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句子 王阳明四句名言(摘抄好句86句)

王阳明四句名言(摘抄好句86句)

王阳明四句名言

1、    明朝的大儒王阳明了,他同朱熹对中国文化影响都非常之大。不过他同朱熹的路线相反,是走陆象山这个学派的路线,而且佛道两家他都学过。王阳明也学过佛,学过道,打坐工夫很好。在他的传记里记载,当时有一个道人叫蔡蓬头,蓬头是外号。因为修道的人把名利巳经看得不值钱了,所以自己姓什么、叫什么都没有关系。这人道行很高,王阳明曾经专门去山中的道观拜访他。蔡蓬头站在道观的山门外面,王阳明老远就跪下向他磕头。这个蔡蓬头居然拂袖而去,袖子一甩进山门去了,王阳明赶快站起来,跟他走进道观大殿。(王阳明四句名言)。

2、 “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将劝意多,方是。”王阳明认为对朋友,不要当面斥责他的过失,可以委婉地表达,让他更容易接纳。

3、人须有为己之心,方能克己;能克己,方能成己。

4、 我们对待亲近的人往往很容易迁怒。工作学习中的不痛快,憋在心里,然后找个借口,发泄到朋友、家人身上。对亲近的人发脾气是本能,控制自己的本能则是一种修养。

5、意是思想的作用。人的本性无所谓善恶,可是思想、情绪有善的也有恶的,比如我们要吃一个东西,该吃不该吃,吃了以后有没有好处?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恶的问题了。(王阳明四句名言)。

6、       「大學之道」的「道」,就是《易經》所說的「道」。他卻解釋成「道者,路也」。錯得十萬八千里。「在明明德」,「德」不是講道德,而是講存在,也即是「德者得也」。所謂「在明明德」,是內聖。內聖是指瞭解存在現象的本身是緣起性空、性空緣起,徹底瞭解自己的存在究竟是什麼。

7、       跟宇宙一切存在的常寂光,合而為一。

8、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

9、    但是这里面有个问题,如果你直接按照王畿的理解,那么今天的人,就算是三岁小孩也可以鹦鹉学舌般说几句诸如性空,道无的概念,王阳明就说了:

10、我们提到六祖的偈子,回到刚才王阳明的“无善无恶心之体”,就是根据六祖这首偈子来的。六祖的故事很有趣,后来他被称为禅门南宗六祖。现在到广东南华寺,他的肉身还保存到现在。

11、日常的工作和学习中,注意调整自己的心态,随时随地,每时每刻都是在修行。

12、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13、    以上两种理解方式,实际上也就是王阳明两个大弟子,钱德洪和王畿的两种理解方式,第一个是钱德洪的,第二个是王畿的,两个人在天泉桥问王阳明到底哪个对,王阳明说,两个都对,悟性高的人就第二种,悟性低的就第一种,当然这样说不是好像在说钱德洪悟性低嘛,所以王阳明是把自己也包括进去了,说像我这样的悟性低的就第一种,第二种就是悟性高的,这就一边夸赞了王畿,一边又站到了钱德洪的一边。王阳明又说,你们两个讲学,两种方式要相资为用,不能各执一边,各说各的,对待不同的阶段的人,要讲他不同的话。

14、禅宗在中国初唐,从唐太宗这个阶段起,到中国最伟大的女皇帝武则天时代,开始兴盛起来。小说、历史写武则天怎么怎么坏,我常常说你不要把她看得那么坏,这个做了皇帝的女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人。你去看武则天的坟墓,她的墓前没有碑文的,一个空白的石头摆在那里。她的意思是,我的一生好与坏、是与非,给后人去研究吧!这是了不起的一个女性,你们女同学应该好好研究。

15、译文:好比人行路,走了一段才认识一段,到十字路口时,有疑问就打听,打听了又走,才能慢慢到达目的地。

16、王阳明认为"格物"之"格"是"去其心之不正,以全其本体之正"。"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知"是人心本有的,不是认识了外物才有的。这个知是"良知"。

