书》和王仁昫的《刊谬补缺切韵》里所收俗体字极多。宋元以后在戏曲小说刻板书里还经常应用一些俗体字,其中很多字一直到现在还在应用,有不少已作为正式的简化字。”

9、组词 风俗

10、牛弗进,则置虚命彻。——《左传·昭公四年》。注:“写器令空。”

11、五行金

12、写:动词。形声。从宀,舃( xì)声。本义:移置;放置。

13、    现行的简化字虽然尚有美中不足,但总体来说是成功的,其不合理之处可以在约定俗成的基础上通过微调进行完善。经过六十多年的推行,简化字已经成为一种新的传统。近年来社会上出现了全盘否定简化字的声音,有人认为“繁体字才是代表中华文化的正统”,而把简体字贬为“残体字”。甚至有政协委员在全国“两会”上提出“建议全国用10年时间,分批废除简体汉字,恢复使用繁体字”的议案,还得到不少人的附和。这种观点完全无视汉字作为记录汉语的工具的基本属性,昧于汉字演变的历史,是不值一驳的。                        

14、繁简字对照字典,苏培成,语文出版社,2007年。

15、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2):敦煌历史概说

16、仍然使用繁体字的地区有中国港澳台地区,新加坡以及马来西亚等海外华人社区多为繁简体并存,中国内地在文物古迹、姓氏异体字、书法篆刻、手书题词、特殊需要等情况下保留或使用繁体字。

17、风俗:习~。移风易~。

18、用耳朵接受声音

19、(影视作品里的谏官)

20、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0):法藏P.4506《金光明经卷二》全本赏析

四、俗字的繁体字多少画

1、事实上,纯粹而标准的“两汉式”隶书在敦煌写本中已不多见,这些情况也主要是出现在晋末、五凉时期的写本中,我们将大体上具有隶书体态和隶书笔法的字样归入此类,其实也正是隶楷转变之初期的字型,或可暂称之为“类隶体”俗字,检选出特别有代表性的,如“愛”(敦研042)、“辟”(敦研118)、“尼”(敦研220)。

2、誎。读音有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读音为sù,即“束声,桑谷切”。但今读统一读为cù。即《广韵》“七玉切”,可能是因为结合字义,读cù更为合适吧。

3、(3)谋虑。卷子本《玉篇·言部》:“谏,谋也。”未见典籍有应用实例。

4、    现代汉语上下文语境较为明确,这种一简对多繁的情况很少会造成歧义,但在记录古汉语时就可能会造成阅读障碍。近些年来传统文化热兴起,社会上很多人热衷于使用繁体字,但是文化修养不够,对于一简对多繁的情况不了解,于是就出现了种种乱象,“復旦大學”成了“複旦大學”,“中文系”成了“中文繫”,“萬里長征”成了“萬裏長徵”,“怒髮衝冠”成了“怒發沖冠”,“影后”成了“影後”,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5、(谏的小篆写法)

6、五笔MQI

7、特别征得沈乐平教授独家网络文字发布授权,

8、表现在外的景象、态度、举止:~景。~度。~格(a.气度,作风;b.文艺作品表现出的思想、艺术特色)。~骨(a.刚强的气概;b.诗文书画雄健有力的风格)。~致。~采(a.人美好的礼仪举止,亦作“丰采”;b.文采;c.旧时指某些官吏的刚正风格)。~骚(a.指举止轻佻,如“卖弄~~”,一般指妇女;b.中国的《诗经》和《楚辞》的并称)。

9、誎的小篆写法如图:

10、犹滥竽充数。

11、

12、同本义

13、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8):十六国时期(304—442)的敦煌书法

14、    清末1909年陆费逵在《教育杂志》创刊号上发表了《普通教育当采用俗体字》,首次公开提倡使用简体字。从那时起,汉字简化运动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程。汉字简化运动就是主张对历史上已经存在的简体字、俗体字进行整理、甄别,承认它们的合法地位,逐步替代繁体字。现在大陆通行的标准汉字就是建国以来一系列方案、字表等文件规范的简体字,这也是几代语言文字学家努力的结果。

15、唐中期《大般若波罗蜜多经第二十七》

16、处理;审理

17、详细解释

18、趣味不高的;令人厌恶的:庸~。~气。

19、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6):遗书的流散与去向:1905—1925

20、谏的小篆写法如图:

五、俗字繁体字草书

1、艳艳做事很有恒心,常常不把作业写完不休息。

2、往期精选

3、小明写完作业,闭了灯,蹑手蹑脚地上床睡觉。

4、基本释义详细释义风俗:习~。移风易~。

5、五笔WWWK

6、描摹:写生。

7、晚上我写完作业,轻手轻脚地回到卧室睡觉。

8、归义军曹仁贵赐邓弘嗣牒

9、jiàn。这是中华书局注音版《说文解字》标注的读音,给的解释是:“谏,証也。从言,柬声。”形声字。本义是直言规劝。《广雅·释诂一》:“谏,正也。”《广韵·谏韵》:“谏,直言以悟人也。”《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郑玄注:“谏者,以礼义正之。”保氏负责劝谏王的过失。用道艺来教养国子。《新唐书·魏征传》:“臣以事有不可,故谏。”也用本义。

10、为什么胥声训为智呢?

