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王守仁心学四诀(摘抄好句101句)

王守仁心学四诀(摘抄好句101句)

王守仁心学四诀

1、下午他的儿子又死了,第三天连仆人也死在山坡之下。

2、“所以立志做圣人,就可以成为圣人了;立志做贤人,就可成为贤人了。古人所说,假使做好事,可是父母厌恶他,兄弟怨恨他,族人乡亲轻视他,如像这样就不去做好事,是可以的;做好事就使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何苦却不做好事、不做君子呢?假使做坏事,可是父母疼爱他,兄弟喜欢他,族人乡亲尊敬信服他,如像这样就做坏事,是可以的;做坏事就使父母愤怒他,兄弟怨恨也,族人乡亲轻视轻视厌恶他,何苦却一定要做坏事、做小人呢?”

3、总有人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从而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王阳明则告诉我们,没有任何一个人是一无是处的,每个人身上都有美好的东西、珍贵的品质。所以人要对自己有信心,坚信自己的价值。

4、这内耗则来自内心对得失的计较。比如你做一件重要的事,会希望做的好、害怕做不好,会思虑做得好会怎样、做不好会怎样,这就是计较,内耗也就开始了。

5、人都有习气,蒙蔽了自己的心,习气和蒙蔽越重,强迫自己就越艰难。但别无他法,只有付出比别人更多的努力和功夫,在一次次强迫的磨砺中,慢慢清除掉自己的坏习气,才能恢复心的本来光明。这就是王阳明为我们指出的路。

6、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

7、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哀声叹气,处于一种苦闷怨怒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8、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王守仁

9、王阳明自从听了这段话后,就常常在课堂上走神,因为他在凝思。后来的某天,他一本正经地问老师:“何谓第一等事?”这话的意思其实是问,人生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

10、即使碰到很困难的事情,只要心态积极,凡事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充满乐观的意念,大脑处于这种和谐的状态,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益的激素。相反,如果心情忧郁悲观,整天哀声叹气,处于一种苦闷怨怒的状态,大脑受到这种恶性刺激,就会分泌出对身体有害的物质。

11、释义:世间的道德伦理,是非善恶的分辨能力,我们天生就具足,都有,而不是要去外面格物求取才能获得。

12、人心之得其正者即道心;道心之失其正者即人心。——王守仁

13、如何做功夫呢?王阳明在这里指出了另一条路——努力做学问。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对于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就算不是唯一的路,也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14、闲有两种,一种是人闲心也闲,给自己一些时间,从繁忙中脱身出来;一种是人忙心不忙,这是需要靠人的闲去养,和在觉察克制中去修的。无论哪种,其实对我们做事都更有利。

15、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王守仁《传习录》

16、俯仰天地间,触目俱浩浩。箪瓢有余乐,此意良匪矫。幽哉阳明麓,可以忘吾老。——王守仁《读易》

17、王阳明举例子说,当时和朱宸濠对战时,我们处于劣势,我向身边的人发布准备火攻的命令,那人无动于衷,我说了四次,他才从茫然中回过神来。这种人就是平时学问不到家,一临事,就慌乱失措。那些急中生智的人的智慧可不是天外飞来的,而是平时学问纯笃的功劳。

18、焦虑也是如此产生的。在这种状态下,必然会在那里患得患失,杂念丛生,而不能进入全神贯注的高效状态。表面上他很努力,其实根本无法做到真正的投入,效率很低,当然就不会有好的成绩和效果。

19、由此可知,王阳明所说的勤学,不仅是知识,还是一种为人处世的态度,一种光明良知的过程。

20、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王守仁

21、他的老师吃了一惊,从未有学生问过他这样的问题,他看了看王阳明,笑笑,又思考了一会儿,才做出他自认为最完美的回答:“当然是读书做大官啊。”这在当时的确是标准答案,明朝的知识分子们当然是以读朱熹理学通过考试进而做官为毕生理想。