17、“大道至简”是做人的智慧,做人做事要将一件复杂的事情化为简单,那是需要智慧的。将繁杂的事情回归到简单,要有智慧、能力,也要有决心。有智慧的人都喜欢大道至简,因此,功和利,不可趋之若鹜;名和财,不可为之所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我们要简简单单的做人,踏踏实实的做事,用智慧化难为简。

18、心怎么去明,性怎么去见?中国禅宗文化里有个非常有名的故事,“释迦拈花,迦叶微笑”,你们大概都听过。唐朝的时候,禅宗刚开始兴盛发展,不谈庙子里和尚念经吃素这些形式,我们谈它的中心内容。禅宗的文化在中国叫“教外别传”,在佛教的宗教形式、学理以外,另辟了一条路子,直接明心见性,叫“直指人心,见性成佛”。换句话说,是印度文化跟中国文化的接轨,产生了新的东方文明,有这么一个伟大的目标。

19、译文:心,即是理。天下难道还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吗?

20、    事实上从某种程度上我也倾向于认为,顿悟这种东西浮萍罢了,如果没有根基,顿悟也是白悟,即便真的顿悟,也要反过来老老实实的铺垫根基,你最多比别人强的地方在于你可以高屋建瓴,知道去哪里找材料,找线索去搭建自我的根基,但是这个根基是必须的,没有人可以做到凌空矗立,飘然其上。

21、    我们回过来看王阳明四句教。“无善无恶性之体”,你们这个题目要讲人性,人性本来无善无恶吗?这个影响很大,尤其当年干革命的时候,黄埔军校或者各个大学,统统在讲这个问题,我就讲讲自己本身的故事,也等于宣传自己。当年国家政府的领导人蒋介石先生,也是黄埔军校校长,他对王学的研究很深。我正好担任政治教官,讲政治课就碰到这个问题了。那个时候我年纪很轻,二十几岁,胆子很大,一上台我就说王阳明这四句教错了。

22、因此,这第二句教给人的最大启示是:践行心学其实很简单,时时关注自己的念头,不要浪费时间在无谓的事情上,有饭吃饭,有茶喝茶。

23、王阳明自小就立志为圣,但他的父亲却认为他太狂妄了,竟说出如此大话。可事实证明王阳明从立志开始就一直在行动,从未止步。

24、    最后,如果大家仔细了阅读了我上述的阐述,就能明白心学的复杂程度以及其学习难度,明白了这一点,也就明白了为什么心学在王阳明死后,会四分五裂了,因为心学横广纵深,四句教是阳明心学的高度凝练,四句话包含了认识论,本体论,伦理学,集中了三个不同的范畴,于是就有不同阶段的不同启示,它可以让你停留在任何位置,就像我们的人生一样,你可以选择在任何一个年纪安定下来,然后不思进取,舒舒服服浑浑噩噩的读过一辈子。

25、能力固然重要,但心态更为重要。王阳明被派去南赣平叛,面对险境他能做到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26、    先解释这个,“无善无恶性之体”,譬如这一张白纸,上头没有红色,也没有黑色,本体嘛!就是这一张纸。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人的这个思想意识哪里来的?当然是由本体、本性的功能发起来的,就是“意之动”,一起来以后“有善有恶”,就分善恶了。这个本体功能无善无恶,一起来就分善恶;本体起用就是意志,而意志有善有恶,可见本体功能上本来具有善恶的种子。你王阳明讲“无善无恶性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我说已经不对了。

27、每次看完文章在文尾处点亮“在看”,这样我们才能抱紧不走散!

28、    现在讲到王阳明,中间岔过来是要大家注意。王阳明年轻时也学佛,也学道家的。他静坐得比我们一般出家的好多了,坐得有了眼通;他的朋友要来看他,半个月以前他就知道了。时候一到,他就去几里外等这个朋友。

29、中国文化讲明心见性,心跟性怎么去知道呢?刚才提到王阳明四句教里的这个知,“知善知恶是良知”,人性有这么一个知觉,而这个知觉又从哪里来?现在西方的科学、医学说是脑的问题,不过最近新的资料出来了,并不是脑。那么这个知性究竟是什么东西?人有没有灵魂?有没有前生后世?回到王阳明这四句教,这个在中国哲学是属于明心见性的问题。所以你不要看到庙子就拜拜烧香,那是宗教形式,在宗教背后,释迦牟尼佛、孔子、老子的学问,追寻的都是人性的问题。

30、俗话说:“欲速则不达”。饭要一口口吃,路要一步步走,否则成功将会与你背道相斥!

