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勒美育
1、所以审美的能力不是别的,正是我们每个人内心都具有的感性动机和形式动机的恰当平衡,协调运作。而进入审美的状态,关键是,不要让任何一种动机占据上风,压倒另一个,我们要让自己的心绪停留在一个恰当的位置,这个位置是感性动机和形式动机这两种牵扯着我们的力的平衡点。席勒说,只要我们使两种动机平衡协作,专注于对象的外观(Schein),喜好游戏,我们人人都可以进入审美的状态,具有审美的能力。
2、在这种情况下,孩子们由于缺乏艺术兴趣的培养,久而久之就会导致他们思想固化,审美力出现大的问题。
3、一位来自马来西亚的语文老师提问:“讲到审美,我想到福柯讲到过“全景监狱”,我们好像活在眼睛之下,它掌握了你,你喜欢什么或不喜欢什么都被规定了。
4、他认为艺术教育的合理性是,已经认识到大工业社会造成的社会矛盾和人性分裂,他还朦胧的意识到资本主义产生关系带来的劳动异化,使近代人丧失了人性的和谐,突破了古希腊时期单纯把美育作为道德教育的特殊方式或补充手段的狭隘观点,把美育提到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高度来加以认识,对后来世界各国的美育理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席勒美育)。
5、重要的是,这样的“人”是被我们想象、计划出来的,在世上从未存在。当我们试图按照这一理性的计划去框定人,某些属于人最根本的东西就在离我们而去,人的灵性也就无从谈起。
6、他认为艺术教育的不合理性:席勒主张以美育来实现人性的改造乃至社会的改革,完全脱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无疑只是一种唯心主义的空想。在近代最早公开将美育与德育、智育相提并论来提倡的是清末学者王国维。中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更是大力倡导美育,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
7、在那不同于功利世界的短暂停顿里,人内在的自由被一点点打开。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人比平时更能看懂自己,懂得周遭,从而与人类共情、与自然共情。
8、在第十四封信中,席勒创立了“游戏内在驱动力”(Spieltrieb)这一概念,旨在缓和乃至瓦解物质内在驱动力与形式内在驱动力的矛盾,实现二者的统完成人性的复归。“游戏内在驱动力”即艺术冲动,这一概念可能借用于康德《判断力批判》中由概念把诸表象统一起来的理解力的“自由游戏”(freeplay)这种“自由游戏”先于审美快感,作为其根源且赋予鉴赏力的判断以普遍性。此外,席勒的“游戏冲动”与费希特“美学内在驱动力”亦有相似之处。
9、到此,丁老师大体勾勒了席勒所说的“通过美育之途达到政治自由”:美育乃是培养人本来就具有的审美能力和趣味。通过我们对自己审美心境的培养,我们也就达成了内心的自由,达成了人性的完善,因为感性和理性处于自由的协作中。这样,自由的人所组成的国家自然也就是自由的国家了。(席勒美育)。
10、然而,席勒并非认为这两种力量生来就彼此对立,而是在文明化过程中,人因文化的发展疏远了自然,导致对理性的单方面追求,进而形成了物质驱动力与形式驱动力的分离与对立,造成社会愈加割裂、机械的时代病症。这一论述类似于卢梭所谓“现在盛行的不平等来源于人类能力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且“社会及其孕育的不平等精神改变和歪曲着我们所有的自然倾向”。因此在第八封信中,席勒指出时代任务为培养“感受能力”。
11、 实施美育的途径是多样的,但既符合美育特征又较有成效的是“体验”。所谓“体验”,需要进入情境,调动各种感官,与对象互动,唤起深度情感,形成共情,从而获得审美享受。这一过程依赖于提升感官敏锐度,正如美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所说,“美感教育就在于训练我们去观赏最大限度的美”。如何有效训练感官?答案是欣赏艺术,但欣赏的艺术对象必须具有丰富的审美品质,思想内容健康。欣赏艺术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具有“开始”和“结束”的特征,因此我们还需要一些无意识、任何情况下都可发生的审美行为。能够产生这种审美行为的是优美的环境,包括家庭环境、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在有意识与无意识共同作用下的审美体验中,才能达到以美育塑造人的美好心灵之目的。
12、我在想,能不能讲出大段的艺术史掌故大概不在紧要?紧要的是,人要是对周围事物无动于衷,平时会少掉多少乐趣啊!
