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道德经名句(摘抄好句75句)

道德经名句(摘抄好句75句)

道德经名句

1、老子的大智大慧,对于人性有深刻的洞察,所以他一针见血地指出,轻易许诺的人必定信用不足。老子说这话的目的一方面是告诫我们不要听信花言巧语,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守信用,重诺言,不做言而无信的轻薄之徒。

2、第39章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

3、此句为老子理论的纲领,阐述了老子“道”的理论中与天、地、人之间的基本关系。“道法自然”,指出人类社会与自然界都必须效法“道”,而“道”只是效法自己而已。

4、老子的这句话是在提醒世人,身处于社会之中,面对着形形色色的诱惑,能够坚守住自己的本分,不因外部因素的吸引和干扰而抛弃根本,不忘初心,才能够平安长久。

5、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

6、善为士者不武。善战者不怒。善胜敌者不与。善用人者为之下。是谓不争之德,是谓用人之力,是谓配天之极。

7、  无狎其所居,无厌其所生。夫唯不厌,是以不厌。是以圣人自知不自见;自爱不自贵。故去彼取

8、解释:方正而不生硬,有棱角而不伤害人,直率而不放肆,光亮而不刺眼。

9、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10、为什么会这样呢?就是因为我们太把自己当回事了,太注重自己的成败得失了。我们的心里装满了很多我们以为应该非常在乎的东西:钱财、名誉、地位、亲情、友情、爱情等等。对这些外在的东西执着的越多,我们的心就越不能自由。事实上,这些东西都是建立在“有”这个层次上,说到头都是“镜花水月”、“电光石火”、“梦幻泡影”一类的东西,是不值得我们过分重视的。

11、(名句赏析):轻易就许下诺言的人,必然容易失信于人,把事情看得很容易的人必定遇到想不到的困难。

12、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

13、至于要认识宇宙变化的总规律或是认识宇宙的最后的根源,就不能靠积累知识,而要靠‘玄览’、‘静观’。

14、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

15、轻易许诺肯定难以兑现,把事看得太容易肯定会遇到太多的困难。因此圣人要把它看得困难一些,所以最终不会遇到困难。

16、译文为:粗大的树木,生长于细小的幼苗;九层的高台,筑起于每一堆泥土;千里的远行,是从脚下第一步开始走出来的。无论做任何事,我们都应该脚踏实地,妄想一步登天,无非是痴人说梦。

17、译文:治国要用“正”,带兵打仗要用“奇”,取得天下要通过“无事”。

18、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19、哪怕有所得失也要保全精神信仰。——消失宾妮《孤独书》

20、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

21、国家大治、六亲和顺,就显不出忠臣孝子;只有六亲不和、国家昏乱,才需要提倡孝和忠,这也是相互依属的关系。

22、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

23、第5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24、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道德经.第三十一章》

25、水无比的高尚,利养万物而于世无争,而且宁愿处于世人所厌弃的地方,它的品质接无比的接近于高尚,做人就应当如一弯清泉,保持高尚的节操。

26、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夫唯无以生为者,是贤於贵生。

27、二是表现了相反相成的辩证法思想,老子把辩证法思想应用于社会,分析了智慧与虚伪、孝慈与家庭纠纷、国家混乱与忠臣等,都存在着对立统一的关系。

28、(感悟)老子的“无为”并不是消极地无所作为,不是叫人们躺在沙发上什么都不干。或者把两手插在裤袋里四处闲荡,“无为”不是主张“不为”。恰恰相反,它反对的只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妄为,要求不以个人主观的欲望来破坏自然的发展,所以人们常把“自然”和“无为”连用,合称“自然无为”。

29、道常无为,故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道德经 第三十七章》

30、遇到天下的难事,一定要从容易的地方做起;遇到天下的大事,一定要从细微的地方做起。

31、躁胜寒,静胜热。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四十五章》

32、(名句赏析):善于为将帅的人从不夸逞勇武;善于作战者不轻易冲动发怒;善于战胜敌人的,不与敌人正面交锋,善于用人的人对人谦下 

33、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34、 方而不割,廉而不刿。——《老子·五十八章》

35、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36、只有无为才有自然,同时无为本身也就是自然,因而,无为既是手段又是目的,既是一种生活态度又是一种人生境界.