31、    不过,注意,这样还不够,还要上一个保险栓,这就是开头我说的王阳明早就想到了,因为万一你的性格里面,有不利于人类整体的恶呢?这就是“背叛之学”的由来,有的人天性是恶的,他不知道,读了心学,开始安然作恶。比如上面所讲的,假设你明明有这个能力救助这个乞丐,但是你就是不想给,因此不给,更有甚者以此为乐。那怎么办呢?就要格物,要从别人,社会,自然规律当中去吸收善的,也就是对整体人类包括自己有利的性格,这就叫做为善去恶,这类性格,我们通常叫做品格,比如古时候特别喜欢从竹子身上去吸收它的这种品格,坚贞、刚毅、挺拔、清幽——就是竹子的品格,你看一个恶人,也可以具有这种品格,一点问题都没有,比如最近上映的复联灭霸就有这个品格,坚贞、刚毅、挺拔、清幽——最后一人独坐看夕阳,一个品格不落下。当然这种所谓竹子上的品格,他也是一种拟人的思考,总而言之,人可以从其他人其他物身上,吸收一些性格,也就是品格,从而导致自己的行为发生改变,从而走向整体向善的道路。

32、(译文)坚持自己的理想就像心痛。一心就在疼痛上,哪有时间说闲话、管闲事?

33、  有志于圣人之学者,外孔、孟之训而他求,是舍日月之明,而希光于萤爝之微也,不亦谬乎?——王阳明

34、  「畢陵伽婆蹉。即從座起。頂禮佛足。而白佛言。我初發心從佛入道。數聞如來說諸世間不可樂事。乞食城中。心思法門。不覺路中毒刺傷足。」──注意,「刺」,刺到腳。那個刺有毒,把自己刺傷了。

35、正因为孔子花费了超出常人的数倍时间和精力,将简单的事情重复做,做到极致,才弹出如此炉火纯青的曲子来。

36、    性格本身是无善无恶的,性格在人身上表出,善恶就出来了,符合性格的是善,不符合性格的是恶,所以性格是知道善恶的,要做符合性格的事,而不要做不符合性格的事。

37、(译文)用事实记述的叫做史,用道理记述的叫做经。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

38、可是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学说,这一套在日本,却起了这样大的作用,成就了日本的明治维新,影响全世界文化思想;所以日本当年王学同佛学一样,都非常流行。我讲的话有逻辑,你们注意,现在不是讲王阳明,是介绍杨仁山先生到日本去,正碰到日本那个时代,一般留学生在那里都接触到佛学了,接触到心性之学,包括所有的国民d、共产d,这个你们就不懂了。

39、译文:人需要有为自己着想的心,才能克制约束自己;能够克制约束自己,才能成就自己。

40、    所以你不能直接就跳到那个本体上面去,因为直接跳上去,就很虚,你没有根基,一两句话说完,你没有支撑,你现在就可以读几个佛经,然后一个“无”解决问题,寻求解脱,但是很没有力量,虚无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说的,唐三藏也要经九九八十一难才可以,不然他执着个什么呢?直接放下取经执着,解脱,反正“无”不就了事了。

41、我说第一句话是偷《六祖坛经》的“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心性本体是无善无恶的,善恶是第六意识分别,是人为出来的,此其一。第二句是引用六祖在大庾岭接引惠明法师说的:“不思善,不思恶,恁么时是你的本来面目?”