13、卡尔维诺指出,“现代人是分裂的、残缺的、不完整的、自我敌对的......古老的和谐状态消失了,人们渴望新的完整”“人的分裂”是席勒分析、考察社会状况所得到的结果,亦是他要解决的问题。如何统一人的分裂成为席勒在《书简》后半部分论述的主题。
14、在《美育书简》中,席勒将古代希腊社会的与近代文明社会进行了对比,感到在古希腊社会中,人的天性是完整和谐的,人具有完美的人格,个人与社会之间也十分协调。席勒认为,近代文明社会由于大工业的发达,造成了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职业等级的严格区别,这样一来,不仅使社会与个人之间产生了严重的分裂,而且使个人本身也产生了人格分裂。
15、美育定义由狭义而广义的过程中夹杂的另一个维度的变化就是:由形式美育走向了实质美育。所谓“形式美育”指的是以培养对象的审美素养(如审美观、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等)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16、而一百年后,蔡元培、王国维怀着提升国人道德的热切期盼,曾经以“德育”误读了美育。
17、康德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是,提出理性的第三大功能:判断力理性。判断力理性能从受制于因果必然法则的自然之中直观到心灵自由所追求的合目的性,如此一来,机械性的自然就不再排斥精神领域的自由法则,甚至于成为开展后者的场域。就人之存在而言,通过判断力理性的运作,身体的自然性将符应心灵自由所追求的「最高合目的性」——即「福德一致的至善本身」,并与之共构完善的人格。
18、在一个崇尚专业和专才的社会里,我们更容易看到艺术专业教育作为一门学科的价值,而美育实则指向更高的人性内在的平衡和全面发展,它绝不是艺术界的小分支,而更与教育学、美学、心理学、精神哲学、人类学、政治学、社会学等领域紧密相连。
19、从第11封信开始,阐述具体的美学问题的观点。艺术起源于游戏。席勒认为,人类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自然要求或冲动,即“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前者“把我们自身之内必然的东西转化为现实”,后者,“使我们自身之外现实的东西服从必然性的规律”。
20、席勒说:“有促进健康的教育,有促进认识的教育,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和美的教育,这最后一种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和谐”。如果一个人的审美力出现缺失,那将会导致他的创新力出现很大的问题,对事物的看法太过拘泥。
21、在此,席勒提出一个非常著名的现代性分析,现代社会究竟导致了什么后果。他认为,从整体上看我们是不逊于古希腊人的,个体上的话就比不上古希腊人了。原因在于,古代人还没有现代社会的分工所带来的的人性分化,现代的人是以碎片的形式,而不是多种多样的混合体的形式出现的。
22、“美育”由席勒提出来的。但是美育实践和美育意识,古已有之。
23、爱情有一种是旨在追求快乐的天生的欲望,另一种是旨在追求至善的后天获得的判断力。当我们在判断力的理性指导下追求至善时,我们有了一种指导,称作节制;但当欲望拉着我们不合理地趋向快乐并统治我们时,这种统治的名称就是奢侈。
24、人原本就是感觉的动物,后天积累的知识和萌生出的理性,一开始也打对外界的感觉中来。只不过随着文明的演进,人误以为自己“进化”成了单凭理性可以生存的新物种,以理性去计划、分析、管辖一切,而压抑着平时感性的需求。
