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叶圣陶对鲁迅的评价(摘抄好句76句)

叶圣陶对鲁迅的评价(摘抄好句76句)

叶圣陶对鲁迅的评价

1、鲁迅先生所说:“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防做做腐朽的草。”让我们回顾一下鲁迅先生文学作品: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叶圣陶对鲁迅的评价)。

2、1938年,陈望道发动和组织了中国语法学史上的第一次学术讨论:中国文法革新讨论。参加讨论的有金兆梓、方光焘、傅东华、张世禄等学者,历时四年。

3、正是这样,陈望道对古今中外法的运用,绝不是古董、洋货的片段杂陈,而是融通中外古今的有机统是一种创造性的学术劳动。可以说,“古今中外法”也就是创造法和革新法。

4、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必须辨证的对待鲁迅其人其文,否则可能会“一叶障目,不见泰山”。如前文所述,深刻常与偏激同行,鲁迅在批判具体对象之时,往往抓住一点,将类似的诸问题融在一起,而不及其他,他的批判是针对某类现象的,而非针对具体人和事的。

5、鲁迅的作品,我已说过,比较精彩的是他的杂感。但是其中有多少篇能成为具有永久价值的讽刺文学,也还是有问题的。(叶圣陶对鲁迅的评价)。

6、以人为鉴,明白非常,是使人能够反省的妙法。

7、成仿吾(无产阶级革命家):“我们中国人有一种通病,小说流行的时候,便什么文字都叫小说,这是很容易使人误会的事情。作者是万人崇仰的,他对于一般青年的影响是很大的,像这样鱼目混珠,我是对于他特别不满意的。”扩展资料鲁迅(1825~1919),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豫亭,出身于封建官僚家庭。笔名鲁迅(Lution)源于革命revolution。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04年初,入仙台医科专门学医,后从事文艺创作,希望以此改变国民被麻木的精神。

8、这是竺可桢1938年8月3日写下的一篇日记,半月之内,竺可桢接连丧妻失子。而此时,中国面对日军的疯狂侵略,国土连片沦陷,90%的高校都惨遭破坏。紧急关头,临危受命担任校长的竺可桢以极大坚毅忍住精神创痛,决定带领1000多名浙江大学师生西迁,流亡办学。

9、空谈之类,是谈不久,也谈不出什麽来的,它始终被事实的镜子照出原形,拖出尾巴而去。

10、陈望道所倡行的这种学术取向,或许可以概括为“古今中外法,学术中国化”。

11、回来的路上,堵车,一些孩子焦躁起来。女儿的笑话一个接一个,全车人都被逗乐了。她手底下也没闲着,用装食品的彩色纸盒,剪出许多小动物,引得这群孩子赞叹不已。下车时,每个人都拿到了自己的生肖剪纸。听到孩子们连连道谢,老公禁不住露出了自豪的微笑。

12、《离骚》历来以其可与日月争辉的光芒照耀诗坛。节选部分主要叙述屈原洁身自好、坚持正道,却受尽猜疑和中伤,他一方面表明誓死决不就此退缩,与蝇营狗苟的小人同流合污,一方面设想自己要隐退,同时更加努力培养美好的德行。这部分为屈原最集中表白心志,感情表达最直接、强烈的段落。

13、开始,我说我考第一名是偶然的,现在我想告诉大家,虽然考第一名是偶然,但是我取得现在的成绩是必然的。当爸爸妈妈用心地呵护好了我们时,这种偶然,就是必然;当我们具备了努力、坚强、细心、有爱心等品质时,取得良好的成绩,并让自己过一种幸福愉快的生活,就成了必然。

14、现代作家茅盾:要冒这一切伟大的永久纪念的必得办到,由一个先决条件:学习鲁迅!

15、“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中外名人对鲁迅的评价:毛泽东(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这是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最宝贵的性格。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的民族英雄。”

16、所以,他认为探讨汉语的本质特点,需要建立我们自己的学术体系和术语系统,就是要“中国化”,而这样我国的语言学才能“较快地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17、按臧克家遗愿,他毕生收藏的一万多册书全部捐给母校山东大学,同时捐出的还有出自郭沫若、茅盾、老舍、叶圣陶、冰心等“大家”之手的字画,被臧老称作“半部中国文学史”。他的儿女们只留下了复制品作纪念。臧克家曾说,“我是个执著人生,热爱祖国与人民的人……由此,日夜燃烧,受大苦,得大乐。”他用这种执着记录了时代,也用这种执着为后人诠释了家国大爱。

