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
1、与道德教育紧密相连的是美育。他认为:“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体魄健全的强大源泉。美育的最重要的任务是教给儿童从周围世界(自然界、艺术、人与人的关系)的美里,看出精神的高尚、善良和诚挚,从而在自己身上来确定这些美的品质。”
2、在教学上,苏霍姆林斯基身体力行,亲自为家长们讲课。而且“尽量地做到,让每一位父亲和母亲能把在家长学校学到的理论知识跟自己孩子的精神生活联系起来”,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注意理论知识的系统性、连续性。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要是不系统进行教育学的教育,不提高家长的教育素养的话,无论什么样成功的教育工作都是完全不可思议的。”
3、他在《前进》中写道:“与马卡连柯相比,再没有其他教育家——实践家为我如此热爱,如此尊敬了。”“我在学校工作了三十二年,三十二年来,我致力于通过实践来思考理论原理……马卡连柯对我来说非常亲近,为什么?因为他展示了重视实践工作的精神,因为他不能忍受空话连篇和夸夸其谈,因为他勇于行动,敢作敢为……”
4、因此,只有当劳动成为儿童精神生活的需要时,它才能发挥巨大的教育作用。应当让孩子从童年开始就领略到劳动的乐趣。在帕夫雷什中学,不同年龄儿童都选择了相应的劳动。同时,苏霍姆林斯基十分重视学生的体育保健工作。
5、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的建立取决于夫妻婚姻的牢固程度。苏霍姆林斯基说:“我曾碰到270个难以管教的少年。这些孩子是家庭环境损毁了他们的心灵。”“在270个孩子中,有189个失去父亲,只有母亲;有77个孩子,家庭破散了。”在这样不良的家庭环境中长大的孩子,极易成为“难管教的人”。所以,夫妻之间“要善于创造家庭生活中极其宝贵的财产——相互爱恋,这也就是说要在家庭中创造有利于教育子女的气氛”。(苏霍姆林斯基教育观点)。
6、我以为,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具有普遍的理论阐述力与解释力,主要源于以下三方面的学术品格:
7、首先,教师要熟悉教材,充分备课。真理的知识在学生意识中产生,来源于学生认识到各种事实和现象之间的那些结合点,认识到把各种事实和现象串联起来的那些线索。
8、苏霍姆林斯基认为,这样的孩子心头留有创伤,长此下去,他会在这些不合格的家长影响下走向犯罪道路。所以,他呼吁父母一定要在孩子这面镜子里看到自己的形象而不脸红。他号召家长能以孩子来改造提高自己,真正来一个“第二次诞生”。
9、要永远觉得祖国的土地是稳固地在你脚下,要与集体一起生活,要记住,是集体教育了你。那一天你若和集体脱离,那便是末路的开始。——奥斯特洛夫斯基
10、教育技巧的全部奥秘也就在于如何爱护儿童。——苏霍姆林斯基
11、苏霍姆林斯基是我国教育界最熟悉的名字,他虽离开我们已经34年,但他的教育思想一直在世界各国流传,至今仍发出耀眼的光芒。为什么他的教育思想能够常葆青春?就因为他的教育思想符合儿童的成长规律;他懂得儿童的心,能用自己的满腔热情灌浇儿童的心灵。
12、他说:“对孩子来说,教师最大的不公平是不公平地给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而且还要让家长来处罚他。”只有当师生关系建立在彼此信任、善意相信的基础上时,评分才能成为激发起积极的智力劳动的推动力。“ 绝不能让分数成为儿童的镣铐,来束缚住儿童的思维。”
13、一是充分的教育实践品质。教育学是实践科学,要能够具有认识实践、解释实践、控制实践、指导实践的功能,得基于实践而又超越实践、基于经验而又超越经验。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学显然源于实践,具有充分的教育实践品质,他在论述中所提炼的问题不仅是实践工作者所熟悉的,而且是实践工作中的重要问题和难点问题;他阐述和表达的方式基本对应于实践方式和实践形态(关于徳、智、体、美、劳的分类与学校实践形态基本一致),而且分析角度与思维方式贴近实践工作者,形成的结论与解决方式却显然超出一般实践工作者的经验判断和理性思考。
14、培养孩子如何做一个合格的家长,应当成为我们家庭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李镇西老师曾说过:“在谈到教育的使命时,我们往往说得比较多的是培养合格的公民、合格的人才、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而苏霍姆林斯基则告诉我们,我们的教育还应该为未来造就一代又一代‘合格的家长’。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的家庭教育理论中,不仅仅关注今天的父母如何做父母,而且更关注明天的父母如何做父母;同时,他又把良好的道德作为父母素质的核心。我认为,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
15、因此,他在备课的时候,总是努力思考和理解教材中那些结合点和线索。他认为,只有抓住这些思想的交接点,才能在认识周围世界的真理和规律性中解释出某种新颖的、出人意料的东西,也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对知识的兴趣还在于把知识加以运用,使学生体验到一种理智高于事实和现象的“权利感”。