22、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23、在南下途中,武宗及佞臣们荒淫无耻的情态真可谓暴露无遗。好色的武宗南征之时也割舍不下宠爱的刘美人,临行之时,武宗先将刘美人移居通州,并答应不久来接她。临行之时,情意绵绵的刘美人脱下一簪为信物,令使者日后凭此簪来迎。没想到,武宗纵马驰骋之时,将此簪失落,不禁大惊失色,忙命左右近臣刮地三尺,寻找玉簪。左右随从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没有看到玉簪的踪影,武宗气急败坏,失魂落魄。到达山东临清后,无可奈何之余命人持圣旨去迎刘美人。刘美人见来人没有信物为凭,执意不肯从行。当使者空手返回后,谁也没有料到,武宗这位“多情种子”,因思念美人心切,竟然单身一人出军营,或乘舟,或骑马,昼夜兼行,赶回通州迎接刘美人。左右侍臣发现皇帝失踪时,追赶不及。在武宗携带刘美人返回途中,巧遇湖广参议林文缵之舟,见其一妾容貌出众,竟然不舍,携之同行。武宗迎取刘美人的这一趟奔波,前后费时一个多月,故此,武宗一行直到十二月,才到达南京。

24、然而,各人的认知能力是不一样的,尤其是在对社会伦理道德思想的理解和诠释上,于是王守仁又提出“致良知”的学说,他认为人人都有良知,他解释道:“知是心之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这乍一听起来,似乎有浓厚的先验主义的味道,其实这种观点,首先是承认了个人不仅具有认识世界的能力,而且具备评判分析、独立掌握“天理”的主观条件,有了这一主观条件,便可以掌握与拥有“天理”。王守仁进一步阐述:“所谓致知格物者,致吾心之良知于事事物物也。吾心之良知即所谓天理也。”可见,王守仁“心学”创立的本身就是建立在对程朱理学的否认之上,强调在对“天理”的认识与掌握上人人平等,这无疑是一缕振奋人心的解放思想的春风,因而引起当时学者们的强烈反响。其影响极为深远,王守仁本人也因此获得了崇高的声望。明代中期以后,“笃信程朱、不迁异说者,无复几人矣”。明末东林d领袖顾宪成评价道:“正(德)、嘉(靖)以后,天下尊王子(即王守仁)也,甚于尊孔子。”

25、大盗仍然是不以为然的样子:「光着膀子也是经常的事,没什么大不了的。」又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膀子都光了,不如把***也脱了,***岂不更自在?」大盗这回一点都不「豪爽」了,慌忙摆手说:「不方便,不方便!」

26、静静地来,静静地去,静静努力,静静收获,切记喧哗

27、王阳明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如果你觉得诸事不顺,疲惫不堪,身体也越来越差,却成绩甚微,也许你该将眼光投向自己的内心,去检索心内的陋习,跨越自己的心坎。若能把心中之贼破掉,学业、家业、事业就会改观,人生问题就能釜底抽薪地解决掉。

28、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就会变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十足一个平庸之辈。

29、在现在的社会环境中,竞争空前激烈,人们的内心普遍受到各种压力的侵扰,压力大到一定程度,就会对人的身心健康造成严重伤害。

30、在虔州时,陈九川病倒了。王阳明说:“关于病这个东西,格也很困难,你感觉如何?”

31、王阳明显然对这个答案不满意,他对老师说:“我以为第一等事应是读书做圣贤。”

32、日本英雄西乡隆盛曾说:"修心炼胆,全从阳明学而来。"纵观王阳明的一生,历经坎坷,遭遇的磨难是常人所难以想象的。他的成长经历,也为我们指出了人类心灵的无限可能性,甚至包括身体健康和改变命运。

33、过了一会,王阳明又说:「天气实在是热,不如把内衣也脱了吧!」

34、蜡烛能发光,光却不仅在蜡烛上,还可以在太阳上、月亮上、火把上。如果心中有光,那么光便无处不在,因为你的心已经是太阳,正大光明,普照万物。这就是王阳明要告诉我们的。

35、闲有两种,一种是人闲心也闲,给自己一些时间,从繁忙中脱身出来;一种是人忙心不忙,这是需要靠人的闲去养,和在觉察克制中去修的。无论哪种,其实对我们做事都更有利。这也是庄子说的:无用之用,方为大用。

36、王阳明本人是直到第三次参加会试,才以会试第二名、殿试第十名登第。尽管如此,王阳明从不以科举考试来要求他的晚辈,而是要他们立志学圣贤。

37、。需得扎稳根基,才能放开手脚,去伸展、去吸收。

38、比如读书的时候,知道有强记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求快的心不对,就去掉它;知道有争强斗胜的心不对,就去掉它……如此一来,就是一个完全没有自我计较、纯为天理的心。

