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陶行知的主要观点
1、C.教学做合一。“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学说中最富有创造性的现代教育方法论之是“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等原则的实施。其主要涵义是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
2、教学做合一有两种涵义:一是方法;二是生活的说明。在方法方面,它主张教的法子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根据做的法子。不然,便要学非所用,用非所学了。在又一方面,它是生活的说明:在做上教的是先生,在做上学的是学生。从先生对学生的关系说,做便是教;从学生对先生的关系说,做便是学。先生拿做来教,乃是真教;学生拿做来学,乃是实学。
3、现代社会不断发展变化,使学校德育工作者始终处于一个因已有的方法手段落后或过时而需要不断学习的挑战性环境之中。如何从容应对不同时期所面临的道德问题?如何使德育工作紧随其变?当在新的时代里传统德育无法紧跟社会的进步发展而不断更新时,陶行知与杜威教育思想中所蕴涵的终身教育理念,为随社会生活变化而不断适时调整和快速应对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方针。
4、1897年,杜威在《我的教育信条》中提出其教育生活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简述陶行知的主要观点)。
5、当然,强调在实践中做,融教学做为一体的生命教育,是有意义的、经过自我思考的、带有自我生命温度的教育,而不是一种盲行盲动。陶行知把“做”分为有意义的做与无意义的做,“人家怎样做,我也怎样做,而不求其所以然,便是无意义的做”。陶行知认为,只有手到心到才是真正的做。他在批评二元论哲学对劳心和劳力之人的阶级划分所导致的“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的现象时说,“劳力而不劳心,则一切动作都是囿于故常,不能开创新的途径;劳心而不劳力,则一切思想难免玄之又玄,不能印证于经验。……所以单单劳力,单单劳心,都不能算是真正之做”。所有这些,都给生命教育实践提供了思想源泉。
6、陈鹤琴(1892~1982),浙江上虞人,著名的儿童教育家,中国近代学前儿童教育理论和实践的开创者。他于1923年创办了我国最早的幼儿教育实验中心——南京鼓楼幼稚园,创立了“活教育”理论,一生致力于探索中国化、平民化、科学化的幼儿教育道路,被誉为“中国幼儿园之父”。
7、“教学做合一”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教学论。用陶行知的话来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现象之说明,即教育现象之说明。
8、*所谓健全人格须包含: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
9、*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惟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灵的深处。
10、*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简述陶行知的主要观点)。
11、1922年,陶行知在《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生活教育》一文,用英文表述了“生活教育”的观念和思想:Educationoflife,Educationbylife,Educationforlife,即:“生活教育是给生活的教育,用生活来教育,为生活而向前向上的教育。”它具体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和“教学做合一”三个方面的内容。
12、杜威认为“生活就是发展;不断发展,不断生长,就是生活”。因此“一个人离开学校之后,教育不应停止”。陶行知则进一步明确提出“要发展终身教育,培养求知欲”的主张。他认为教育应与人民大众的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学习为生活,生活为学习,只要活着就要学习,要做到“活到老,做到老,学到老”。实际上,强调生活与教育的统即强调教育的延续性,也就蕴含了终身教育的理念。
13、“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14、*失败是成功之母。单有母亲不能生子。成功之父为谁?“奋斗是成功之父”。
15、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强健活泼之体格。优美和谐之感情。
16、陶行知认为,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有了人类的生活,也就有了人类的教育。教育随着人类生活的变化而变化。生活是不断前进的,教育也要不断进步。他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
17、“教学做合一”,即“教的方法是根据学的方法,学的方法是根据做的方法;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陶行知力推生活的教育作用,他指出,生活与生活一摩擦便立刻起教育的作用。摩擦者与摩擦者都起了变化,便都受了教育;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与没有受过某种教育的生活,相互矛盾斗争,便发出生活的火花,即教育的火花。发出生活的变化,即教育的变化。
18、“生活即教育”所强调的是教育以生活为中心,所反对的是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尽管它在生活与教育的区别和系统的知识传授方面有所忽视,但在破除传统教育脱离民众、脱离社会生活的弊端方面,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9、1919年,陶行知大胆主张改教授法为教学法,“因为先生不能一生一世跟着学生。热心的先生,固想将他所有的传给学生,然而世界上新理无穷,先生安能尽把天地间奥妙为学生一齐发明?那么,先生究竟应该怎样才好?我以为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陶行知于七十多年前的上述论述,与当今新课程强调的要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的是多么的一致啊!
