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著名文章
1、“战国风趋下;斯文日再中。”目前所有关于孟子的对联中,以这一副最为大气和得体。(孟子著名文章)。
2、儒家仁爱的推广在精神上和形式上都是有前后顺序的,大概儒家认为:只要每个人都做到“老吾老”、“幼吾幼”;天下就和谐了。如果还存在“老无所养,幼无所依”的现象,儒家的门徒就应该把仁爱推广出去,尽自己所能救济“鳏寡孤独”四种社会弱势群体了。当然,即使非我们血亲老幼,当他们不便时,也得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做到“老有所安,少有所怀”了。
3、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4、他是站在历史之上的巨人,“亚圣”之名当之无愧。愿他闪亮的思想会继续耀眼。篇二:我心目中的孟子作文认识孟子是从认识孟子的文章开始的,当我第一次读到那样气势磅礴的文章时,心已被这位“亚圣”折服了。在那一句句连珠妙语中,我仿佛看到一位大家穿梭于各诸侯国间的身影。
5、经常给企业授课,难免会有学员问道:“老师,可否推荐些值得阅读的书籍?”每次听到这样的询问,就会想起孟子的这句话:“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我一般会和学员朋友们说:“我是一个知识洁癖者,一般的书我是看不上的,你可以说我清高,但我依然我行我素。如果非要我推荐的话,我读书有两个标准:一:作者已故,经典永存。且作者死的越久越好。因为他们的书籍已经经过历史长河的检验。二:作者健在,社会公认。必须是全球顶级权威推荐。庄子讲:“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所以在有限的生命里,得看那些值得看的书。否则就是被大量的文化消费品浪费生命。(孟子著名文章)。
6、先秦论说文集。孟轲及其弟子著。《孟子》共7篇,书中记载了孟轲的游说活动,反映了他的政治、哲学、伦理等各方面的思想主张。
7、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8、孟子对曰:「有人不得,则非其上矣。不得而非上者,非也;为民上而不与民同乐者,亦非也。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9、锡山邹世楠过孟庙,梦悬对句云:“战国风趋下,斯文日再中。”觉而异之。遍观廊庑,无此十字。后数年过苏州,得黄野鸿集读之,乃其集中句也。岂孟子爱之,而冥冥中书以自娱耶?
10、《孟子》有七篇十四卷传世:《梁惠王》上、下;《公孙丑》上、下;《滕文公》上、下;《离娄》上、下;《万章》上、下;《告子》上、下;《尽心》上、下。
11、孟子的主张在后世得到了验证:体恤人民的,国家就兴旺,反之社稷也难保全。历朝历代的早期君主大都能做到这一点,因此国家繁荣富强,天下太平,百姓安居乐业,究其措施不外就是孟子所说的轻刑薄税,保民而王。汉代的文景之治、光武中兴,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清代的康乾盛世,无不如此。而那些末代君王往往脱离百姓,不知民间疾苦为何物,他们的覆灭几乎无一例外的是由忽视民众,或沉溺于巧取豪夺,声色犬马,纵情享乐所导致的。孟子强调“乐以天下,忧以天下”,以民族、百姓的欢乐为自己的欢乐,与百姓同忧戚,共患难。只有如此才能得到民心,而谁得此民心,谁就能以王道得天下,反之亦然。春秋时期,齐王不顾百姓死活,横征暴敛,百姓饥寒交迫,流离失所,田成子便趁机用大斗出贷,用小斗收回等措施来收买人心,寻求民众的支持。百姓“爱之如父母,归之如流水”(《春秋臣传·齐晏婴》),最终田氏取代了姜氏,成为了新的国君。而夏桀、商纣、周幽王、周厉王的例子又从反面指出民本思想的重要意义,失去了民心,只顾自己纵情享乐,视人民如草芥,则意味着身败名裂,国破家亡。孟子有鉴于此,在继承前辈圣贤思想的基础上,将其仁学说发展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使民本思想有了质的飞跃。他时刻呼吁国君们要以人为本,保民而王,他说“仁者无敌,王请无疑”(《梁惠王上》),“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公孙丑上》)。他口不离仁政,言不离人民,时刻不忘宣扬自己的王道思想。
12、东汉后期,臧否人物似乎是一种潮流。其实无论如何点评人物,大体上就如《孟子》中的这则故事所讲:“其为人也小有才,未闻君子之大道也,则足以杀其躯而已矣。”小才不足以当大位,唯有参透“君子之大道”的人才可能做到“以永终誉”。
13、心得分享:中国人向来喜欢从自然界中寻找人生哲理和智慧。且自古以来反复强调:读万卷书,还须行万里路。一个人的格局、境界一定和经历有关,也和人的视角和所处的地位有关。孔子登上东山,发现鲁国变小了;登上泰山,发现天下都变小了。人啊,只有站的高,才能看得远,才不会鼠目寸光。在企业组织中,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个产品,员工总是觉得价格太贵了,质量不好,卖不出去;可是领导总是觉得我们的产品质量最棒也最好卖。做员工时,打印文件时从来不会考虑节省纸张,做老板后,才知道能双面打印尽量双面打印。做员工时,中午午休时,从来不会自觉的去关了灯;做老板后,中午午休时,一定会去关灯。。。。这些种种的行为差异,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角度问题。我曾经说过这样的话:“假如入一个员工,思考问题说话做事时,站在经理的角度,那么他就有资格成为经理候选人了。假如一个经理,思维模式是总监式的,那么他就有资格成为总监职位候选人了。”因为人最难调整的是思维习惯。很多人每天都在按照思维惯性在生活和工作。每天琢磨的都是眼前“一亩三分地”这类的芝麻蒜皮的小事。