42、    因此,倘若你深感人生宝贵,那么你就绝不该停留驻足某处,而是应该不断的学习,不断的思考,直到最终发现自我,发现自己的内心,找到自己的良知,到了那个时候,你就可以像王阳明一样说:

43、    我们读书看道书,看到这个地方不要轻易放过去。一个人的习气是很难变的,修道的人自然有修道人的习气。这一点我们讲两句古人的诗,大家听了不要灰心。古人说“此身未有神仙骨”,这个身体上没有神仙的骨格,“纵遇真仙莫浪求”,就是看到神仙你也不必拜了,方法懂了也不能成功。可见仙佛是生来就有种子的。“莫浪求”就是不要乱求,你求了有什么用?王阳明虽前庭后堂三拜紧跟,蔡蓬头接着掉头又走,王阳明又在后面跟,但却找不到人了。

44、    首先,这四句话是站在世界的角度,对一个人具体的人说的,因为心学就是关于人心的本质的学问,它的对象首先是单个人,从单个人开始引申的,它宣讲的对象是具体的人,但是所站的角度是整个世界,所以这四句话是一个运动和超越的过程,自成一体,它自有生命力在里面。

45、(译文)悔悟是去除病的药物,但最为重要的是改正错误。

46、惠能到了黄梅,五祖对他说,你是岭南人,又是獦獠,你凭什么做佛?惠能就讲:“人虽有南北,佛性本无南北,獦獠身与和尚不同,佛性有何差别?”他答说人虽有南北口音、文化的不同,佛性是一样的。你去看《六祖坛经》,“獦獠”这两个字很有意思。英国人统治了香港一百年,香港人叫外国人“鬼佬”,其实就是“獦獠”两个字,指的是文化落后的野蛮人。听了他的回答,五祖就让他留下,但没有让他剃度。五祖让他舂米,做苦工,消磨他的业障,这是五祖的教育方法。这样过了一两年,同学们都在那里追寻明心见性这个问题,他在旁边当然也都听到了。

47、有个大道至简、平常心是道的故事:一个行者问老道长:“您得道前,做什么?”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问:“那得道后呢?”老道长:“砍柴担水做饭。”行者又问:“那何谓得道?”老道长:“得道前,砍柴时惦记着挑水,挑水时惦记着做饭;得道后,砍柴即砍柴,担水即担水,做饭即做饭。”老道长和行者的对话让我们开悟,许多至高至深的道理都是含蕴在一些极其简单的思想中。

48、小树刚发芽时,不能浇太多的水,随着它一天天长大,浇灌的水量也是在循序渐进地增多。根据树的大小来决定浇灌水量的多少。

49、 谦逊是一种礼貌。俗话说“礼多人不怪”,谦谦君子,温润如玉。待人谦逊有礼,总是可以让人如沐春风。

50、知善知恶这一知是“良知”,就是我们现在普通人讲的天地良心,自然都知道要助人、要救人,不用考虑的。

51、 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踢猫效应”。一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孩子心里窝火,狠狠去踹身边打滚的猫。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52、  「我又思惟。如是一身。寧有雙覺。攝念未久。身心忽空。」──難道我這個人是在矛盾狀態中嗎?一個是痛覺,一個是不痛覺。攝念未久,「攝念」,定下來了。超越感覺、知覺、悟性和有個對象的覺知,我再講一遍,超越感覺、知覺、悟性和超越有一個被你知的對象的那個也超越,就是觀音法門講的能所雙亡,覺與被覺都超越了,就入空,這是跟觀音法門相通的。這個境界是有步驟的,一步一步的。

53、讲到这个心性的本体,提到王阳明,再讲到中国文化禅宗所标榜的明心见性。刚才提过儒家的存心养性,道家的修心炼性,都是人性的问题,可见人性问题是中国文化很重要的一个中心问题,可是现在中国文化却把这个东西丢掉了,这样能和现在科学接轨吗?中国要恢复这个文化,才可以跟西方新的科学文化接轨。

54、禅宗都讲传承,传到了第五代弘忍禅师,在湖北黄梅。后来禅宗又分南北两派。北宗讲渐悟,慢慢做工夫、做学问,一步一步达到明心见性,见到人性的本来。南宗讲顿悟,立刻明心见性,立地成佛,不分男女老幼,每个人都可以是圣人、都可以得道,众生平等的。