20、“生活即教育”是指生活含有对人的教育作用,教育促进生活之变化,教育随生活的变化而发展;生活是教育之本,生活是教育的途径,生活是教育的最终目的。
21、(带薪休寒暑假、五险一金)吉林师范大学博达学院招聘公告
22、距离2023年考研还剩最后的11天!坚持就是胜利!
23、陶行知认为,人生的价值在于开拓和创造。他以人生要“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自励和勉人。他形象地在《三代》一首诗中写道:“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这是说要从行动中获得知识,再用知识去指导行动。只有这样,才能推动社会不断进步。
24、单项选择:中国第一所幼稚教育实验中心是( )。
25、陶行知和杜威均强调了生活与教育相统一的教育思想。杜威认为:“我们必须认识到道德原理与其他力量一样在相同的意义上是真实存在的;它们内在于社区生活和个体的足以对付工作的结构之中……根据这种信心行事的老师将发现一切学科、每一种教学方法、学校生活中的所有事件都要孕育着道德可能性。”
26、另一方面,考虑到人民群众缺少教育的实际处境,陶行知说:“课堂里既不许生活进去,又收不下广大的大众……那么,我们只好承认社会是我们唯一的学校了。马路、弄堂、乡村、工厂、店铺、监牢、战场,凡是生活的场所,都是我们教育自己的场所。”基于“社会是大众唯一的学校”这样的认识,陶行知鼓励劳动群众在社会中学习、向社会学习,而他本人也在是社会上先后办过各种方面便劳动群众及其弟子的学习场所,通过社会的大学校,使之受到教育。
27、五险一金+食宿免费|2020年公主岭第五中学招聘公告
28、如果选择了这个职业,它会不同任何其他行业的职业目标: 不是对上司负责,也不是对客户负责,而是对一张张像朝花晨露一样稚嫩的面孔负责,对一双双满怀着信任与期待的眼神负责。
29、从生活纵向的发展来看,生活伴随着人生始终。“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生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陶兴知主张人们积极投入生活中去,在生活的矛盾和斗争中去选择和接受“向前向上”的“好生活”。
30、杜威把学校教育看作传承民主理想、民主经验的首要工具。他倡导把学校生活变成一种简化的社团生活形式,在这种社团生活的形式中,孩子们作为社团的一分子,平等的分享人类或种族继承下来的文化资源,并用自己的力量为社会的变革服务。陶行知的民主教育精神则主要体现在他生活教育思想的大众性上。其生活教育的最初目的即就是为普及国民教育,让社会大众人人都受教育。在他眼里,生活是大众的生活,生活教育就是大众的教育。他重视民主办学,强调教育公平,主张教育为大众服务。
31、(全年招聘)2020年各学科小学教师招聘公告长期招聘、五险一金|省内学校招聘各科教师和辅导员公告
32、一个理论:生活教育理论,这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名称。生活教育思想贯穿始终,内容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等。在陶行知的教育生涯中,生活即教育是他毕生所追求的。
33、那么多的孩子,那么多日常相处的点点滴滴,再优秀的教师,也很难注意到每一个细节,很难保证自己是没有遗漏的。
34、《教育史ABC》(1928年)《新教育大纲》(1930年)等。
35、其次,生命教育以生命的自由与解放为基础。有生命的教育一定要使生命处于自由、自然的状态之中,解放一切对生命的束缚,使生命得到充分地舒展,焕发“活”的生机。陶行知所谓的“自由”是一种“出头处的自由”。他对中山先生之国家要自由、个人不要自由,团体可以自由、个人不能自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想法,用树木的成长作比喻说:“如树木有长五尺长的,一丈长的,十丈长的;树的出头处,是要自由的。……我们人类的智愚贤不肖,也如树木有能长到十丈长的,也有只能长到五尺长的,这是天生成的。如果你嫌五尺太矮,要把它拔到一丈,它因为力量的不足,是要死的;如果你嫌一丈太高,要把它压到五尺,它因为受了过分的压制,也是要死的。”他在给友人写的对联中言,“在立脚点谋平等,于出头处求自由”。可见,这种自由是一种个体之自由,解放之自由。从这点来说,有生命的教育与创造教育的精神是相一致的,他们都批判那种毫无精神的死的教育——“教员们教死书,死教书,教书死;学生们读死书,死读书,读书死,所以那种教育是死的教育,不是行动的教育”。从对“死教育”的批判和对“活教育”的希望出发,陶行知明确提出,教育应该是充满生命气息的教育,“活”就意味着充满生命的,生生不息的,而不是僵死的教育。
