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名言解释
1、“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第七十四章)
2、“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第七章)
3、“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
4、老子出于对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观察,认为一事物,在其相互对立的矛盾中,都具有同一性。这是老子以辩证思维方式总结出的一条自然规律。简单扼要地提出了能量守恒规律,总是从能量高的地方,流向能量低的地方,正是:“损有余,而补不足。”
5、这句话的意思是,“谁能在浑浊中安静下来,使它渐渐澄清?谁能在安定中活动起来,使它出现生机?”(傅佩荣)俗话说,“心静自然凉”,跟这有相通的地方。当局者容易迷,但并不意味着不能“清”。怎样才能从混乱中找到头绪,唯有镇定沉着。言之易而为之难,需要静下来。
6、解释:不自我表扬,反能彰显贤明;不自以为是,反能是非彰明;不自我夸耀,反能得有功劳;不自我矜持,所以才能长久。正因为不与人相争,所以遍天下没有人能与他相争。
7、来稿请投:shiwenxuexi@1com(老子名言解释)。
8、“幾语”:微言大义。“幾”,微妙而有关枢机、旨通枢要,虽则微妙,蕴含大义。“诚”:确实。确实,的确。《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战国策·齐策》:“臣诚知不如徐公美。”“全”:保全。
9、这句话的意思是,“‘致虚’和‘守静’的工夫,做到极笃的境地。万物蓬勃生长,我看出往复循环的道理。”(陈鼓应)不管我们怎么提倡超越,回到实际问题的时候,我们总需要比较实际的措施。‘致虚’和‘守静’是比较实际的建议,能做得来,但不是做做样子就好的,只有你达到了一定的程度,别人才能看得到你有超然的境界。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10、道具有形而上的品格,道是宇宙的本源《老子》中的“道”是真实存在的浑然休的东西,没有具体形象,也没有名字: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确,可以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日道,强为之名曰大。大日逝,逝日远,远日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域中有四大,而王居共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老子名言解释)。
11、(译文)这句有两个关键词“不仁”与“刍狗”,“不仁”不能理解成“不仁慈”,这里的“不仁”指的是无所偏爱;“刍狗”是古代祭祀时用草扎成的狗,祭祀完就会扔掉,没人拿它当宝贝,所以天地、圣人对万事万物都一样看待,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12、“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中国人有点小聪明,于是统治者竭尽心智折腾老百姓,何知摒弃个人智能,发挥法治、市场的作用?
13、(译文)至高的品性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14、是以圣人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处,其不欲见贤。
15、“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在人治社会,人权、个人财产权皆不受保护,灾祸不期而至,所以,智者劝戒世人韬光养晦,功成身退。
16、夫轻诺必寡信,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故终无难矣。
17、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信者,吾信之;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18、“圣人要去除极端,去除奢侈,去除过度。”(傅佩荣)很多人觉得《老子》书中有很多智慧,但真的要去读时,一时却未必有切理厌心的感觉。其实,只有读完《老子》后,再返回来观察社会和身边的生活,我们才会真实地感受到老子的深刻。“去甚,去奢,去泰”,就是去掉过分的意义,看上去普通,但若作合适的联系我们就会感觉很有道理。比如我们在生意或者事业很好的时候,我们想进一步发展,计划往往做得很有野心。然而时势是变动的,当下有利的条件不会持续几年甚至一年。所以计划的时候不仅是个展开的过程,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个控制收缩的过程。
19、读完老子这段语录以及解释我们就知道了人世间最大的祸害莫过于人的不知足,以及贪得无厌,真的如此,我们上面所分析的都是人建立在欲望的基础上,所做出来的一些事,让人感到无语。
20、道法自然:老子的哲学思想。《老子》:"道法自然。"老子认为,"道"虽是生长万物的,却是无目的﹑无意识的,它"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即不把万物据为己有,不夸耀自己的功劳,不主宰和支配万物,而是听任万物自然而然发展着。这个词的读法是“道·法·自然”,而非“道法·自然”,其中法字为动词,意为效法,遵循。道法自然的意思就是大道以自然为纲,遵循其规律。“道法自然”语出老子《道德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里的“自然”是自然而然的自然,即“无状之状”的自然。其意思是,人受制于地,地受制于天,天受制于规则,规则受制于自然。从这里可以看出老子的法的意识里,就是自然法。当然,法制的概念尚未形成。不过,在治理国家时,他主张用自然法来治理天下。无生有,有归无。这是万事万物的起点和终点以及运动变化的最后依据。无外无他,无蕴含有且是有。无生有,是无动而有然,也就是说,无自然而有然。有源于无而归无。有归无是有动而无然,也就是说,有自然而无然。无有是一体的两极。无有向对方的运动,或称双向运动或反运动,就是自然。但老子由此反对人为一否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21、今天有幸跟大家一起读到了老子这样的语录,我们不妨借着这段语录,更深入来分析一下,探讨一下,反省一下。.