16、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苏霍姆林斯基积累了丰富的家庭教育的经验。他的这些家庭教育经验对我们今天的家庭教育是非常有借鉴意义的。
17、家长要有高度的教育素养,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和谐一致。
18、 他要求家长:提高自身修养,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为孩子创设良好环境,学会爱孩子。
19、师爱是伟大的,神圣的。它是人类复杂情感中最高尚的情感,它凝结着教师无私奉献的精神。这是一种没有血缘和亲情,没有私利与目的“超凡脱俗”的爱。帕夫什雷中学的教师们在这一点上做的很好,他们是真正的关注学生们的成长,在这上面也倾注了大量的爱心,对每个学生都给予关注和尊重,对每位学生都要做到不偏不倚,这就是他们的爱心的一个集中体现,因为每位教师都明白一个浅显的道理:对学生的一个启示,点拨以及一个鼓励,都可能对他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也许老师的一声呼唤完全可以唤醒一个尘封的心灵。
20、帕夫雷什中学有个女生,因为母亲的骄纵,变得很幼稚,甚至不知道父母也需要照顾,更不知体贴、观察大人心情。父亲死了,母亲病得很重,学校组织郊游,老师劝她留下照顾母亲,她嚎啕大哭着要去。幼稚病给父母带来的只能是痛苦和眼泪。只有理智地爱孩子,才能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人。
21、此外,集体活动也往往不从学生集体的学习任务出发,把智力活动置诸脑后,“活动——不管什么活动——也被看作终极目的,看作衡量集体积极性和活力的指标。”于是,“很多学校领导和共青团工作者只是关心:集体中只要看得见活动就好。由此产生的后果是,追求新活动,新形式,以能尽量展示出集体的积极性……此时教师实际上也变成了保姆……”
22、他还认为,劳动是培养孩子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劳动是变“我要”为“我给”的重要途径。要学会让孩子知道生活的艰难及分享劳动的成果,决不允许孩子只做一名消费者,只能“取”而不能“给”。
23、苏霍姆林斯基最杰出的思想,是提出了培养个性和谐全面发展人的学说。他的教育思想非常全面,包含了学校教育工作的各个方面。他的著作生动地反映出学校教育的真实情况,是对学校工作的高度艺术概括、提高和再现。苏联教育界人士把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看成是几十年来的“先进教育经验的完整总结”,是“活的教育学”、“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和“教育思想的泰斗”。
24、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会接触到更多的人。鉴于孩子们对世界的新奇和好奇,孩子们会探索很多东西,学习并发现这些东西会影响他们孩子的三观。此时,父母就应该起到一个向导作用,帮助孩子在18岁时保持正确三观。在此之前,我们应该让我们的孩子真正理解和实践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我们相信这样的孩子会是一个健康、阳光明媚的孩子。因此,儿童的成长过程也是我们所有人学习和进步的过程。
25、即使天才,在生下来的时候的第一声啼哭,也和平常的儿童一样,决不会就是一首好诗。因为幼稚,当头加以件戕贼,也可以萎死的。——鲁迅
26、良好而温暖的家庭环境是儿童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良好的家庭环境,主要是指导家庭中充满爱、温情和彼此的尊重与信任。
27、苏霍姆林斯基在《前进》中指出:“由于马卡连柯阐释集体作用时把社会政治概念搬用至教育领域,这就决定了他不会不做其他错误判断。”
28、在书中的第二到第六章节,以及第十九章节,无论是说到教师劳动还是学生的学习,无一不强调“阅读”的重要性。
29、分享“教师卓越发展智慧”与“学生健康成长方案”
30、因此,苏霍姆林斯基提出学校要达到3项具体要求:(1)让每个学生都有一门特别喜爱的学科,鼓励他“超纲”;(2)让每个学生都有一样入迷的课外制作活动;(3)让每个学生都有他自己最喜爱的书籍。
31、(2)阐述了教学、教育理论方面的独到见解。在教学论方面,苏霍姆林斯基强调学生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相互作用。他认为上课是儿童和教师的共同劳动,这种劳动的成就是以教师与学生的相互关系为转移的,课上得好不好,要看教师对发展学生的自觉态度、求知欲望和情感的培养,赋予多大的意义。他坚持教学与发展的统一观,认为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学生传授知识,而且要发展他们的智力,培养他们的创造才能和对智慧活动的广泛兴趣,提高他们做人的尊严感。他认为教学过程必须是具有浓厚情感色彩的,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