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买椟还珠的意思(摘抄好句35句)

买椟还珠的意思(摘抄好句35句)

买椟还珠的意思

1、这精美的木盒一露面就被很多人看上了,一群郑国人上前询问价格。其中一个人将木盒拿在手里看了半天,可谓是爱不释手,一番讨价还价之后,他以最高的价格,买下了这木盒。

2、战国 韩非《韩非子 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3、可我一直有点不服气。觉得椟也有椟的好啊。于是对那个愚笨不着调的郑人,有点天然的好感。

4、《韩非子》已经给了这个寓言一个准确名称:“楚人鬻珠”。后来人们把它改为“买椟还珠”,真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这个寓言的情节、主旨跟着也都变味了。可见,现行成语“买椟还珠”,无论其命名,本来意义,还是引申意义,都是对《韩非子》的错误解读。

5、(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

6、楚人以为郑人后悔了要退货,只见郑人将打开的盒子里的珍珠取出来交给楚人说:“先生,您将一颗珍珠忘放在盒子里了,我特意回来还珠子的。”

7、花了大价钱,买了珠匣,却把珠子还回去,高高兴兴抱着匣子走了的人,是我知道的最早的一位有钱任性的家伙。

8、释义:比喻把主要的和次要的、本质和非本质的关系弄颠倒了。

9、“二是买椟还珠的故事。有一个楚国人,到郑国去卖宝珠,他用木兰做了一个匣子,用香料把匣子薰得香喷喷的,匣子上还连着珠玉,装饰着玫瑰,再用翡翠编聚起来。结果郑国人买了他的匣子却把宝珠还给了他。这种情况可以叫做善于卖匣子,但是不能叫做善于卖宝珠啊。

10、这个珠宝商人小心翼翼地把珠宝放进特意做好的盒子里,带着这些珠宝,满怀信心地动身去了郑国。抵达郑国之后,他在一条热闹非凡的街市上展出了他的珠宝。果真不出所料,展出没多久,很多郑国人便都聚拢过来欣赏他盛放珠宝的盒子。眼见客人越聚越多,他心中暗暗高兴,以为肯定能赚到不少钱。

11、从前,有一个楚国人,他有一颗漂亮的珍珠,他打算把这颗珍珠卖出去。

12、令他意外的是,一个郑国人拿起盒子很是喜爱,便买下了,走后打开盒子才发现有个珠宝,又回去把珠宝还给老板说:刚才走得匆忙,竟然没发现盒子里有颗珠宝,我是专程来归还珠宝的。商人苦笑不已,看来自己并不适合卖珠宝,更适合卖木盒子。

13、此:这,指代楚人的行为(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

14、郑人只重外表而不顾实质,使他做出了舍本求末的不当取舍;而楚人的“过分包装”也有些可笑。看待事情,不能只注重形式,不注重内容。不能只看外表,不看本质。

15、译文:楚国有个珠宝商人,到郑国去卖珠宝。(他)用木兰香木(为珠宝)制作了(一只)盒子,用桂和椒所调制的香料来薰盒子,用美玉来点缀(它),用翠鸟的羽毛来连缀。有个郑国人买了盒子,却把盒里的珠子还给了楚国人,这个人可以说是善于卖匣子,不能说是善于卖珠子啊。

16、(成语用法)连动词;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17、  楚王的意思是说,墨子这个人干工作很务实很卖力,但是经验总结写得太平实。田鸠听了楚王的话,回答说:“我给您讲两个故事吧。一个是秦伯嫁女的故事。过去啊,秦国的君主要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晋国的公子,秦君让晋国为自己的女儿准备嫁妆,所以没给自己女儿好好打扮。但是秦君让女儿带去七十个陪嫁女子,这七十个陪嫁女都穿着华丽的衣服。到了晋国以后,晋国人喜欢陪嫁的妾,却看不起秦君的女儿。这种情况就叫做善于嫁妾却不能叫善于嫁女儿呀。