37、  大邦者下流,天下之牝,天下之交也。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邦以下小邦,则取小邦;

38、无:没有,不存在;未曾发生或出现过的事物。 有:存在,发生过或是出现过的事物。 无中生有:天下所有的事物,都是从无中来。后被人们用以形容那些本来没有,却凭空编造出来的事物。

39、但后面的四种情况却常在我们每一个人身上发生,老子的意思就是让人们清楚自己难免会有浮躁的举动,我们要时常用冷静来调节自己的浮夸。

40、行善者不巧辩,巧辩者不良善。——《道德经 第八十一章》

41、第55章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第56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42、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更多老子名言敬请关注习古堂国学网的相关文章。

43、译文为:普天之下没有什么东西比水更柔弱了,但是它无坚不摧,没有什么能够胜过它,替代它。

44、出自《老子·道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解释:尽力使心灵的虚寂达到极点,使生活清静坚守不变。

45、(名句赏析):最善良的品性如同水一样,水是天地间善的极致,给万物提供滋养,而自己却安居其下而不与之争。

46、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善者不辩,辩者不善,知者不博,博者不知。

47、(翻译)最完美的事物,看起来好像有所欠缺的样子,但是却能够永不败坏。最充盈的东西,看起来却好像虚无的样子,然而用之无穷。

48、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 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

49、(译文)不认识事物的运动变化规律,盲目乱干、胡作非为,就会出现凶险。

50、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51、世事茫茫,光阴有限,算来何必奔忙?人生碌碌,竞短论长,却不道荣枯有数,得失难量。看那秋风金谷,夜月乌江,阿房宫冷,铜雀台荒,荣华花上露,富贵草头霜。机关参透,万虑皆忘,夸什么龙楼凤阁,说什么利锁名僵。闲来静处,且将诗酒猖狂,唱一曲归来未晚,歌一调湖海茫茫。逢时遇景,拾翠寻芳。约几个知心密友,到野外溪旁,或琴棋适性,或曲水流觞;或说些善因果报,或论些今古兴亡;看花枝堆锦绣,听鸟语弄笙簧。——沈复《浮生六记》

52、天地万物都有规律,人应当效法自然,遵循天地间的规律,以此安排自己的耕作与生活。

53、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54、这几种情况都不是自然的常态,一直踮着脚尖和迈大步走远路,这样的事情我们几乎见不到,因为每个人都知道这样做得不到想要的结果。

55、(解释)品德高尚的人从不表现自己有德,这是因为他们从来没有离开德;品德一般的人好表现自己有德,实际上是没有德的表现。品德高尚的人顺应自然却不以为然,品德一般的人做什么都觉得自己了不得。

56、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57、大直若曲,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58、这里当然不是指那种以退为进的权术。这主要是因为对“私”的误读,“私”的本意是“个人,自己”,而不是只作“自私、私利”讲。

59、  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根,躁则失君。

60、老子告诉了人们一个道理,就是将学习到的前人的东西应用到现实生活中去,这样才能起到很好的效果。

61、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其作品的精华是朴素的辩证法,主张无为而治,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在道教中,老子被尊为道教始祖。

62、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63、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64、(感悟)“轻诺必寡信”的道理就是,不论你做什么事情,都不要轻易许诺,一旦许诺了就要认真去做,千万不能失信于人。

65、(解释)有的版本为“多言数穷”。意思是:多说无益,言多必失,还不如保持静默。

66、正和奇是一组相对的词汇。老子说以正治国,就是说治国要名正言顺,发布法律规章让大家知道,按部就班,有条不紊,就是要讲规则。

67、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道德经》

68、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

69、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道德经.第四十一章》

70、大丈夫处其厚,不居其薄;处其实,不居其华。

71、“处下”与“不争”是老子思想的重要方面。此处结合用兵、用人,阐述了“不争之德”,强调“柔弱胜刚强”的思想在军事上的运用。

72、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孰知其极:其无正也。正复为奇,善复为妖。人之迷,其日固久。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73、大自然是没有感情的,它对万物都等同祭坛的贡品;老子理想中的君主也是不动感情的,对一切人都任其自生自灭。老子不认为仁是美德。

74、(译文)上士听了传道言谈,勤勉行证;中士听了传道言谈,似有所动,但终无所得;下士听了传道言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