11、

12、古又同“泻(xiè)”。

13、书体分类

14、

15、

16、(2)纠正;挽回。《玉篇·言部》:“谏,更也。”《论语·八佾》:“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已经做了的事不便再解释了,已经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经过去的事不便再追究了。

17、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7):书体略说

18、你要有点耐心哦~~

19、以浍写水。——《周礼·稻人》

20、古同“讽”,讽刺。

六、俗字的繁体字

1、写字技巧

2、写完了作业,我就帮助爸爸誊写文稿。

3、

4、生词本

5、    当然,现行简化字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周有光在《中国语文的现代化》中提出,简化有十诫:约定俗成好,约未定,俗未成不好。新字跟原字相比,轮廓相似、容易辨认好,否则不好。不增加形近字好,否则不好。手写不容易跟别的字相混好,否则不好。不使一字多音多调好,否则不好。新造声旁能准确表音表调好,否则不好。草书楷化,不增加笔划形式好,否则不好。原来笔划不顺手,改成顺手好,否则不好。简化常用字好,简化罕用字不好。这里还应补充一条,即简体字应尽量不破坏或削弱字符的表意作用。

6、言语里有窗孔通气息,所以训为智,杨先生的理解很有道理。

7、

8、    汉字的简化体现在字体和字形两个方面。汉字字体由古文字(甲骨、金文、小篆)演变为今文字(隶书),笔形由“随体詰詘”的无规则线条变为横、竖、撇、捺、折等平直方折的规整笔划,就是最重要的一次简化。其后由隶变楷、由楷变行、草,汉字变得更便于书写。字形的简化则在古文字阶段就存在,甲骨文、金文中很多字有繁简多种写法,呈现出异体繁多的状态,小篆是经过整理的文字,一般采取较简的写法。如:

9、生词本

10、五行水

11、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4):藏经洞之发现——王圆箓的功过是非

12、写作:写诗。

13、请人吃饭,客人晚到,用这个誎,催促客人速来。

14、楷体写本占了敦煌书法的绝大部分,故此类别的个案极多,总量数千,其偏旁替换、部首挪位、增减笔画等各种俗字的构造方式也最为全面、完整,是俗文字的主体部分,如“傳”(S.388)、“深”(S.610)、“骨”(S.6825)、“迥”(P.2173)、“臨”(浙敦193)等。据不完全统计,楷体俗字约占全部俗字总量的九成以上。

15、疑今日玩龙灯、打灯笼的风俗便是从烛龙的故事演变而来。

16、    乍看起来,有点莫名其妙,“壞”和“壞”不是一样的吗?仔细想想才发现,原来是繁简转换出了问题,两处“壞墙垣”都应作“坏墙垣”,“坏”和“壞”在古代是两个不同的字,这里“坏”音péi,是“培”的假借字,“坏墙垣”就是加固墙垣,“壞”的简化字正好和“坏”péi同形,就造成了一简对多繁的现象。这里本来是要辨析“坏”和“壞”不同,自己却先把“坏”误成了“壞”。当然,这是无心之错,该书第二版已经改正了。但由此也可以看出,一简对多繁实在是个陷阱,一不小心就会出错。

17、拼音sú

18、组词:听命

19、潘重规在《敦煌卷子俗写文字与俗学之研究》里就指出:很多佛教道教的经典是由专业经生写的,尤其是经过了校对勘正的写卷,但“俗文学如变文、曲子词等,多半是经俗手写俗字而流传下来的”。所以说,在俗文学写本和世俗日常文本中,俗字的应用是相当广泛的——不仅在数量上所占比例大,而且在使用上也是情况各异、类型多样。