39、今天的人都追求快,古人则说:欲速则不达。尽管我们想快,但心理急躁,就会失去冷静、从容处理事情的能力,就会感到艰难和痛苦,就会以更糟的心情来对待生活,陷入一种恶性循环。其实我们的心灵本来有着惊人的能力和智慧,在没有外物干扰、宁静平和的状态下,能以更高的效率、更正确的方式来应对所遇到的一切事情。

40、心即理也,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王守仁

41、纵观王阳明的一生,虽然无数坎坷,历经磨难,但令人惊奇的是,每当面临危机的关键时刻,总有贵人出现,机遇也总在那看似无望的时候到来。

42、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夜静海涛三万里,月明飞锡下天风。——王守仁《泛海》

43、“凡是当面揭发他人的短处,攻击揭发他的隐私,用来换取正直的名声的人,都不能和他谈论要求规劝为善的道理。

44、现代医学已经证明,对于一件相同的事情,如果人的心情不同,对自己的身体健康就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

45、一到下雨或有霜露的时节,牢房里就四处漏水,地上被冲出道道沟沟坎坎。

46、王阳明的回答很有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47、正德年间,王阳明在朝堂上遭到排挤,而他的父亲恰巧也在此时病逝。一时间内外交困,压得王阳明透不过气,却依然咬牙扛了下来。

48、学做圣贤,这就是王阳明在12岁那年立下的志向,从此,他的志向从未改变过。创建心学后,他对立志异常重视。《传习录》和《文录》中谈立志的地方不胜枚举。不过,正如你所知,阳明心学的立志和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立志有很大不同。王阳明在《教条示龙场诸生》中说:“志向不能立定,天下便没有可做得成功的事情。虽然各种工匠有技能才艺的人,没有不以立志为根本的。现在的读书人,旷废学业,堕落懒散,贪玩而荒费时日,因此百事无成,这都是由于志向未能立定罢了。”

49、弘治十八年(1505年),孝宗病故,15岁的皇太子朱厚照即位。他就是明武宗。因年号为正德,故又称为正德皇帝。这位正德皇帝的所作所为与乃父相比,有霄壤之别。他不仅将孝宗时期种种兴革的举措废止殆尽,而且醉心逸乐,不理朝政,宦官专权成积重难返、尾大不掉之势。当时京师民谣云:“一为坐皇帝,一为立皇帝。”坐皇帝即为高坐于金銮殿上的明武宗,而立皇帝就是指当朝大太监刘瑾。武宗即位不久,深受宠信的刘瑾即驱走朝中老臣,开始独揽大权,威福任情。朝中大臣惧怕他的权势,谒见时相率跪拜。刘瑾操纵的特务组织“厂卫”人员更是骄横跋扈,妄行无忌。另外,刘瑾还利用各种名目搜刮民财,大兴土木,天下黎民怨气冲天,一次又一次的地方性农民暴动接连发生,统治阶级内部也出现严重的内讧局面。面对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状况,稍为清醒的士大夫们陷入了深深的苦闷与忧虑之中,内心充满了危机感。他们中的一些人殚精竭虑地寻找挽救社会危机的出路,王守仁就是其中声名卓著的一位。

50、凌崖望双峰,苍茫竟何在?载拜西北风,为我扫浮霭。——王守仁《双峰》

51、明代心学大家王阳明(1472年—1529年)出生于诗书世家,祖父王伦以教书为生,父亲王华是成化辛丑科状元。身为状元之子,王阳明自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儒学教育。与时人不同的是,他读书学习却不以科举考试为目的。

52、因为无论在怎样困难的环境里,王阳明都能很快调整自己的心境,尽量保持在一种淡定、愉悦、快乐的状态中。在这种状态里,呈现在他心中的心理图像,必然是积极向上的,既有对人生的美好追求,也有对事业的热切期待。精神如此专注在美好而光明的境界上,自然就能将美好而光明的东西吸引过来。

53、王阳明大概是猜透了王艮的心意,于是就借力打力:「你看到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54、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55、王守仁(1472—1528),字伯安,余姚(今浙江余姚市)人,因其曾筑室于阳明山中读书,学者又尊称为“阳明先生”。研究者们将其定为中国古代主观唯心主义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创立的“心学”体系在当时是对占学术界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之一大反动,它的产生与明代中叶政治黑暗、危机四伏的社会大背景息息相关。

56、要做到克己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换句话说,就是要经常强迫自己进入状态。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57、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著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第二天凌晨,他叫人把弟子周积叫进来。周积匆忙地跑了进来,王阳明已倒了下去,很久才睁开眼,看向周积说:「我走了。」

58、“善恶”是这三句共同的根本概念,也正是一开始说到的、可能造成多数人不能明白的那个根本点。王阳明明确提出有善有恶、知善知恶和为善去恶,不能真正明白就可能产生两种理解:要么是阳明心学的境界不够彻底,要么是佛道都太虚无而王阳明恰恰将其落到了实处。

59、比如借了别人一笔钱,他往往会这样想:“生活真艰难,我什么时候才能挣到这笔钱好尽快还给人家呢?”