25、《审美教育书简》这本美学论著曲折的表达了席勒对暴风骤雨般的资产阶级革命的抵触情绪。席勒认为,“因为当今道德世界的事务有着更切身的利害关系,时代的状况迫切要求哲学精神探讨所有艺术作品中最完美的作品,即研究如何建立真正的政治自由。”在第二封信中,他指出“利益(necessity,neediness)是时代的伟大偶像,一切力量都任其奴役”。而在第五封信中,他进一步论述到“时代精神摇摆于倒行逆施与粗野蛮横、非自然与纯自然、迷信与道德上无信仰之间……只是坏东西之间的平衡”。可见,席勒认为资产阶级早期社会以“利己主义”为重心,而对利益的追求不可避免地造成人与人间的分裂与对立。
26、席勒认为,人之本性的确是一种二元分裂的结构,兼具着感性和理性两种特性;前者是由物质性、有限的身体所引起的盲目冲动(Trieb),促使人投身于流变的物质生活中,后者则是源自于绝对且无限的精神力,是形式冲动(Formtrieb)的表征,为人形构一种理想的人格。表面上看来,感性和理性——感性冲动和形式冲动——是彼此对立的,但是根本上,此二者之间具有一种相互从属和相互奠基的关系。席勒解释:因为人于盲目的物质生命中,意识到其感性冲动必须被理性规范,而在建构理想人格时,意识到其形式冲动必须被肉身化成为现实个体——真实的人——才具意义,所以感性和理性二者皆在各自运作的当下发现对另一方的需求,而且基于这种需求,产生了与对方结合的冲动——席勒称此冲动为「游戏冲动」(Spieltrieb)。
27、在陕北写生,当地老奶奶说:“为啥跑这老远,来看这烂房子啊?”
28、这绝不是说“美育就是德育”,或所谓“美育是德育的工具”。
29、席勒说:“只有当人充分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完全是人。”
30、席勒(1759-1805)是德国启蒙运动高潮中狂飙运动的代表之他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生活自由,并创作了以此为主题的众多戏剧、诗歌名作。歌德曾说,“贯穿席勒全部作品的是自由这个理想”。海涅也评价说,席勒“摧毁了精神上的巴士底狱,建造着自由的庙堂”。
31、去参观一个儿童展览,有小学生模样的讲解员主动给我们讲解展柜里的作品,问她:你自己最喜欢哪幅画?指了指一组肖像里最规范老实的一幅。
32、《审美教育书简》是席勒美学思想中最有系统的表现。这部著作一方面直接受到康德《判断力批判》的启发;另一方面,欧洲波云诡谲的政治形势与法国大革命所引起的“恐怖时代”迫使整个知识界反思现有理论与社会现实。此即席勒撰写《书简》的理论与现实背景。
33、美和道德比较起来,道德是外在的,是外部社会对人的要求,人作为社会中的一员不得不被动遵守。
34、欧洲的启蒙运动是一场极力提倡再探人之本性的文化运动,而且其最终的目的是尝试恢复古代的理想人性。所谓古代的「理想人性」,是指由古罗马哲学家西塞罗(Cicero,公元前106-公元前43)和塞内卡(Seneca,约公元前4-公元65)所建立的有关「人之典型」的观念(Ideaofhumanideal);此观念规范了「人之所以为人的本性」意义——亦即「人格性」(Personality)一词的内涵:人应通过自身之精神性(即理性思考)和物质性(即身体感受)的统合运作而去实现福德一致的圆满生命。这种理想人性的观念曾于中世纪长时间隐没在以信仰为本的基督教神学-哲学的权威之下,直至文艺复兴时期(TheRenaissance),在人欲超越神权控制、建立自身之存在尊严的企图下,它才通过古代哲学的复兴而重新受到重视,从此不仅成为该时代之人文主义思潮的主要研究对象,同时更影响到整个近代之哲学人学(PhilosophyofMan)的发展——其中包含了启蒙时期的文化运动。
35、以美为中介,促进人方方面面的能力相协调。相比而言,艺术教育是要培养艺术家,而美育是要培养完整的人——任何年龄、任何职业、任何文化背景的人,为的是不断完善人性自身的平衡发展。
