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谚语并解释
1、不同时间:在午后所形成的积云则很有可能出现阵雨的天气。
2、风朝着一定方向前进时,如突然转变方向,说明有锋面过境,将有风暴来临。
3、“七月秋风渐渐凉”:七月立秋过后,逐渐会刮北风,天气会慢慢变凉。
4、动物由它们自己的活动规律与习性。在不同的天气、气候条件下,它们的活动规律和习性会发生一些异常的变化。泥鳅在正常天气时,多数时间会沉在水底,如果它在水中竖起,身体垂直,或剧烈翻滚,甚至将头伸出水面,预示大风大雨将至。这是因为天气变化时,由于气压下降,湿度升高,水中的氧气减少,满足不了它的需要,便浮出水面来呼吸。所以民间有“泥鳅打桩,雨来风狂”的谚语。
5、虹出现的位置,与太阳所在方向相反。上午太阳在东,虹在西边。下午太阳在西边,虹在东。因天气系统运动的规律,是自向东移动,西边出现虹。表明西边的雷雨区会移来,本地将有雨,东边有虹,表明雨区在东,它会东移出,就不会影响本地。所以也叫“东虹日头,西虹雨”。
6、Cloudfromthenortheast,therewillbewindandrain.云自东北起,必有风和雨。
7、现在科学技术发达了,气象学成为一门专门科学。但是气象科学是一门极其深奥、复杂的学问,至今人们对它的认识还是有限的。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固然能比较准确地为人们做出短期的、中长期的天气预报,但正如谚语中所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要让省、市的气象台精确地预报到每个小范围地区的天气状况,无疑有相当的难度。而崇明的气象谚语正好在某种程度上弥补气象台预报的不足。
8、 15120205298(黄老师)
9、Blackclouds,thunderstormwillcome.Northwest.西北起黑云,雷雨必来临。
10、 虽然民间“天气晴雨表”气象谚语有局限性,但它仍然是宝贵的财富,若我们能熟识这份来自民间的“天气晴雨表”,并结合现代的科学的天气气象预报,就能够更好的顺应自然界四时不同季节气候变化。
11、MairegenbringtSegen
12、预测后期天气。这方面的天气谚语根据前期出现的天气特征来预测后期不同时效的天气,做好影响农业生产气候的防护工作,这类谚语在天气谚语中所占比例最大,从预测的对象来看,都是人们日常最关心的晴雨、冷暖以及灾害性天气等。
13、例如“上看初下看十六”、“六月晒龙袍”等看农历关键日来预测天气。为什么这些关键的天气容易出现变化呢?从气象学角度来分析,冷暖气团会在农历的一些固定日期出现。因为农历与月相有密切关系,月亮朔望对大气和海洋的引潮力有周期性变化,会使冷暖气团在某些固定日期比较活跃,影响时天气就会发生变化。
14、“四月北风水打差,五月北风平平过,六月北风就系祸”:如果,四月刮北风,天就会下大雨,甚至发生水灾;五月刮北风不会发生灾害;六月刮北风就会刮台风。
15、老牛抬头朝天嗅,雨临头;马嘴朝天,大雨在前。
16、在农耕社会,没有科学有效的手段来预测天气为农业生产服务,崇明岛上广大农民一年农作物的种收,在天气变幻莫测的环境中完全是被动的。如果对天气变化一无所知,随时可能遭到不可预测的灾害,面对比其他地方更加恶劣的生存环境和各种恶劣天气的袭击,我们崇明岛的先人意识到预测天气的重要性,凭着聪明才智,在日积月累的生产、生活实践中总结了大量丰富的气象知识,特别是勤劳的农民们,在与大自然进行斗争的农耕活动中,通过各种迹象和征兆,掌握了天气变化的基本规律,总结了一套预测天气变化的经验,形成天气谚语并广为流传,直接为农业生产服务。一句句家喻户晓的、普普通通的天气谚语反映出崇明岛的风云雷电、旱涝干湿、寒暑凉热等气候变化的规律和特点,所以在崇明岛,这些世代流传下来的天气谚语具有极其顽强的生命力,广大农民掌握了这些反映天气变化规律的天气谚语,可以科学地安排日常农业生产活动,顺应农时,不废农事,预防各种灾害,争取农业生产丰收,所以天气谚语在农业生产中的实用价值是十分巨大的,它主要体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7、 在强烈的上升气流中,水滴不断增大,含水量也明显增大。
18、如果雷声是由天顶而闪下,那么虽然雨水很大闪连天,超不过半天就会停,如果雷声是从天边由闪而带下,那么这场雨就没时日了,或许半天,或许一天,或许两三天也说不准.