36、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这是现代教育家()的名言。
37、首先,“教学做合一”要求“在劳力上劳心”。陶行知认为在传统教育下劳力者与劳心者是割裂的,造成“田呆子”(劳力者)和“书呆子”(劳心者)两个极端,所以在中国“科学的种子长不出来”。为纠此偏,就必须“(1)教劳心者劳力--教读书的人做工;(2)教劳力者劳心--教做工的人读书。”“在劳力上劳心”是指“手脑双挥”,将传统教育下劳力和劳心的“两橛子”联接起来,“在劳力上劳心,是一切发明之母,……人人在劳力上劳心,便可无废人”。
38、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
39、(2)“社会即学校”,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
40、我们可从宏观与微观两方面,简析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丰富内涵
41、* 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矩,教职员躬亲共守。我们深信这种共学、共事、共修养的方法,是真正的教育。一校之中,人与人的隔阂完全打通,才算是真正的精神交通,才算是真正的人格教育。
42、要解放儿童的头脑,解放儿童的双手,解放儿童的眼睛,解放儿童的嘴巴,解放儿童的空间,解放儿童的时间。
43、他的教育思想的人民性,还体现在他把人民作为教育的主人,必须首先向人民学习,把他们当作教育的主人,自己是为他们服务的,因而要用人民最需要的东西教育他们,用人民最易懂的方法帮助他们掌握知识,提供他们的科学文化水平,以摆脱贫穷落后。
44、(作者:王平,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副教授;朱小蔓,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
45、1932年,陶行知在上海创办“山海工学团”,首创“小小先生制”。“小先生制”是为了解决普及教育中师资奇缺、经费匮乏、谋生与教育难以兼顾、女子教育困难等矛盾而提出的。“小先生制”指人人都要将自己认识的字和学到的文化随时随地教给别人,而儿童是这一传授过程的主要承担者。尤其重要的是“小先生”的责任不只在教人识字学文化,而在“教自己的学生做小先生”,由此将文化知识不断绵延推广。
46、此外,从做中教,还需要教师通过实践活动来对学生进行教育。陶行知在学生犯错时,往往不是进行严厉的批评和斥责,更不是加以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实际行动让孩子们认识自己的错误,改正缺点。在育才学校,流传着一个“四块糖果”的故事,可以说是陶行知“从做中教”的教育经典。
47、但是,当社会发展到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或信息化更高的未来社会,学校教育会受到来自海量信息和网络的巨大冲击。传统的教育体系正在或面临重大变革,很多高校的网络教育如雨后春笋般剧增,“远程教学”技术走进传统大学的校门,使学校里以往的热门课程,都可以通过网络授课,让很多人可以坐在家里面对着电脑自主学习,一个人的教育、学业发展以及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不再取决于教师与学生的面对面接触。知识的传播无处不在,教育方式必将也正在走向多样化、多元化。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正适合这样的大环境。当杜威的教育生活思想坚守在学校教育的阵地上时,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却可以引领我们应对信息化时代教育方式的多元复杂。
48、(2)教学论:做中教、做中学、做中求进步;
49、提倡民主型、开放型、密切结合生活实际的新教育(微观教育)
50、陶行知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认为“生活即教育”,主张以人类的生活作为教育内容,在生活实践中接受教育;
5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可见这其中包含的东西太多,绝非一朝一夕可以成就。