36、丁老师从《审美教育书简》的成书过程谈起,依次为我们介绍了席勒本人及其思想、所处时代发生的法国大革命的恐怖及其逻辑、黑格尔和席勒各自对革命的反思等内容。这不仅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读懂这本书,还让我们学会在席勒的思考中进行追问,并对当下的现象进行反省,使人受益匪浅。
37、1795年1月起,席勒将总共27封书信先后分三期发表在刊物《时序女神》上,也就是我们现在所熟知的《审美教育书简》。
38、信中谈论当时社会中人的困境,谈论理性和感性的争斗;谈论何为人类的自由,何为完整的人性;重要的是,他首次提出了什么是美育,以及美育为何是塑造完整人性的必要条件……
39、丁老师分析道:单纯感性动机和原则的问题是,它会使人停留在特定的存在,没有一种理想性的维度;而单纯形式动机和原则的问题则是,它没有办法把它的理性原则实现出来。法国大革命就是如此,人们急切地高举自由的旗帜,用理性的原则否定现实的存在,但最后什么也没实现出来,反而原先的实存也毁灭了。
40、0注重培养孩子兴趣爱好,发展他们的特长。培养孩子的兴趣爱好绝对有利于他们审美力的形成,画画、唱歌、吉他、钢琴、舞蹈等等,都属于不同的艺术形式,可以学习。美应该是多种多样的,不应该随便就被定义,艺术教育更是美感教育中至关重要的一个课程。
41、康德曾说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席勒接受了康德的影响,并有进一步发展。席勒认为审美活动最先出现于精力过剩的游戏中,而艺术正起源于游戏。在审美的游戏中,人摆脱了实用的束缚,看出了自己的“巧妙智慧”,方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时,一切都是自由的,因而也是平等的。政治革命不能取得的自由和平等,就这样在审美教育中实现了。
42、在汉语世界,当谈到美育对社会有何意义时,最常被提及的就是“美育促进思想道德”。关于美育与道德的关系,席勒早在书简中点明:美育的意义在于恢复人性本身的完整和自由,而不会直接有助于道德。
43、所谓美育,是让我们人性的柔软地带能有美来光顾,我们难以言明的种种不安能由美来收容。
44、事实上,在一个极权的社会,权力渗透到个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它往往会对人的审美进行限制和规训。这似乎表明,审美教育很可能会危及到有些类型的权力。因此,席勒的美育之途实际上需要以特定的社会政治条件为前提;席勒原本去政治化的美育之途在某些社会条件下可能需要再政治化。但如果我们遵从席勒本人的思路,无论如何都可以找到个人的美育空间:人对美的事物的向往,人的审美心境在任何情况下是不可能被完全扑灭的。当所有人穿着一样的衣服,你给衣服的袖口钉补丁的时候,把补丁绣成一朵小花,你就已经在与现实拉开距离,在表达一种不同于现实、高于现实的东西了。而此时,一扇通向更好生活的窗口已经悄然打开。
45、在他看来,美是一种特殊的中介,有助于让人的感性和理性同时活动以达到平衡,因而有望重新恢复人性的完整。
46、声明:本平台支持艺术、学术、文化传播。发布或转载内容的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平台观点,如有侵权,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处理。
47、在《书简》的末尾几封信中,席勒考察了人由“无理性兽类”向“有理性兽类”(第二十四封信)、由“肉体状态”向“审美状态”的过度(第二十五封信)。席勒从历史的维度考察人类自然状态的变迁,且点出美学教育在这一过程中的育人作用。在最后一封信(第二十七封)中,席勒勾勒出一个“游戏和表象的第三个愉快王国”,在这一美学乌托邦中,人们重新获得了完整的人性,最终走向自由。
48、美育,原本是“审美教育”的简称,关注的是对美的感知,而不是背诵或复制一件作品的能力。