19、地球上纬度较适中的地区,大约在北纬或南纬30°至60°,为人类主要活动地带。而在这些地方的天气转变较为明显,并不会长年持续相同的气候,今天是潮湿的晴天,明天可以是寒冷的雷雨天。
20、人类的生产知识发端于劳动,崇明的天气谚语也来源于崇明人在生产过程中获得的点点滴滴的、抗击不测风云的心得,加以不断总结后形成的宝贵财富。多少年来,它又反过来指导崇明人顺应天时,在利用有利条件搞好农耕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1、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公历6月5日左右,农忙已经进入高潮时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播种要这一时间段完成,过了这个节气,农作物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22、 解释:钩钩云是一种钩状卷云,多出现在低气压前方。
23、Ifbeesstayathome,rainwillsooncome.iftheyfiyaway,finewillbetheday.蜜蜂迟归,雨来风吹。
24、“春寒雨水”:在立春不久的时候,如果天气寒冷,就会下雨。
25、以前农村几乎家家户户有燕子窝,农民看见燕子都飞得很低,甚至快要贴着地面飞了,说明可能要下雨。因为水汽增多后,飞虫的翅膀也会被水汽打湿,飞不高,所以燕子为了抓飞虫,也只能低飞。
26、”吃之五月节粽,袄婆正好落瓮”:五月节粽是灰水粽。端午节过后,天气就不会冷,冬衣可以放进衣柜里了。
27、“立秋处暑,便墙着裤”:到了立秋前后时节,农民们经过三夏大忙的干活,累得连穿裤子都站立不稳,要靠着墙头穿。形容人十分疲劳。
28、“春霜不隔宿”这条谚语在农村尽人皆知。其实这句谚语还有后半句叫“隔宿就要赖”,这是许多人不一定知道的。赖,在崇明话中是拖拉的意思。
29、ThespacerunstheTaiwancloud,thegroundraindripping.天上跑台云,地上雨淋淋。
30、早上朵朵云,下午晒死人。南风暖,北风寒,东风潮湿西风干。蜘蛛结网天放晴。
31、当阴雨天气来临时,云层比较低,云底盖住山顶。云层越厚,云罩山越低,表明空气中的水汽越多,这就越容易形成雨天。但是,如果山戴帽了,云层不增厚;或者在雨后出现的云抬高的“山戴帽”,就不是有雨的预兆。所以有“有雨山戴帽,快晴帽抬高”的说法。
32、“七葱八蒜”:七月是种葱、八月是种大蒜的最佳时节。
33、 不同地区:更适合北方地区。华南地处热带和副热带,靠近沿海,易受到副热带高压控制,暴雨和台风天多,朝霞晚霞不能预测这些极端天气。
34、依照农民的智慧,为了预测天气可能的变化,还要在晚上看天。月亮周围的一圈光环是由光在盘旋云的冰晶处折射产生的--是糟糕天气来临的征兆,也就是低气压即将来临。
35、春季是冷暖空气活动频繁的季节,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往往会出现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天气。春霜不隔宿主要看两个方面:一看冷空气势头强不强,降温幅度大不大;二看西南地区有无暖湿空气东移,且速度快,就能维持两个以上晴好天气。谚语“霜后被风连晴天,霜后东风一日晴,霜后南风连夜雨”是有一定道理的。
36、例如“云往东,车马通;云往西,穿蓑衣”,从气象学角度来分析,云往东或东南移动,表明高空吹西到西北风,天气较晴好,故有“云往东,车马通”之说,“云往西”,指春夏之交,云从东或东南伸展过来,常常是台风侵袭的征兆,台风来临,常伴随有暴雨,所以会穿蓑衣。
37、不同地区:在内陆地区,我国南方夏季,比较多可以看到这种积雨云,同时,积云时常会在比较湿润或者热带地区出现,但有时候也会出现在相对干燥的地区。
38、“立夏小满,江河都满”:立夏小满时节是雨季,经常都下暴雨,江河的水都涨起来。
39、Thescalesspots,SunValleydonotturn.天上鱼鳞斑,晒谷不用翻。
40、五月被人们亲切地称为"欢乐月"。这听起来像是温暖、明亮和干燥的日子。然而,农民和所有摆弄花园的人都知道,雨水对植物的生长有多么重要--雨水是一种恩赐。在英语中就有一条农谚:"寒冷潮湿的五月让谷仓里满是干草"。