22、解释: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样,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与万物相争。
23、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若使民常畏死,而为奇者,吾得执而杀之,孰敢?
24、广告是系统随机配发,我们无法详细控制、选择。请您切勿购买任何动物制品、肉食。不要买渔猎、捕鸟的器具,拒绝杀生。不要玩杀人游戏,杀人游戏与实际杀人果报基本相同;不要看色情文章,万恶淫为首,邪淫是轮回和灾祸的根本。因果报应,如影随形。切记!
25、“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第八章)
26、“知足不辱,知止不殆”,“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来源于人的永不满足的探索与创造精神,倘若象小农社会“小富即安”,满足于“三分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进取精神没了,那么民族的前景也就堪忧了。
27、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28、汉刘向《列仙传》,老子西游,官令尹喜站在关门望见远处有紫色的祥云从东边徐徐飘来,便知道有圣人过关,
29、这段话的意思是,“车轮上的三十辐条汇集到一个毂中,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合陶土做成器具,有了器皿中空的地方,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了门窗四壁中空的地方,才有房屋的作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陈鼓应)三个非常形象的比喻很好地说明了“无”的作用。“有”形的那部分是比较容易掌握的,“无”形的那部分很容易被忽视掉。但如今也许人们对老子的这个比喻太熟悉了,所以往往又走到以“无”形来否定“有”形的思路上。要知道,一个碗若没有那陶瓷的部分,便没有碗的概念。因此我们再用“相需为用”来概括这四句话。
30、“治大国,若烹小鲜”——意思是,治理大国的道理,与炸一条小鱼的道理一样贵静,不可折腾。“文革”中有人却说,天下大乱,越乱越好,怪哉。
31、“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第十一章)
3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33、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命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畜之;长之育之;成之熟之;养之覆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
34、老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能够战胜别人只能说是有力量,能够克服自己的缺点才是真的强大!
35、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
36、解释:最方正的没有棱角,最大的器具最后完成,最大的音乐没有声响,最好的形象没有形象。
37、他说天又效法什么呢?没有什么,那是天道自然的法则而已,什么是自然的法则呢?“自”,便是天道自己的本身;“然”,便是天道自己本身本来当然的如此而已,更没有别的理由可说。合起来讲,自然,便是天道本身自己当然的法则是如此的。时代愈向下降,由上古用单字作为文辞语言的原始面目,逐渐演变成为名句文章,于是,大家容易忘了本来的规范,把自然定作一个名词,就自然而然,弄不清它的所以然,便变成想之当然的道理了。
38、“踮起脚跟,无法站得久;跨步前进,无法走得远。”(傅佩荣)一个人的才华展示就像用脚尖跳舞一样。用这种方式固然可以创造出美丽的芭蕾舞来,可是也只是在跳舞的时候才用脚尖,日常行走还是要遵循自然。“企者不立”,意味着我们必须有坚实的基础,哪怕是才华横溢,也要修炼基本功,使它自然充实,从而做到“企者不立”而时常可以立,关键的时候可以立。
39、与帝舜之“曲全”所表现的智慧相比,孔子的弟子曾子(曾参,参音伸)就太过迂腐。据说,有一次曾子和父亲一起耘苗,误把苗给锄掉了,父亲非常生气,情急之下拿着大杖打在他背上,而曾子却没有躲避,一下子被打昏在地。孔子很生气,狠狠地批评了曾子,告诉曾子应该“小杖则受,大杖则走。”为什么要“小杖则受”呢?是因为,如果父亲用小柳条来打他,怎么打都不会受伤,这是如果跑掉,会惹得父亲更加愤怒,这种做法有违孝道。为什么要“大杖则走”呢?是因为老人在气头上,用大杖打人,顾不上轻重,很容易把人打伤,甚至打死,而老人对于子女的气,不会持续太长,一旦把人打死打伤,会给老人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甚至痛不欲生,这时不跑掉,反而最后有违孝道。由此可见,孔子是高度的原则性和高度的灵活性的完美结合,作为“大圣先师”绝非浪得虚名。(可笑的是,后世和当今无穷无数的无知之辈(有的甚至都没有读过孔子的哪怕一本原著)却拾人牙慧,蚍蜉撼树,妄自指擿孔子的所谓“过失”和“不足”,令人顿生“无知者无畏”之感,如波涛般汹汹涌来。)
40、详细解释:“道”字怎么写?先写首,然后走之,就是知行合思想和行为统一。《道德经》分成道篇和德篇,所以称其为《道德经》。道篇是对大千世界万物规律的阐述,而德篇是你知道这些规律后你如何去实现。