55、 一两重的真诚,胜过一吨重的小聪明。在日常生活中,大家更喜欢和真诚的人交往,喜欢耍小聪明的人能赢一时,却永远无法让人放心。

56、现如今,在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人们心浮气躁,无法镇定神闲地去做事情。而这个“笃行”正是我们所缺少的和需要学习的。

57、因此,第三句教给人的启示是:教育的本质其实很简单,唤醒人心中的良知而已。人获取知识的目的,本来也就是发现自己的良心。

58、       主觀、客觀身心讓位,就是忘我。一切概念都打掉了,肉體也忘了,不是不存在,身心讓位,歸到「本覺」。

59、    第二句话,“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情绪有善的也有恶的,比如我们要吃一个东西,该吃不该吃,吃了以后有没有好处?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恶的问题了。

60、译文:志不树立,天下就没有可成功的事,即使是各种工匠技艺,也没有哪个不是靠志气才能学成的。

61、 与朋友相处,彼此谦让,就会受益,彼此攀比,只会受损。一个人无论是贫穷富有,得意失意,都应该谦逊待人。

62、 绍兴知府南大吉平时做事特别粗犷,不拘小节。他酷爱阳明心学,在王阳明座下当学生。阳明见他一身缺点,却不明说,只是天天讲授心学。有一天他对王阳明说:“先生,我浑身都是缺点,你怎么不跟我说?”王阳明说:“你怎么知道你浑身都是缺点呢?”南大吉回答说:“因为良知。”王阳明说:“那不就是我经常说的吗?”南大吉于是称谢而去。

63、王阳明学过禅宗,也学过道,他也真悟了一些的!我说他只见到第六识,没有见到第七识。他的四句偈很有名。

64、知而不行,谓之不诚。 行而不成,谓之不能。 知而行,是赤诚之心,行而能,是贯彻到底,已经很难被其他人和事影响了。 

65、译文:人必须在事上磨炼,在事上用功才会有帮助。若只爱静,遇事就会慌乱,始终不会有进步。那静时的功夫,表面看是收敛,实际上却是放纵沉沦。

66、大道至简,人生易简。一千个人有一千种生存方式和生活道路,走过岁月、走过生活,心里有许多的感慨,一切放下,一切自在;当下放下,当下自在,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并不需要放在心里,人生的很多负担并不需要挑在肩上。一念放下,才能感受到简单生活的乐趣,才能感受到心灵飞翔的快感。要想改变一些事情,首先得把自己给找回来。我们都有潜在的能量,只是很容易:被习惯所掩盖,被时间所迷离,被惰性所消磨。我们应该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我们要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少的浪费面对现在,用最多的梦面对未来。

67、“夫学、问、思、辨,皆所以为学,未有学而不行者也。”  ——王阳明

68、   本部分将对四句教进行透彻的分析,包含如下问题,四句教是如何提出的,无善无恶是什么意思,阳明心学是不是禅宗,什么是格物致知。

69、只有掌握了知行合一的精髓,人才能在复杂多变的生活和工作中游刃有余,并且很快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70、这也是我把知识星球取名为《杰哥学霸圈》的原因,

71、王阳明先生晚年始终再强调一句话,国家广播电视总局重点纪录片项目叫“事上练”百发展基金扶持作品他说品人须再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做事是最靠谱的修炼,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炼自己,在过程中调伏自己的心,耐住自己的性,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是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淀的境界。五百多年过去了

72、       懂唯識也者,是講你自己的經驗,心理的、生活上的、認識上的印證的經驗,千萬要懂唯識,假使不懂唯識,你的哲學、佛法,是絕對不通的。朱熹的成就,當然了不起。但朱熹只是進到意識的清淨面,第七識沒有進去,第八識更不用說,他不如佛洛依德。佛洛依德的思想書──《夢的解析》、《性學三論》,一定要看。佛洛依德的學說,講到癡的層面,佛洛依德第七識進去了,一切都是從陰陽、男女、性來的,釋迦牟尼佛也說得非常清楚。因為朱熹沒有到家,他只從意識的清淨面就搞出一個概念,什麼概念呢?就是「虛明靈覺」。

73、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于者乎?求之于心而是也,虽其言之出于庸常,不敢以为非也,而况其出于孔子者乎?