60、要做到克己自律,关键在于每天去做一点自己心里并不愿意做、但对自己有益的事情,以此来磨砺、调控自己的心性。

61、令武宗兴味索然的是,远征大军刚到河北涿州的良乡,王守仁平定叛乱的捷报就送到了,王守仁为防止朱宸濠余d作最后挣扎,还准备亲自押送俘虏到京城。事已至此,武宗仍然不肯罢休,他一方面将王守仁的奏疏压下,秘而不宣,另一方面急令王守仁按兵不动,等待迎接圣驾。“将军决胜岂只在疆场”。王守仁在朱宸濠叛乱初起,形势万分危急之时,沉静自若,料事如神。充分表现出智勇双全的儒将风范。仅仅用三十余天,就平定了一场蓄谋已久的大规模武装叛乱。但是,在胜利之余,他需要应付的是更为棘手的问题。武宗及其宠臣并不需要他与众位将士用鲜血换来的胜利,在战场上大获全胜的王守仁反而更感到处境尴尬,步履维艰。

62、最后他巧妙地来了句经典的结语:各位同学想到这点,也可以知道为君子应立定志向和什么样的志向了。

63、王阳明所追求的人生境界,即是“怡神养性以游于造物”,“闲观物态皆生意,静悟天机入穴冥。道在险夷随地乐,心意鱼鸟自流形”的“真乐”或“真吾”状态。这种境界是超凡脱俗,摆脱个人名利毁誉贫富穷达束缚的自由状态。在这种“至乐”境界之中,人与“大化”流行,“逍遥”于“人生山水”之间,实现了社会与自然、理性与感性、美与善相统达到了一种活泼泼的怡悦的高度自由的精神境界。

64、我早知道你肯定会死,因为前两天我隔着篱笆望见你愁容满面,一副忧心忡忡的样子。如果你实在贪恋这五斗米的俸禄,就应该高高兴兴地去上任,为什么要这么不开心呢?

65、心里总有一种忧虑、焦急的想法,这样脑海里浮现出的必然是生活艰难、钱很难挣到的心理图像。

66、比起佛道,这正是阳明心学更前进和完备的地方——并非境界比佛道要高,而是佛道一向缺乏入世的兴趣,因而少有办法上的挖掘和发挥,而只遵守着随缘和顺自然的大原则。而阳明心学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有体也有用;其后便是境界,其前便是进取;其下便是无为,其上便是有为。这才是真正的无为而无不为,真正的内圣外王之道。

67、古人不论什么事情,随时都在心上学习,等到心精明透彻了,字自然也就写得好了。这种方法他总结为八个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

68、这是一个与自己"斗"的过程,领悟的过程。个人资质不同,程度也不同,把握好"乐在其中",心学就算入门了。

69、释义:我的心,我的良知已经光明了,没有杂念邪念了,那还求索什么呢?我已经满足了。

70、大厅两侧各有侧屋。故居总占地面积4800平方米。其中瑞云楼是王守仁当年出生的地方,已修复如初,并辟为王守仁史迹陈列馆。大厅为王氏家人议事及重要庆典活动场所。其它建筑如砖雕门楼,轿厅等历经岁月沧桑,仍保持了原有风貌。1997年3月被公布为余姚市文物保护单位。

71、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王守仁《传习录》

72、这两种理解都有偏颇。真正理解了其中道理,就能知道王阳明的提法,正是恰当。其中的关键正是“善恶”的概念,即到底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73、“如果首先揭发他的过失罪恶,极力地毁谤斥责,使他无地容身,他将产生惭愧羞耻或愤怒怨恨的心;虽然想要委屈自己来听从,可是在情势上已经不可能。这等于是激怒他使他做坏事了。”