41、而战争,更是人类的罪过,虽然说人类都是在战争中进步的,成长的,经过战争各国都知道彼此的实力,开始科技兴国。但是社会文明的进步与发展,也不一定非要战争不可。可以搞科技战争模拟比赛,这样不仅不会有人战死,也不会对地球造成毁灭性的灾难,但是人很难控制的就是自己的欲望,也只有通过战争,才感觉能有说话权,统治权。
42、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43、争夺和计较会引起恶性循环,最后可能会争得两败俱伤。如果能做到不争不抢,踏踏实实的做事,明白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就会得到明朗的心态和最好的结果。
44、弱,柔弱,老子说过“柔弱胜刚强”,又说“柔弱者生之徒”。结合下文“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此处的“弱者”,当侧重于“生”的意义。
45、老子从激烈的社会运动中感到社会不是固定不变的,从中认识到了一些事物变化的规律,事物间相互依存、彼此消长的状况。“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乐相合,前后相院。”老子特别注重物极必反的现象: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
46、(译文)老子哲学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物壮则老”,这句话的意思也是在告诫世人要学会适可而止,知进而不知退、知争而不知让,结果往往都是祸患。
47、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48、所要努力实现的功业已经成功,便急流勇退,这是自然规律。此言做人要懂得见好就收,在人生的路途上作一个优美的转身比什么都好。其意是在劝勉世人千万不要贪恋富贵权位。
49、《道德经》是世界上出版发行量最大的著作之一
50、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今舍慈且勇;舍俭且广;舍后且先;死矣!夫慈以战则胜,以守则固。天将救之,以慈卫之。
51、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无有入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
52、出自先秦《老子》第七十二章。自见,自我表现。自贵,自以为是。知道并相信自己的能力,但不刻意自我表现;珍爱自己、对自己充满信心,但不自以为是,觉得比别人高一等。
53、人有生老病死;花有盛开凋谢;月有阴晴圆缺,无不在道的规律中运行。
54、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多则惑。
55、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员工基本素养的提升(政法大学教授郭继承)
56、将欲歙之,必故张之;将欲弱之,必故强之;将欲废之,必故兴之;将欲取之,必故与之。是谓微明。
57、老子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在古代是十分可贵的,对于推动人类认识的发展具有积极作用但是他的辩证法思想还是有很多错误的地方。老子所讲的对立面的变动,也都只是指一些具体事物的暂时现象。老子提出了居弱守雌的方法,从而使自身在万物轮转之必然中立于不败不衰之地。老子主张不能忽视细节、小事,“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58、“民之老死不相往来”语出《道德经》第八十章:“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59、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古之极。
60、等于老子与孔子,他们把道与德的观念,是分开来讲,可是后来一提到老子,便把道德二字合而为作为一个名词来解释它了。老子有名的“无为”学说,便是根据他自己天道自然的至理,用“无为”一词来说明天道的境界和功能,“无为”与“无不为”的观念,也便是他自己解释“无为”的道理,并非是不作的意思;“无为”并非是不为,后人一提到“无为”,便把它纳入不为的观念,那真冤枉了老子。
61、这句话的字面意思是,“水善于滋润万物而不和万物相争,停留在大家所厌恶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陈鼓应)“处众人之所恶”千万不能理解为做为大众所厌恶的事情。这是用水来比喻,说明谦下不争的道理。因为自然之道是“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与之”的,所以处众人之所恶并不意味着被损害,反而预示着“拥有”的到来。这是老子的道理。
6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63、柔弱胜刚强。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64、这几种情况都不是自然的常态,一直踮着脚尖和迈大步走远路,这样的事情我们几乎见不到,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样做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65、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66、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孰為此者?天地。天地尚不能久,而况於人乎?
