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诗词经典名篇
1、你难道没有看见吗?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那一头的白发,早晨还是青丝到了傍晚却变得如雪一般。
2、你为何说我的钱不多?只管把这些钱用来买酒一起喝。
3、月儿转过朱红色的楼阁,低低地挂在窗户上,照着没有睡意的自己。明月不应该对人们有什么怨恨吧,可又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之时才圆呢?
4、1956年,毛主席巡视南方,在武汉三次畅游长江写下的词。该词表达了毛主席对中国人民建设祖国和改变山河的豪迈气概,体现出来毛泽东对未来景象的展望,也表达出了一桥贯通大江南北的历史意义。
5、王昌龄的七绝诗尤为出色,甚至可与李白媲美,故被冠之以“七绝圣手”的名号。尤其是他的边塞诗,流畅通脱,高昂向上,深受后人推崇。这首《出塞》,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
6、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独自莫凭栏,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7、坐中客,翠羽帔,紫绮裘。素娥无赖,西去曾不为人留。今夜清尊对客,明夜孤帆水驿,依旧照离忧。但恐同王粲,相对永登楼。
8、《浣溪沙》历来被奉为《人间词》中的上乘之作。全词意境开阔、风格高奇。登高望远,俯瞰茫茫红尘中的芸芸众生,令词人认识到其实自己便是众生中的一员。词人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悲观哲学和佛教思想的影响。中国历史文献研究会理事佛雏《王国维的诗学研究》:此词应属于作为词的最高格的“无我之境”。
9、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10、干货收藏!中国古代十大帝王(作文素材必备)>>
11、王维的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他十七岁时所写,十七岁的少年天才王维,便写出了这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尤其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一句,朴实无华,却写出了每个离家之人过节时的心情,是以万口流传。
12、该词写于1935年。当年红军刚召开了遵义会议,于是继续长征,在娄山关发生了战斗。之后毛主席写下了此词,该词描绘了一幅雄浑壮阔的冬夜行军图,描画了红军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紧张激烈场景,表现了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作家李朝全《诗歌百年经典》:“诗人运用了诸多意象,采用了动静结合的手法和顶针、对仗等修辞,使得词句旋律豪放、悲壮、强烈,富于冲击力。这首词画面感强,景色景物搭配犹如油画一般讲究、贴切。”
13、应是仙君老僮仆,当时掌客意犹勤。苏辙苏辙(1039—1112年),字子由,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谥文定,与父洵、兄轼齐名,合称三苏。
14、1911年10月10日,爆发了武昌起义。随后,1912年元旦节,中华民国成立,出现了亚洲第一个民主共和国。此时的李叔同心血来潮,写下了这首能够和岳飞《满江红》一较高下的千古名篇。词的上半阕写革命志士为救国难,雪国耻,月夜看刀,闻鸡起舞,仰天长啸,壮怀激烈,决心报效祖国的豪壮气势。词的下半阕引荆轲、聂政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故事来暗喻革命d人徐锡麟暗杀安徽巡抚恩铭、黄兴暗杀广州水师提督李准,以及秋瑾、黄花岗七十二烈士、武昌起义中壮烈牺牲的义士,歌颂其牺牲精神。最终对中国的未来展示了美好的憧憬。
15、这首有名的七绝,不无夸张和奇想,写得流丽飘逸,惊世骇俗,美轮美奂,自然天成,读来是那样悠扬、轻快,令人百诵不厌。全诗给人一种锋棱挺拔、空灵飞动之感。然而只赏其气势之豪爽,笔姿之骏利,尚不能得其圜中。诗中快船快意,使人神远,后人赞此篇谓:“惊风雨而泣鬼神矣”。在盛唐诗人中,王维、孟浩然长于五绝,王昌龄等七绝写得好,兼长五绝与七绝而并至极境的,只有李白一人。(美轮美奂)
16、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皮衣,把你的儿子喊出来把这些东西都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尽的长愁!