14、《孟子》是四书之一。《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15、我心目中的孟子是善良的。面对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生民涂炭的现实,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的思想,使之成为一种政治思想体系,这对两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产生了异乎寻常的影响。孟子的“仁政”学说虽然以维护封建制度为出发点,但是对于稳定经济,发展生产,减轻人民负担,有许多的进步意义。
16、百家讲坛之《孟子的智慧》第一讲:(傅佩荣主讲)
17、孟子认为,心是道德的主体,或者说,人的道德观念都是从心发展出来的。孟子著名的“四端说”,就是阐述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品行,都发端于人的四种本性或者说本心,孟子说,仁义礼智,这四种道德品质,发端于恻隐、羞恶、辞让和是非,这四种本心。孟子在“心”这个主体上,扩充了四心,并发展出了“仁义礼智”的四种道德品性,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儒家的伦理哲学。
18、虽存乎人者,岂无仁义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犹斧斤之于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气,其好恶与人相近也者几希,则其旦昼之所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则其夜气不足以存;夜气不足以存,则其违禽兽不远矣。人见其禽兽也,而以为未尝有才焉者,是岂人之情也哉?
19、 后来有一天,孟子见到齐王,就对齐王说:“大王管理都邑的地方长官,我知道了五个人,能够知道自己有失职罪过的,惟有孔距心。”于是就为齐王讲述了经过。
20、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21、孟轲(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为宣传其思想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国君,不为所用,退而著书,教授弟子。
22、曰:「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2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4、明朝 嘉靖九年(1530年) 明世宗 奉为亚圣,罢公爵。
25、 孟子说:“要一个人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真的做不到。要一个人为老年人折一根树枝这人告诉人说:‘我做不到。’这是不愿意做,而不是做不到。大王您没有做到用道德来统一天下,不是属于把泰山夹在胳膊下跳过北海的一类,而是属于为老年人折树枝的一类。
26、寂寞的孟子不甘于寂寞,他不断的在各国游说,他只是为了实现“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无饥色”的理想,然而在那个战乱纷纷的时代,孟子的理想是那样遥不可及。他不断地寄希望于各国君主,而那些醉心于战争的君主们却一次次将他的希望摔得粉碎。
27、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齐宣王②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
28、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29、孟子已经非常明显的告诉了我们领导者发火的标准:一发火,下属更忠诚公司;一发火,下属更佩服你;一发火,团队凝聚力更强;一发火,工作绩效提升了。。。那么你就尽情的发火吧。
30、这位在“风趋下”的战国,使中国的儒家道统再次如日中天的人物,晚年与弟子专心著述,成《孟子》一书,凡七篇,两万五千余字。自朱熹之后,列入四书,遂成中国最重要的国民教材之一。
31、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3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3、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34、 孟子说:“这怎么能算是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夫家,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丈夫!’以顺从为常法,是妇女遵循的规则。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义。能实现理想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时,就独自走自己的道路。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这才叫作有志气有作为的男子。”
35、孟子和庄子都没有成功,然而却各自赋予了失败以新的意义,孟子是努力后的无怨无悔,庄子是放弃之后的一事无成。孟子,庄子,孰高孰低?篇三:我心目中的孟子作文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36、心得分享:在一个企业里面,领导者能不能发火,能不能发脾气,能不能批评下属?答案很明显:当然能。发火是领导者的特权,在任何组织都是如此。但“发火”是很有艺术讲究的。有的领导一发火,下属离职了;一发火,抱怨升起来了;一发火,团队涣散了;一发火,绩效下降了。。。。那么发火的意义何在呢?