18、陈望道早年在义乌绣湖书院、金华中学修习数理化,又在之江大学攻读英文、数学;在之江大学求学期间,就发表了四篇讨论数学问题的文章。

19、所谓“铁肩担道义,妙(辣)手著文章”&#x,鲁迅先生的铁肩所担的“道义”,是“民主和科学”的道义,是唤起民众的道义。而担道义的手段,就“文章”,以笔为刀枪刺向“腐朽没落”的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

20、……这些名言你还记得多少呢?必须敢于正视,这才可望敢想、敢说、敢做、敢当。

21、少年陈望道感受着时代的风云,从小就抱有强国富民的情怀,渴望多学知识,用自己的力量报国救民。这样,爱国为民、追求社会进步就成为他一生的自觉担当。

22、鲁迅是20世纪的文化巨人,他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贡献。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的伟大奠基者,鲁迅创作的为数不多的小说建立了中国小说的新形式;他所创作散文更是“显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23、《发凡》对语文体式及其风格类型进行了概略而有启迪的探讨。这样,陈望道融合中外、贯通古今、创新理论、缔造体系,完成了中国传统修辞学向现代修辞学的转变,为中国现代修辞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开拓了路向。

24、这首流传甚广的诗,作者正是臧克家,二十世纪中国诗歌史上不可或缺的人物。在近一个世纪的人生历程中,他始终关注国家的兴衰,反映人民的疾苦。抗战期间,以极大的热情参与了当时的端午“诗人节”,呼吁人们“纪念伟大诗人屈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25、“平时则放荡冶游,考试则熟读讲义,不问学问之有无,惟争分数之多寡。试验既终,书籍束之高阁,毫不过问。敷衍四年,潦草塞责,文凭到手,即可借此活动于社会,岂非与求学初衷大相背驰乎?光阴虚度,学问毫无,是自误也。”

26、输在起跑线上是不是就一定会输?不成功就没有幸福感?为什么不能甘心在路边为别人鼓掌?或许,我们对幸福的定义和感知力出现了问题。幸福的定义未必是身居高位,坐拥亿万,感官上的舒适满足,它更包含有精神上的独立和张扬,人的自由。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和幸福未必有什么逻辑关系,一定要勾连起来的话,应该是:人因为自身的幸福才可能被称为真正的成功者。为人父母者并非只能被动接受现实,试着给自己一些勇气,也给孩子一些应该有的幸福。文/新华日报

27、我的经验就是:像考试一样认真做作业,像做作业一样地轻松考试。初中了,妈妈重新告诉我:考试,只要考出你的真实水平,就可以。比如,某次考试,你的真实水平是90分,你考了90分,就很好。如果因为某种原因,你只考了70分,那爸爸妈妈就会为你遗憾,因为你的努力付出没有得到对等的回报。

28、1922年3月,他出版了《作文法讲义》。在白话文兴起的当时,为了导引青年人写好文章,也为使翻译文章翻得不生硬,他编写了这部讲义,简明而系统地阐述了文章的构造、体制和美质,论说了作文的原理和方法。

29、1945年,他作为我国现代新闻教育的开拓者之通过募捐在大学里建造起了第一个“新闻馆”作为新闻教学的实践基地,以贯彻他的“好学力行”的新闻教育思想。在后来的院系调整中,他为保存复旦大学新闻教育的基业作出了无人可以替代的贡献。

30、从五年级起,妈妈就告诉我:粗心,就是能力差,学得不扎实的表现!任何时候,都不要说是因为粗心没考好。不要把粗心作为自己逃避责任甚至自以为是的借口。细心、沉稳、脚踏实地是我们必备的品质,如果具备了这些品质,偶尔丢一两分,可以理解。丢分较多,就说明能力还欠缺,学得不扎实,我们就要反思自己了。

31、他被称作“B超神探” 拯救上千孩子的性命!

32、陈望道一生始终站在进步思潮的前头,也一直立足于学术研究的前沿。

33、“后985211时代”中国大学“双一流”的目标在哪里?