67、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
68、“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人治社会一切随人的喜怒哀乐变化无常,祸福不测。
69、老子曾在参加祭祀活动后说了一句话,但这句话却对后世子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是影响了后人们的价值观,这句话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70、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71、“道”不是现象,是不可以被感知的:“视之不见名日夷,听之不闻名日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这是说,“道”是不确定的,人们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因此把它叫“夷”、“希”、“微”。“道”不是感官的对象,表明了“道”的超越性。“道”本“无名”,有时可以用“一”、“朴”来表示。“昔之得一者:天下得一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以灵,谷得以盈,万物得一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道常无名。朴虽小。天下莫能臣也。”“道”又被形象化地比喻为“谷”、“谷神”、“玄牝”:“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为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道生一生二生三生万物。阳,冲气以为和。”这即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
72、老子的这句话意思是这就叫做不与人争的品德,这就叫作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
73、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道德经》第六十四章
74、这句话大家可以用来论说学习、成长贵在积累、坚持。
75、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小邦以下大邦,则取大邦。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邦不过欲兼畜人,小邦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所欲,大者宜为下。
76、“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第十六章)
77、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那是由于有丑陋的存在。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那是因为有恶的存在。
78、这天,老子来到尹喜镇守的关口。“先生是为躲避战祸而来,又为躲避战祸而去。不知可有赐教?”尹喜问。
79、(译文)前一句形容人的心境本是空明和宁静的状态,只因内心的欲火与外界的扰动而闭塞不安。
80、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81、人之生也柔弱,其死也坚强。草木之生也柔脆,其死也枯槁。故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是以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强大处下,柔弱处上。
82、果然不久老子便骑着青生来到两谷关,尹喜款待老子请他普述,
83、舜行大孝而身全,可谓尽得“曲全”之妙。《史记·五帝本纪》:“舜父瞽叟盲,而舜母死,瞽叟更娶妻而生象,象傲。瞽叟爱后妻子,常欲杀舜,舜逃避,及有小过,则受罪。顺事父及后母与弟,日以笃谨,匪有懈。”又云,“舜父瞽叟顽,母嚚,弟象傲,皆欲杀舜。舜顺适不失子道,兄弟孝慈。欲杀,不可得;即求,常在侧。”又云,“后瞽叟又使舜穿井,舜穿井为匿空,旁出。舜既入深,瞽叟与象共下土实井,舜从匿空出,去。瞽叟、象喜,以舜为已死。象曰:‘本谋者象。’象与其父母分,于是曰:‘舜妻尧二女,与琴,象取之。牛羊仓廪予父母’。象乃止舜宫居,鼓其琴。舜往见之。象愕不怿,曰:‘我思舜正鬱陶。’舜曰:‘然,尔其庶矣。’舜复事瞽叟爱弟弥谨。”舜之父瞽叟、继母、弟象如此这般反复欲置舜于死地,而舜却更加恭谨,并未有任何怨言,而危险来临之时,舜每次都能巧妙地予以化解。由此,舜是至孝,却非愚孝,而是有大智慧。正如孔子教导曾参那样,“小杖则受,大杖则走”,舜是尽孝以道,是道德与智慧的完美化身。
84、释义:人生在世能够学问成就,或修道成就,就要有两种能力:“提得起”是做学问要“为学日益”;“放得下”是修道要“为道日损”,一切放下。但是普通一个人,能够具备这两种能力,两种智慧,两种勇气,所谓智勇双全,就太难了。
85、所谓“古之所谓曲全者,幾语哉!诚全归之”,是说,古人所说的“曲全”,辞甚微妙,却是晓畅玄机,如果确然需要得以保全,自然要循其道而行啊!所谓“曲全”,是指适时委屈,从而得以保全;所谓“幾语”,是指微言大义,言辞虽微,蕴含大义,洞悉了玄妙之枢机;“诚”者,确实、实在也;“全”者,保全、成功且全身也;“归之”也,尊照、执守“曲全”之道也,循其道而行也。而于“曲全”一词,“曲”为方法、途径和手段,“全”为目的、结果和追求。于例,帝舜“曲全”,成就大而不丧其身,可谓大智大慧、道德具足之圣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