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
1、(1)《论语》是____________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________(体裁)著作。它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合称为四书,共二十篇。孔子,名丘,字仲尼,________鲁国人。我国古代伟大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儒家学派创始者。(论语十二章原文注释)。
2、善者:好的方面,优点。善,好。者,……的人。
3、译文:孔子说:“对于学习,知道怎么学习的人,不如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又不如以学习为乐趣的人。”
4、原文: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5、在这章经文中,曾子对夫子之道解释为忠恕而已矣。用忠恕二字的确很妙。忠恕是仁在现实中的实际运用,但它并不是仁。忠恕违道不远矣就是这样的念意。
6、文中孔子最赞同曾晳的回答,从“ :‘ !’”这句话可以看出来。
7、译文:孔子说:“军队的可以改变主帅,但哪怕一个普通人,也不可以改变志气。”
8、孔子在《述而》篇中论述君子对富贵的正确态度是: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9、试译:孔子说:“君子心量广大,不跟人攀比;小人跟人攀比,心量狭窄。”
10、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又弄不明白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说而又不能明确说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几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11、大意: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12、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13、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14、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者,
15、在《季氏将伐颛臾》中孔子反对季氏攻打颛臾的原因是 , , 。不能伐,也没必要伐。
16、 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17、单父的百姓急了,纷纷向宓子贱提议说,应该赶在齐军到来之前,发动所有人抢收麦子。因为是非常时刻,也不要管谁种谁收,谁抢到就归谁,所谓肥水不流外人田,不能便宜了齐国人!但宓子贱早已拿定主意,前来请求的人都被他拒之门外。
18、子曰:参乎!吾道一以贯之。曾子曰:唯。子出,门人问曰:何谓也?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19、不亦说乎 ( )通( ),意思是( )
20、 (原文)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2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22、(1)人不知而不愠 愠:生气,恼怒
23、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jǐn);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
24、③[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同“悦”,愉快。
25、《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之由孔子的弟子及再传弟子编写而成。它以语录体为主,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共20篇,世人称“半部《论语》治天下”
26、译文:孔子说:“温习旧的知识,进而懂得新的知识,这样的人可以做老师了。
27、 因此一部经典作品就像一道特殊的光源,不同时代的读者去赏析它时,都会被这道光源照进内心中不曾被照亮的部分。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人生阶段去读它,也会因为想法和境遇的改变而产生不同的领悟。
28、译文: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但一个普通人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29、字词解释: 焉 :于此,在其中 择:选择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从:跟从、学习
30、(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何:什么
31、肱(gōng):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32、试译:孔子说:“由啊,告诉你什么叫做‘知道’吧。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就叫做知道。”
33、子夏曰:“博学而笃①志,切问而近思②,仁③在其中矣。”(《子张》)
34、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35、译文: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呢?跟朋友交往是不是诚实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不是复习过了?”
36、★阅读国学经典,可以改进思维、把握规律,增强哲学思考和思辨能力;
37、注释: ①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 ②者:代词,……的人。
38、(7)逝者如斯夫 斯:这,指河水
39、求学应该谦虚,向一切人学习的句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40、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41、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独立做事情,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2、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上天的意旨,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3、(翻译)孔子说:“我十五岁就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能自立于世;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五十岁的时候我懂得自然的规律和命运;六十岁时对各种言论能辨别是非真假,也能听之泰然;七十岁能随心所欲,却不逾越法度规矩。”
44、课文探究:第1句:讲学习方法 第2句:讲学习的乐趣 第3句:讲个人修养
45、注释: ①箪(dān),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② 堪:忍受
46、(赏析)“克”有两种意思:一为“克制”,二为“战胜”。这里两种解法都有意味。克制自我,战胜自我,使自己的言行举止合乎礼仪,是社会稳定和谐的需要。
47、大意:本章讲人的道德修养,提倡安贫乐道、淡泊名利的精神品质。
48、注释: ①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②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49、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像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50、释义: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道德上有修养的人吗?”
51、好:形容词活用为动词,喜欢,爱好;乐: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以……为乐。
52、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bì)。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53、1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4、孔子对着滔滔江水感慨的说:“时间就想着江水一去不回呀!”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55、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6、在学完课文《〈论语〉十二章》后,老师为了使同学们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专门组织了一次以“交流学习体会”为主题的座谈会。请你参与进来。
57、 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
58、(2)学习与思考缺一不可,否则会误入歧途,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59、9子曰:“夏礼,吾能言之,杞不足征也;殷礼,吾能言之,宋不足征也。文献不足故也。足,则吾能征之矣。”
60、 “有”通"又”,意思是古人在两位数的整数和零数之间常常加“有”字。
61、三子者出,曾皙后。曾皙曰:“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62、译文: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消逝,日夜不停!”
63、《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语文》(新版)为教育部组织编写的教材"部编版"教材,分为六三制七年级上册和五四制七年级上册,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选自《论语译注》(杨伯峻译注,中华书局1980年版)《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
64、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65、试译:季康子问:“要使老百姓恭恭敬敬、忠诚老实而又努力工作,该怎么做呢?”孔子说:“你自己待人接物能庄重自持,老百姓就恭敬了;你自己能孝顺长辈、慈爱晚辈,老百姓就忠实了;你自己提拔好人、开导弱者,老百姓就卖力了。”
66、课文探究:本章讲学习方法,阐述学习与思考的辩证关系,强调学思相结合。
67、译文:孔子说:“学习了(知识),然后按一定的时间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处(到这里)来,不也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怨恨,不也是君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