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不耻下问的典故原文(摘抄好句99句)

不耻下问的典故原文(摘抄好句99句)

不耻下问的典故原文

1、(解释):诲:教导。教导人特别耐心,从不厌倦。

2、(出自):《论语·子罕》:“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 

3、(出自):《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4、(出自):《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不耻下问的典故原文)。

5、(解释):天:天命,命运;尤:怨恨,归咎。指遇到挫折或出了问题,一味报怨天,责怪别人。 

6、(解释):乐:喜爱,爱好。有人喜爱山,有人喜爱水。比喻各人的爱好不同。

7、(小木盒说:点滴积累)常用成语合集之五十五(20周六)

8、(解释):裘:皮衣。骑肥壮的马,穿轻暖的皮衣。形容阔绰。

9、(出自):《论语·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 

10、(出自):《论语·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11、五十步笑百步的插图,把一边逃跑一边互相嘲笑,还丢盔卸甲的细节都画出来了——

12、(出自):《论语·尧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斯不亦惠而不费乎?” 

13、(出自):《论语·子罕》:“夫子循循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14、不耻下问:向地位比自己低、学识比自己少的人请教,也不感到羞耻。

15、(解释):用来表示极度、非常、淋漓尽致地意思。

16、比如说,老师布置了一篇题为“我的妈妈”的作文,孩子就需要写写妈妈的外貌吧。

17、(解释):成:成全;仁:仁爱,儒家道德的最高标准。指为正义而牺牲生命。后泛指为了维护正义事业而舍弃自己的生命。

18、(出自):《论语·颜渊》:“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19、(解释):指关于怪异、勇力、叛乱、鬼神之事。

20、2语重心长:形容言辞恳切,有分量,情意深长,含有丰富情感。

21、反义词好为人师骄傲自满居功自傲不耻下问造句: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习,不仅要做到虚怀若谷,还要做到不耻下问。

22、◎阁下既不耻下问,弟先须请教宗旨何如?(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

23、(解释):虑:考虑;忧:忧愁。人没有长远的考虑,一定会出现眼前的忧患。表示看事做事应该有远大的眼光,周密的考虑。

24、(解释):咎:责怪。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25、有一回,师傅来看华佗抓药,见华佗竟不用戥秤,抓了就包,心里很气愤,责备华佗说:“你这个小捣蛋,我诚心教你,你却不长进,你知道药的份量拿错了会药死人的吗?”华佗笑笑说:“师傅,错不了,不信你称称看。”蔡医生拿过华佗包的药,逐一称了份量,跟自己开的份量分毫不差。再称几剂,依然如此,心里暗暗称奇。后来一查问,才知道是华佗刻苦练习的结果,便激动地说:“能继承我的医学者,必华佗也!”此后,便开始专心地教华佗望闻问切。

26、(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27、(出自):《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8、(解释):贯:贯穿。用一个根本性的事理贯通事情的始末或全部的道理。

29、孔子遇到不懂得东西就不耻下问,最终成为伟大的思想家。

30、(出自):《论语·雍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31、译:清刘鹗《老残游记》:第七回真正的大学问家,在学术上都是精益求精,不断完善认知,有时甚至不耻下问,全方位的汲取营养。

32、(解释):名:名分,名义;顺:合理、顺当。原指名分正当,说话合理。后多指做某事名义正当,道理也说得通。

33、2一蹴而就:蹴:踏;就:成功。踏一步就成功。比喻事情轻而易举,一下子就成功

34、一天一个成语22——一败涂地(秦)刘邦起家于沛县,也是为什么各种史书中常称他为“沛公”

35、(解释):良,好;益,有帮助。使人得到教益和帮助的好老师和好朋友。

36、(出自):《论语·乡d》:“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

37、(出自):《论语·子罕》:“沽之哉!沽之哉!,我待贾者也。”

38、阅读古文,本身足以启迪孩子的心智,从古人的思想中增长见识和智慧。

39、(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40、在当时,从民间的老百姓到朝中的王公大臣,甚至国君,凡遇到不懂的问题都喜欢向孔子请教。在他们的眼中,孔子简直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的圣人。然而,孔子并没有因国人的极力推崇而骄傲自满,而是更加谦虚谨慎。一次,孔子去太庙参加鲁国国君的祭祖典礼,他一进太庙,就向别人问这问那,包括祭祖典礼的事,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当时就有人在背后讥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明白的事,

41、(出自):《论语·为政》:“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 

42、比如,在《你好,孟子》中,讲到了荀巨伯冒死护友的故事:

43、一天一个成语你喜欢一个人,这个人也喜欢你,可是面对你的靠近,ta却会表现的忽冷忽热、若即若离?

