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诚信的古诗句五言绝句
1、不思则罔( ) 不学则殆( )
2、考虑再周密若有疏忽就可能失败,技艺再精巧若缺乏真诚也无法成功。
3、形之正,不求影之直,而影自直。唐·马总《意林》
4、前四句描写唐军兵强马壮,军容整肃,随着军鼓的号令集结战场,锐不可当;而面对强大的唐军,敌人只能望风而逃,毫无抵抗之力。“逐”、“追”、“搜”等动词的运用表明此战大获全胜,披着厚重铠甲的大唐勇武将士形象清晰跃然脑中。(关于诚信的古诗句五言绝句)。
5、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王安石《商鞅》
6、《孔子家语·颜回·孔子语》君子用行动来说话,小人则光说不做。处己、事上、临下,皆当如诚为主。
7、 人之生也直,心直则身直,可立地参天。明·王文禄《海沂子·真才》
8、表现的是江上行舟,即将天亮的情景。从中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于岁暮月残,连夜行舟的。既写景又点出时令。这两句可以说是“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从海上冉冉升起;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罴暗;江春,那江上景物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哲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9、暗示式。诗人使用春秋笔法,不直言其意,字面意义看不出诗人的褒贬态度,但是字里行间却暗示了诗人褒贬之意。
10、以小见大 设悬念 埋伏笔 首尾呼应 开门见山 卒章显志 对比 欲扬先抑(先抑后扬) 欲抑先扬 顺叙 倒叙插叙 贯穿线索(双线) 欧·亨利式结尾(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11、 物象一旦进入诗歌,打上诗人的感情和思想的烙印,这种渗透了诗人思想感情的对客观事物的印象,就是意象。
12、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叫做“意象”。它是“意”和“象”的结合体。
13、对古诗文来说,“学什么”重要,“怎么学”更重要。古诗文课程的实施,面临着作为“祖母语”的语言之隔阂与作为“意义”的语境之阙如的双重阻碍,也因此承受着来自应试教育的更大压力。价值与审美,是古诗文的课程意蕴与功能。审美,因其对具体历史时空的超越性,使古诗文学习跨越了双重阻碍。在古诗文学习的审美活动中,学生的认知系统(真)、价值系统(善)打开了,而臻于“以美立命”,获得了身心解放和全面发展。
14、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天之涯,海之角,知交半零落。一觚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15、彯缨:彯,犹飘;缨,冠带。谓冠缨飘动,指在朝为官。
16、(3)(读书·劳动·圆梦)圆梦需要付出,请围绕“如何圆梦”补写上联。(2分)
17、●天不容伪。宋·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虚伪的言行,天道不容。
18、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9、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的作用:使文章更生动形象,更有文采,更突出某事物……的特征。
20、《礼记·祭统》:是故贤者之祭也,致其诚信,与其忠敬。《北齐书·尧雄传》:雄虽武将,而性质宽厚,治民颇有诚信。《新唐书·曹华传》:“华虽出戎伍,而动必由礼,爱重士大夫,不以贵倨人,至厮竖必待以诚信,人以为难。叶适《太府少卿李公墓志铭》:故参知政事吴兴李公,以诚信质直事孝宗。郭沫若《苏联纪行·六月三十日》:一位大领袖倒不在乎每宴一次客,一定要来一套大演说的。诚信已孚,思想已移诸实践,不说话比说话还要伟大。
21、言无常信,行无常贞,惟利所在,无所不倾,若是则可谓小人矣——荀子
22、“客路”点明自已是客游在外,规定了全诗的情调氛围,旅途在青山之外,自已乘坐的船正在绿水中向前行。
23、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孟子·离娄上》
24、富有感染力,更有想象空间,渲染气氛,烘托环境,凸显人物形象,强化情感,突出主旨,点题,画龙点睛。
25、(2)不由地凝神驻足,聆听又感动。我们给了孩子生命,留守乡村的爷爷则给了她广袤而丰盈的故乡,我由此豁然开朗,哀而不伤。(为什么说爷爷给孙女的故乡是“广袤而丰盈”的?)(2分)
26、君子说话有根据,做事有恒心。君子以行言,小人以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