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全文
1、出处:出自春秋时期孔子《论语》之《为政》。
2、试译:孔子说:“弟子在家里对父兄孝悌,在外面对公卿忠顺,恭谨老实,博爱众人,亲近仁者。这样子做好了,还有剩余精力,可以读点书。”
3、zǐ yuē kuángér bù zhí tóngér bú yuàn kōngkōng ér bú xìn wú bù
4、zǐ yuē tài bó qí kě wèi zhì dé yě yǐ yǐ sān yǐ tiānxià ràng
5、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讱,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讱乎?”4
6、试译:季氏要去祭祀泰山。孔子对冉有说:“你不能劝阻他吗?”冉有说:“不能。”孔子叹道:“唉,难道说泰山的神灵还不如林放懂礼吗?”(论语全文)。
7、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8、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於人。”25
9、试译:孔子说:“吃粗粮,喝凉水,胳膊一弯就是枕头,也乐在其中嘛!乱搞得来的富贵,我看都是浮云。”
10、2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xǐ),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故旧不遗,则民不偷。”
11、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6
12、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4 (论语全文)。
13、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6
14、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5、子言卫灵公之无道也,康子曰:“夫如是,奚而不丧?”孔子曰:“仲叔圉治宾客,祝鲩治宗庙,王孙贾治军旅。夫如是,奚其丧?”20
16、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末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夏邑),中国古代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17、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途,谓孔子曰:“来,予与尔言。曰: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曰:“不可。”“好从事而亟失时,可谓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岁不我与。”孔子曰:“诺。吾将仕矣。”
18、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hǎn)》)
19、13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现,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20、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12
21、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22、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3、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4、子曰:“师挚之始,关雎之乱,洋洋乎盈耳哉!”
25、子路篇第十三 论语目录1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2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子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3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4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5子曰:“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6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7子曰:“鲁卫之政,兄弟也。”8子谓卫公子荆:“善居室。始有,曰:‘苟合矣。’少有,曰:‘苟完矣。’富有,曰:‘苟美矣。’”9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0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11子曰:“‘善人为邦百年,亦可以胜残去杀矣。’诚哉是言也!”12子曰:“如有王者,必世而后仁。”13子曰:“苟正其身矣,于从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14冉子退朝。子曰:“何晏也?”对曰:“有政。”子曰:“其事也。如有政,虽不吾以,吾其与闻之。”15定公问:“一言而可以兴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为君难,为臣不易。’如知为君之难也,不几乎一言而兴邦乎?”曰:“一言而丧邦,有诸?”孔子对曰:“言不可以若是其几也。人之言曰:‘予无乐乎为君,唯其言而莫予违也。’如其善而莫之违也,不亦善乎?如不善而莫之违也,不几乎一言而丧邦乎?”16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远者来。”17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18叶公语孔子曰:“吾d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证之。”孔子曰:“吾d之直者异于是:父为子隐,子为父隐。——直在其中矣。”19樊迟问仁。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虽之夷狄,不可弃也。”20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d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硜硜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21子曰:“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22子曰:“南人有言曰:‘人而无恒,不可以作巫医。’善夫。”“不恒其德,或承之羞。”子曰:“不占而已矣。”23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24子贡问曰:“乡人皆好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乡人皆恶之,何如?”子曰:“未可也。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其不善者恶之。”25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26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27子曰:“刚、毅、木、讷近仁。”28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29子曰:“善人教民七年,亦可以即戎矣。”30子曰:“以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26、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16
27、21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智;邦无道,则愚。其知智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28、翻译:到了一年最寒冷的季节,才知道松柏树是最后凋谢的。
29、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18
30、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31、他们把道德教化作为实行封建统治的重要手段,把老百姓禁锢在纲常名教、伦理道德的桎梏之中,对民众的道德观念和道德行为产生了极大影响,也对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产生深刻影响。
32、子曰:“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其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以道,说之;及其使人也,求备焉。”
33、子谓颜渊曰:“惜乎!吾见其进也,未见其止也。”22
34、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35、曾子曰:吾日三省乎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36、子曰:“臧武仲以防求为后于鲁,虽曰不要君,吾不信也。”15
37、试译:孔子说:“样子恭顺,却没有礼敬之心,就累人;谦逊谨慎,却缺少应有的威仪,就畏缩;勇猛无畏,却没有礼法节制,会乱套;心直口快,却不懂礼貌,会拧着来。当官的富有亲情,百姓就学会仁爱了;当官的不忘老朋友,百姓就不会寡情少义了。”
38、子张问曰:“令尹子文三仕为令尹,无喜色;三已之,无愠色。旧令尹之政,必以告新令尹。何如?”子曰:“忠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崔子弑齐君,陈文子有马十乘,弃而违。至于他邦,则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之一邦,则又曰:‘犹吾大夫崔子也。’违之。何如?”子曰:“清矣。”曰:“仁矣乎?”曰:“未知。焉得仁?”
39、子张曰:“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其可已矣。”
40、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10
41、子曰:“主忠信,毋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42、鲁人为长府,闵子骞曰:“仍旧贯,如之何?何必改作。”子曰:“夫人不言,言必有中。”
43、试译:孔子说:“我有知识吗?没有知识。即使一个没文化的来问我,我也是空有一张嘴巴。我只好旁敲侧击,把来龙去脉问遍了,才彻底明白。”
44、试译:颜渊、季路在一旁侍奉老师。孔子问:“何不谈谈各自的志向呢?”子路说:“愿意把车马、穿的衣服与朋友共享,用破旧了也不遗憾。”颜渊说:“希望自己的好,不挂在嘴上;自己难受的,不麻烦别人。”子路对孔子说:“想听听老师的志向。”孔子说:“年老的,好好安顿他们;朋友,诚心结交他们;年小的,多多关怀他们。”
45、齐景公待孔子,曰:“若季氏则吾不能,以季孟之间待之。”曰:“吾老矣,不能用也。”孔子行。
46、孔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乐骄乐,乐佚游,乐宴乐,损矣。”
47、16子曰:“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4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49、子曰:“无为而治者其舜也与?夫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6
50、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51、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
52、试译:马棚失火。孔子从朝廷赶回来,问:“伤人了吗?”答道:“没有。”又问:“伤马了没有?”
53、试译:孔子说:“禘祭大礼,从开头献酒完毕后再往下,我就不想看下去了。”
54、试译:受国君委派接待外宾,总是精神饱满、神色庄重,快步去办。向站在两旁的人作揖,左右拱手,衣服前后飘动,风度翩翩。到了外宾面前,伸开双臂疾步迎上去,如舒展双翅。客人辞别后,一定回禀君王说:“客人走远了。”
55、试译:孔子说:“《诗经》选定三百篇,用其中的一句概括,就是:‘心思不歪’。”
56、试译:睡觉,不像挺尸那样仰卧着;平日在家,不像见客做客那样正规。看见穿丧服的,即使平日亲密无间,一定变得严肃起来。看见官员和盲人,即使是常相见,也一定有礼貌。乘车时,遇见路上有穿丧服的,一定身子前倾、按住扶手;路遇背负国家图籍的,也一定前倾身子、按住扶手。入席看见菜肴丰盛,一定神色一变,站起来致谢。打大雷刮大风时,一定一改常态,正襟危坐。
57、子曰:“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58、3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yuè)何?”
59、4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过位,色勃如也,足躩如也,其言似不足者。摄齐(zī)升堂,鞠躬如也,屏(bǐng)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mò)阶,趋进,翼如也。复其位,踧踖(cùjí)如也。
60、20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