49、首先丁老师简要介绍了《审美教育书简》的成书过程:从1793年7月份到1794年,席勒给资助他的丹麦奥古斯腾堡公爵写了27封信,后来陆续刊载在自己主编的杂志《时季女神》上,最后集结成书。
50、别以为丑是美的敌人,无动于衷才是美的敌人。
51、丁老师在此举出了三点关于席勒的反思,它们分别是:
52、席勒在书信中写道:“不论世界的整体通过这种对人类能力的分开培养会得到多么大的好处,但仍然不能否认,受到这种培养的个体却在这种世界目的的灾祸之下蒙受痛苦……个别的精神力量的紧张努力虽然可以造就特殊的人才,然而只有各种精神力量的协调一致才能够造就幸福而完美的人。”
53、美育,就其目标而言,就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美育的这种人文性集中体现在其作为人格教育的维度。
54、摘要:席勒的美育观念根植于现实社会状况。基于对社会症候与时代精神的分析,席勒指出唯有通过美学才能搭建起理性与感性间的桥梁,缓和乃至消弭时代中人自身的割裂、封闭、孤立状态以及社会中持续不断的攻伐与争斗,最终以审美教育的方式实现个体自由与社会和谐的双重目标。
55、席勒已经观察到:“艺术和科学都摆脱了一切由人制定的东西,由人类传统引进的东西的束缚,二者都享有对于人的专横行为的一种绝对免疫力。”进而,席勒对艺术做了定位,艺术虽是时代的Sohn(儿子),但它不能做时代的Zögling(小学生)或Günstling(宠臣)。真正的艺术内容可能取决于时代,但是形式必须超越时代。所以席勒对爱美的年轻人发出呼吁:“跟你的世纪一道生活,但别做它的宠儿;给你的同时代人创造他们需要的东西,但别创造他们称赞的东西。”
56、康德的审美批判(鉴赏批判)从四个契机(moment)出发分析美,依次为质的契机、量的契机、目的(关系)契机、模态(方式)契机四者,不同契机对应判断的不同方面。综合而言,康德所谓审美判断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一种愉快的感觉,这种审美愉悦感是非概念性的。一方面,审美快感是个别对象形式在个别主体心中所引起的私人情感;另一方面,缘于人所具有的“共同感觉力”,这种审美愉悦同时带有普遍性与必然性。因此,康德的审美判断呈现出一系列的矛盾(二律背反)。这种矛盾源于康德对认识形式与内容的割裂。
57、(2)检讨政治革命:革命指的是在相对很短的时间内发生一种根本的变化。席勒在此敏锐地发现了一个问题:如果钟表坏了,我们可以停止修理一下,但是对国家这个活的钟表就必须在它走动的时候修理,把正在转动的齿轮换下来。这种情况下,政治革命是在为了一个单纯可能的社会理想而拿社会的实存去冒巨大的风险。法国大革命就证明了这个风险有多么大。
58、席勒的“自由”是一种超越现实、必然性和理性关系的自由。它也是审美想象的自由,追求形式的自由想象,从而跃入审美自由的游戏。当然,席勒所说的自由归根结底是人性解放的自由,即通过审美来克服人性的分裂,达到人性的完整。
59、席勒认为,人性既受来自“感性冲动”,即来自自然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物质性的限制,也受来自“理性冲动(形式冲动)”,即来自精神必然性方面强加给人的意志性的限制。从而造成了人性的分裂。
60、刚才老师讲到补丁绣成小花,可我们经常面临一种情况,即我们穿的都是破衣服,就你的衣服绣着花,你完全可能被视为异类,那这种情况该怎么处理?第二个问题是,按老子所说,‘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认为美不该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否则可能会忽略更多的美。但总得有个标准,比如有很多以丑为美的事,使人往丑的不归路走,这些问题在席勒看来会怎么处理呢,或者老师您怎么看?”