44、2苦心孤诣:①指苦心钻研,到了别人所到达不了的地步。也指为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而煞费苦心。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②指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造诣,指一个人在某行业学业、技能所达到的水平。诣:指达到的程度或境界。

45、(出自):《论语·雍也》:“如有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何如。”  

46、(解释):斐、章:文采。形容文章富有文采,很值得看。

47、然而孔子认为:“余非生而知之者,(无论什么人,包括他自己,都不是生下来就有学问的)”。

48、(出自):《论语》: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49、(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50、(解释):六十岁时听别人言语便可判断是非真假。指60岁的代称。

51、(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2、(解释):一句话说出了口,就是套上四匹马拉的车也难追上。指话说出口,就不能再收回,一定要算数。

53、孔子回答:“孔圉聪明又好学,有任何不懂的事情,都会大方而谦虚地请教,即使向地位比他低的人请教,一点也不感到羞耻,所以用‘文’作他的谥号”。经过孔子这样的解释,子贡终于服气了。

54、对于那些能够做到不爱向比自己地位低下的人请教学习为耻的人,孔子特别赞赏他们,认为那是好学的表现。孔子自己也时常这样做。

55、(解释):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56、公元25年,刘秀经过多年征战,建立起自己的统治政权,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在这个时候,各地还有许多豪强割据一方,称王称霸。其中,一个叫公孙述的,就依仗着四川险要地势,在这里自立为帝,国号“成家”。随着全国的逐渐统光武帝数次遣使前去劝公孙述归顺东汉,但公孙述怒而不从。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东汉朝廷派兵征讨,被述所拒。

57、孔子的学生子贡也是卫国人,但是他却不认为孔圉配得上那样高的评价。

58、(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9、语出1:宋·欧阳修《醉翁亭记》:“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

60、出处:《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61、(解释)因为那个人不好或地位低下,就把他正确的言论也否定了。

62、(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63、(出自):《论语·雍也》:“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64、伟大的成绩和辛勤劳动是成正比例的,有一分劳动就有一分收获,日积月累,从少到多,奇迹就可以创造出来。鲁迅

65、(解释):沽:卖。等有好价钱才卖。比喻谁给好的待遇就替谁工作。

66、(解释):谋:商量,计义。各自按照自己的意思办事,不互相商量。

67、2见异思迁:异:不同的;新奇,奇特的。迁:改变,变动。指看见更加新奇的事物就改变原来的主意,意志不坚定,喜好不专一。表示选择时犹豫不定。

68、2平铺直叙:可用为褒义,指文章不讲究修辞,也指把意思直接叙述出来。

69、(解释):三复:多次反复;斯言:这句话。反复朗读并体会这句话。形容对它极为重视。

70、不择细流终成海洋,不辞土壤终成高山,不耻下问终致渊博,不饰过失终达善美。

71、(出自):《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72、(解释):直:公正、正直。以公道对待自己怨恨的人。

73、“子入太庙,每事问。或问:‘孰谓邹人之子知礼乎?入太庙,每事问。’子闻之,曰:‘是知礼也。”

74、(出自):《论语·子路》“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利。” 

75、一次,孔子去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礼仪式时,他不时地向人询问。有人嘲笑他不懂礼仪,孔子听到这些后,毫不在意,并且说:遇到不懂的事便问个明白,这才是要求知礼的表现啊!当时卫国的大夫孔圉为人耿直,并且谦虚好学。

76、遇到生僻字?不用担心,都标注好了,阅读起来无障碍。

77、(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78、两个美女的典故合在一起,美上加美,于是有了这个形容女孩子容貌美丽的成语:沉鱼落雁。

79、(解释):不担任这个职务,就不去过问这个职务范围内的事情。

80、(出自):《论语·子张》:“其生也荣,其死也哀。” 

81、2耳闻目睹: 亲耳听到,亲眼看见。形容亲身见证,千真万确。不能代替耳濡目染。.

82、(解释):古代宫室,前为堂,后为室。比喻学识或技能由浅入深,循序渐进,逐步达到很高的成就。

83、(出自):《论语·为政》:“《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84、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但两者缺便全无用处。富兰克林

85、一次,孔子去鲁国国君的祖庙参加祭祖典礼,他不时向人询问,差不多每件事都问到了。有人在背后嘲笑他,说他不懂礼仪,什么都要问。孔子听到这些议论后说:“对于不懂的事,问个明白,这正是我要求知礼的表现啊。”

86、怎么说呢?我们都知道,小学语文教材语文园地里设有《日积月累》栏目。这一栏里经常会出现文言文,要求孩子背诵并测验默写。比如一年级下册已经要求背诵并理解《论语》的节选了。

87、(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88、「分享最实用的语文学习资料,点点滴滴一起进步!」

89、2目无全牛:全牛:整个一头牛。眼中没有完整的牛,只有牛的筋骨结构。比喻技术娴熟到了得心应手的境地。易误作缺乏整体观念。

90、刘禅看了很感动,劝他说:“丞相刚刚南征回来,又要北伐,还是先休息休息吧!”

91、这套书的书名也是名副其实,“一读就会用“的分类成语故事,为了就是让成语故事和成语好读、好记、好用。

92、(解释):终日,整天。整天吃饱饭,什么事也不关心。

93、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有很多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这成语的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 

94、(解释):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95、(出自):《论语·述而》:“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

96、如果最开始使用时,对某个成语故事的分类还有些拿不准,又想看看这个成语故事,可以在最后一册,也就是第十册的末尾,有全书500个成语故事的音序索引,可以帮你迅速定位某个成语故事在第几册的多少页。

97、孔子的学生子贡有些不服气,他认为孔圉也有不足的地方,于是就去问孔子:“老师,孔文子凭什么可以被称为‘文’呢?”

98、(解释):恶:粗劣的。指粗劣的衣服和食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