74、    提到中国文化儒释道三家,我今天清楚明瞭的提出一位与我们本题有关的明朝大儒,王阳明,他的本名叫王守仁,阳明是他的号。这位很有学问的大儒是浙江馀姚人,他的思想就是有名的“阳明学说”,影响非常深远。他在明朝的历史上,功业很大,也很了不起。他的学说影响到后来日本的文化革命——明治维新,建立了这一百多年来的新日本,明治维新一开始採用的完全是阳明哲学,这在日本史及国际史上都很有名。明治维新採用了阳明哲学的什么观点呢?“知行合一”,即知即行,即行即知。人的知识跟行为常常配合不起来,知是知道,行却做不到,即知即行是很难的。

75、   学习阳明心学的理论不是目的,关键贵在能在生活中加以运用,最后一部分将给大家介绍如何在生活中实践四句教,如何用四句教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加美好。

76、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意是思想的作用,我们的思想、情绪有善的也有恶的,比如我们要吃一个东西,该吃不该吃,吃了以后有没有好处?或者知道是有毒的就不吃了,就是善恶的问题了。

77、人与万物的自性,本来是清净的,“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什么东西都没有,很空灵自在的,“何处惹尘埃”!这一下整个庙子轰动了,当时那里也有好几百人啊!等于是一个学院一样。这个偈子传到师父那里,五祖走过来看到了,笑一笑不讲话,拿鞋把墙上他的偈子擦掉了。

78、   「天光雲影共徘徊」──常寂光,太陽都在這裡面,這是我們幫朱熹做最好的解釋。但他對形而上的描述,並不內行,沒有進到純覺裡面。

79、    “为善去恶是格物”,第四句话不管,是行为上的,都对。修行,是修正自己心理行为,每天都是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善去恶,行为上都是对的。儒家也好,佛家也好,道家也好,基督教也好,天主教也好,伊斯兰教也好,所有的宗教都是教人不做恶,向善方面走。

80、译文:如今,对于愤怒等情绪,只要顺其自然,不过分在意,心体自会廓然大公,而实现本体的中正了。

81、    实际上,这正是心学的特点,因为真正的哲学,它是以解放人,滋养人,引领人为目的的,而不是要束缚人,规训人,指定人为目的的,真正的哲学给人力量,让人自我觉醒,是反诸求己的,但是这种哲学就不利于组织,不利于统治,不利于进行说教,也就是说它没有一个教条的东西告诉你这么做,这么想,就会一定怎么样,因此这样的哲学必须要保持思想的活力,这就要求它必然是有教无类的,但与此同时这种哲学的学习难度也是非常大的,你必须要真正诚实的对待自己,然后去理解它,如果只是学几个术语,搞几个名词,那你搞不好就万劫不复,有些人甚至转过头来生气,大骂心学,认为这种东西忽悠人,道理就在这里。

82、人的意识里面,有个知性的作用。“良知良能”是孟子提出来的。他说譬如我们看到一个人掉进河里,这个时候任何人都很着急,都想去救他,这是良知良能的作用。

83、如今于凡忿懥等件,只是个物来顺应,不要着一分心思,便心体廓然大公,得其本体之正了。

84、这是第六意识分别妄想不起了,可是那个清净也只是心的一面啊!大家看《六祖坛经》学禅的,同王阳明一样,认清净心就是本体心,都走了这个错路,所以我说王阳明错了。“无善无恶心之体”,认为心性的本体,就是无善无恶,这个是什么佛啊?只能叫糊涂佛!

85、最好的生活就是简单生活,一盏茶,一张桌,一处清幽,日子平淡,心无杂念。可是简单的生活却需要百般的努力,这样才会无忧无虑欣然享受生活。生活总的来说是完美的,不完美的是心态,不懂得欣赏的人,就会用挑剔把一切变得有残缺。简单做人,率性而为,把握分寸,随遇而安,坦然接受现实;简单做事,不惹事、不生事、不怕事,不悔、不怨、不惜自己所做的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语录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