52、最后,生命教育还是融教学做为一体的,全身心状态的教育。教学做合一本身就是生活教育的方法,自然也是生命教育的方法。陶行知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主张改教、学、做办法为“教学做”办法,用教学法代替教授法,在思想上来个彻底的、原原本本的转变。在《教学合一》一文中,他对教学做方法进行了解释,认为“教的方法要根据学的方法”,“事怎样做就怎样学,怎样学就怎样做;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
53、1946年7月25日上午,因长期劳累过度,不幸逝世于上海,享年55岁。
54、陶行知与杜威生活教育思想对当今学校德育工作的启示
55、陶行知一生坚决批判和反对旧传统中封闭式的、僵化的教育;倡导开放型的、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的新型教育。这具体表现在他创立的“生活教育”理论上。“生活教育”包含三个基本内容:“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其实质是使教育与生活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他坚决反对死灌死背死考,徒把教学过程作为单纯的认识过程;强调“教学做合一”。要求科学地遵循教育和教学规律,适应时代和社会需要,建立一种与社会生活实际密切结合的新教育。
56、陶行知(1891~1946),房名文清,后改为知行、行知,安徽款县人,杰出的人民教育家、大众诗人和坚定的民主战士。陶行知一生为改革和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毛泽东称颂他为“伟大的人民教育家”,朱庆龄赞誉他为“万世师表”,周恩来称他为一个无保留追随d的d外布尔什维克”。
57、首先要求教师与学生民主的平等相处,教学相长,在教学实践中了解学生的特点,不断提高教师的自身素养。陶行知曾这样提醒教师:“小孩子也是最伟大的先生。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教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如何让他们挥出小小的创造力、唯独肯拜人民与小孩为师的人,才能把自己打造成民主的教师,也只有肯拜人民与小孩为师的人,其民主作风才能自然而然的获得。”
58、从生活的横向展开来看,过什么生活也便是在受什么教育。“过健康的生活便是在受健康的教育;过科学的生活便是在受科学的教育;过劳动的生活便是在受劳动的教育;过艺术的生活便是在受艺术的教育;过社会革命的生活便是在受社会革命的教育。”“过好的生活便是在受好的教育;过坏的生活便是在受坏的教育……”
59、二是“社会即学校”的教育对象和办学方针。它也有多层含义:打破围墙、面向社会的大环境办学、打破“鸟笼”利用社会的或环境办学。
60、生命在个体层面和社会层面的发展是连续的、统一的。健康、活泼的生命,思想独立、行动自由的人,着眼于大众和民族的大众教育等,既是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和升华,也是生命教育层次和深度的递进。它们统一于完整的生命发展之中,构成陶行知生命观的重要内容,贯穿陶行知的生命教育实践,也启迪着今天的生命教育。
61、“社会即学校”,要“把学校里的一切延伸到大自然界中去”;
62、活的教育就是要改造传统社会中缺少创造性的教育,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活”的创造性人才。作为有生命的人,我们需要的就是这种活的教育。哪里有生命,哪里就有教育。陶行知创办晓庄学校,开展教育实践,就是为了“形成活泼的有力量有生命的村庄,再把全中国所有的村庄联合起来,构成一个有大生命的中国”,从而拯救整个中国。
63、具有强烈的教育改革精神和全民意识(宏观教育)
64、解析:题干所述为陶行知的教育名言。答案选B。
65、*不能用人的长处,便是自己的短处。希望你们能用人的长处,而又帮助人克服短处。
66、陶行知是我国著名教育学家,他对于我国教育的思想理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务。陶行知对于学前教育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并且提出了自己的基本理论,陶行知的学前教育思想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特点。
