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三顾茅庐的故事(摘抄好句52句)

三顾茅庐的故事(摘抄好句52句)

三顾茅庐的故事

1、刘备和诸葛亮相见之下,由于意气相投,终于确定了君臣的名分。这中间的功劳应当归功于徐庶。正是徐庶在中间牵线搭桥,才促成了这桩美事。可以说,正是双方的理念相同,徐庶才向刘备举荐了诸葛亮。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在徐庶举荐他的那一刻就已经注定了。

2、     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著名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著名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3、无可奈何,刘备便留书信一封,表达了虔诚拜访之意,希望孔明先生能够给个机会拜见。欲返回时又遇见诸葛亮岳父黄承彦,乃怅然而归。

4、成语故事是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写照,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

5、不过诸葛亮一家和驴的关系比较密切,还有一个故事和诸葛瑾有有关,叫做“诸葛瑾之驴”,说是孙权和诸葛瑾开玩笑,调笑他脸长,像驴脸,在一头驴脸上写着“诸葛子瑜”,被诸葛瑾的儿子,添上俩字变成了“诸葛子瑜之驴”牵回了自己家。

6、诸葛亮早年随叔父诸葛玄到荆州,诸葛玄死后,诸葛亮就在隆中隐居。后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联合东吴孙权于赤壁之战大败曹军,形成三国鼎足之势,又夺占荆州。

7、于是,诸葛亮决定接受刘备的邀请,帮助刘备建立蜀汉政权。

8、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三顾茅庐的故事)。

9、那么,诸葛亮就不会那么热情的接待刘备,还和他大谈什么《隆中对》了。那么,以诸葛亮的才能,他会做得比司马懿更高明。他会让刘备感到,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徒有虚名的人罢了。徐庶的举荐,只是出于友情,而并不了解诸葛亮的真心。

10、刘备没有打扰他,而是恭敬地站在门口等诸葛亮醒来。刘备在门外等了很久,太阳晒得他满头大汗。

11、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12、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好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段时间,刘备吃了三天素之后,准备再去请诸葛亮。(三顾茅庐的故事)。

13、但是,刘备的势力很薄弱,他身边只有两个能征善战的好兄弟——关羽和张飞,而缺少有智谋的人帮助他。

14、东汉末期,刘备攻打曹操失败,投奔荆州刘表。为了日后成就大业,他留心访求人才,请荆州名士司马徽推荐。司马徽说:“此地有‘伏龙’‘凤雏’,二人得可安天下。”刘备多方打听,得知“伏龙”就是诸葛亮,此人隐居在襄阳城西二十里的隆中,住茅庐草棚,耕作自养,精研史书,是个杰出人才。

15、以上部分图文来自网络,如涉及侵权请联系删除。

16、之所以我想起了这个稀奇古怪的问题,还是因为我初二早上我问我那睡眼朦胧的小外孙,说:

17、给小外孙讲完了桃园三结义之后,也得讲讲吕布的由来,这就又牵扯到了董卓进京,为了给小外孙灌输只有一个中国的概念,还得讲讲东汉时是一个国家,汉室虽然衰微,三国开始时还是有个汉献帝的。他是不是能完全理解,我不得而知,但他至少知道了曹操占了河南这块地方,刘备占了成都这块地方,小外孙回过成都老家,所以这个他也能理解。孙权占哪儿对于他来说有点难理解,因为我还没有讲到孙权,但是借助他曾经背过的一首诗“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和他说就是门泊东吴万里船的那个地方。他也算可以理解了。

18、◎三顾茅庐:三顾,三次拜访。茅庐,草屋。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

19、三顾茅庐出自《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出师表》,现在常用于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有专长的贤人。

20、直到有人给他举荐了诸葛亮,他才恍如拨云见日,看到了希望。这个举荐诸葛亮的人就是徐庶。刘备信任器重徐庶,对他举荐的人当然也认可。当徐庶说道诸葛亮只能去请,而不能去叫的时候,马上对诸葛亮产生了兴趣。为了自己的理想,也是出于求贤如渴的心情,这才出现了三顾茅庐的故事。

21、故事讲的是:三国时期,一天,徐庶向刘备推荐了一位天下奇才诸葛亮。第二天,刘备和张飞、关羽一齐来到诸葛亮的茅庐前,书童说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回去。

22、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去请诸葛亮出山做他的军师傅,第一次去的时候诸葛亮不在家,第二次去的时候也不在。

23、《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24、这时,关羽和张飞都劝他不要去了,他们都觉得刘备没必要对诸葛亮这么恭敬。刘备却说:“对于有才能的人,就要用尊敬的态度。”然后,又和关羽、张飞第三次去请诸葛亮。

25、那时,诸葛亮住在隆中的一间茅草屋里,过着悠闲的隐居生活。为了能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刘备带着丰厚的礼物,在关羽和张飞的陪同下,一起去请诸葛亮。