37、明朝景泰二年,孟子嫡派后裔被封为翰林院五经博士,子孙世袭。
38、所以孟子说:“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但儒家也反复强调:要去爱别人,先学会爱自己。过自尊自信自强的人生。只有这样,我们的爱才有力量,才有感染力。
39、 一个人之所以被人侮辱,首先是自己侮辱自己;一个家庭被人毁掉,首先是自己先毁掉的;一个国家被人侵略,首先是自己内部先乱了。换个角度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自信自尊,别人就会尊敬你;一个家庭和谐稳固,别人就拆散不了;一个国家内部强大,敌人就不敢来侵略。
40、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赡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
41、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42、“仁,人心也;义,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鸡犬放,则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43、这个就是苛政猛于虎的典故。可见税务繁重令老百姓吃不消,税收太严重甚至比老虎还要厉害。这种厉害会影响收入,影响生活质量,这就是孔子感叹苛政猛于虎的典故。
44、春秋战国,战火纷飞,一个国家要想在列强环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不能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篇短文不但立论高远,见解卓越,道常人所不能道,而且论证明晰,逻辑严谨,有不容置辩的说服力。本文善用排比,层层深入进行论证,形成压倒一切的逼人气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孟子所举的例证是舜帝、傅说、胶鬲、管仲、孙叔敖、百里奚六人,所谓“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成为《孟子》最著名的篇章之后人常引以为座右铭,激励无数志士仁人在逆境中奋起。其思想基础是一种至高无上的英雄观念和浓厚的生命悲剧意识,是对生命痛苦的认同以及对艰苦奋斗最终获胜的精神的弘扬。
45、心得分享:这里用山喻人;山本有木却光秃,是因为砍伐过度所致;同理,人本善却不善,是因为天赋善性被蒙蔽了。我们是怎么泯灭了自己的善心善性善行的?首先是因为我们散失了良知,良知又是如何散失的呢?那是因为我们在白天的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被俗世的诱惑名利所浸染了。所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学问不仅仅是读书识字学知识,最重要的是找回我们散失的那颗“良心”而已。找到了,我们就回归了“本善”。
46、《孟子》一书,当然不如《论语》那样醇正平和,而是有许多头角峥嵘、意气风发的“圭角气”。我的一位学生,曾直接说孟子“自恋”。而我也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孟子有纵横家之风”。
47、 除了本故事中孟子预测孟成括必死的命运之外,中国历史上有很多识人测运的经典故事,诸如:水镜先生在诸葛亮出山辅佐刘备时,点评道:“孔明虽得其主,未得其时。”许邵点评曹操时说:“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曾国藩对罗泽南、刘铭传等人命运的精准预测。。。。。这类故事在中国历史上枚不胜举。
48、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49、故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孔子曰:‘操则存,舍则亡;出入无时,莫知其乡。’惟心之谓与?”
50、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51、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
52、(本卷鉴赏)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周王朝的衰落和诸侯国的强大,社会变得动荡和混乱起来,众诸侯为了称霸天下,连年发动兼并战争,田园荒芜,民生凋敝。于是各家各派纷纷发表救国救民之策,希望天下太平,民生安定。先秦儒家提出了以“仁”治国的政治理想。
53、孟子出生在公元前372年,是山东邹城人,他是子思的学生,也是孔子的第五代传人,孟子一生学习孔子儒家思想,也实践孔子的儒家思想,和孔子一样,后半生大部分时间都在游历各国,希望他们接受自己的“仁政”治国理念,但实际上在战乱纷飞的战国末期,仁政思想很难得到大家的真正实践,所以可以说孟子终身不得志。但是他成为了孔子儒家思想的传承人,后世与孔子并存“孔孟”,是古代著名的思想家。
54、那些优秀伟大的公司,他们优良的企业文化,他们的前言优质产品就是一种教育。既教育组织内的成员,也教育广大社会成员。
55、孟子是雄辩家,他的口才很好,语言很有个性,读完整部《孟子》,会觉得这位先生很可爱。