61、当施教者和受教者都只着眼于“美的术”,而冷落了“美的育”,便使美育流于某项技能的一般培训,从而变得可有可无。
62、“大恐怖”时期(laGrandeTerreur)法国革命所导致的专制与暴行深刻的触动了席勒的哲学思考,他对革命的态度由同情转为反对。席勒的文学创作与哲学书写鲜明的体现出其“反专制”观点,海涅称赞他“为伟大的革命思想而写作”,摧毁精神的巴士底狱,建造着自由的庙堂。”他被后世誉为“自由的旗手”。
63、1975年席勒发表《美育书简》,在书中,他第一次提出了“审美教育”的概念,并对美育的性质、特征和社会作用作了系统的阐述,这是第一部系统的美育著作。他认为,审美教育是实现人自由的唯一途径,明确揭示审美教育的价值是完满人性。
64、 在这一背景下,全社会对美育的重视度空前提高。然而,如何抓住历史机遇,有效实施美育,是教育工作者尤其是艺术教育工作者应该深入思考的问题。
65、可见,康德力图在第三批判中完成对前两大批判的统但由于先验理性的存在,这种统一仅为某种主观与抽象层面的“契合”,并未真正意义上实现统一。感性与理性间未竟的统一成为席勒美学面对的重要课题。
66、审美力的培养重在生活日常,我们还可以带着孩子去做一些“亲子活动”,在玩耍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生活的美好。或者带着孩子一起去制作一些手工的东西,让孩子更具备创造力和审美力。
67、在《审美教育书简》第二到第八封信中,席勒展开对自身时代的分析与批判。对时代的分析不仅限于理论层面,更深入至社会实际。在该部分席勒不仅尖锐的批判启蒙时期“纯粹理论性的文化”,同时饱含激情的批判了法国大革命。
68、但在书信里,席勒也肯定了现代人性分裂的一种必然性和必要性:要发展人身上多种多样的潜能,就必须把它们彼此对立起来,相互对抗,这样人类才能够取得进步。“力量运用的片面性虽然不可避免地会把个体引向错误,但却会把人类引向真理。”丁老师以分化的望远镜作为例子来帮助我们进行理解。但终归如席勒所说,个人遭受了世界目标的诅咒(Fluch),在此,席勒大声喊道:“培育个别的力量,就必须牺牲这些力量的整体,这肯定是错误的!”
69、主体性反思哲学的反思理性还造成了实证化。此实证化是倡导理性原则的启蒙哲学的产物,其所针对的主要是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启蒙哲学所倡导的启蒙理性是一种反思理性,它要求将宗教纳入反思理性的批判考察之下。因此,宗教神学的权威地位让位于反思理性,同时必须在反思理性面前证明自身的合法性,因而,宗教整合社会生活的一体化力量被消解。在哈贝马斯看来,主体性的反思理性虽然褫夺了宗教的一体化整合力量,但是并不足以成为新的替代性的一体化整合力量,它给宗教带来的是一种实证化。“宗教的正统性通过……启蒙而成了一种实证性(Positivität),从而剥夺了宗教的纽带力量。”黑格尔早就认识到启蒙哲学所倡导的主体性反思理性的实证化,“在黑格尔看来,启蒙文化是实证宗教(positiverstarrtenReligion)的对应物。”主体性的反思理性的实证化并不囿于宗教领域。在一定程度上,它具有普遍性。他不仅使得科学、道德、艺术出现了实证化倾向,而且反思理性的实证化所具有的实证性还与现代性分裂状况中的科层化和生活世界的殖民化相关。“‘实证性(Positivität)’使得制度异化,使得社会关系物化。”
70、1795年,席勒在《论人类的审美教育》中深信:感知美的能力是一切馈赠中最高的礼物。人,唯有通过审美生活才能接近自由,舒展完全的人性。
71、1793年,时值启蒙运动后期、法国大革命轰轰烈烈之时。在一张普通的书桌后面,年仅33岁的德国诗人、哲学家、历史教授席勒,正在给丹麦奥古斯滕堡公爵写信。
72、(美育书信)译为《美育书信》,德国古典美学家席勒的代表作。是作者于1793年至1794年写给丹麦王子克里斯·钱公爵的27封书信,于1795年整理出版。追求人性的完美,崇尚理性的自由,是席勒美育思想的核心。
73、席勒也把法国大革命的问题归结为人性的分裂问题:统治阶级腐败堕落,而抗争阶级则乖戾粗野。阶级对抗被席勒归结为分裂的人性之间的对抗;法国大革命的恐怖后果被席勒归结为缺乏充分合适的人性根据。所以他说:“现今的时代根本不会向我们显示被视为道德的国家改革的必要条件的那种人类形式。……任何这样的国家改革的尝试都是不合时宜的,……只有人的内心不再分裂的时候,只有人的本性完满发展到自己成了艺术家,并保证理性的政治创造成为现实的时候,政治自由才不再是幻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