17、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18、这首送别诗有它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烟花三月下扬州”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19、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曾巩曾巩(1019年9月30日-1083年4月30日,天禧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元丰六年四月十一日),字子固,世称“南丰先生”。北宋政治家、散文家,“唐宋八大家”之为“南丰七曾”(曾巩、曾肇、曾布、曾纡、曾纮、曾协、曾敦)之一。在学术思想和文学事业上贡献卓越。
20、陈子龙诗词精选:明末抗清民族英雄,也是明代第一词人
21、毛主席的改词,其气势可以说纵横古今,无人能敌。该词写于什么时候还有争议,不过总体而言都认为写于1936年。当时红军已经到达了陕北,毛主席在此面对开阔的北国风光,写下了此词,后来于1945年发表于重庆的《新民报晚刊》。近代诗人柳亚子评价到:“毛润之沁园春一阕,余推为千古绝唱,虽东坡、幼安,犹瞠乎其后,更无论南唐小令、南宋慢词矣。”
22、毛泽东诗词精选:诗风豪放远胜苏辛,堪称近代诗词的巅峰
23、这虽是一首送别诗,但写得情深而不伤,意厚而不悲,深情而潇洒,尽显两位绝代大诗人的风流气度。
24、这首诗跳荡纵横,诗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诗的一开头,“金樽美酒”,“玉盘珍羞”,让人感觉似乎是一个欢乐的宴会,但紧接着“停杯投箸”、“拔剑四顾”两个细节,就显示了感情波涛的强烈冲击。中间四句,刚刚慨叹“冰塞川”、“雪满山”,又恍然神游千载之上,仿佛看到了吕尚、伊尹由微贱而忽然得到君主重用。诗人心理上的失望与希望、抑郁与追求,急遽变化交替。
25、而我唯独喜爱莲花从淤泥中长出却不被污染,经过清水的洗涤却不显得妖艳。它的茎内空外直,不生蔓不长枝,香气远播更加清香,笔直洁净地立在水中。人们只能远远地观赏而不能玩弄它啊。
26、陡峭的石壁直耸云天,如雷的惊涛拍击着江岸,激起的浪花好似卷起千万堆白雪。
27、在中华诗词的历史长河里,他们的诗词名篇你读过吗?8位大家,24首名篇,一起领略千古诗词风采。韩愈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
28、且把烹煮羔羊和宰牛当成一件快乐的事情,如果需要也应当痛快地喝三百杯。
29、李白跟孟浩然,都是中国古代文学史是的巨星,他们两能聚在一起,实在是令人歆羡的千古佳事,还留下了这样一首诗,自然值得我们回味,何况这首诗本身就是千古名篇。
30、活动现场,伴着或慷慨激昂、或低沉婉转的背景乐,辅以现场钢琴、古筝、重鼓弹奏,《从军行》《兵车行》《赤壁怀古》《无衣》《满江红》《将进酒》《声声慢》等充满热血报国豪情、人生得失感慨的经典篇目被同学们用最饱满的情感和声音高声诵读,充分展现出新疆班学子的青春豪情和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无比热爱。
31、干货收藏!文学作品里有哪些经典的开场白>>
32、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33、《唐诗三百首》是一部流传很广的唐诗选集。唐朝(618年~907年)二百八十九年间,是中国诗歌发展的黄金时代,云蒸霞蔚,名家辈出,唐诗数量多达五万余首。
34、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高不见章台路。
35、抗日战争爆发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开大学、长沙大学等迁徙到了西南地区的昆明,组建为了西南联大。1938年7月,教育部命令各校呈校歌、校训。冯友兰就为西南联大写下了这首校歌《满江红》。“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西南联大之精神深深浸润入了校歌之中。校歌歌词精炼、典雅,始叹南迁流离之苦辛,中颂师生不屈之壮志,终寄最后胜利之期望,集中反映了联大精神,并表达了对中国抗日战争必胜的信念。
36、著名的《回乡偶书》两首脍炙人口,千古传诵,老少皆知,尤其是第一首。第二首是第一首的续篇。陆游说:“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从贺知章这首诗里,我们可以领会“偶得”二字,有得之于生活,得之于心底的意思。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
37、这首词写于1903年中秋节,当时八国联军入侵不久,秋瑾目睹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和清朝的腐败,决定投降于革命事业。但是秋瑾的丈夫却无心关心国事,在这一天中秋节,秋瑾离家出走,投身革命,写下了这首《满江红》。其中的“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体现他的革命热情。这首词,可以说是古今女词人第一豪放词,和苏东坡、辛弃疾的词相比,也不落下风。
38、活动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提高了学生的审美素养,营造了浓郁的校园文化氛围,充实了学生课余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