67、对于终身教育,早在1934年,他就说:“生活教育与生俱来,与死同去。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直到晚年,即1945年5月,他还强调说:“无论老少,也应该受教育。”故生活教育很早就提出了“活到老学到老”的口号。
68、另一方面,教育又能改造生活,推动生活进步。“教育是民族解放、大众解放、人类解放之武器。”说明了教育对社会政治改造的作用,而他本人一生从事教育,就是在培养能够承担改造社会重任的人。教育不仅改造着社会生活,也改造着每个个人的生活,“教育的作用,是使人天天改造,天天进步,天天往好的路上走。”
69、(答案)B。解析:本题考察陶行知教育思想。陶行知提出教学做合一的现代教学方法论,其主要涵义是指:“教的法子要根据学的法子,学的法子要根据做的法子。教法、学法、做法是应当合一的。题干中好先生不是教学生,不是教书,而是教学生学,即教学生做,故符合陶行知的教学做合一的思想。因此,选B。
70、“教学做合一”主要包括三方面:一是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二是对事说是做,对己说是学,对人说是教;三是教育不是教人,不是教人学,乃是教人学做事。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不能成为教,学也不能成为学。
71、提倡做“第一流的教育家”。这种教育家一要敢于探索未发明的真理,不怕辛苦,不怕失败,一心要把奥妙的新理一个一个地发现出来;二要敢入未开化的疆土,要晓得国家有一块未开化的土地,有一个未受教育的人民,都是我们未尽到责任。
72、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获得能力。陶行知从育才学校开学的第一天,就采取了“从做中学”的新颖方式,给学校新人学的学生留下了深深的印象。从做中学,也体现为学生“有学有教”“即知即传”,自己在实践中学到本领,并且受教育的同时也教育别人。
73、其另一命题“学校即社会”,所关注的主要是正规的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及个人生活的关系。他在《我的教育信条》中论述“什么是学校”时指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教育既然是一种社会过程,学校便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形式。儿童学习的过程实际就是他的生活过程,教育要以儿童为中心,以儿童的生活经验为内容,在他看来,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做中学。
74、他的“非命”、“兼爱”之论,和儒家“天命”、“爱有等差”相对立。认为“官无常贵,民无终贱”。要求“饥者得食,寒者得衣,劳者得息”。其中不少具有朴素唯物主义思想。所谓兼爱,包含平等与博爱的意思。墨子要求君臣、父子、兄弟都要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友爱。
75、陶行知始终把教育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进行考察,认为“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的,生活所自营,生活所必须的教育”。生活与教育是一回事,是同一个过程,教育不能脱离生活,教育要通过生活来进行,无论教育的内容还是教育的方法,都要根据生活的需要。要“用生活来教育”,通过生活来教育,教育与生活要有高度的一致。我们想受什么教育,便需过什么生活。
76、生命教育的实质是人的教育。“真正的教育必须有助于造就能思索、能建设的人。”在陶行知看来,教育在于求真,学习贵在学做、学成一个真正的人。真正的人,他的生命首先是健康的,物质生命的存在是生命的第一要旨和保障,一切的教育和学习活动都要为着这个健康的生命服务,生命教育更是如此。为了生命的健康开展教育,这是生命发展的需要,也是生命教育的首要目的和原则。正如陶先生所说:“学生是学习人生之道的人。学以厚生则可;学以伤身是断乎不可的。”“最重要还是要用科学的卫生方法,好好的调节自己的身体,不使生病!”由此,在论述手脑并用,教人自立的时候,陶行知提出“整个的人”必须具有三种要素(健康的身体、独立的思想和独立的职业),首次明确提出“健康的身体”这一概念。
77、“社会即学校”是生活教育理论另一重要主张,是“生活即教育”思想在学校与社会关系问题上的具体化。