74、王阳明说:“读书作文安能累人?人自累于得失耳。”读书作文,怎么能牵累人呢?人其实是被自己的计较得失牵累了。

75、你死都不怕,还在乎一条***么?——没有一无是处的人,只有自暴自弃的心

76、不要像一个美国社会学家所说的:中国人活得太累了,他们的人生只有两个词,成功和拼搏……我很奇怪,他们连快乐都感受不到,却想追求幸福。

77、可能大家在现实生活中看到过很多这样的例子——两个得相同疾病的人,一个人性格开朗,另一个人性格忧郁。那个性格开朗,能用乐观的心态看待疾病的人,肯定比另外一个性格忧郁、遇事悲观的人好得快。

78、天理不是靠空谈的,是靠格物致知。靠实践,靠自省,即“知行合一”。

79、所以,我们要想在人生中获得幸福,就得“凝思静虑,拟形于心”,让自己的心灵安静下来,在脑海中经常想象自己所希望的美好、幸福的事情,让它形成一幅稳定、生动的心理图像,发挥主导作用。将自己的精力集中在那些有价值的事情上,这样才可能达到成功。

80、王守仁哲学思想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行合一”的学说。朱熹主张“知先行后”,后世士大夫阶层却逐渐形成知而不行的风气,这在明代中叶以后更是具有代表性。王守仁曾批评道:“近世学者将‘认知’与‘行事’分成两码事,强调必须首先弄清欲行之事,然后才能付诸实施,结果导致终生一事不行。”“学者不脚踏实地地解决实际问题,而牵制纠缠于言语的论辩之间,只能走向空洞虚无的迷途。”因此,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呼吁他的“同志”着手解决面前的社会问题。这才是王守仁创立新的哲学体系的最终落脚点。

81、北宋初年,宰相吕端遭奸臣陷害,被贬还乡为民。回到家后,当地的一些官吏和豪绅都集结一起带着重金厚礼来拜访他。

82、这样,你便不会为那些真正需要你完成的义务而感到痛苦。久而久之,这种自律行为就变成习惯,主宰着你的行为。

83、朱宸濠久攻安庆不下,气急败坏,突然听到王守仁已攻下南昌,大为惊恐。谋士李士实等人劝其千万不可回师,应离开安庆,直攻南京,如能在南京即位,江西自会归服。可是朱宸濠忧心如焚,执意不从,命撤安庆之围,以大军回救南昌。

84、此心光明,亦复何言——用尽一生,去做一个光明磊落的人。

85、王阳明这种修养精深、境界高明的人,往往能看到别人身上的优点和长处。很多时候,并不是你错了或者没有用,你只是还没等到有能力欣赏你的人。

86、他告诉我们,修心的要点,在于做到克己自制,有一种自律的精神。

87、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王守仁

88、“无善无恶心之体”,这最高深最根本的一句,因为有佛道的相同观点在前,其实并不难懂。佛家讲因缘和合,一切往深了去,越往深去便越会消解一切,直到非有非非有、非空非非空的空性。道家讲阴阳相对,一切往大了去,越往大去便越会化解一切,直到恍兮惚兮、惚兮恍兮的混沌。万事万物包括善恶之谓,自然也在消解化解之列。

89、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王守仁《咏良知四首示诸生》

90、官军乘胜进击,积极扩大战果,歼灭了四散奔逃的残兵败将。继而收复了九江与南康,王守仁率领的官军大获全胜,战绩辉煌。当将士把载有朱宸濠的囚车送人南昌之时,全城军民围观,欢呼之声震动天地。当朱宸濠见到王守仁后,在槛车中大呼:“王先生,我欲尽削护卫之兵,请降为庶民可乎?”王守仁朗声回答道:“有国法在!”

91、真正的高手,从不寄希望于险中取胜。反而是那些中规中矩的招数,看似笨拙,却保证了整个棋局的安全

92、知行合一: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

93、人是一种十分矛盾的动物,强大的惰性与巨大的潜力在体内共存,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人就会变得十分懒散,做事拖拖拉拉,得过且过,十足一个平庸之辈。而施加了一定的压力和强迫之后,不断朝向一个目标努力,人的潜力才会被激发出来,显现出不同于常人的地方。