34、可以说这是白话文取得最终胜利的一战。关于建设大众语的讨论,则是对五四白话文运动积极方面的继承和发展,也是对其消极方面的评判和纠正;同时也为普通话建设和中文拼音化作了导引。

35、1920年8月,陈望道翻译的《共产d宣言》问世,这是《共产d宣言》第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为中国革命引进了理论指南,同时也在话语建构上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大众化作出了可贵的探索。

36、而先生在逝世之前,还写了篇《我要骗人》的文章,表达他的苦恼。可以说,善与真的矛盾,困扰着他的一生。他是真诚的,也是善良的。善良的人不少,留下真文字的人却有限;真诚的人也很多,但留下真诚笔墨者却相对较少,同时能够持续地信奉善的人,就更是凤毛麟角了。

37、毕业当年夏回国任浙江第一师范学校国文教员,同时投身新文化运动。1920年8月翻译出版《共产d宣言》第一个完整的中文译本。曾受陈独秀委托任《新青年》杂志主编。

38、他的语言是民间形式的。他的讽刺和幽默虽然具有人类共同的性格,但也带有不可模仿的民族特点。”他又评价鲁迅为“中国的高尔基。”

39、北京检方公布雷洋案最新进展:将安排补充鉴定

40、时过境迁,斯人已逝。鲁迅先生的“战斗精神”在当今社会似乎不是那么适用了,但是,鲁迅先生的历史地位和历史评价不应该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而发生改变。

41、既然是主观的,自然就会有局限性,在我这样一个凡夫俗子的角度,有局限性,正常。

42、陈望道先生是教育名家,也是学术大师。他平生立足于学校教育而尽心于学术研究。

43、在我家,爸爸妈妈也从来不把物质和成绩挂钩。爸爸妈妈常常告诉我,追求好成绩,是为自己的将来打基础,而不是为了一些肤浅的物质奖励。只要是我真正需要的东西,而爸爸妈妈在经济上能承受,就会给我买,与成绩没关系。我身上不缺零用钱,钱包里还有一张银行卡备用。爸爸妈妈的理念是,在当今充满诱惑的时代,孩子不缺钱、不缺爱,到外面走弯路的概率就要小很多。

44、老公的神情极为尴尬。回家后,他叹着气说:“你还真打算让女儿将来当个幼儿园老师?咱们难道真的眼睁睁地看着她当中等生?”

45、1934年,面对“文言复兴、废止白话”的逆流,陈望道第一个提出不能被动地来保卫白话(因为五四以来的白话文已经开始偏离群众的活语言),而要以倡行比白话文更进一步的“大众语”来抗击这股逆流,并与胡愈之、叶圣陶、陈子展、曹聚仁、乐嗣炳、傅东华等12位文化人士一起发动“大众语”讨论。

46、陈望道对中国语文在20世纪时代演进中发生的民族语言共同化(建设和推广普通话)、文体口语化(建设白话文)、书写简便化(汉字简化)和注音字母化(汉语拼音)等语文现代化问题,都进行了认真的探讨和实践,留下了宝贵的历史业绩,尤其在语法学和修辞学的研究上有所开拓创新,为中国现代语言学建立和发展贡献了富有价值的成果。

47、老舍:看看鲁迅全集的日录,大概就没人政说这不是个渊博的人。可是渊博二?还不是对普迅先生的恰好赞同。

48、在行进时,也时时有人退伍,有人落荒,有人颓唐,有人叛变,然而只要无碍于进行,则越到后来,这队伍也就越成为纯粹、精锐的队伍了。

49、如不能用西方语法的“形态”理论来套汉语的事实。20世纪50年代,斯大林的《马克思主义与语言学问题》被国内学术界奉为经典,陈望道当时就指出其关于语法的定义(词的变化规则及用词造句的规则的综合)并不适用于汉语。

50、恩格斯说“翻译《共产d宣言》是异常困难的”。陈望道知难而进,相当成功地运用新兴的白话文完成了这部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的迻译。

51、这也就是说立场要站稳,方法上要能网罗古今中外”,而“问题在于要能‘化’。我们讲语言学研究的中国化,就是要把古的、洋的都‘化’在我们的学术研究里面”,使“我们的研究有我们自己的样子”。

52、我觉得鲁迅在大陆过份被政治化了,高估了。鲁迅像写《阿Q正传》和《中国小说史略》,都是非常好的书。可是,鲁迅写的杂文其实不好。大家觉得鲁迅杂文犀利,其实不好。……我觉得鲁迅被过分高估了。连他弟弟周作人也这样讲,他说鲁迅可能本人不愿意这样被高估。高估不在鲁迅,而是证明你高估他的人,你的水平出了问题

53、鲁迅的文学史思想极为丰富深刻,发出具有时代特色的熠熠光辉。他创造性地从事了文学史的编撰工作,留给后世两部文学史专著——《中国小说史略》和《汉文学史纲要》,为我国的文学史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54、在长达九年的浙大西迁办学中,竺可桢海纳百川、延聘名师名家,一大批著名教授汇集浙大,苏步青的微分几何、王淦昌的中微子研究、贝时璋的细胞重建研究等都处于世界的科学前沿。为鼓舞师生奋发图强、共抵外侮,竺可桢决定将“求是”作为校训。他在对学生的演讲中这样讲到:“今日我们面对如此严重的外侮,要挽救如此大的劫难,只有发良知、励志节、勤学问、明是非、负责任、改变风尚,才能像王阳明先生那样‘局常、处变、立身、报国’。”