18、这么多年来,买椟还珠的事儿我也干过不少,为了不单独售卖的赠品,买一堆杂志和正品,也是常有的事儿。可能是上了营销的当,不过我自己想一想,觉得挺开心。椟设计得这么好,谁还稀罕珠啊。

19、(词语解释)原意是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20、......据说,楚国有位珠宝商人,他有一颗贵重的珍珠。为了将这颗珍珠卖个好价钱,商人特地请人做了一只精致的珠宝盒,用的是上等的林材,还用各种玉石镶嵌成漂亮图案,用名贵的香料一熏,这只盒子显得档次很高,亮丽无比。这位商人小心翼翼地将那颗贵重的珍珠放进盒子里,这只华丽的盒子不知吸引了多少人的目光,最终,一位郑国人出高价把它买了回去。谁知,过了没几天,这位买主竟然拿着珍珠来找商人,对他说:“你把这颗珍珠遗留在盒子里了,我买的是盒子,这珍珠还给你吧“。从这位不识货的郑国人手里接过贵重无比的珍珠,珠宝商人心里一阵窃喜。

21、(语法):连动式;作谓语、宾语、定语;用于书面语

22、南朝的刘勰正确理解和利用了《韩非子》上的这个寓言。他说:“昔秦女嫁晋,从文衣之媵,晋人贵媵而贱女;楚珠鬻郑,为薰桂之椟,郑人买椟还珠。若文浮于理,末胜其本,则复在于兹矣。”(《文心雕龙·议对》)这里用“秦女嫁晋”和“楚珠鬻郑”讽喻“文浮于理,末胜其本”,与典相符,于理相合,很是贴切。

23、买椟还珠这个成语想必大家都清楚,意思是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出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熏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要是这么一看,就是笑话什么削足适履、郑人买履、自不量力、得失如梦等等的郑人吗?

24、出处译文:当今的治经者也与众人一样,但是为了遮蔽买来装珍珠的木匣退还了珍珠的短处,人人都是一样的。

25、中国国家大剧院最终采用了哪国设计师的方案?

26、(示例):不善读书者,昧菁英而矜糟粕。~,虽多奚益?改用白话,决无此病。

27、出处:战国·韩非子《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楚人有卖其珠于郑者,为木兰之柜,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翡翠。郑人买其椟而还其珠。此可谓善卖椟矣,未可谓善鬻珠也。今世之谈也,皆道辩说文辞之言,人主览其文而忘有用。”

28、话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人,他得到了一颗夜明珠,别说这珠的光彩夺目了,就是看它的型号,那都是非常稀罕的。这楚人心想,如此漂亮的珠子,一定很值钱。于是便决定把这夜明珠给卖了。

29、椟:木匣;珠:珍珠。买下木匣,退还了珍珠。比喻没有眼力,取舍不当。

30、“当世之人的言论,都是华丽的夸夸其谈,君主们也只看重他们的文采,却忘了是否实用。墨子的学说,传达先王之道,谈论圣人之言,用来传播给众人。如果让自己的言辞华丽,墨子害怕人们只看重他的文辞,而忘记了他思想的实际价值,那就是用言辞伤害了实用性。这种情况,就和楚人卖珠、秦伯嫁女是同一类的情形了。所以墨子的文辞大多不华丽。”

31、他既拿得出这一大笔钱,可想而知是有财务自由的。有能力为自己的审美观背书,也有信心给世人的价值观以反动。我觉得这个人不仅有趣,而且很有品。他欢欢喜喜以溢出市场的价格买了这个匣子,心甘情愿背了傻子的恶名,不被通俗观感框架自己的价值观,不但不可笑,反而很有些可敬。本来他可以留下珍珠再转卖,可是他诚恳退回毫不留恋,对于多余的东西,这个断舍离的决心岂非也很了不起。

32、“买椟还珠”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分清主次,不能只看表面,更要注重内容,否则只会舍本逐末。

33、(温馨提示:更多的故事可在“晚安故事”小程序中收听)

34、出处:曲波《林海雪原》一二:“该简者你却详而不简,该详者你又简而不详。本末倒置,批评你还不愿意?乱弹琴!”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