94、在王阳明十岁的时候,他老爹王华考上了状元,这个状元要比现在的高考状元要牛逼的多,因为现在的高考状元是按省来的,省级的状元。王阳明的父亲王华考的状元是全国的状元,是状元中的状元。身为状元的儿子,王华自然对这个孩子抱有很大的期望,希望王阳明将来也能金榜题名,于是他给王阳明请了许多的老师,来教王守仁读书,但是王阳明似乎不太喜欢在私塾里读书,他喜欢舞枪弄棍,他喜欢读兵书,还喜欢问些稀奇古怪的问题,有时候问的一些问题都能把老师问倒。他的志向非常的高远,心思跟常人也是完全的不同。有一次,他跟私塾的先生讨论:什么是天下最要紧的事?老师认为科举是天下第一等要事,但是王阳明并不认同,他认为天下最重要的事是读书做圣贤。在王阳明17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决定给他办一门亲事,新娘是江西洪都的一个官家小姐,王阳明就顺着他父亲的安排,去江西结婚去了。就这样,王阳明当起了上门女婿,好,结婚的日子到了,官家结婚,新郎又是状元的儿子,所以,自然要隆重的去举办。全府上下的人都在忙里忙外,等到大家全都忙完了,等新郎新娘行礼的时候,他们突然间发现少了一个关键人物,谁呢?新郎官王阳明不见了,这个很致命啊,喜帖都发出去了,各路亲朋好友全部都已经过来,上上下下忙里忙外,就等着行礼的时候,关键人物不见了。

95、也许有人不赞同做事要强迫自己的说法和做法,而认为一个人应该以一种愉悦、欢快的心情去学习、读书、做事,以为这样才符合心理学及大脑思维的规律。因为据研究,人类的大脑只有在愉悦、快乐的状态下才能最好地发挥作用。

96、王守仁似乎明白了武宗的用意,在重新拟定的奏捷书中,王守仁开篇便道:“奉威武大将军方略,讨平叛乱。”这无疑是将平定叛乱的成绩首先归功于武宗的韬略,同时把武宗宠幸的近臣均写进了功臣簿之中。王守仁的这份大有虚假内容的捷书倒真使武宗满心欢喜,张忠、许泰等人也无话可说。意犹未尽的武宗又上演了一场闹剧,他与诸位近臣都着戎装,带领京师禁军。出城数十里,四军围成一个广场。他命将朱宸濠等俘虏解去枷锁,置于广场的一角。然后武宗若有其事地鸣金击鼓,向束手待毙的朱宸濠等人发起进攻。不费吹灰之力抓住朱宸濠后,重新捆绑起来,打入囚车。诸位佞臣纷纷吹捧献媚。武宗以此将平定朱宸濠的功绩全部揽到了自己身上,然后得意洋洋地下令班师回朝。武宗这场闹剧发生在正德十五年(1520年)闰八月,此时距离王守仁平定叛乱已有一年多的时间了。班师途中,明武宗乐极生悲。在捕鱼为戏时,舟覆落水,从此染疾在身。

97、山中莫道无供给,明月清风不用钱。——王守仁

98、一切的伟人和成功的人,都是对自己够狠的人。

99、王守仁,少有奇志。15岁便独自出游天下雄关——居庸关与山海关,纵观天下名山大川。在刻苦攻读之余,尤喜论兵,练得一手好箭法。王守仁自幼对哲学思辩情有独钟,年仅17岁便前往上饶拜会著名学者娄谅,讨论朱熹“格物致知”之学。后从九华山游览归来,筑室于阳明山中,苦苦思考,数年一无所得。弘治十二年(1499年),王守仁考中进士,从此踏上仕途。当时正值弘治晚期,春风得意的王守仁勤勉工作,试图施展自己宏大的抱负。但好景不长,明武宗登基后,局势急转直下,朝政顿时陷入纷扰混乱的泥沼之中。大太监刘瑾专权跋扈,肆意妄为。亲眼目睹国家由治而乱,在京做官的王守仁内心愤懑异常,终于在忍无可忍之时,为遭陷害的官员仗义执言。刘瑾极为恼怒,在朝堂之上对王守仁笞以重杖。王守仁被打得皮开肉绽,濒死而复苏,侥幸保住一条性命。据说,王守仁在被贬出京后,刘瑾还派人一路追杀。王守仁伪装投水自尽才瞒天过海,逃出虎口。最后,他因担心连累亲族。才来到龙场驿站。在这里,王守仁于极度苦闷之中顿悟到“心外无理”、“心外无物”的道理,从此摆脱了正统思想的束缚,在程朱理学之外另辟蹊径。而龙场驿站之行也是王守仁政治活动的转折点。

100、有一天,个性极强的王艮出游归来,王阳明问他:「都见到了什么?」王艮以一副异常惊讶的声调说:「我看到满街都是圣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