20、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敦煌书法研究之意义

1、交个朋友吧

2、作者介绍

3、    简化字另一个受人诟病的地方是一简对多繁的情况。这种情况主要是同音或音近替代法简化造成的,如以“谷”(山谷)代“穀(稻穀)”,“姜”(姓姜)代“薑”(生薑),“斗”dǒu(升斗)代“鬥”dòu(争鬥)、“几”jī“茶几”代“幾”jǐ(几个)等;用一个简化字来代替两个以上的繁体字也会造成一简对多繁的结果,如以“获”代“獲”(捕獲)、“穫”(收穫)两字。这种简化方法不仅减少了汉字的笔划,也减少了汉字的数量。根据2013年6月5日国务院公布的《通用规范汉字表》所附的《规范字与繁体字、简体字对照表》,这种一简对多繁的情况有97组,还有一些在表中没有反映出来,总之在常用汉字中这种非对称繁简字大约有一百二十多组。

4、《简化字总表》实收2274个简化字及讠(訁)、饣(飠)、纟(糹)、钅(釒)等14个简化偏旁,简体字来源包括俗字、古字、草书等,也包括合并汉字,比如“後面”的“後”和“皇后”的“后”,在繁体字中本来是两个字,而为了省略笔画,就统一用笔画少的“后”替代了。

5、顺从;服从

6、如果从书法字型构造的一般标准和结体空间的基本原则去分类的话,主要有两种情况:按书体来分,

7、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16):五代及北宋曹氏归义军时期的敦煌书法(914—1036)

8、“口”上宽下窄,大小适中。“斤”上撇短平,竖撇与竖画间距适中,横画稍长。

9、    董建交,现为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领域为汉语言文字学,开设古代汉语、汉语音韵学、语言学概论等课程,著有《近代汉语官话音韵演变研究》等。

10、这么多作业,好不容易才写完。

11、如需沈乐平教授著作及作品集

12、fēngfěng

13、我先用最快的速度把作业写完,接着我就开始忙活了。

14、郭在贻《俗字研究与古籍整理》则认为:“所谓俗字,是相对于正字而言的,正字是指得到官方认可的字体,俗字则是指在民间流行的通俗字体。关于正字和俗字,唐朝的颜元孙曾作过如下表述:‘所谓俗者,例皆浅近,唯籍帐、文案、券契、药方,非涉雅言,用亦无爽。倘能改革,善不可加。所谓通者,相承久远,可以施表奏、笺启、尺牍、判状,固免诋诃。所谓正者,并有凭据,可以施著述、文章、对策、碑碣,将为允当。’在这段话中,颜元孙阐明了正字、俗字以及通用字的特点及其使用范围。他认为俗字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一种浅近字体。他所谓的‘通者’,其实也是俗字,只不过它的施用范围更大一些,流沿的时间也更长一些。换句话说,颜元孙所谓的‘通者’,就是承用已久的俗字。”( 《郭在贻语言文学论稿》,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第265页)

15、每天晚上写完了作业;还要预备第二天的功课。

16、空气流动的现象。气象学特指空气在水平方向的流动:~向。~速。~级。~险。~波(喻纠纷或乱子)。~雨如磐(a.指风雨不断,天色黑暗,给人以重压的感觉;b.喻社会黑暗或境地艰难)。~花雪月(喻堆砌词藻,内容贫乏的的诗文)。

17、(两个证字混用的实例)

18、    以这些标准衡量,有些简化字是值得商榷的。裘锡圭先生在《从纯文字学角度看简化字》中的指出,从“艸”“阑”声的“蘭”简化为“兰”,从“旨”“尚”声的“嘗”简化为“尝”,从“頁”“豆”声的“頭”简化为“头”,从“鸟”“凡”声的“鳳”简化为“凤”,从“示”“齊”声的“齋”简化为“斋”,都破坏了形声字的表意表音作用。从“盧”(卢)声的“蘆廬爐驢”简化为“芦庐炉驴”以后,声符成了跟字音明显不同的“户”,表音作用被破坏,而笔划相比于“卢”只减少了一划。有些简化增加了一些基本构件,如“堯”草书楷化的简体字“尧”,上部就既不是“戈”也不是“弋”,增加了学习和记忆的困难。有些简化增加了多音字,如“髒”“臟”都简化作“脏”,“脏”就成了有平、去二音的多音字。还有些简化字部首不能类推,打乱了文字的系统性,如“節櫛”简化为“节栉”,但“癤”却简化为“疖”。这些简化字是否得当,都是需要认真考虑的。另外,有些简化字字形相近也容易造成误认,如“设”和“没”、“阴”和“阳”手写体容易相混。到底是“内设空调”还是“内没空调”,恐怕要仔细辨认,这还无伤大雅,如果把医学化验报告上的“阴”“阳”认错,那就是性命关天了。

19、笔画9

20、沈乐平|敦煌遗书百讲(20):写经体的形式与第一阶段

1、(拼音)t(súrén)

2、例句:

3、书写:写字。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