41、虽然世界上有很多人生处于赤道地带,但在很多情况下这地带的气候并不会有明显变化。如撒哈拉沙漠,其终年均是酷热干燥,反之,印度次大陆与西太平洋地带则长年处于雨季,其日间的天气变化较少。
42、CloudEast,rainintothewind,waterwaves,cloudcloudtothesouth,West,undertheclothes.云向东,有雨变成风,云向南,水涟涟,云向西,下地披衣。
43、下雨的时候,一般来说总是漫天乌云。但奇怪的是,在立秋前后一段时间,天空中往往只有一小块云或一长条云,也并不怎么黑,却能下起一阵不小的雨来。这种云,农民们称它为“造桥云”。这时候的雨,因为一会儿阵雨哗哗,一会儿太阳高照,甚至会出现“东边日出西边雨”的情况,于是就有了“秋啦啦”的说法。
44、天气谚语各地都有,是劳动人民在生活和生产中的集体创造,经不断总结和修正,口耳相传,活跃在民间……崇明的天气谚语也具有这些基本特点。此外崇明的天气谚语还具有一些鲜明的特点,主要是:江海沙洲的地域特征和耕种渔猎的生产特征。前者取决于崇明岛独特的地理环境,后者体现了崇明人历来的生存方式。崇明的天气谚语多数是反映台风、雷雨、海潮的预报,如“五月里迷雾,乘船勿用问路”、“北风冷,台风遁”、“云中有吼声,不久龙卷临”、“浪头圆圆浪面大,及早调蓬赶回家”、“虹挂东海处,大风刮倒树”、“东风打过更,水在门外涨”、“断虹现,台风见”,“无风起长浪,不久台风到”、“条浪打先锋,后面跟台风”……很明显,这些谚语都是为渔民从事江海捕捞业服务的。
45、Whenladybugsswarm,expectadaythat’swarm.蚂蚁搬家,天将雨。
46、“禾黄水多”:早稻成熟时节是夏天雨季,几乎天天下雨,非常不利于收割稻禾和晒稻谷。
47、芒种芒种忙忙种,芒种一过白白种芒种是夏季的第三个节气,公历6月5日左右,农忙已经进入高潮时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播种要这一时间段完成,过了这个节气,农作物成活率就越来越低。
48、这两种云比较,“乌头”云不如“白头”云发展旺盛,因此一般下雨不大或不下雨,只刮一阵风,所以叫“乌头风”。但如果“乌头”云发展旺盛,逐渐变成“白头”云,便造成较强烈的雷雨,所以叫“白头雨”。
49、以农时节气来命名的暴,如老少皆知的处暑暴。处暑在8月23日,这时正是由盛夏转入初秋天气的过渡阶段,台风、暴雨、雷雨的机会很多,所以处暑前后刮大风、下大雨的可能性很大,农民称之为“处暑暴”。
50、 18285247979(陈老师)
51、“立夏唔插都罢”:到了立夏时节,插的秧苗几乎不会打谷,不如不插。
52、文学是社会生活的反映,与人类活动相联系的自然也是构成人类社会生活环境因素,也成为文学反映社会生活的重要对象和内容,其中气象现象一直是文学产生以来所反映的对象和内容,各种气象现象作用与人体和大脑,并产生不同的精神体验,把这种体验以艺术的形式表现出来就构成了气象文学。气象文学是我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历史上,反映气象文学的体裁有气象神话、寓言、诗、赋、词、楹联、散文、谚语等。
53、“秋啦啦”正好是早秋作物的收获季节,给收场的稻子、玉米等带来麻烦,有趣的是——当你看到艳阳高照,刚把粮食柴草晒好,不知会从哪里飘来一朵乌云随即雨就来了;而当你看见乌云压顶,急吼吼奔到晒场或家中收拾东西时,雨却突然停了,烈日依旧高照。
54、(本文根据杨立艺、施仲君编写的崇明民间文化乡土教材改写,经秦卫堂老师审阅)
55、久雨西风晴,久晴西风雨。云行东,雨无终;云行西,雨凄凄。星星眨眼天要变。
56、例如“雷公先唱歌,有雨也勿多”,指的是未下雨之前就雷声隆隆,表明这次下雨是局部地区受热不均匀等热力原因造成的,又叫热雷雨,雨量不大,时间很短,而且很可能是局部地区的。
57、秋季连绵阴雨,增加棉花烂铃,降低产量和品质,还造成秋播季节推迟,质量降低。
58、“暴”大致分三种,一种是以大气韵律活动来对应的,如:春雪暴;一种是以农历日期来定名的,如三月初三田鸡暴,九月初九重阳暴;一种是以农时节气来命名的,如:处暑暴、夏至三期谢秧暴,谷雨前后的芥菜黄梅小鸭暴等。