26、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和司马徽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

27、在东汉末年有三种身份最具备权威,分别为名士、外戚、世家。只要占据了一种身份,便可独霸一方,打个比方刘备的汉室皇叔身份那是为他争取到了相当大的优势,而方眼三国,诸葛亮一个人就占据了两个权威身份,有名士和世家。在荆州他更是三个身份全都齐全了,这种天然的优势,让刘备希望收纳人才。

28、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准备再去请诸葛亮。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才实学,不用去了。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他捆来。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去隆中拜访诸葛亮。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29、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去南阳拜访诸葛亮。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书童也说不准什么时候回来。刘备只好回去了。

30、讲了这么多次三国了,我也有点小心得,这和“三”有关的章节,多和刘备这边有关,计有桃园三结义,三英战吕布,三让徐州,三气周瑜。

31、到了第三次去的时候,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非常谦恭的站在院子里等诸葛亮睡醒没有打扰,张飞和关羽都认为诸葛亮拖大很不高兴,而刘备仍然谦恭的等待。最后诸葛亮被刘备的诚心感动,答应出山帮助刘备。

32、顾:探望。三顾茅庐的意思“三顾茅庐”原为汉末刘备拜访诸葛亮的故事。刘备曾三次访聘诸葛亮,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打天下。后人用“三顾茅庐”来比喻诚心实意地一再邀请。

33、他前后一共去了三次,头两次诸葛亮避而不见,第三次才亲自出迎,就在茅庐中和刘备共同探讨时局,分析形势,设计如何夺取政权统一天下的方略。刘备大为叹服,愿以诸葛亮为师,请他出山相助,重兴汉室。诸葛亮深为刘备“三顾茅庐”的诚意所打动,答应了刘备的请求,离开隆中一展自己的政治抱负。

34、如果喜欢小迪姐姐给你讲的故事,可以在我们文章的末尾给小迪姐姐点赞哦,也可以关注光明园迪的订阅号,听取小迪姐姐为你讲的更多的故事。

35、诸葛亮醒来后,听说刘备为了不影响他休息,已经在门口站了几个小时,心里非常感动,赶快出门去迎接刘备。

36、三国蜀·诸葛亮《前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隆中之中。”

37、此外,西晋陈寿所著的《三国志诸葛亮传》,虽然对于这件事的介绍只有寥寥几笔“凡三往,乃见”,但仍可以看出作者对于“三顾茅庐”事件本身是持肯定态度的。尤其是书中写到的《隆中对》,更详细地记录了刘备前往隆中的3次之行以及诸葛亮畅谈雄图伟略的内容。

38、但是,由于有了诸葛亮的辅佐,刘备如鱼得水,开创了自己的三分天下的事业。诸葛亮对于刘备的事业功不可没。更重要的是,在刘备去世之时,诸葛亮接受托孤的重担,为了蜀汉政权的存续,呕心沥血。他将风雨飘摇的蜀汉政权稳固下来,南征蛮中,五次北伐,最终实现了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誓言。

39、他们到了诸葛亮的家门口,刘备亲自去敲门。不巧,诸葛亮不在家!刘备只好失望地回去了,但他仍不放弃请诸葛亮的念头。

40、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41、                                                                                                                                                                               

42、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刘备看见一个青年正在读书,急忙过去行礼。可那个青年是诸葛亮的弟弟。他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43、好啦今天的故事就讲到这啦,各位小朋友们该睡觉啦,做个甜甜的好梦,晚安!

44、另外,刘备得到诸葛亮后感觉就像鱼儿得到水一样,说明刘备胸怀大志,尊重人才,善于团结比自己能力强的人,充分发挥大家的长处,努力提高自己,使整个集体充满战斗力。联系到我自己,也要看到自己的不足,虚心向其他同学学习。扩展资料:三顾茅庐的背景:

45、跟周文王来的文官武将一听大惊失色,古代等级森严,只有帝王才能乘坐歩辇,姜子牙要坐歩辇就是越权了,这是要杀头的,没想到周文王想都没想就答应了。

46、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哪知诸葛亮又外出了,刘备他们又空走一趟。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47、猥(wěi):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枉屈:枉驾屈就。

48、       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49、(造 句)刘厂长三顾茅庐,终于把身怀绝技的老工人请回厂。

50、诸葛亮在著名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之句。

51、古隆中: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诸葛亮青年时代(17-27岁)隐居的地方,诸葛亮抱膝高吟躬耕陇亩长达10年之久隐居地。晋永兴年间至今,已有一千七百多年历史。包括古隆中、水镜庄、承恩寺、七里山、鹤子川等五大景区。因诸葛亮“躬耕陇亩”刘备“三顾茅庐”引发《隆中对策》被世人称为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