56、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
57、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58、也许孟子在想:总有一天我会成功。那一刻,我突然佩服起他那坚定的信仰来了。人,是不可以没有信仰的,没有信仰便失去了生活的价值,孟子的信仰源于那颗博大的仁爱之心。
59、离开齐国的路上,弟子充虞以“夫子若有不豫色然”与夫子所称道的“君子不怨天不尤人”(《公孙丑下》)相违一事询问老师,孟子倒是很通达地说“彼一时,此一时也”。圣人亦有常人之情,何况像行道这件大事,竟然在齐国这样条件绝佳的大国未得成功,心中面上偶有不豫是十分正常的。而孟子超脱于常人之处就在于,他很快从这种不豫中摆脱出来,继续坚定地树立起行道的大旗,气力渐衰亦不悔改。不仅如此,他的视线贯通古今:“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由周而来,七百有余岁矣。以其数,则过矣;以其时考之,则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公孙丑下》)回溯历史,俯瞰今夕,固然有一丝对于“天”不令其成事的迷惘,更多的却是“舍我其谁”的慷慨傲岸。后世每当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总有人接过先辈的这面大旗,挺身而出,欲挽狂澜。今天的我们,身处风云变幻的时代,更当以此种自信力与激情为国家民族的持续发展贡献一己之力。
60、孟子其实与庄子几乎是同时代的人,但是不管是孟子,还是庄子的著作中,几乎都很少提到对方。庄子的道家思想在《庄子》一书中表现得自由写意,生动形象,当然也非常发人深省,是古代道家思想的经典,而相比于庄子思想,孟子的思想就要严肃认真很多。《孟子》一共七篇:梁惠王,公孙丑,滕文公,离娄,万章,告子,尽心,每一篇分为上下两个部分,一共十四篇。分别是孟子和各诸侯国国君,以及孟子的学生的对话整理集,在思想体系上其实并没有什么太强的逻辑结构。《孟子》的内容非常广泛,包括了治国理念,道德伦理,修身之道,处世原则,《孟子》还是儒家哲学思想的奠基之作,尤其为后来的“陆王心学”奠定了基础。
61、 孟子说:“现在假如有个人接受了替别人放牧牛羊的事,那一定要设法找到牧场和喂养牲畜的草料,要是找不到牧场和草料,那么是把牛羊还给主人呢?还是站在一旁眼看着牛羊饿死呢?”
6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63、修身最重要的还是要专心致志,惟精惟要持之以恒,切莫半途而废,就像我们掘井一样,没有掘出水却中途放弃,一切都前功尽弃,功亏一篑了。孟子尤其重视修身的圆熟度,认为仁义没有修到一定的阶段是抵抗不了外在的诱惑的。就像杯水车薪,难以灭火一样。并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人只有在自我德行修养达到圆融饱满的程度时,才可以做到“不管风吹浪打,我自闲庭信步”的境界。
64、孟子把孔子关于仁的学说发展为“仁政”主张,这种主张的基本点就是行王道,使民有“恒产”,省刑罚,薄赋敛,在此基础上,进行礼义教化。仁政主张的哲学基础是性善论,他认为人都有“不忍人之心”,希望统治者“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他极端憎恶黑暗的现实和残民以逞的统治者,愤怒抨击“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的现象是“率兽而食人”;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主张对残害人民的暴君进行诛讨。孟子对士君子的道德修养提出了很高要求,他提倡“居仁由义”、“舍生取义”、“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滕文公下》)。他还提出了一些宝贵的文学观点,如阅读和评价作品要“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等等。
65、孟子曰:“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故观于海者难为水,游于圣人之门者难为言。
66、对教育方法的改进,孟子很推崇“易子而教”的传统教育方法。当他的得意门生公孙丑询问有的君子为何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儿子时,孟子回答道:“势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继之以怒。继之以怒,则反夷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间不责善。
67、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疆域的边界,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器的锐利。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连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会胜利。