78、杜威教育生活思想的关注点虽然在个体上,但具体施力点则在国家的整个教育体系上。当时,美国公众教育体系已经形成,与个体教育息息相关的是整个国家的教育系统。所以杜威的侧重点放在国家教育体系的改良上,通过社会整体教育观念的引导和教育体系的改革,把学校构筑成一个雏形社会,把生活中的许多内容经典化,浓缩成若干课程,以便于教育人士更好地实施教育。而陶行知生活教育思想的具体施力点在个体上。中国传统的私塾教育属于小众教育,而新思想运动产生的新教育各行其是、尚未形成体系。所以,陶行知自然侧重于受教育的个体,他只能通过吸引尽可能多的个体来实施他的教育。他认为:“改造了个人便改造了社会。”只有使广大的受教育者自己具备这种教育理念,教育才能走进人民大众,教育才能改造生活、改造社会,实现富民强国。同时,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这种大教育观更适合个体教育。个体受教育的灵活性正跟生活与社会的广博性相适应。总的说来,杜威教育生活思想是对整体的教育体系的改革,而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对个体教育观念的改变。
79、单项选择:强调“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家是( )。
80、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人民性和广泛性是非常强烈的。他为人民办教育,明确提出“生活教育要解放全人类”的理想。他所说的“爱满天下”就是解放全人类,他所说的“平民化”就是以工农为主体的人民性。
81、“社会即学校”扩大了学校教育的内涵和作用,对传统的学校观、教育观有所改变。传统学校与社会生活脱节,学生孤陋寡闻,而以社会为学校,使得教育的材料、教育的方法、教育的工具、教育的环境,都可以大大地增加,有利于拓展学生的知识,增强学生的能力。“社会即学校”,还可以使被传统学校拒之门外的劳苦大众能够受到起码的教育,贯穿了普及民众教育的苦心,同样也值得肯定。
82、在社会动荡的时代,陶行知立志把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中国人的生命作为自己的志业。在他的教育思想中,人的生命始终是整个中国和中国教育的基础。生命不仅是教育的目的,而且是教育的出发点和基础。面对当时中国社会对人的生命的忽视和冷漠,陶行知在《中国的人命》一文中惊呼:“人的生命!你在中国是耗费得太多了。……中国要到什么时候才能翻身?要等到人命贵于财富,人命贵于机器,人命贵于安乐,人命贵于名誉,人命贵于权位,人命贵于一切。只有等到那时,中国才站得起来!”在陶行知看来,只有重视人的生命,把人命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上,追求自由世界和自由人格的目标才有希望,中国的教育才有出路。
83、感悟和提升,陶行知遵循“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主张,对课程资源认识的视野极为广阔;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每一个幼儿的发展,新课程既要解放学生、生活与教育紧密结合;
84、荐读|傅国亮:家庭教育的首要任务是品德教育
85、1922年2陶行知月,陶行知任中华教育改进社主任干事。同年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机关刊物《新教育》主编,并发表《我们对于新学制草案应持之态度》、《评学制草案标准》、《中国建设新学制的历史》。1923年7月,致函国立东南大学(南京高等师范学校于1921年改为国立东南大学)代理校长刘伯明,辞别东南大学,专任中华教育改进社总干事。参与发起成立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被安徽旅宁同乡会、同学会所办南京安徽公学推为校长。先后谢绝被聘任为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8年改为国立武汉大学)校长、金陵大学校长的邀请,专事中华教育改进社工作及促进平民教育运动。1926年,在其创办的明陵小学召开的中华教育改进社第一次乡村教育联合研究会上,宣读《我们的信条》,提倡“生活教育”。1927年,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晓庄师范。1930年4月,晓庄师范被查封。逃往日本。
86、陈鹤琴先生的活教育体系,对中国幼儿教育的各方面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