55、《发凡》建构了消极修辞与积极修辞两大分野的修辞学体系,提出了修辞的“零度”概念;对汉语辞格首次作了全面系统的阐明。

56、国家生命、民族生命总是永久的(比个人长的),我们总是做我们责任内的。

57、郭沫若:鲁迅先生无意做诗人,偶有所做,每臻绝唱。

58、孩童最易受影响人者也,父母之言行举动,子女多于不知不觉中被其激触,效而尤之。

59、梁思礼89岁大寿时,仍旧不忘谆谆教诲梁家后代:“人生不仅仅是短短的一根蜡烛,它是暂时拿在我们手里的火炬,我们应该让它燃烧得更加光辉、灿烂。然后,交给下一代。我想一个人,回馈社会、回馈国家,大于向社会索取、向国家索取。这个社会才能前进,国家才能强盛。”

60、学术中国化,是“古今中外法”可以和能够达到的一种学术“化”境,即其学术形态是“我们自己的样子”,也就是说其理论框架和话语系统是我们自主建构的,是具有中国特色的。

61、于是,他启用了新的名字“望道”——追求社会进步和人民解放之道。

62、在我们家,分数引起的反应基本上是波澜不惊的,考100分也好,80分也好,没什么太大的反响。我觉得,人生处处是考场,从容面对,考出自己的真实水平就好。

63、梁实秋在《关于鲁迅》中对鲁迅的文学及思想进行评价:

64、现代作家郁达夫: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虽有了伟大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拜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65、揭秘丨下个软件做兼职快递员轻松月入6000元安全靠谱吗?

66、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倡行者,陈望道大力提倡白话文,积极推动中文书面语的改革。1918年他发表《标点之革新》(1918年《学艺》第3卷),明确主张引进西式标点来破除“文不加点”的旧传统;接着又发表系列文章,从学理与实践上对新式标点的使用作了充分的研究和说明,有力地促进了中文新式标点的确立和推行。

67、诚然,陈望道的功能说也正是诞生于这种古今中外法之中,至于他修辞学体系的建立,也正是体现了他对古今中外法的成功运用。修辞学史名家郑子瑜评价:在中国现代修辞学建立过程中,陈望道是真正采用科学方法“彻底将中国修辞学加以革新,把中国各种修辞现象做过归纳功夫,写成了一部有系统的古话文今话文的修辞学专书的”第一位修辞学家。又在分析说明陈望道在修辞学上撷取吸纳一部分外国研究成果后指出“陈氏的修辞学仍旧是他自己的修辞学”,“同时也是中国的修辞学”。

68、陈望道认为这样的说法不妥,有逻辑错误,按这个规定,普通话就是北京话,如此给普通话下定义,恰恰取消了普通话。

69、他认为:“语言文字问题是我们社会生活上的基本问题。靠着语言文字,我们才可以经营社会生活。我们对于语言文字理解得正确不正确,处理得适当不适当,往往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上发生重大的影响。

70、这主要指的就是陈望道提出的功能说,即功能是词类区分的准据和分析语法组织的基点。后来他又对此不断加以阐发,使所说更臻完备。陈望道的功能说成为20世纪我国语法研究领域中最具有影响力的学说之一。

71、因此,鲁迅的精神充满正能量,他追求崇高的理想充满正能量;鲁迅先生勇于担当、勇于奉献的品格充满正能量。

72、在讨论中,陈望道发表了《关于大众语文学的建设》《大众语论》等系列文章,提出要建设的“大众语”是“大众说得出,听得懂,写得顺手,看得明白的语言”。讨论一展开,“废止白话”的势力就溃不成军,而且从此在华夏大地再也泛不起“文言复兴”的风浪了。

73、陈望道与复旦大学语言研究室的青年教师在一起。图片由作者提供

74、据《史记》记载,屈原楚国(战国时代,江汉流域)贵族出身,与楚王同姓。他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熊通的儿子,被封在“屈”这个地方,后代就以“屈”为氏。作为楚国重要的政治家,屈原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忠心辅佐楚怀王。他主张变法图强,对内举贤任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

75、我以这一丛野草,在明与暗,生与死,过去与未来之际,献于友与仇,人与兽,爱者与不爱者之前作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