68、其后,公孙丑的又一设问引出了孟子关于个人修养的重要看法。面对居齐国卿相之位、进而实现王道统一天下的美好前景,孟子却能做到“不动心”,实在是难能可贵。北宋范仲淹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岳阳楼记》)之警语,可谓对孟夫子此种境界的进一步阐发。我们自然相信孟夫子不作诳语,则“不动心”必有其道,所幸,公孙丑的追问帮我们揭开了答案,即孟子注重的“养气”一途。具体而言,就是传诵后世的孟夫子自谓“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浩然之气”是用来做什么的?本身又是怎么回事呢?孔子讲“四十不惑”,孟子讲“四十不动心”,为了要达成这样的精神底气,就需要“养吾浩然之气”。孟子说“浩然之气”是“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公孙丑上》)。应该说,这是一种自信力,对自己行为负责的自信力,也可以说是种“理直气壮”,所以它是“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馁也”。同时,“浩然之气”需要持续的自信力、正气来巩固和发展它,将之融和在人格里,从而成为自己的精神力量。拥有了“浩然之气”的人,自然而然地不易为环境、他人所左右,而有了自己的原则,在纷乱的情况下也能看见自己的方向,这就是“不动心”的真义所在。“浩然之气”是孟子对个人最高精神境界的描述,虽然有学者认为其有神秘主义之嫌,但是它对约束人心、塑造正直而坚毅的人格精神功莫大焉。正是对“浩然之气”的不懈追求,使一代代中国人践履着“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滕文公下》)的信条,毕生追求做一个真正的人。此外,孟子形象的譬喻也使得“养气”之道更为明确,犹如揠苗助长无益于事一般,修养一事亦靠长时期的不懈积累,不可蹴成。
69、《孟子》一书共有三万多字,在古代著作中,算比较长的了,《孙子兵法》《大学》《中庸》《老子》这些经典都只有几千字,而另外一部儒家经典《论语》也只有一万多字,所以,《孟子》是四书里面文字最多的一本书了。那这本书究竟讲了哪些思想观点呢?我梳理了三条主线,概括起来是三个字:仁、善、心。
70、诸葛瑾弟亮及从弟诞,并有盛名,各在一国。于时以为“蜀得其龙,吴得其虎,魏得其狗”。诞在魏与夏侯玄齐名;瑾在吴,吴朝服其弘量。
71、前面我们完整分享了《孟子》的全部七篇内容,今天我们来简单回顾和总结一下孟子的思想,通过一期视频来全面了解孟子其人和他的思想概要。首先,简要来了解一下孟子。
72、当然孟子的人格特质在这本书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孟子是一个有理想、讲原则、有气节,有情怀的思想家。一方面,孟子虽然一生不得志,但是依然坚持“仁政”治国理念,在各国之间奔走相告,对国君更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在齐国三次逗留而久久不肯离去,就是希望齐宣王能回心转意,采纳自己的建议,但依然没有换来国君的重视。壮志未酬的孟子,说出了那句气势磅礴的话:“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73、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汉书·楚元王传赞》说:“自孔子殁,缀文之士众矣。唯孟轲……博物洽闻,通达古今,其言有补于世。”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很高,甚至有一首讽刺孟子的打油诗:“邻家焉有许多鸡?乞丐何曾有二妻?当时尚有周天子,何事纷纷说魏齐?”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明朝朱元璋辑有《孟子节文》,删掉《孟子》里的章句,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残贼之人谓之一夫,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等。朱元璋曾说“使此老在今日宁得免耶!”并诏告天下说孟子的不少言论“非臣子所宜言”。下令将孟子逐出文庙。次日钱唐上疏力争劝阻,加之天文官也上奏文星暗淡无光,于是朱元璋又下一道谕旨:“孟子辩异端,辟邪说,发明孔子之道,配享如故”,又恢复了孟子在文庙中的待遇。(3)越南学者张汉超在文章中说:“为士大夫者,非尧舜之道不陈前,非孔孟之道不著述。”
74、《孟子》是对话式的论辩文。孟子为宣扬自己的主张,捍卫儒家学说,到处奔走游说,并与杨、墨等学派展开了激烈论争,在当时以“好辩”著称。其文章的论辩技巧非常高超,有时在论辩中针对对方观点加以反诘,暴露其破绽,使对方无法自圆其说;有时巧设圈套,由小及大,由远及近,层层追问,逼得对方无言以对。他还善于针对对方心理,因势利导,引人就范。《齐桓晋文之事》、《王顾左右而言他》、《许行》等篇是这类文章的代表。
75、选自《孟子·告子下》。(译文)忧患能使人奋发图存,安逸享乐可使人败亡。
76、我心目中的孟子也是天真的。孟子游说于各国之间,游说于各个野心家之间,面对他们称霸的野心,统治的向往,征服的欲望,孟子尽最大可能的以“仁”去感化他们,但是,统治阶级的享乐是建立在下层人民的痛苦之上的,又有谁愿意轻易放弃自己的这种权利呢?所以,毫无疑问,孟子也是很天真的。
77、孟子于公元前318年再度来到了齐国,孟子受到了齐宣王的礼遇,但是齐宣王只是尊重孟子的德行,并不打算实施他的政治措施,孟子再度离开了齐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